第一百一十七章 泥石流谷凝绿,莲心锁流土
清明的雨把泥石流谷的土泡得发黏,脚下的坡地像块随时会滑的豆腐,前两年的冲沟里还堆着半埋的树干。这里的土松得抓不住根,一场暴雨就能冲下半面坡,台风岛的抗风籽种下去,根须还没缠牢就被泥水卷走——可今天,谷边的导流堤后却冒出了片深褐,是莲心社送来的“固土籽”从浮土里钻了出来。深褐色的叶片宽得像小巴掌,背面长满倒刺,能勾住周围的碎土,根须在地下织成密网,网眼里还结着胶状的“锁土球”,周医师说那是“天然粘合剂”,能把松散的土粒粘成块,茎秆矮壮得像小木桩,被泥水淹了半截还能往上冒,叶心藏着个土黄色的花苞,像握着颗能镇住流土的秤砣。
“真能把散土粘住!”谷主踩着没过脚踝的稀泥,蹲在导流堤边,抓起把固土籽根须周围的土,使劲攥了攥,土块竟没散,“周医师说这锁土球能‘凝血似的’把土粘住,比夯土还结实,俺先前还怕它被泥水冲跑,现在看,就是再大的雨,它根边的土也跟焊在地上似的!”他婆娘背着个竹篓,里面装着从台风岛学来的“缠土绳”,正往固土籽的根须网里塞,绳是用抗风籽的韧筋编的,裹着层胶状的浆,“你看这绳,加了固土籽的锁土球熬的胶,往根须网里一塞,能跟着根须一起缠土,比往土里插木桩管用——木桩会被泥水泡烂,这绳越泡越黏。”
林默站在谷顶的观测台,脚下的木板垫着石块,防陷进稀泥。他身边的木箱里装着新铸的“锁土章”,章面是带着倒刺的宽叶托着土黄苞,根须网裹着土块,旁边刻着“凝”字,星银的纹路在雨雾里泛着沉实的光,像能把浮土镇住似的。“雷去西边的盐碱戈壁了,”他对踩着泥过来的谷主喊,声音被雨声泡得发闷,“那边的土又干又碱,风一吹就成流沙,我让他带些‘固沙籽’——是固土籽和沙谷村的抗温差籽杂交的,根须网能锁沙,叶片的倒刺能挡流沙,锁土球还能改成储水的胶球,存住偶尔的雨水。”
黑寡妇穿的蓑衣涂了层厚桐油,是泥石流谷的老木匠给刷的,说“能挡泥水浸”,裤脚扎在绑腿里,腿上还裹着层防刺的麻布,防被碎石刮伤。她手里攥着捆扎着红绳的荆棘丛,正往导流堤内侧堆,荆棘枝上绑着固土籽的锁土球标本,红绳在泥水里泡得发胀,却依然牢牢系着。“这叫‘土障’,”她对帮忙的村民说,“荆棘丛能挡住流下来的大块碎石,锁土球标本能引着固土籽的根须往碎石堆里扎,那里的土被碎石压着,不容易滑,还能借碎石挡挡泥水。”她指着谷里新挖的“分水槽”,“那是按沼泽村的法子挖的,把山上的雨水分成好几股引到导流堤外,槽壁铺着固土籽的根须网标本,能引着根须往槽边长,让根网和水槽连成片,比光靠堤硬挡省事多了——水被分了,劲儿就小了。”
丫丫和阿苗躲在观测台的棚子里,画纸铺在垫着油纸的木板上,免得被漏进来的雨水打湿。画纸上,固土籽的根须网在地下织成大片,锁土球把土粒粘成块,分水槽的水流顺着槽壁绕开绿苗,荆棘土障在堤边堆成矮墙。“这是给盐碱戈壁的人画的,”丫丫用蓝笔描着水流的方向,特意把根须网画成跟着水流走的样子,“阿苗说要标清楚‘叶刺勾浮土,根网锁流泥,槽分雨势弱,不怕泥石流’,让他们知道这籽是怎么跟散土打交道的——不是硬拦,是会粘、会分、会缠。”
阿苗的皮包里装着本《泥石流谷种药要诀》,是她和周医师根据土性改的,里面记着“如何在坡地修台阶状播种区”“怎样用荆棘丛挡碎石”“雨季时如何给根须网加缠土绳”,每页都贴着带倒刺的叶片或锁土球的标本,摸上去黏糊糊的,还带着点土腥味,像能摸到泥石流的黏劲。“这是给谷主的,”她把册子递过去,指着其中一页的插画,“您看这台阶区,把坡地修成一级级的小平台,固土籽种在平台内侧,根须能顺着台阶往下织网,比在平坡上种稳当——泥水下来会被台阶挡住,积在平台上还能浇苗。”
从台风岛跟来的药农老郑,正教村民们用“固土取籽器”——这是老铁匠特意改的,柄是带刻度的硬木杆,头上的小耙带着胶齿,能在黏土里耙出锁土球包裹的籽,胶齿还能粘住散落的籽,不怕滑进泥里。他踩着泥靴在导流堤边演示,木杆插进土里量了量深度,胶齿耙轻轻一扒,就带出颗裹着胶状土块的籽,“看见没?这器子上的总章印刻在木杆的刻度起点,就算泥埋住半截,也能找准位置,就像咱们莲心社的人,再浑的泥水也迷不了方向!”
周医师背着药篓在谷里转悠,篓里的抗温差籽裹在防水的油布里,是沙谷村的沙主特意选的耐旱品种。“你们这的土里有腐木渣,”他用木棍挑起块浮土,里面混着半烂的树枝,“得往播种区掺些石灰粉杀毒,我已经让林默从村外运了几筐,就堆在分水槽起点。”他指着坡上的野葛藤,“这种藤的根能缠土,别拔,让固土籽的根须缠着它长,能借葛藤的劲一起锁土,错不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