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44章 扶苏慰问,友谊深化

咸阳城外的午后,阳光暖得正好,不燥不烈,像一层薄纱裹在农桑区的麦田上。刚抽穗的麦子泛着浅绿,风一吹,麦浪轻轻晃,带着点新麦的清香,飘得老远。秦风蹲在田埂上,手里攥着块木牍,正记录着 “栎阳试点新麦长势:四月初十,麦穗长三寸,每亩需浇水一次,施草木灰一斗”,指尖沾了点泥土,却没在意 —— 这是关中试点的第一块新麦田,农户们比他还上心,每天天不亮就来守着,怕鸟啄了麦穗。

“秦先生,您又来盯麦子啦?” 老周头扛着锄头走过来,肩上搭着块洗得发白的粗布巾,脸上带着笑,“俺家小子说,这麦子要是能收,就跟您学认字,以后也能看懂您那本‘种地的书’。” 他指的是《秦民要术》的关中抄本,秦风前几天借给栎阳的农户传看,现在封皮都被翻得有些软了。

秦风笑着点头,刚要说话,就听见远处传来马蹄声,不疾不徐,带着股沉稳的节奏 —— 不是蒙恬的兵,倒像是…… 扶苏的仪仗?他抬头一看,果然,远处的小路上,一辆素色的马车正缓缓驶来,车帘掀开一角,露出个穿素色锦袍的身影,手里还攥着卷竹简,正是扶苏。

“殿下怎么来了?” 秦风赶紧站起身,拍掉手上的土,迎了上去。

马车停下,扶苏翻身下来,身上没带侍卫,只跟着个小内侍,手里捧着个布包。他走到秦风面前,嘴角勾起温和的笑,眉眼在阳光下显得更温润:“听说你这几天忙着关中试点,连偏殿都没回几次,特意来看看 —— 顺便,给你带了点好东西。”

小内侍打开布包,里面是两卷竹简和一小袋新麦种。扶苏拿起一卷竹简,递到秦风面前:“这是我从秘库找到的《诗经?豳风》残卷,里面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注脚,讲的是周代农户按季节备冬衣的法子,你安置流民时,正好能用得上。” 他又拿起另一卷,“这个是栎阳农户的联名信,说用了曲辕犁,耕地快了三成,想请你下个月去给他们讲讲新的种麦法子。”

秦风接过竹简,指尖碰到《诗经》残卷的布套,还带着点扶苏身上的暖意。他翻开一看,里面果然有前朝博士的朱笔注脚,“九月授衣” 下面写着 “农户九月始织麻,十月制棉衣,需提前备料,免冬寒”,正好能用来帮流民准备冬衣。“殿下想得太周全了!流民现在忙着种地,还没顾上备冬衣,有这个注脚,咱们就能提前安排,让他们冬天不用冻着。”

“民生之事,本就该想在前头。” 扶苏走到麦田边,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麦穗,眼神里满是欣慰,“以前在咸阳,总听李斯说‘农户只需按律法缴税,其余不用管’,现在才知道,不是农户不用管,是没找对管的法子 —— 你看,给他们新犁,教他们种地,他们比谁都上心,这就是《尚书》里说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吧?”

秦风心里一暖,没想到扶苏不仅懂典籍,还能把典籍和实际民生结合得这么透。“殿下说得是!之前栎阳有个老农跟我说,‘不是俺们不想好好种,是没好法子’,现在有了曲辕犁和《秦民要术》,他们不仅自己种,还帮着邻里,这就是‘本固’了。”

两人并肩走在田埂上,风里的麦香更浓了。扶苏突然压低声音,语气里多了几分严肃:“对了,我昨天在朝堂上听说,李斯去关东查案,却没找诬告你的人,反而去见了韩成的旧部 —— 怕是想继续找你的麻烦,你在关中试点,可得多小心。”

秦风心里一凛,手里的木牍攥得更紧了:“我知道,蒙将军已经派了亲兵守粮道,怕李斯换了流民的粟米。只是关东的旧贵族,怕是没那么好对付,他们要是闹起来,流民的安置又要受影响。”

“你放心,关东那边我已经安排了。” 扶苏从怀里掏出块竹牌,上面刻着 “扶苏私印”,递给秦风,“这是我的私牌,你要是在关东遇到麻烦,让亲兵拿着这个去找当地的县吏,他们会帮你 —— 我已经跟关东的几个正直县吏打过招呼,不让李斯的人胡来。”

秦风接过竹牌,指尖摩挲着上面的印纹,心里满是踏实 —— 这不仅是块竹牌,是扶苏的信任,是两人在 “民生为本” 理念上的共鸣。他刚要道谢,就见老周头领着几个农户走了过来,手里捧着个陶碗,里面是刚煮好的麦仁粥,还冒着热气。

“殿下,秦大人,俺们煮了新麦仁粥,您尝尝!” 老周头把陶碗递过来,脸上带着憨厚的笑,“这是用试点的新麦煮的,比陈麦香多了,您尝尝就知道。”

扶苏接过碗,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滑,麦香在嘴里散开,他忍不住点头:“好喝!比宫里的粟米粥还香 —— 这就是‘民生之味’吧,比任何珍馐都实在。”

农户们听了,都笑了起来,有个年轻些的农户叫狗蛋,手里还攥着个没编完的草绳,大声说:“殿下要是喜欢,等麦子收了,俺们给您送一袋新麦!” 连旁边的小内侍都忍不住笑了,偷偷跟秦风说:“大人,殿下好久没这么开心了,在宫里总对着一堆奏报,皱着眉。”

秦风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感慨 —— 扶苏贵为太子,却没半点架子,能跟农户一起喝麦仁粥,能懂流民的苦,这才是大秦需要的储君。他想起之前在典籍库,扶苏偷偷给她《周书》残卷,想起这次扶苏带《诗经》残卷来,想起那块私牌,突然觉得,两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只是 “君臣”,更是 “同道”—— 为了民生,为了大秦安稳的同道。

“对了,还有件事想跟你商量。” 扶苏喝完粥,把陶碗递给小内侍,对秦风说,“父皇想把‘流民安置三策’推广到全关东,让我负责协调,我想请你当副手,一起制定推广方案 —— 你看怎么样?”

秦风愣了愣,随即反应过来,心里满是激动:“臣愿意!能跟殿下一起推广民生之策,是臣的荣幸!” 他知道,这不仅是扶苏的信任,更是始皇的认可,是让 “典籍治国” 真正落地的机会。

扶苏笑着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卷空白竹简,递给秦风:“那咱们现在就合计合计 —— 关东的盐碱地比陈留多,得先调些懂改良的老农过去;曲辕犁也得让少府多做些,赶在秋收前送到农户手里;还有冬衣,得按《诗经》里的法子,让各县提前备料,别等天冷了再着急。”

两人蹲在田埂上,借着阳光,一边看麦田,一边在竹简上写方案。老周头和农户们也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建议:“俺觉得得教农户选种,好种才能多收粮”“俺们能帮着教新农户种地,不用另外派老农”,场面热闹又温馨,连风都带着股暖意。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把麦田染成了金红色。扶苏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时间不早了,我得回宫里,不然父皇该担心了。推广方案的事,咱们明天在偏殿接着聊。”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李斯那边,你别太担心,我会跟父皇多提提关中试点的成效,让他知道你的本事,就算李斯想找茬,也没那么容易。”

秦风点头,送扶苏到马车边:“殿下路上小心。”

马车缓缓驶远,扶苏掀开帘角,朝秦风挥了挥手,阳光落在他的锦袍上,像镀了层金。秦风站在田埂上,手里攥着那卷写满方案的竹简,还有扶苏给的私牌和《诗经》残卷,心里满是坚定 —— 有扶苏这样的同道,有农户这样的支持,就算李斯再阻挠,他也能把民生之策推广开,让更多流民有地种、有饭吃。

可他没注意到,远处的树林里,有个穿灰衣的人影正躲在树后,手里拿着竹简,快速记录着什么 —— 是李斯的眼线,显然是来盯着扶苏和秦风的。那人见扶苏走了,赶紧翻身上马,朝着咸阳城的方向奔去,手里的竹简上,写着 “扶苏与秦风在农桑区密谋,似欲推广异端典籍”。

回到偏殿时,小李子已经把晚饭准备好了,是粟米粥和蒸枣,还温着一壶米酒。秦风坐在案前,把扶苏给的《诗经》残卷、私牌和推广方案的竹简整齐地码在案上,旁边放着始皇赐的旧锄头和金刀。他拿起《诗经》残卷,翻到 “九月授衣” 那页,看着上面的注脚,突然想起扶苏说的 “民生之味”,忍不住笑了 —— 所谓的 “民生”,不就是一碗热粥、一件棉衣、一亩能种出粮的地吗?

而此时的李斯府里,眼线正跪在地上,把在农桑区看到的一切一五一十地说给李斯听。李斯坐在案前,手里攥着卷《秦律》,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扶苏竟然敢跟秦风一起推广方案!还想用《诗经》这种异端典籍!” 他顿了顿,对眼线说,“你再去栎阳,跟郡守说,让他把给农户的曲辕犁都换成旧犁,新麦种也换成不能发芽的,再找几个农户,让他们去闹,说‘秦风的试点是骗局,根本种不出粮’!我要让扶苏和秦风的推广方案,刚开头就烂在地里!”

眼线领命退下,李斯看着案上的《秦律》,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扶苏,秦风,你们以为靠几本典籍、几块麦田就能赢?等着吧,我会让你们知道,大秦的朝堂,终究是律法的天下,不是你们这些‘民生同道’的天下!”

夜色渐深,偏殿的烛火还亮着。秦风坐在案前,借着烛光,继续完善推广方案,竹简上的字迹越来越清晰,每一笔都透着股坚定。他知道,李斯的阴谋还没停,后续的推广之路肯定不会轻松,但他不怕 —— 他有扶苏的信任,有农户的支持,有典籍里的智慧,更有 “民惟邦本” 的初心,这些,足够让他顶住所有风浪,让民生之花,在大秦的土地上开得更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