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128章 始皇赐名,“咸阳讲坛”

初冬的寒雪终于歇了,像被谁收走了漫天的盐粒,只在咸阳城的屋檐下留了些细碎的冰棱,映着初升的暖阳,泛着晶莹的光。一轮红日从渭水东边的地平线爬上来,把金色的光洒在咸阳宫的琉璃瓦上,瓦缝里残留的雪粒瞬间化成细小的水珠,顺着瓦当滴下来,在青砖地上砸出一个个小小的湿痕。风也软了许多,裹着渭水畔湿润的水汽,掠过殿角的铜铃时,只让铃舌轻轻晃了晃,发出 “叮铃” 一声轻响,没了前些日子的刺骨劲儿,这样的好天气,连咸阳宫的石狮子都像是少了几分威严,多了些暖意。

咸阳宫大殿内,比往常更显庄重。三十六级白玉台阶从殿门延伸到龙椅前,每级台阶的边缘都打磨得光滑如镜,映着两侧百官的身影。文武官员分列两侧,手里的笏板泛着温润的木纹,有的是楠木做的,有的是檀木的,还有几个老臣用的是先帝赐的象牙笏板,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黄。大家都站得笔直,却没人敢出声,只有殿外偶尔传来的铜铃声和内侍轻缓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

始皇坐在龙椅上,身上的玄色龙袍绣着十二章纹,日、月、星辰的图案在阳光下流转着金线的光泽,腰间系着的玉带是和田玉做的,上面雕刻着九条盘龙,龙眼里嵌着红宝石,随着他的呼吸轻轻晃动。他手里捏着一卷明黄色的圣旨,绢布是江南进贡的云锦,上面用朱砂画着祥云纹,正文是他亲笔写的小篆,笔画遒劲有力,每个字都透着帝王的威严。

“秦风、扶苏,上前听旨。” 始皇的声音不高,却像带着穿透力,清清楚楚地传到大殿的每个角落,比殿外的暖阳更让人安心。他的手指轻轻拂过圣旨的边缘,眼神扫过下方的两人,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许。

秦风、扶苏连忙从队列里走出来,脚步轻缓地走到殿中,膝盖刚碰到冰凉的青砖,就听到始皇继续开口:“扶苏府邸所设讲坛,自开办以来,广纳百家之言,墨家谈机关便民,农家论农法增产,法家议法治改苛,皆为大秦安稳、百姓福祉,朕心甚慰。”

始皇顿了顿,展开圣旨,绢布的明黄在烛火下格外醒目,他缓缓念道:“今朕下旨,赐扶苏府邸讲坛为‘咸阳讲坛’,准其公开讲学,每月初一、十五开坛,凡诸子百家、农师工匠、寒门学子,皆可向扶苏府递呈讲席申请,经核验后便可开讲;寻常平民欲听讲者,无需凭证,可直接前往,各级官府不得干预、不得阻挠,违者按律论处。”

殿内的百官都屏住了呼吸,连站在后排的小吏都忍不住抬头,眼里满是惊讶 ——“咸阳讲坛” 这个名字,带着 “官方认可” 的意味,以往只有官署、宗庙才会被陛下赐名,一个私人府邸的讲坛能得此殊荣,还是头一遭。

始皇没在意百官的反应,继续念道:“另赐‘百家共论’匾额一方,着少府监王师傅亲自监制,用楠木为材,赤金镶字,悬挂于讲坛木台正梁之上,以彰其‘汇百家、谋民生’之功。自今日起,咸阳讲坛所呈民生良策、改法建议,可直接密封入奏朕前,无需经尚书省、丞相府中转,朕将优先审议,择善而从。”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秦风、扶苏齐声叩拜,额头贴在冰凉的青砖上,能清晰地感觉到暖意从心里往四肢漫,从最初躲在书房偷偷讲学,怕李斯找茬;到后来扩到庭院,仍心有忐忑;如今陛下赐名、赐匾、赐直达天听的特权,这一路的艰辛,总算有了最好的结果。

“起来吧。” 始皇抬手,示意两人起身,嘴角微微勾起一抹笑意,“明日少府便会将匾额送去,你二人好生布置。下月初一的开坛,朕倒想亲自去看看,听听农家讲冬小麦防冻,看看墨家的新农具。”

“臣(儿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 两人起身时,秦风的布袍下摆沾了点青砖上的灰尘,他却没在意,只觉得手里的圣旨仿佛有千斤重,这不是一张简单的绢布,是陛下对民生的重视,是百姓对好日子的期盼。

“陛下英明!” 户部尚书第一个出列,手里的楠木笏板微微晃动,难掩激动,“咸阳讲坛公开讲学,广纳贤才,日后大秦的农法、法治定能更上一层楼!臣替关中百姓谢过陛下!”

“陛下英明!”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连之前跟着李斯反对讲坛的御史府官员,也躬身道贺,李斯被押入大牢后,御史府群龙无首,没人再敢触陛下的逆鳞,更何况 “直接入奏” 的特权,明摆着陛下要把讲坛当成 “民生智囊”,谁也不想错过这个结交的机会。

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落在秦风的布袍上,暖融融的。他看着殿内百官的笑脸,突然想起第一次开坛时的样子,那时只有李岩、王述几个贵族,躲在扶苏府的书房里,连烛火都不敢点太亮,生怕被李斯的眼线发现。而现在,朝堂之上,陛下亲赐名,百官齐道贺,这不仅仅是讲坛的胜利,更是民生的胜利。

扶苏府挂匾:暖阳里的热闹

第二日一早,天刚蒙蒙亮,少府的工匠就抬着匾额出了城。为首的是少府监王师傅,七十多岁,头发花白,手里拿着一把磨得发亮的墨斗,是他父亲传下来的老物件。他从事木匠四十多年,造过宫殿的梁木,做过先帝的棺椁,还是头一次为一个讲坛做匾额,昨晚特意把工具都擦了三遍,连钉子都挑了最光滑的。

匾额用整块楠木打造,长三尺、宽一尺,厚度足有三寸,是王师傅亲自去终南山选的木料,这棵楠木长了五十年,纹理紧实,不易开裂,他还特意让徒弟用砂纸打磨了七天,直到木面光滑得能映出人影。上面 “百家共论” 四个大字,是请博士府的张博士写的隶书,再由少府的金匠用赤金箔镶嵌,每一笔都贴得严丝合缝,阳光一照,金光能晃得人睁不开眼。

四个年轻工匠抬着匾额,脚步轻缓,生怕碰坏了。王师傅走在旁边,手里拿着一把小锤子,时不时停下来检查匾额的绑绳,嘴里念叨着:“慢着点,左边再抬高点,别蹭到地上的雪!”

辰时刚过,队伍就到了扶苏府。府门口早就挤满了人,李岩穿着一件靛蓝布袍,手里拎着两坛北境的烈酒,是边军将领送他的,特意拿来给讲坛开坛助兴;王述带着他的堂弟王恒、王浩,手里捧着一幅墨竹图,是他昨天熬夜画的,想挂在木台旁边;张律也来了,手里拿着廷尉府刚整理的 “改苛条建议”,里面记了十条可以先在关中试点的律法调整,想在下次讲学时提出来。

墨家的弟子们来得更早,墨离带着五个弟子,手里扛着新做的水车模型和改良犁铧,模型的叶片上还刷了一层清漆,泛着浅黄的光。“秦先生,这是我们连夜改的犁铧,比之前的轻了三成,佃户用着更省力。” 墨离把犁铧放在地上,轻轻推了推,犁尖在地上划出一道浅沟,“下次开坛,我们想现场演示怎么用。”

“好啊!” 秦风笑着点头,目光扫过人群,看到了老周和小豆子。老周穿着一件粗布棉袄,袖口磨破了,露出里面的棉絮,手里捧着一篮新晒的粟穗,穗子金黄饱满,是他特意挑的;小豆子穿件小布衫,里面套着件旧棉袄,领口有点紧,是去年做的,今年已经短了一截,他手里攥着一根小木棍,在地上画着麦子的样子,看到秦风,赶紧跑过来:“秦先生!我们能进去听吗?我想知道怎么种麦子能多收!”

“当然能!” 秦风蹲下来,摸了摸小豆子的头,“以后每月初一、十五,你和爷爷都能来,还能带你爹娘来。”

小豆子高兴得蹦起来,拉着老周的手喊:“爷爷!我们能来听啦!以后能多收麦子啦!” 老周也笑得合不拢嘴,把粟穗递到秦风面前:“秦先生,这是俺家最好的粟,给讲坛做个念想,祝讲坛越办越好!”

正说着,人群突然安静下来,大家都朝着门口望去,四个工匠抬着匾额,王师傅拿着墨斗和锤子,慢慢走进庭院。扶苏赶紧迎上去,伸手扶住木梯,木梯是桑木做的,表面包着一层牛皮,防止打滑:“王师傅,辛苦您了,慢着点。”

王师傅点点头,爬上木梯,先用墨斗在木台的正梁上弹了条直线,墨线在空中划过,留下一道黑色的痕迹,正好落在梁的中间。“位置正好,” 他满意地笑了笑,从徒弟手里接过匾额,小心翼翼地递到梁上,“你们扶稳了,别晃!”

两个工匠在下面扶着匾额,王师傅拿着钉子,慢慢敲进梁里。他的手很稳,虽然年纪大了,却没一点颤抖,每敲一下都格外小心,生怕震掉了赤金箔。“慢着点!左边再挪一点!” 李三在下面喊,他穿着件灰布短打,手里还拿着个小刨子,是刚从作坊赶来的,生怕匾额挂歪了,“王师傅,您看是不是有点偏?”

王师傅停下来,眯着眼睛看了看:“不偏,正好在墨线上。” 他又敲了两下,钉子稳稳地固定在梁上,“好了!下来吧!”

工匠们慢慢松开手,匾额稳稳地挂在木台的正中间。阳光洒在 “百家共论” 四个金字上,金光映在每个人的脸上,连庭院外看热闹的平民都欢呼起来。小豆子拉着老周的手,蹦蹦跳跳地跑到木台下面,仰着头看匾额,嘴里念叨着:“百家共论!以后大家都能在这里说话啦!”

李岩走上木台,拍了拍匾额,声音洪亮:“好!这‘百家共论’说得好!以前只有贵族能听学,现在平民也能来,农师能**,工匠能说机关,这才是大秦该有的样子!”

“说得对!” 蒙毅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告示,是刚从宫里领的,用黄麻纸写的,上面的字很大,方便平民辨认。告示上写着:“咸阳讲坛每月初一、十五辰时开坛,午时散坛。各学派欲讲学者,可于每月二十五日前向扶苏府递呈讲题及内容;平民听讲者,无需凭证,可自带蒲团,庭院内设有茶水,免费供应。”

蒙毅把告示贴在庭院的墙上,围过来的平民都凑上去看,虽然大多不识字,但听旁边的贵族子弟一读,都兴奋地议论起来:“不用凭证?俺也能进去听?” 一个穿粗布短打的佃户搓着手,眼里满是不敢相信。“还有茶水免费喝?俺下次要带俺家老婆子来,让她也听听怎么种棉花!”“俺想问问墨家的师傅,能不能帮俺家做个水车,地里浇水太费劲了!”

秦风看着眼前的热闹,心里满是欣慰。他走到木台边,伸手摸了摸匾额的楠木,温润的触感从指尖传来,像握着无数平民对好日子的期盼。“大家放心,” 他提高声音,让每个人都能听到,“不管是农法、机关,还是律法,只要是能帮大家过好日子的,都能在这讲坛上说;不管是谁,只要想学习、想提建议,都欢迎来这讲坛!”

“好!” 人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李三兴奋地举起手里的刨子:“秦先生,下次开坛,俺想带北境的佃户来,让他们听听农法,看看水车,明年肯定能多收粮!”

“俺也带俺村的人来!” 老周也喊道,手里的粟穗晃了晃,“让大家都学学怎么种麦子,再也不用饿肚子!”

扶苏走到秦风身边,手里拿着一个锦盒,里面是陛下刚派人送来的赏赐,几匹上好的蜀锦,颜色鲜艳,是用来做新蒲团的;还有一百石粟,是给讲坛的 “开坛之资”,用来买茶水和木料;最里面还有一块玉牌,上面刻着 “咸阳讲坛” 四个字,是陛下亲笔所刻,凭此牌,讲坛的人可以自由出入宫门,方便呈递奏折。

“父皇还说,” 扶苏小声说,“要是平民来得多,庭院容不下,就把旁边的空场也用上,官府会派人帮忙整理,还会派护卫维持秩序,不让人捣乱。”

秦风接过锦盒,心里暖暖的。他看着匾额上的金字,又看了看围在告示前的平民,突然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这讲坛,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讲学场所,而是大秦民生的窗口,是百家共话的平台,是无数人对好日子的希望。

丞相府密室:阴影里的密谋

就在扶苏府一片热闹的时候,丞相府的后院却透着一股让人窒息的阴冷。书房的书架后面,有一道暗门,推开后是一条狭窄的通道,通道尽头是一间密室,里面只有一盏油灯,昏黄的光摇摇晃晃,把石墙照得忽明忽暗,像一张狰狞的脸。

李斯坐在一张破旧的木椅上,身上的朝服早就换成了一件灰布便装,领口沾着点油渍,头发用一根普通的木簪绾着,散了几缕在脸旁,显得格外狼狈。他面前的木桌上,放着一杯冷茶,茶水已经凉透了,杯沿还沾着点茶渍,旁边是一张揉皱的纸条,上面写着 “咸阳讲坛赐名,公开讲学,平民可入,直接入奏”,是他的亲信偷偷从宫里抄来的。

“砰!” 李斯猛地把茶杯摔在桌上,茶水溅了一地,杯子也碎了一角,瓷片弹到石墙上,发出 “叮” 的一声轻响,在寂静的密室里格外刺耳。“公开讲学?平民可入?” 他的声音沙哑,带着压抑不住的愤怒,手指紧紧攥着纸条,指节泛白,“陛下这是老糊涂了!把大秦的根基都交给秦风那小子!法家的威严,商君的变法成果,都要毁在这讲坛上了!”

“李大人息怒。” 暗门被轻轻推开,赵高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个铜暖炉,炉身刻着精致的云纹,是宫里的物件,里面的银丝炭烧得正好,暖意从炉身渗出来,却没给李斯,只是自己揣在怀里。他穿着一件深灰色的宦官服,脸上带着假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眼神却像毒蛇一样,透着阴冷。

李斯抬头看向赵高,眼神里带着一丝不甘,却又不得不承认:“你说得对,我现在被禁足,朝堂上没人替法家说话,硬来肯定不行。赵高,你我虽往日有隙,但现在大敌当前,只有联手,才能扳倒秦风,保住法家的地位,不然你我都没好果子吃。”

赵高走到桌前,拿起那张纸条,用手指了指 “平民可入” 四个字,嘴角的假笑更深了:“李大人,你看这里,平民可入,这就是秦风的软肋。大秦律法虽不禁平民议事,但‘私聚平民,煽动民心’可是重罪。只要我们找个佃户,让他诬告秦风在讲坛上煽动平民‘减粮税、反徭役’,再让御史府的李御史出面弹劾,就算陛下想保他,也得顾及律法的威严,总不能公然违背大秦的律法吧?”

李斯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之前的愤怒渐渐被阴狠取代:“好主意!我在民间还有些亲信,都是当年商君变法时的老部下,能找到愿意诬告的佃户;你在宫里能通消息,看看陛下的态度,再打点一下少府的人,让他们在粮种和农具上动手脚,讲坛要推广农法,肯定需要官府的粮种,我们给他们发陈年的种子,让佃户种了减产,到时候平民肯定会怨秦风,说他‘空谈农法,误人子弟’,这样一来,讲坛的名声就臭了!”

“李大人果然精明。” 赵高笑了笑,把纸条放在油灯上,火苗慢慢舔舐着纸边,纸条很快烧成了灰烬,他用手指捻了捻灰烬,眼神冰冷,“不过,我帮你扳倒秦风,也不能白帮。等事成之后,我要御史府的控制权,还有少府的部分职权,少府管着宫里的器物和工匠,我有用处。”

李斯咬牙点头,手指抠着木桌的边缘,指甲都快嵌进木头里:“只要能扳倒秦风,什么都好说!御史府和少府的职权,以后咱们一人一半!不过你得尽快动手,下月初一就是讲坛开坛的日子,要是让他们成功开坛,以后再想扳倒就难了!”

“放心,” 赵高揣好暖炉,转身往暗门走,“我已经让李御史去找佃户了,不出三日,就能有消息。你在府里安心等着,别让人看出破绽,要是被陛下发现,咱们就都完了。”

暗门慢慢关上,密室里又只剩下李斯一个人。油灯的光更暗了,映着他狰狞的脸,像一头被困在牢笼里的野兽。他看着地上的茶杯碎片,又看了看油灯里跳动的火苗,心里默念:秦风,你等着,我就算拼了这条老命,也不会让你好过!咸阳讲坛,迟早要毁在我的手里!

暖阳下的阴影:新的挑战

夕阳渐渐落下,把扶苏府的庭院染成了橘红色。匾额上的赤金大字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不再那么刺眼,却更显温暖。众人渐渐散去,却还在讨论着下次开坛的事,李岩要带北境的将领来听 “边军粮草如何增产” 的讨论,王述要邀请蜀郡的官员来听 “防涝农法”,墨离则在安排弟子准备农具模型,老周和小豆子约定,下次开坛一定要早点来,占个靠前的位置,好清楚地看到水车怎么用。

秦风、扶苏、蒙毅、墨离坐在木台上,看着渐渐暗下来的庭院,心里既欣慰又带着一丝警惕。“李斯虽然被禁足,但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扶苏皱着眉,手指轻轻敲着木台的边缘,“刚才护卫来报,看到李斯的亲信在府外徘徊,手里拿着纸笔,像是在记什么,说不定在打什么主意。”

蒙毅点点头,手按在腰间的佩剑上,剑鞘是玄色的,上面绣着银色的花纹,是先帝赐的。“我会派更多人手过来,盯着丞相府的动静,不让他们有机会接近讲坛。另外,粮种和农具的事,我会亲自去少府盯着,每一袋粮种都要检查,每一件农具都要试用来,不让他们动手脚。”

墨离也说:“我们墨家弟子会多留意听讲的平民,要是有陌生人故意挑拨,或者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我们会及时发现,不让他们诬告。另外,我们会把农法的步骤写在麻布上,挂在庭院里,让平民看得清楚,就算有人说我们‘空谈’,也有证据反驳。”

秦风看着匾额上的 “百家共论”,语气坚定:“只要我们做好自己的事,讲实话、办实事,就算他们耍手段,也不能动摇讲坛的根基。陛下支持我们,百姓信任我们,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下次开坛,我们要让更多人看到,讲坛不是在空谈,是在实实在在地帮大家解决问题,帮佃户多收粮,帮工匠改进工具,帮官员改苛条,这样就算有人想抹黑我们,也没人会信。”

夕阳最后一缕光落在匾额上,赤金大字渐渐暗了下来。庭院里的灯盏被一一点亮,暖黄的光映着木台、蒲团和匾额,像一片温暖的海。护卫们开始收拾庭院,把蒲团摞成一堆,把老周送的粟穗放在书房里,把墨离的农具模型收进库房。

而丞相府的密室里,油灯还亮着,李斯坐在木椅上,看着地上的茶杯碎片,眼神里满是阴狠。他不知道,自己和赵高的密谋,已经被蒙毅派的暗卫听到了一部分,更不知道,秦风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等着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咸阳讲坛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新的风雨却已在暗处集结。但秦风他们知道,只要守住 “为民谋利” 的初心,只要有陛下的支持和百姓的期待,就算前路有再多坎坷,他们也能走下去,因为这讲坛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农法,每一件工具,都承载着大秦百姓对好日子的期盼,承载着大秦走向强盛的希望。

夜色渐深,咸阳城的灯火渐渐亮了起来,像撒在黑夜里的星星。扶苏府的庭院里,最后一盏灯也被点亮,映着 “百家共论” 的匾额,在夜色里显得格外温暖。而丞相府的灯,也亮着,却透着一股让人不安的阴冷,像黑夜里的一双眼睛,紧紧盯着远方的希望之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