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125章 庭院扩坛,听众爆满

初冬的暖阳像被晒透的棉絮,软乎乎地铺在扶苏府邸的庭院里,把青砖地烘得发烫,手往地上一放,能清晰感觉到暖意从指尖往胳膊漫,连砖缝里残留的霜花,都化成了细小的水珠,透着股鲜活的湿气。风也没了前些日子的凛冽,裹着院角那丛腊梅的淡香,掠过木架上挂着的农图纸时,只轻轻掀了掀纸角,发出 “哗啦” 一声轻响,像谁在小声应和着即将到来的热闹。

庭院早被收拾得满满当当,连角落都透着精心。中间搭了个半人高的木台,是蒙毅带着三个仆役连夜赶工的,用的是墨家作坊剩下的老桑木,木料纹理紧实,表面打磨得光滑无刺,凑近了能看到淡淡的木纹,摸上去带着点温润的质感,那是常年被手摩挲过的痕迹。台边围了圈竹编护栏,篾条是按墨家的榫卯手法编的,不用一根钉子,却稳得很,护栏上还缠了圈浅褐色的麻绳,防止有人不小心磕碰,麻绳的接头处打的是渔民常用的 “防滑结”,看得出来编的人很细心。

木台上摆着一张长条案,案面是整块的桐木,泛着浅黄的光,上面放着卷《管子》竹简、一盏青铜灯(灯芯刚换过,剪得齐整,灯油是上好的芝麻油,还没点燃就透着点淡香)、一个陶壶(里面的热水冒着细雾,壶嘴挂着一颗小水珠,壶身上刻着简单的禾苗纹),还有一块三尺长的桐木板,上面用炭笔画着 “仓廪实→知礼节” 的图谱,左边画着个瘦得颧骨突出的佃户,手里攥着半块发霉的粟饼,衣服破了几个洞,露出干瘦的胳膊,旁边歪歪扭扭写着 “偷粮、逃税、争地”;右边画着个面色红润的汉子,身后是满仓的粟穗,手里还帮着邻居扛粮袋,衣服整齐,脸上带着笑,旁边写着 “主动交税、互助、问好”,对比鲜明得很,连不懂画的人都能看明白。

木台周围的蒲团摆得整整齐齐,足足一百五十个,是府里五个仆妇缝了三天的。颜色杂得很:有深灰色的(用旧布改的,边角还能看到原来的花纹,是扶苏之前穿旧的袍服拆的),有褐色的(新布缝的,针脚密得很,每个蒲团都缝了三层布,坐上去软乎乎的),还有两个浅青色的(是冯安家里的旧布,上面还沾着点墨痕,显然是之前抄书时蹭的),特意放在木台两侧,给主讲人和嘉宾留的。蒲团之间留着两指宽的过道,地上撒了点干松针,怕有人踩滑,昨天刚下过小雨,青砖地有点潮,松针是蒙毅从城外的松林里捡的,还带着点松脂的香味。

庭院的东墙挂着三张麻布画,用竹竿撑开,风吹得轻轻晃。第一张是杨村的农地图,红笔标着 “试验田(亩产六石)”“普通田(亩产三石七斗)”,田埂上画着几个佃户,有的在用水车浇水,有的在弯腰收割,连粟苗的高度都画得不一样,试验田的粟苗比普通田的高半头,叶片更绿;第二张是墨家的水车模型图,红笔标着 “轴(桑木,长三尺,直径三寸)”“叶片(榆木,宽五寸,厚半寸)”“防水胶(松脂 蜂蜡,涂于轴缝)”,旁边还画着个小图,是水车在旱坡浇水的场景,坡上的田埂像棋盘一样,挡住了水流;第三张是《管子?牧民》的引文条幅,冯安用隶书写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十二个字,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墨汁浓得发亮,边角还盖了个小小的 “冯安记” 的朱印,印泥是他自己调的,红得很正。

辰时刚过,庭院的门就被推开了。第一个来的是李岩,穿件靛蓝布袍,袍角沾着点黄土,是从北境封地赶回来的,昨天刚到咸阳,连家都没回就先来了。他手里攥着个蓝布包,里面是自己抄的《管子》,竹简用细麻绳捆着,外面包着层油纸,怕受潮。一进院,他就眼睛一亮,快步往木台边凑,熟门熟路地找了个靠前的蒲团坐下,还从怀里掏出一块小木牌(是他用桑木刻的,上面刻着个 “岩” 字),压在旁边的蒲团上,是帮王述占座的,上次法家专场王述来晚了没坐前排,念叨了好几天,说 “听不清秦先生讲的细节”。

“秦兄还没来呢?” 李岩左右看了看,声音透着股兴奋,手里的蓝布包往腿上一放,竹简的棱角硌得腿有点痒,他也不在意,反而伸手摸了摸木台的桑木,“这木台搭得结实,比上次书房的案几宽敞多了,下次讲农法,墨离先生的水车模型都能摆开。”

“急什么,离开始还有半个时辰。” 王述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穿件月白长衫,手里拿着一把折扇(虽然是冬天,却习惯带着,扇面上画着墨竹,是他自己画的),身后还跟着两个年轻贵族,是他的堂弟王恒和王浩,都是第一次来听坛,脸上带着点好奇。“你看,今天来的人真不少,连少府的工匠都来了。” 王述指了指庭院西侧,语气里带着点惊讶。

顺着王述指的方向,能看到三个穿灰布短打的人,缩着肩膀,低着头,像做错事的孩子似的往蒲团后面凑。走在中间的是李三,三十出头,个子不高,肩膀却宽,一看就是常年握工具的。他里面穿的是少府的粗布工服,袖口沾着一圈木屑,还蹭了点淡黄色的胶水(是昨天粘水车模型剩下的,那是他给北境佃户试做的),外面套了件洗得发白的旧布衫,领口缝着一块补丁,是他媳妇去年给补的,用的线是染布坊剩下的边角料,颜色有点杂。他手里紧紧攥着个小木盒,盒子是他自己用梧桐木做的,边缘打磨得很光滑,里面装着他做的水车模型,桑木做的轴,榆木做的叶片,比巴掌大不了多少,叶片上还刻着细小的纹路,是为了更好地沾水,轴上还钻了个小孔,用来装齿轮。

“李三哥,你也来了!” 冯安抱着一摞记录册从屋里出来,老远就认出了他,赶紧小跑过去,声音压得极低,怕被别人听见,他知道李三怕被上司张卿发现,上次墨家专场,李三就偷偷来听过,回去后还跟冯安说 “怕丢了差事,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养”。

李三吓了一跳,赶紧往旁边躲了躲,手把木盒攥得更紧,指节都泛白了:“小声点!别叫我名字,要是被张卿知道我来听这个,这个月的工钱就没了,说不定还得被赶回家,我家小子还等着买笔墨上学呢。” 他往四周扫了一眼,见没人注意,才松了口气,掀开木盒的一角,露出水车模型的叶片,声音里带着点期待:“上次听墨离先生讲水车,说能引坡下的水浇地,我试着做了个小的,想问问秦先生,北境的旱坡能不能用,那边的佃户浇水太费劲了,上次去送工具,见个老汉挑水摔了,腿都肿了,躺了半个月才能下地。”

冯安凑过去看了看,模型的叶片打磨得很光滑,轴上的小孔钻得很圆,显然是动了心思的:“做得真好!一会儿秦先生讲完,你就举手问,后面人多,没人注意你。我先帮你找个位置,靠西边的蒲团,离门近,要是有人查,你也好走,刚才我看到张卿的车往工房去了,今天估计不会来这边。”

李三连连点头,跟着冯安走到西边的蒲团坐下,屁股只沾了半个蒲团,身体绷得直,像随时要站起来走似的。他把木盒放在腿边,用布衫盖住,眼睛却忍不住往木台上瞟,看着那卷《管子》竹简,心里有点慌,他没读过书,只认识几个常用字,怕听不懂秦风讲的内容,又盼着能听懂点民生的法子,好跟北境的佃户说说,让他们也能少受点罪。

没过多久,庭院里就热闹起来。蒲团上渐渐坐满了人,穿锦袍的贵族子弟坐前排,手里拿着抄本,时不时小声讨论,有的在说上次农家专场王老栓讲的农法,有的在问身边的人 “《管子》是什么书”;穿青布衫的低级官员坐中间,大多低着头,手里捏着小本子,偶尔抬头看一眼木台,手指在本子上飞快地写着,生怕漏了什么;穿灰布短打的工匠和佃户坐后排,有的手里拿着工具(比如锛子、刨子),有的怀里揣着干粮(比如粟饼、红薯),眼神里满是期待,偶尔互相递个眼神,小声聊两句 “今天能讲点啥”。

辰时二刻,庭院的围墙外也聚了人。是附近杨村的佃户,老周带着他的孙子小豆子,还有佃户张二嫂,都是去年听过农家专场的。老周穿件粗布棉袄,袖口磨破了,露出里面的棉絮,手里拿着个粗布包,里面装着两个粟饼,是给小豆子准备的;小豆子穿件小布衫,里面套着件旧棉袄,领口有点紧,是去年做的,今年已经有点小了,他手里攥着根小木棍,在地上画着麦子的样子;张二嫂穿件蓝布裙,腰里系着个围裙,围裙上沾着点面粉,是早上做饼时蹭的,她手里还拿着个竹篮,里面装着点自家种的青菜,想送给扶苏府的仆妇。

护卫老刘想拦,伸手挡住老周:“这是扶苏公子府,不能随便进!公子有令,外人不得入内!”

老周赶紧摆手,声音带着恳求:“我们不进去,就站在墙外听,不捣乱!上次听王老栓先生讲农法,我家的粟多收了半石,这次想再听听,看能不能再多收点,我家小子明年要娶媳妇,得攒点粮。” 小豆子也拉着老刘的衣角,仰着小脸,声音软软的:“叔叔,我想听听怎么种麦子,我娘说种好麦子就能吃饱了,我想让娘也吃饱。”

正好扶苏从屋里出来,看到这一幕,赶紧走过去,拍了拍老刘的肩膀:“让他们听吧,都是想多学本事的人,别拦着。” 他对老周笑了笑,指了指门房旁边的廊下:“外面冷,要是累了,就到廊下站着,里面有热水,让仆妇给你们倒点。”

老周赶紧道谢,拉着小豆子往廊下挪了挪,张二嫂也跟着过去,把竹篮里的青菜递给老刘:“麻烦兄弟把这个给仆妇们,不值钱,是自家种的,尝个鲜。”

辰时三刻,秦风走上木台。他穿件浅灰色的棉麻布袍,领口缝着块浅蓝布(是上次洗的时候磨破了,冯安帮他补的,针脚有点歪,却很结实),手里拿着一卷《管子》竹简,竹简泛着浅褐色,是博士府借的孤本,边缘被翻得有点毛,上面用朱笔写着前朝学者的批注,有的地方还画着小圈,是秦风昨天晚上标出来的重点,比如 “仓廪实而知礼节” 这句话旁边,就画了个小圈,还写着 “杨村实例” 四个字。

他脚步很稳,走到木台中间站定,没有立刻开口,而是先往庭院里扫了一圈,看到满座的人,还有围墙外的老周他们,嘴角微微翘了翘。阳光洒在他身上,把布袍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木台上,像给木台添了层浅灰的纱。

“今天咱们讲《管子?牧民》,核心就八个字:‘仓廪实而知礼节’。” 秦风的声音不高,却像带着一股穿透力,清清楚楚地传到庭院的每个角落,连围墙外的老周都能听得明明白白,“这话不是说百姓穷就不懂礼,是说,人活在世上,先得活下去,才能谈别的。肚子饿的时候,人最先想的是怎么找吃的;只有粮仓满了,衣服够了,才有余力去学礼、去守礼。就像咱们咸阳的佃户,去年饥寒的时候,有的为了半袋粟就吵架,甚至动手;今年有粮了,反而会互相帮衬,谁家有事都愿意搭把手,这就是‘仓廪实’带来的改变。”

他伸手指了指台边的桐木板,指尖落在左边的 “饥寒百姓” 图上,语气里带着点沉重:“去年杨村的佃户周老栓,家里只有两亩地,还是坡地,亩产只有三石。交完粮税,剩下的只够吃五个月。冬天的时候,天特别冷,他儿子才十二岁,饿得受不了,偷偷拿了邻居半袋粟,被邻居告到里正那里,按律罚了两石粮,本来就不够吃,这下更穷了,周老栓连见了里正都不敢抬头,不是他不懂礼,是饿肚子的时候,没心思顾礼。”

然后他的手指移到右边的 “富足百姓” 图上,声音里多了点暖意,像阳光一样:“今年不一样了,周老栓按王老栓的农法种麦,把坡地改成了梯田,还用水车浇水,亩产达到了六石。交完粮税还剩四石,他存了两石当种子,留了两石给儿子娶媳妇,还拿出半石送给了村里的孤寡老人。上个月邻居家的粟被雨水泡了,周老栓主动送了半石过去,说‘都是种地的,谁还没个难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你们看,不是周老栓变了,是日子好了,他才有心思讲礼,才有能力讲礼。”

台下突然有人举手,是坐在中间的张默。他穿件半旧的青布衫,袖口磨得发白,肘部缝着块深青布(是他自己缝的,针脚有点歪,用的线是从旧衣服上拆下来的),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纸是粗糙的桑皮纸,上面用墨笔写满了字,有的地方还画着小图,比如粟苗、水车。他举手的动作很轻,胳膊只抬到胸口,头还低着,生怕被人认出来,他是御史府的文书,上司李御史是李斯的门生,平时总说 “扶苏府的讲坛是异端,不许去听”,要是知道他来听,肯定没好果子吃,说不定还会被调去偏远的郡县。

“秦先生,” 张默的声音有点发颤,还带着点陇西口音,吐字有点慢,显然是紧张,“我…… 我家乡在陇西,去年遭了蝗灾,地里的粟全被蝗虫吃了,佃户们连糠都吃不上,有的还卖了孩子,换了半袋粟…… 这种时候…… 这种时候怎么让他们懂礼啊?总不能等农法推广,那得等好几个月,这期间怎么办?” 他说完,赶紧低下头,手指捏着小本子的边缘,都快把纸捏破了,心里既盼着秦风的回答,又怕别人注意到他,连呼吸都放轻了。

秦风看着张默,语气很平和,特意放慢了语速,让每个人都能听清楚:“张文书问得好,这正是我要讲的 ——‘仓廪实’不是等出来的,是官府和百姓一起做出来的。这期间,官府能做两件事:第一,开仓放粮,但不是一次性放完,要分批次,比如每月放一次,够百姓吃就行,避免有人囤粮,也避免粮仓空得太快;第二,组织互助,让村里的里正牵头,年轻力壮的帮年老体弱的种地,换口吃的,这样既解了饥寒,又能教大家‘互助’的礼,礼不是背条文,不是学那些复杂的跪拜仪式,是平时的互相帮衬,是‘你帮我浇水,我帮你收割’的实在。”

他顿了顿,又举了个例子,声音里带着点回忆:“去年栎阳旱灾,地里的麦子都快枯死了,陛下开仓放粮,同时让里正组织‘互助队’,年轻的帮老的浇水,老的教年轻的种麦,因为老佃户懂怎么抗旱,年轻的有力气。结果呢?不仅没人逃税,还出了不少互助的好人好事。有个叫李二的佃户,帮邻居王婆婆浇了半个月地,王婆婆没粮谢他,就教他媳妇做布鞋,后来李二的媳妇做的布鞋还拿到集市上卖了钱,两人后来还成了亲戚。这就是‘礼’,不是学出来的,是日子过好了,慢慢养成的;是互相帮衬多了,自然就有的。”

张默听得很认真,手里的笔飞快地写着,墨汁溅到了手上也没顾上擦,心里的焦虑少了些,他家乡陇西的里正也是个好人,叫刘老根,平时就喜欢帮人,要是按秦风说的做,组织互助队,再请官府开仓放粮,说不定真能帮到佃户,不用再看着有人卖孩子了。他悄悄抬头,看了眼秦风,又赶紧低下头,继续写笔记,连秦风说的 “分批次放粮” 都记了下来,还在旁边画了个小粮仓的图。

这时,后排突然有人动了动,是李三。他攥着木盒的手出了汗,手心的汗沾在木盒上,有点滑,他赶紧用袖子擦了擦手心。他想提问,胳膊抬了一半又缩了回去,心里直打鼓:要是被认出来怎么办?要是问得太笨,别人笑话怎么办?冯安坐在他旁边,看出了他的犹豫,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他,小声说:“问吧,秦先生人好,不会笑话你,大家都想知道水车的事。”

李三深吸一口气,猛地抬起手,声音有点大,引得周围几个人看过来,他赶紧低下头,声音又变小了,带着点结巴:“秦…… 秦先生,我…… 我是个工匠,做了个小水车,想问问…… 北境的旱坡能用不?那边的水少,佃户挑水太费劲了,有的佃户住得远,挑一趟水要走两里地。” 他说着,把木盒抱起来,打开盖子,露出里面的水车模型,手还在微微发抖,模型的叶片都跟着晃了晃。

秦风看到了他,眼睛亮了亮,从木台上走下来,脚步很轻,走到李三面前,弯腰拿起水车模型。模型的桑木轴很光滑,叶片打磨得很规整,边缘没有毛刺,能看出李三花了不少心思,光是打磨叶片,估计就用了大半天。“做得很好,” 秦风的声音很温和,还特意把模型举起来,让周围的人都能看到,“北境水少,咱们可以把水车改小,叶片再窄一点,比如从五寸改成三寸,这样转起来省水,不用太多水就能带动;另外,在旱坡上修小田埂,像棋盘一样,一格一格的,挡住水,不让水流失,这样水车引上来的水就能保住了,浇完一块地再浇下一块。”

他转头看向人群里的墨离,墨离正坐在靠前的蒲团上,手里拿着一张图纸,是刚画的水车改进图。秦风喊了一声:“墨离先生,你过来看看,这模型改改,能不能用在北境?”

墨离赶紧走过来,接过模型看了看,用手指了指叶片的角度:“能改!叶片换薄点的榆木,减轻重量,转得更快;轴上再钻个小孔,装个小齿轮,这样不用人推,借风力就能转,日输水能到五石,够浇三亩地了。一会儿散场后,我跟你细聊,给你画个图纸,你照着做就行。”

李三的脸一下子红了,不是紧张,是兴奋,他赶紧站起来,想鞠躬,又想起自己还坐着蒲团,差点摔了,赶紧扶住旁边的冯安,声音里带着点哽咽:“谢谢秦先生!谢谢墨离先生!我…… 我这就回去跟北境的佃户说,让他们也盼着!去年冬天他们没水浇地,麦子都长得不好,今年有了水车,肯定能多收粮!”

庭院里的气氛越来越热烈,提问的人越来越多。坐在前排的刘达(蜀郡官员的儿子,穿件锦袍,上面绣着云纹)问:“秦先生,要是百姓有了粮,却不想学礼,比如有人囤粮不卖,想抬高价,怎么办?总不能一直靠官府管吧?” 秦风答:“官府可以定‘互助奖’,囤粮的不给,主动帮人的给新农种,比如王老栓的‘金芒麦’种,产量高,百姓都想多收粮,自然愿意学礼;另外,让里正把囤粮的人记下来,下次有好的农法,先教愿意互助的人,慢慢就没人囤粮了。”

坐在中间的少府文书赵平(不是李斯的眼线,是另一个文书,穿件青布衫,手里拿着个账本)问:“秦先生,教礼要不要请先生?佃户大多不识字,看不懂竹简上的礼条文怎么办?” 秦风答:“不用请先生,请村里有威望的老人教就行,比如教‘借东西要还’‘见长辈问好’‘不偷不抢’,都是平时的小事,不用识字,听多了、做多了就会了,比如杨村的小豆子,才六岁,没读过书,却知道帮邻居捡粟穗,这就是学礼了。”

围墙外的老周也忍不住喊了一声,声音有点大:“秦先生,我们杨村能组织互助队吗?我想帮邻居浇水,他们家的老汉腿不好,浇地费劲!” 秦风笑着点头,往围墙外看了一眼:“当然能,跟里正说一声就行,要是需要工具,跟冯安说,我让墨离先生帮你们做水车,不用你们挑水。” 小豆子也跟着喊:“秦先生,我也想加入互助队,我能帮着捡粟穗!” 秦风笑着说:“当然可以,小豆子也是互助队的一员!”

午时快到了,阳光渐渐移到了木台的西侧,把秦风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庭院的青砖地上,像一条浅灰的带子。他走回木台上,手里还拿着李三的水车模型,模型在阳光下泛着桑木的浅黄光泽。“今天咱们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说到底,就是一句话,民生是根,礼是叶;根扎得深,叶才能长得茂。” 秦风的声音比之前更响亮了些,“以后咱们讲坛会多请像李三哥这样的工匠,像张文书这样关注民生的官员,还有像老周、小豆子这样的佃户来讲,不管是谁,只要有能帮百姓过好日子的法子,都能来,讲坛不是贵族的,不是官员的,是所有人的,是帮大秦百姓过好日子的。”

台下响起了掌声,不是整齐的,是零散的,却很热烈。贵族子弟们拍着手,手掌拍得发红;工匠们拍着手,手里的工具都忘了放下;连围墙外的老周和小豆子也拍着手,小豆子的手拍得通红,还笑着喊:“秦先生,下次我还来听!我要学怎么种麦子!”

听众陆续散去,李三跟着墨离去了作坊,手里拿着墨离画的改图纸,脚步都轻快了不少,嘴里还哼着陇西的小调;张默把小本子揣好,走的时候还跟冯安说了句:“下次讲农法,记得派人跟我说一声,我请假来听,我想把秦先生说的互助队,跟我们家乡的里正说说。”;老周拉着小豆子,手里攥着张二嫂给的粟饼,嘴里还念叨着要回去跟里正刘老根说组织互助队,小豆子手里还拿着秦风刚才递给他的一小块桑木,是从水车模型上切下来的,他说要留着当纪念。

冯安收拾着蒲团,把它们摞成一堆,嘴里还数着:“一个、两个…… 一百六十五个,比预计的多了十五个,下次得再多做二十个,还要多准备点热水,今天好多人都没喝上。” 他看到有个蒲团上落了片腊梅花瓣,捡起来放在手里,花瓣还带着淡淡的香,他小心地夹进了今天的记录册里,想留个纪念。

秦风走到扶苏身边,看着庭院外赵平(李斯的眼线)离去的背影,赵平穿着灰布衫,手里拿着个竹片,上面写满了字,不用想也知道是在记今天的情况,比如来了多少人,谁提问了,秦风说了什么。“李斯肯定会知道,” 秦风的语气很平静,没有丝毫担忧,“说不定明天朝堂上就会弹劾咱们‘私聚平民,惑乱民心’。”

扶苏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纸条,是陛下派内侍刚送来的,纸条是用宫里特制的桑皮纸写的,上面用朱笔写着 “讲坛可续,勿惧流言,有朕在”,字迹是嬴政的,遒劲有力。他把纸条递给秦风,嘴角翘了翘:“有陛下这句话,咱们就不用怕,李斯就算想弹劾,也没用。”

蒙毅扛着木梯走过来,要把麻布画收起来,听到他们的话,笑着说:“怕什么!下次咱们把木台再搭大点,再添点蒲团,让更多人来听,最好让全咸阳的人都知道,咱们的讲坛是帮百姓的,不是李斯说的‘异端’!” 他还拍了拍木台,桑木发出 “咚咚” 的响声,很结实。

夕阳渐渐落下,把庭院里的一切都染成了橘红色。腊梅的香味更浓了,桑木台的木香、陶壶里剩下的茶香、听众留下的热闹气,还有冯安记录册里腊梅花瓣的淡香,混在一起,在庭院里绕了圈,久久不散。冯安把今天的记录整理好,首页用隶书写着:“庭院扩坛首日,听众一百六十五人(贵族四十人、低级官员六十人、工匠三十五人、佃户二十人),讲《管子?牧民》‘仓廪实而知礼节’,互动提问二十六次,皆涉民生实务,无空谈;百姓反响热烈,求互助、问农法者众。”

而此时的丞相府里,赵平(李斯的眼线)正跪在书房地上,手里拿着竹片,声音发颤,头埋得很低:“大人,扶苏府的讲坛来了一百六十五人,连佃户都让进了,秦风还说‘讲坛是所有人的’,说要请平民来讲,还教佃户组织互助队,说‘民生是根’!”

李斯坐在案前,手里的青铜笔架被他捏得紧紧的,指节泛白,突然 “啪” 的一声摔在地上,笔杆断成两截,墨汁洒在麻纸上,晕开一大片黑。“好个秦风!好个‘民生是根’!” 他的声音冷得像冰,还带着点愤怒,“他是想把大秦的民心都拢到手里,架空法家!赵磊!” 他喊了一声,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明天一早,你去联络御史府的李御史、少府的张卿,就说‘扶苏私聚平民,惑乱民心,违制讲学’,咱们在朝堂上弹劾他!我倒要看看,陛下会不会为了一个讲坛,驳了满朝文臣的面子!”

赵磊从门外走进来,躬身行礼,眼里满是得意,他早就盼着能收拾秦风了,这样他就能在李斯面前邀功,说不定还能升个官。“老师放心,学生这就去办,保证让扶苏和秦风吃不了兜着走!” 他说着,还偷偷看了眼地上的笔杆,心里想着 “这次一定要让秦风栽个大跟头”。

夜色渐深,咸阳城的灯火渐渐亮了起来。扶苏府的庭院里,只剩下木台、摞在一起的蒲团,还有落在地上的几片腊梅花瓣。秦风、扶苏、蒙毅坐在木台上,聊着下次讲学的内容,下次要讲 “墨家机关与农具改良”,墨离已经准备好了水车、犁铧的改进图纸,还想请几个老工匠来讲怎么打造农具。虽然知道明天会有弹劾,却没半点惧意,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做的事,是对大秦好,是对百姓好,就算有再多困难,也值得坚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