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95章 墨家查案,真相大白

初夏的河东郡刚蒙亮,田埂上的露水厚得能浸透布鞋,踩上去 “咯吱咯吱” 响,裤脚扫过麦秆,沾着的水珠 “滴答” 落在泥土里,混着新翻的土腥味,格外清新。护田队的铜锣声已经敲了第三遍,“哐 —— 哐 ——” 的声响在安静的田野里传得老远,像在给百姓们提气 —— 自从赵成被抓、同伙还在逃,大伙心里总悬着块石头,连巡逻的脚步都比往常沉了几分。

王老汉扛着锄头走在最前面,粗布褂子的领口沾着露水,贴在背上凉丝丝的。他眼睛瞪得溜圆,盯着麦田里的每一寸土地,连麦垄间的杂草都不放过:“大伙仔细看!要是见着陌生脚印、断了的草茎,或者没见过的工具,立马喊!别让坏种再钻空子!”

不远处,墨影正蹲在之前被破坏的麦田边,膝盖跪在铺好的粗布上 —— 怕蹭坏了地里的痕迹。他穿着墨家弟子常穿的深灰色短褐,袖口和裤脚都缝着补丁,是之前做工具时被铁片刮破的;裤腿卷到膝盖,露出结实的小腿,上面沾着不少泥点,却一点没在意。旁边放着个靛蓝色布包,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几样东西:巴掌大的青铜透镜(墨家自制的,能放大三倍)、刻着刻度的木尺(精确到分)、一卷用麻绳捆着的《墨子?备城门》抄本,还有几张空白的麻纸,用来拓印痕迹。

“墨兄弟,查这么久,有啥发现不?” 王老汉走过来,递过一碗凉茶,粗瓷碗沿还缺了个口,“这几天没见着可疑人,可俺心里还是不踏实 —— 赵成那小子看着就不是能自己干出这事的人,背后肯定有靠山。”

墨影接过茶,指尖碰到冰凉的碗壁,他喝了一口,又把碗放在旁边的土埂上,指着脚下的一处痕迹:“王伯您看,这马蹄印不对劲。” 他拿起青铜透镜,对准马蹄印的边缘,调整了一下角度,让晨光刚好照在上面,“您看这里,有细微的铁屑反光 —— 普通马掌是纯铁的,不会有这种混合铁砂的痕迹,只有北地郡的军工坊才会这么做,他们造兵器剩下的铁砂,会掺进马掌里,说是更耐磨。”

王老汉凑过去,眯着眼睛看了半天,还是没看清,墨影又用木尺量了量马蹄印:“普通马掌宽三寸,这个宽三寸二,是大宛马的尺寸 —— 赵成一个逃犯,哪来这么多北地郡的大宛马?” 他又小心翼翼地扒开旁边的土,用指尖捏起一小块木头碎片,上面还留着清晰的凹槽,“还有这个,是斧头柄上的碎片。您看这凹槽,是螺旋形的,用来绑麻绳防滑,民间的斧头柄都是光的,只有军工坊做的兵器柄才会刻这种槽,方便士兵握牢。”

王老汉接过碎片,放在手里掂了掂,越想越心惊:“这么说,赵成背后真有大势力?还是跟北地郡有关的?”

“大概率是。” 墨影把碎片放进布包里,又用麻纸拓了马蹄印,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什么,“之前抓的那两个同伙,审了两次都嘴硬,说只受赵成指使。今天再去审审,用《备城门》里的法子,结合这些证据,应该能让他们开口。”

两人刚往郡府走了没几步,就见秦风带着个墨家弟子匆匆赶来,那弟子跑得满头大汗,连气都没喘匀就喊:“墨影师兄!不好了!泾阳县刚传来消息,有二十亩麦田被烧了,现场留下的斧头痕迹,跟咱们这儿的一模一样!”

墨影心里 “咯噔” 一下 —— 果然不是巧合,是有组织的破坏!他立马把布包往肩上一甩:“秦风,咱们先去审那两个同伙,必须尽快找出背后的人,不然其他郡还得遭殃!”

郡府的审讯室在地下,光线昏暗,只有头顶一个小窗透进点光,空气中飘着股潮湿的霉味,还混着淡淡的汗味。两个同伙被绑在实木柱子上,手腕和脚踝都勒出了红印。左边的叫李三,低着头,头发乱糟糟的,遮住了脸,嘴里反复念叨:“俺们就是受赵成指使,没别人了…… 真没别人了……” 右边的叫王四,眼神躲躲闪闪,一会儿看地上的草屑,一会儿瞟墙上的影子,手紧紧攥着,指节都发白了。

墨影走进来,没急着问话,先把布包里的东西一一摆在桌上:马蹄印的拓片(用炭笔描了铁屑的位置)、斧头碎片(放在白纸上,更显眼)、泾阳县传来的工具简图(画着被烧麦田里的斧头痕迹),还有那卷《墨子?备城门》。

“你们说只受赵成指使,” 墨影的声音不高,却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劲儿,他指着拓片上的铁屑痕迹,“北地郡军工坊的马掌、带螺旋槽的斧头柄,赵成一个逃犯,怎么弄来这些东西?他有本事调动北地郡的资源?”

李三没抬头,王四却身子抖了一下,眼神更慌了。墨影看出他的破绽,又拿起《墨子?备城门》,翻到 “辨器” 那一页,用手指着上面的字:“《墨子》里说‘察其器,知其源,观其迹,知其众’—— 看工具能知道来源,看痕迹能知道有多少人。你们用的斧头,是北地郡军工坊去年造的批次,上面还刻着‘北’字,我已经让人去查了,那批斧头只给过冯劫手下的校尉;你们骑的马,是冯劫之前私藏的大宛马,赵成怎么可能拿到?”

王四咽了口唾沫,喉结动了动,却还是没说话。墨影又往前迈了一步,声音沉了些:“泾阳县刚被烧了麦田,现场的斧头痕迹跟你们用的一模一样。要是你们不说,等查到你们头上,按《秦律?贼律》,纵火毁田、勾结叛国者,是死罪,你们的家人也会被连坐,流放三千里;要是说了,能算戴罪立功,陛下有旨,从轻发落,还能让你们见家人最后一面。”

这句话戳中了王四的软肋 —— 他家里还有个三岁的娃。他抬头看了看墨影,又看了看旁边的李三,嘴唇哆嗦着,终于开口:“俺…… 俺们是‘北地盟’的人,盟主是韩成 —— 他是冯劫的外甥,之前在北地郡当校尉,冯劫倒台后,他就带着一批人躲起来了。” 他顿了顿,又接着说:“韩成说,要破坏区田法,让关中缺粮,再勾结匈奴南下,到时候他当王,给俺们封官……”

“韩成的据点在哪?” 秦风赶紧追问,怕他又反悔。

“在…… 在河东郡西边的废弃烧陶工坊,” 王四的声音越来越小,“那是韩家以前的产业,里面有密道,能通到北地郡;还有不少熔炉,能做斧头、火把,粮食也够他们吃半年……”

没等同伙说完,墨影就站起来,抓起布包:“秦风,我带十个弟子去工坊,你留在这里,让人盯着郡城的韩家老宅 —— 那里肯定有他们的人,别让他们跑了!” 他又回头叮嘱负责看守的兵士:“看好这两个人,别让他们自杀,后续还要问话。”

秦风点头:“小心点,韩成是军人出身,手里有兵器,说不定还有陷阱。”

墨影带着十个墨家弟子,骑着快马往西边赶。烧陶工坊在一座山脚下,周围长满了半人高的野草,风一吹,“哗啦啦” 响,像藏着人。工坊的大门是厚重的木门,上面挂着把生锈的铁锁,锁芯都快锈死了,门板上还留着以前烧陶时溅上的泥点,黑乎乎的,看起来废弃了至少五年。

“分成两队,” 墨影勒住马,对弟子们说,“一队跟我从正门进,仔细查地上的痕迹;二队绕到工坊后面,那里应该有密道出口,守住了,别让里面的人跑了。”

弟子们应了声 “是”,纷纷下马,二队往山后绕去;墨影则拿出青铜钥匙 —— 之前从韩家老宅搜出来的,对准锁芯,转了好几下,才 “咔嗒” 一声打开锁。他推开大门,一股霉味和铁锈味扑面而来,呛得人忍不住咳嗽;里面布满了蛛网,挂在房梁上,像一张张灰白色的网;地上积了厚厚的灰尘,足有半寸深,却有几处脚印很新 —— 鞋印是皮靴的,不是百姓穿的布鞋。

墨影拿出青铜透镜,蹲下来,顺着脚印往里走。脚印很杂乱,有的深有的浅,看起来里面的人不少。走到工坊深处,他突然停住脚步,抬起手示意弟子们别动:“小心,前面有陷阱。”

他指着地上一块颜色略深的木板,木板边缘和周围的地面有细微的缝隙:“这是墨家的‘陷坑术’,不过做得很粗糙 —— 正宗的陷坑会在木板上撒和周围一样的灰尘,这个只撒了表面一层。” 他用木尺撬开木板,下面果然是个深三尺的坑,里面插着十几根尖木刺,木刺顶端还沾着黑色的东西 —— 是防锈的桐油。“韩成的人学了点皮毛,就想用来防人,太嫩了。”

绕过陷坑,里面是个宽敞的房间,地上并排摆着三个废弃的熔炉,炉膛里还有没烧尽的木炭;旁边堆着不少没做好的斧头,铁刃还没打磨,上面沾着铁屑;墙上挂着张泛黄的羊皮地图,上面用红笔标着河东郡、泾阳县、北地郡的麦田位置,还有一条虚线,从工坊直通北地郡的匈奴边界 —— 显然是勾结匈奴的路线。墨影走过去,从熔炉旁边拿起一张揉皱的麻纸,展开一看,是封密信,上面用炭笔写着:“八月秋收,先烧粮库,再断粮道,匈奴可趁机南下,共分关中之地……” 落款是 “韩成”,旁边还盖着个歪歪扭扭的 “韩” 字印。

“不好!他们想在秋收时断粮道,引匈奴进来!” 墨影刚把密信折好放进怀里,就听见外面传来沉重的脚步声,还有人说话的声音:“盟主说了,今天把剩下的斧头磨好,明天一早就去烧河东郡的粮库!”

“有人来了!躲起来!” 墨影压低声音,带着弟子们躲到最大的熔炉后面,手里握紧了腰间的青铜剑 —— 那是墨家特制的,剑身窄而锋利,适合近战。

没一会儿,五个穿着黑短褂的人走进来,为首的正是韩成。他身材高大,比旁边的人高出一个头,留着络腮胡,胡茬上还沾着点灰;穿的黑短褂是以前的校尉服改的,领口还留着校尉标志的残痕;腰间别着把弯刀,是匈奴样式的,刀柄上裹着黑色皮革;走路时肩膀微晃,带着军人特有的沉稳,眼神却格外凶狠,扫过房间时,像在找猎物。

“东西都准备好了吗?” 韩成的声音沙哑,像是长期熬夜导致的,“明天天不亮就出发,烧完粮库就往北地郡撤,匈奴那边已经接应好了。”

“盟主放心,” 旁边一个瘦高个弯腰回话,“斧头磨好了二十把,火把也捆好了,就等您下令。”

没等瘦高个说完,墨影突然跳出来,手里的剑直指韩成:“韩成!你勾结匈奴、破坏农事,还想叛乱,今天就是你的死期!”

韩成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会有人闯进来,他很快反应过来,“唰” 地拔出弯刀,刀身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着冷光:“墨家的人?敢坏老子的事,找死!” 他挥刀就往墨影的胸口砍去,动作又快又狠 —— 是军人常用的劈砍招式。

墨影早有准备,侧身躲开,剑顺着韩成的手臂划过去,想逼他放下刀。韩成却不躲,反而用另一只手抓住墨影的剑刃,掌心瞬间被割破,鲜血直流,他却像没感觉一样,另一只手的弯刀继续往墨影的脖子砍去。

“师兄小心!” 旁边的墨家弟子赶紧冲上来,手里的短剑直刺韩成的腰侧。韩成被迫后退,松开了抓着剑刃的手,鲜血滴在地上,“滴答” 响。他看着围上来的弟子,冷笑一声:“就凭你们几个,还想拦我?”

墨影擦了擦剑上的血,心里清楚 —— 韩成是硬茬,不能硬拼。他想起《墨子?备城门》里 “以巧胜力” 的说法,故意卖了个破绽,脚步踉跄了一下,像是没站稳。韩成以为有机可乘,立马挥刀砍过来,墨影却突然矮身,用剑挑向韩成的膝盖 —— 那里是军人的软肋。韩成没料到这一招,赶紧后退,却被身后的熔炉绊倒,“扑通” 摔在地上。

墨影趁机上前,用剑指着韩成的脖子,声音冰冷:“别动!再动就杀了你!”

韩成的手下见盟主被抓,有的想冲上来救,有的想往后面的密道跑,却都被墨家弟子拦住:有的被剑架住脖子,有的被绊倒在地,没一会儿就全被制服了。

墨影让人把韩成绑起来,用的是墨家特制的麻绳 —— 越挣扎越紧。他蹲下来,看着韩成,问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冯劫是因为勾结匈奴、贪赃枉法才被治罪,你不清楚吗?”

韩成抬起头,脸上满是血迹和灰尘,眼神却还是凶狠:“我舅舅是被冤枉的!要不是你们推广什么区田法,朝廷能这么看重你们?我就要毁了区田法,让关中大乱,匈奴进来,你们都得死!”

“你错了!” 墨影生气地说,“冯劫私吞军粮、勾结匈奴,证据确凿,不是冤枉!你为了报仇,不管百姓死活 —— 他们好不容易能多收点麦子,你却要烧了麦田和粮库,让他们饿肚子,这不是报仇,是叛国!”

韩成张了张嘴,还想反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恶狠狠地瞪着墨影。

墨影带着韩成和他的手下回到郡府时,秦风已经让人把韩家老宅包围了,抓了十几个 “北地盟” 的余党,还搜出了不少匈奴的东西:玉佩(上面刻着匈奴的狼图腾)、皮革地图(标着匈奴的驻军位置),还有几封没来得及送出去的密信。

百姓们听说抓了幕后主谋,都围到郡府门口,有的手里还拿着锄头,喊着 “杀了韩成”“为被毁的麦田报仇”。秦风站在台阶上,双手往下压了压,安抚百姓:“大伙放心,韩成勾结匈奴、破坏农事,按《秦律》一定会严惩!现在最重要的是准备秋收,墨家弟子会教咱们做防御工事,保护粮库和麦田,保证今年的收成能顺利运回家!”

当天下午,扶苏派来的使者也到了,带来了始皇的旨意:让秦风负责审理韩成一案,彻查 “北地盟” 的余党;同时让墨家弟子把查案方法和防御工事的做法,写成小册子,推广到全国各郡;还调了五千兵士,驻守在北地郡和河东郡的边界,防止匈奴趁机进攻。使者还带来了墨家工坊新做的侦查工具 —— 比之前更大的青铜透镜(能放大五倍)、测脚印深浅的木尺(带铅锤,更精准),还有用来传递消息的信号弹(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情况)。

接下来的几天,墨影带着弟子们,把《墨子?备城门》里的查案方法,一点点教给各郡的捕快:怎么用透镜找痕迹,怎么用木尺量脚印,怎么通过工具辨来源;墨渊则根据《泛胜之书》,帮百姓制定秋收计划:“《泛胜之书》里说‘麦熟即收,迟则落粒;收后即储,草木灰拌之,可避虫蛀’。咱们按麦田的成熟度分三批收割,第一批是村东和村北的,已经黄了八成;第二批是村西的,黄了六成;第三批是村南的,黄了五成。收割用墨家改良的镰刀,弧形刃,比普通镰刀快一倍,还不容易伤麦秆。” 他还教百姓怎么拌麦种:“草木灰和麦种按一比五的比例混,拌匀了再装袋,放在干燥的地窖里,明年种的时候保证不生虫。”

百姓们都积极准备:王老汉带着家里的小子,跟着墨家弟子学做了望塔 —— 用木头搭的,有两丈高,上面能站两个人,还能架起青铜透镜望远;刘婶则带着妇女们,在麦田周围挖浅沟,沟里埋上铜铃,上面盖着薄木板和稻草,一有人踩进去,铜铃就会响;年轻人们则跟着捕快学查痕迹,拿着透镜在田里转,连细小的草茎都不放过。

韩成一案审理清楚后,秦风把结果上报给咸阳:韩成勾结匈奴、组织 “北地盟” 破坏农事,被判死刑,秋后问斩;其他主犯(比如那个瘦高个)流放五千里,罚做苦役;从犯(比如王四)因为主动招供,判了三年苦役,允许家人探视;查抄的韩家财产,一部分用来赔偿百姓受损的麦田(王老汉家赔了两石麦种,李二家赔了一石五斗),一部分用来购买秋收的工具(买了五十把改良镰刀,分给各村)。

始皇收到奏报后,下旨表扬了墨家和秦风,还让把《墨子?备城门》里的查案方法和《泛胜之书》里的秋收经验,一起编进《农事要略》里,发往全国各郡,让每个农官都必须学习。

秋收那天,阳光格外好,金色的麦浪在风里翻滚,像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百姓们挥舞着改良的镰刀,“唰唰” 地收割麦子,动作比往年快了不少;墨家弟子和护田队在周围巡逻,了望塔上的人不时用青铜透镜观察远处,铜铃安静地躺在浅沟里 —— 没有坏人来捣乱。粮库的人推着独轮车,把收割好的麦子运回去,车上的麦子堆得像小山,麦香飘得老远。

王老汉割完自家的麦子,捧着一把金黄的麦穗,走到墨影面前,笑着说:“墨兄弟,要不是你查出韩成那坏蛋,俺们这收成说不定就没了!你看这麦穗,颗粒多饱满,今年能收八石,够俺和老婆子吃两年!”

墨影接过麦穗,放在手里掂了掂,也笑了:“这是大伙一起努力的结果 —— 您巡逻时仔细,百姓们配合,还有典籍的帮忙,才能把坏人抓住,保住麦田。”

秦风走过来,看着满田的丰收景象,心里也很欣慰:“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咱们团结,有墨家的智慧,有典籍的指导,就一定能解决。”

夕阳西下,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麦田和粮库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辉。百姓们的笑声、镰刀的“唰唰” 声、独轮车的 “咕噜” 声混在一起,格外热闹。墨影摸了摸怀里的《墨子?备城门》,心里清楚,这次的危机虽然解决了,但匈奴的威胁还在,以后可能还会有新的坏人。但他相信,只要墨家弟子还在,只要典籍的智慧还在,只要百姓们还团结,大秦的土地上,就会年年丰收,再也不会有人能破坏这份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