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37章 扶苏请教,仁政试点

陈留的初春总带着点黄河边的潮气,晨雾还没散,就漫过流民安置点的麦田,把刚冒芽的麦尖染得润润的。秦风蹲在田埂上,手里攥着块木牍,正记录着 “麦田返青情况:三月初七,浇第一遍返青水,每亩施草木灰二斗”,笔尖的墨汁沾了点泥土,却没在意 —— 这半亩试验田是十天前种的,现在麦芽蹿得有指节高,流民们路过时总忍不住蹲下来摸一摸,眼里的光比晨雾还亮。

“秦先生,您又来盯麦子啦?” 老周头扛着锄头走过来,肩上搭着块粗布巾,脸上带着笑,“俺家小子说,这麦子要是能收,就跟您学认字,以后也能看懂您那本‘种地的书’。” 他指的是《秦民要术》的抄本,秦风前几天借给流民传看,现在都快被翻烂了。

秦风笑着点头,刚要说话,就见蒙恬的亲兵快步走来,压低声音:“秦大人,太子殿下到了,在北边的樟树林等您,不让声张。”

秦风心里一怔,随即反应过来 —— 扶苏肯定是怕李斯知道他来陈留,故意低调。他跟老周头嘱咐了几句 “记得浇返青水”,就跟着亲兵往樟树林走,晨雾里的樟木味越来越浓,远远就看见个穿素色锦袍的身影,正站在树下沉思,手里攥着卷用蓝布包着的典籍,正是上次在咸阳典籍库见过的《尚书》。

“殿下。” 秦风躬身行礼,语气里带着几分惊喜,“您怎么突然来了?”

扶苏转过身,脸上露出温和的笑,眉眼在晨雾里显得更温润:“我在咸阳听说你在陈留搞流民安置,还改良了盐碱地,就想来看看 —— 顺便,有些关于‘仁政’的事,想跟你请教。” 他指了指旁边的石头,“坐吧,这里清静,没人打扰。”

两人坐下,晨雾渐渐散了些,能看见远处安置点的流民正忙着挑水、锄地,偶尔传来几声笑。扶苏看着这景象,眼神里满是欣慰:“以前在咸阳,总听人说‘关东流民难治’,现在看来,不是难治,是没找对法子。你用《秦民要术》教他们种地,比用律法压着管用多了。”

“殿下过奖了,我只是按典籍里的理做。” 秦风从怀里掏出《秦民要术》的增补本,翻到 “流民安置后记”,“您看,这里写着‘凡治流民,先予其地,再教其技,后轻其赋’,这是从《尚书?大禹谟》里‘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学的—— 百姓要的不是‘被管’,是‘能过日子’,给他们地,教他们种地,少收点税,自然就安稳了。”

扶苏眼睛亮了,赶紧接过增补本,指尖划过字迹,语气里带着几分急切:“我就是想跟你聊这个!父皇最近让我负责关中的农桑试点,可我总怕做得不好 —— 关中虽比关东富,却也有不少农户因为赋税重、农具旧,日子过得紧。你说,要是在关中搞‘仁政试点’,该从哪儿入手?”

秦风心里一暖,知道扶苏是真的想帮百姓。他想了想,从怀里掏出张画着曲辕犁的图纸,递给扶苏:“先从农具开始。《周书》里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关中的老犁又重又费力气,一亩地要耕半天,换成曲辕犁,省力三成,还能多耕两亩。上次我让少府做了十架,在陈留试了,流民都说好,您可以先在关中选个县,免费给农户送犁,再派农官教他们用。”

“送犁?” 扶苏皱了皱眉,“会不会有人说‘违背秦律,滥发物资’?李斯之前就跟父皇说,‘百姓需自购农具,官府不可多管’。”

“不会。” 秦风笑着摇头,翻到《秦民要术》里的 “农桑增产账”,“您看,去年关中用新犁的农户,每亩多收粟米二石,官府的赋税反而多了一成 —— 这不是‘滥发’,是‘投资’。《孙子兵法》里说‘以近待远,以逸待劳’,现在送犁,是为了以后多收粮,让农户和官府都受益,父皇肯定会同意。”

扶苏恍然大悟,拍了拍膝盖:“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这层!只想着‘仁政’要让利,却忘了‘仁政也能双赢’。” 他顿了顿,又问,“那赋税呢?关中的赋税是‘十税一’,要是能减到‘十五税一’,农户肯定更有干劲,可李斯会不会拦着?”

秦风从怀里掏出扶苏之前给的《周书》残卷,指着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殿下可以跟父皇说,这是‘试点’,先选一个里(秦代行政单位,五十户为一里)试半年,看看赋税减了后,农户是不是更愿意种地,是不是能多收粮。要是成了,再推广;要是不成,再改回来 —— 这样李斯就没理由拦着了。” 他还补充道,“上次陈留减了流民半年的徭役,现在他们不仅自己种地,还帮着修城防,这就是‘轻赋’的好处。”

正说着,远处传来脚步声,是王离的亲信赵吏,正带着两个小吏在麦田边晃,眼神往樟树林这边瞟。扶苏眼神一凛,对秦风小声说:“别暴露身份,我来应付。” 他站起身,故意提高声音,装作跟秦风聊种地:“秦兄,你说这麦芽要是遇到倒春寒,该怎么防?我家在关中也种了几亩,总怕冻着。”

赵吏看见两人,走过来上下打量扶苏,语气里带着嚣张:“你是谁?怎么跟秦大人在一起?陈留的流民安置点,不是谁都能进的!”

秦风赶紧开口:“这是我关中的朋友,来看看陈留的麦子,想学着种。” 他拿出始皇的符节,晃了晃,“有我的符节,没问题吧?”

赵吏看见符节,气焰矮了半截,却还是不甘心:“秦大人,李廷尉说了,最近有‘闲人’来陈留捣乱,让咱们多盯着点……”

“你说的‘闲人’,是指太子殿下吗?” 扶苏突然开口,语气里带着威严,眼神凌厉地盯着赵吏,“我是扶苏,奉父皇之命来陈留巡查,你敢拦我?”

赵吏脸色瞬间惨白,“噗通” 一声跪在地上,头磕得青石板响:“小的不知是太子殿下,多有冒犯!求殿下恕罪!” 旁边的小吏也吓得赶紧跪下,浑身发抖。

扶苏没让他们起来,语气冷了些:“回去告诉王离,好好管管手下的人,别总想着‘盯人’,多想想怎么帮流民种地、修城防。要是再让我看见你们刁难百姓,我饶不了你们!”

“是!是!小的这就去传话!” 赵吏连滚带爬地跑了,连头都不敢回。

看着赵吏的背影,扶苏无奈地摇了摇头:“李斯的人,真是无孔不入。” 他转头对秦风说,“你在陈留,可得多小心。我这次来,还带了父皇的口谕,要是王离再刁难你,你可以直接调濮阳的兵,不用跟他废话。”

秦风心里一暖,躬身道谢:“谢殿下关心。有您和蒙将军帮我,我能应付。”

两人又聊了半个时辰,定了关中仁政试点的具体方案:选关中的栎阳县(秦风的老家)做试点,先送五十架曲辕犁,派农官教农户使用;赋税从 “十税一” 减到 “十五税一”,试点半年;再设 “私塾”,教农户的孩子认字,读《秦民要术》里的农桑知识。扶苏还说,会让张博士从咸阳派几个懂典籍的博士官来帮忙,确保试点能成。

晨雾彻底散了,阳光洒在麦田上,麦芽泛着嫩绿的光。扶苏站起身,拍了拍秦风的肩膀:“我得赶紧回咸阳,免得李斯起疑。试点的事,有消息我会派人告诉你。你在陈留,也要多注意安全,匈奴游骑还在附近,城防不能松懈。”

秦风送扶苏到樟树林口,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晨雾里,心里满是踏实 —— 有扶苏在咸阳支持,有蒙恬在陈留帮忙,还有流民的信任,就算李斯再阻挠,仁政的种子也能在关东和关中扎下根。

回到安置点,老周头凑过来,小声问:“刚才那位是太子殿下吧?俺看他气度不一样,还帮咱们怼了赵吏,真是个好官!” 周围的流民也围过来,眼里满是期待:“秦大人,太子殿下是不是来帮咱们的?以后咱们的日子是不是会更好?”

秦风笑着点头,举起手里的《秦民要术》:“是!太子殿下会帮咱们在关中搞试点,以后不仅陈留的日子会好,关中的日子也会好!只要咱们好好种地,好好过日子,大秦的日子,都会好起来!”

流民们欢呼起来,围着秦风问东问西,有的问曲辕犁怎么用,有的问什么时候能认字,安置点的气氛比阳光还暖。秦风看着这景象,心里清楚,仁政不是空谈,是从一碗热粥、一架新犁、一亩麦田开始的,是从百姓眼里的光开始的。

而此时的郡守府里,赵吏正跪在王离面前,把遇到扶苏的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王离脸色阴沉,赶紧写了封信,让亲信快马送回咸阳给李斯:“扶苏私自去陈留,跟秦风密谋‘仁政试点’,恐对大人不利,望大人早做打算!”

李斯收到信时,正在府里看《秦律》,看完信,他把竹简狠狠摔在地上,指节发白:“扶苏!秦风!一个储君,一个儒生,竟敢联手搞‘仁政’,想动摇我大秦的律法根基!” 他对心腹说,“你去栎阳县,找那里的郡守,让他给扶苏的试点使绊子 —— 曲辕犁晚送半个月,农官故意教错用法,再让农户‘闹’,说‘减的税不够,还想要更多’,让扶苏的试点搞不成!”

心腹领命退下,李斯坐在案前,眼神阴鸷得像化不开的墨 —— 他绝不会让扶苏和秦风的仁政成功,绝不会让 “民本” 压过 “律法”,大秦的朝堂,只能是他的!

夕阳西下时,秦风坐在麦田边,看着流民们忙着浇返青水,嘴里哼着关中的小调,心里满是坚定。他拿起笔,在《秦民要术》的增补本上写下:“仁政如麦,需悉心浇灌,方能成苗;需防风雨,方能成穗。陈留如此,关中亦如此。” 笔尖落下时,他仿佛看见栎阳县的农户用上了新犁,看见孩子们在私塾里认字,看见大秦的田野上,满是金黄的粟米 —— 那是仁政的样子,是典籍里 “民惟邦本” 的样子,是他要守护的样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