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103章 梯田开建,墨家助力

初夏的江州(今重庆附近)被群山裹得严严实实,浓绿的山像没剪齐的绿毯,从山脚铺到山顶,可这绿却没给百姓带来半点欢喜 —— 平地挤在山坳里,零星几块,最大的也不过半亩,百姓只能在陡坡上刨土种粮。坡地斜得能滑人,土薄得盖不住石头,一场雨下来,土和苗顺着坡往下冲,连带着一年的指望,都冲进山脚下的河沟里。

老陈头蹲在自家的坡地边,指尖捻着一把瘪麦种,麦种上还沾着点碎土。他手上的老茧比坡地的土还厚,指关节肿得像小萝卜,那是几十年刨坡地磨出来的。“爷爷,俺饿。” 孙子小石头拽着他的衣角,手里攥着个皱巴巴的空麦饼袋,袋口还沾着点麦糠 —— 那是三天前最后一块麦饼的痕迹。

老陈头把麦种揣进怀里,贴在胸口,像是怕它也跑了。他摸了摸小石头的头,糙手蹭得孩子头发乱蓬蓬的:“乖,等俺把这坡地种上稻,收了粮就给你做麦饼,管够!” 可他心里没底 —— 去年他在这坡地挖了浅坑,种了半亩稻,一场暴雨下来,土冲没了,苗也冲没了,最后只收了两斗瘪稻,不够祖孙俩吃半个月。

不远处,张寡妇正背着背篓往坡上爬,背篓里装着刚挖的野菜,脚步虚浮。她男人去年在坡地种麦时摔了下去,腿断了,家里只剩她一个人种地,坡地没收成,只能靠野菜度日。“陈叔,您还种啊?” 她喘着气,声音发颤,“俺家那片坡地,今年连种子都没敢撒,撒了也是白瞎。”

周围的百姓也围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满是愁绪。王二是个壮实汉子,却愁得直挠头:“俺有力气,可这坡地不顶用啊!去年俺刨了三尺深,想多存点土,结果一场雨,土塌了,差点把俺埋在里面!” 老猎户李叔蹲在石头上,抽着旱烟,烟杆都快被捏断了:“这山太陡,土太瘦,种啥都活不长,俺们江州百姓,命就是苦啊!”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 “哒哒” 的马蹄声,尘土顺着山路飘过来。老陈头眯着眼看,只见几个人骑着马,后面跟着推着小车的弟子模样的人,是秦风带着墨渊和墨家弟子来了。他们刚从江陵县处理完水稻虫害,听说江州多山少地,百姓没饭吃,特意绕路过来。

“老陈叔!张婶!” 秦风跳下马,踩着滑溜溜的泥路跑过来,裤腿很快沾了泥,鞋上还挂着草屑,“俺们来看看这坡地,能不能想个法子,让它能种稳庄稼!”

老陈头愣了愣,赶紧站起来,怀里的麦种硌得胸口疼:“秦大人?您咋来了?这坡地不行啊,俺们试过了,挖深了塌,挖浅了冲,种啥都白搭!” 他指着坡地,土面上全是石头,连野草都长得稀稀拉拉,“您看,这土薄得跟纸似的,哪能长庄稼?”

墨渊蹲在坡边,用手挖了块土,放在手里捻了捻,土粒细得像沙,却带着黏性。他又掏出个竹筒做的水平仪,里面装着水,中间插着木尺,往坡上一放,木尺歪得厉害。“这坡坡度大概二十度,不算太陡,能开梯田。” 他抬头对百姓说,语气肯定。

“梯田?啥是梯田?” 老陈头没听过这个词,皱着眉问,“是把坡地挖平?俺们试过,挖平了也塌!”

墨渊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竹简和炭笔,在地上画了个一层层的图样,像梯子似的:“不是全挖平,是顺着山的坡度,挖成一层一层的田,每层田都用石头砌埂子,挡住土和水;再在每层田内侧挖条排水渠,埋上陶管,下雨时水顺着陶管流走,不会冲塌田;田面用水平仪测平,保证不积水,这样就能种庄稼了!”

百姓们围过来看图样,却还是半信半疑。王二挠着头,小声说:“石头砌埂子?俺们这山石头是多,可搬石头上山多累啊!俺们白天要种别的地,哪有功夫搬石头?” 张寡妇也皱着眉:“俺家没壮劳力,搬不动石头,就算埂子砌好了,俺也种不了啊!”

老猎户李叔抽了口旱烟,烟圈飘在半空:“秦大人,墨小郎君,俺不是不信你们,可这埂子真能挡住暴雨?去年俺在坡上垒过土埂,没两天就冲塌了,石头埂子要是也塌了,俺们的功夫不就白费了?”

墨渊没急着反驳,而是从推来的小车上搬下一块青石,又拿出一把青铜凿子:“大家看,这青石结实,俺们用青铜凿子把它凿平整,一块一块垒起来,中间用黄泥勾缝,跟筑城似的 ——《墨子?备城门》里说‘因地形,用险制塞’,俺们墨家筑城时,就顺着地形用石头砌墙,暴雨冲不塌,梯田埂子也一样!” 他说着,让弟子演示用水平仪测平:“这水平仪,水静止时木尺指的就是平,每层田都测一遍,保证田面不积水,土就不会冲跑。”

秦风也补充道:“朝廷会派二十个工匠来帮忙,墨家弟子教大家做独轮车,运石头省力;开梯田的稻种、青铜凿子、陶管,朝廷都给补贴,不用大家花一文钱!咱们先选一小块坡地试建,要是成了,再大规模开建,大家看咋样?”

老陈头看着墨渊手里的水平仪,又看了看小石头渴望的眼神,咬了咬牙:“俺信秦大人!俺家这半亩坡地,就当试验田!要是真成了,俺们江州百姓就有救了!” 有了老陈头带头,其他百姓也松了口,王二拍着胸脯:“俺有力气,搬石头的活俺包了!” 张寡妇也说:“俺能帮着筛黄泥,勾缝的活俺能干!”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墨渊就带着墨家弟子和工匠来了。他们选了村西头的一道缓坡,坡度二十度,正好适合试建梯田。弟子们先在山上拉上绳子,用水平仪测好每层田的高度,在绳子上系上红布条做标记;工匠们则教百姓做独轮车 —— 车架用楠木做,轻便结实,轮子用硬木包铁皮,推起来不沾泥,一次能运三块青石,比挑担子省力多了。

老陈头和小陈一起学做独轮车,小陈是老陈头的儿子,之前在外地做工,听说家里要开梯田,特意赶回来。“爹,你看这独轮车,推着真轻!” 小陈推着车,载着三块青石,顺着山路往上走,比之前挑两块石头快多了,“以前挑石头上山,一趟歇三次,现在推三趟都不费劲!”

墨渊则在旁边指导砌埂:“大家记住,大青石放下面,小青石放上面,每块石头都要凿平整,这样垒起来才稳;黄泥要和匀,加少量水,勾缝要严实,不能留缝隙,不然雨水会渗进去把埂子泡塌。” 他手把手教老陈头砌第一块石头:“老陈叔,您看,这块石头要往这边挪半寸,对齐绳子上的红标记,这样埂子才直。”

老陈头学得慢,砌到第三层时,埂子有点歪,他急得满头汗。墨渊赶紧过来,用水平仪测了测:“别急,您看,水平仪的水歪了,说明这边高了,把这块石头往下挪半寸,再用小石子垫一下,就平了。” 老陈头照着做,埂子果然直了,他擦了擦汗,笑着说:“还是墨小郎君有法子,俺这老眼昏花的,没您指导真不行!”

建设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第七天,大家发现青石不够了,附近的青石都采完了。王二急得直跺脚:“这可咋整?刚砌了两层,没石头了!” 墨渊想了想,让弟子去山后看看,结果发现山后有片页岩,虽然不如青石结实,但分层明显,容易凿平。“大家看,这页岩虽然软点,但分层薄,凿成小块,垒在埂子中间,外面再包一层青石,一样结实!” 他说着,演示用青铜凿子凿页岩,页岩顺着层理裂开,正好成小块,百姓们跟着学,很快就采够了石头。

忙了整整二十天,第一块梯田终于建好了 —— 三层田,每层宽五尺,长二十尺,石埂砌得整整齐齐,像给山坡穿了件格子衫;每层田内侧的排水渠里,埋好了陶管,管口用铁丝网挡着,防止泥土堵塞;田面铺了三寸碎稻草,拌上了从邻村调来的羊粪,土变得松软肥沃。

墨渊让老陈头撒上稻种,老陈头小心翼翼地把稻种撒在田里,像是撒着宝贝:“希望这次能成,别再让俺们失望了。” 小石头蹲在田边,用小树枝拨弄着稻草,小声说:“稻苗快长,长出来俺就能吃麦饼了。”

可没等稻苗长到三寸高,暴雨就来了。那天早上,天阴得像墨,风裹着雨丝,“哗啦啦” 砸下来,没一会儿就变成了瓢泼大雨。山上的泥水顺着坡往下流,汇成小水沟,冲得石头 “咕噜咕噜” 滚。老陈头坐在家里,心揪得紧,手里攥着烟袋,却没心思抽 —— 他怕梯田又塌了,怕稻苗又冲没了。

“爷爷,俺去看看梯田!” 小石头说着就要往外跑,老陈头赶紧拉住他:“雨太大,危险!等雨小了再去!” 可他自己也坐不住,半夜雨稍微小了点,他披了件蓑衣,拿着火把就往坡上跑。山路滑得厉害,他摔了一跤,膝盖磕在石头上,疼得钻心,却还是爬起来,一瘸一拐地往梯田走。

到了坡下,老陈头举起火把,往梯田一看,愣住了 —— 三层石埂完好无损,像三条结实的胳膊,把田牢牢护住;田里的水顺着排水渠的陶管,“哗哗” 流到山下的河沟里,稻苗站在田里,绿油油的,一点都没被冲倒。“成了!真成了!” 老陈头激动地喊起来,声音在雨夜里传得老远,眼泪混着雨水往下流。

百姓们听到喊声,也都披着蓑衣、举着火把跑来看。张寡妇看到梯田没塌,稻苗没事,蹲在田边哭了:“俺们有救了,以后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王二拍着石埂,笑着说:“这埂子比俺家的院墙还结实!墨家的法子真管用!” 老猎户李叔也点着头,抽着旱烟:“以前俺不信,现在服了,这梯田真是俺们的救命田!”

暴雨过后,稻苗长得更壮了。墨渊又教百姓在石埂上种黄豆:“黄豆的根能固氮,能让田更肥,还能挡住埂子上的土,不让土流失,一举两得!” 老陈头在埂上种了黄豆,没过多久,黄豆就冒出了芽,绿油油的,围着石埂,像给梯田镶了道绿边,好看又实用。

消息很快传到了其他村子,周围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来参观。看到梯田里的稻苗长得壮,石埂结实,都主动来找秦风,想在自己村的坡上开梯田。秦风让墨渊制定了 “梯田开建计划”,按村子分片区,每个村先开十亩,墨家弟子分片指导,朝廷派来的工匠帮忙做工具、砌埂;墨家工坊还改良了青铜凿子,刃口更锋利,凿石头更快,又做了竹编的土筐,装土装石头都方便。

到了七月,江州已经开了两百多亩梯田,稻子开始抽穗,金黄的稻穗压在梯田里,一层一层的,像铺了金色的毯子,从山脚一直铺到山腰,风一吹,稻浪翻滚,好看极了。

就在这时,扶苏奉始皇之命,带着内侍和官员来视察。扶苏刚到村口,就被梯田的景象吸引了:“这就是梯田?真是壮观!” 老陈头赶紧迎上去,拉着扶苏的手,往梯田走:“公子您看,这梯田收的稻子,比俺之前种的坡地多三倍!今年俺家小石头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走到梯田边,老陈头摘下一串稻穗,递给扶苏:“公子您摸摸,这稻穗多饱满!俺昨天煮了新米饭,香得很,您尝尝!” 说着,他让小陈回家端米饭。小陈很快端来一碗冒着热气的米饭,米粒晶莹剔透,散发着稻香。扶苏接过碗,尝了一口,米饭软糯香甜,比宫里的御膳还好吃:“好吃!这梯田种出来的稻子,果然不一样!”

墨渊拿出一张羊皮图纸,递给扶苏:“公子,这是俺们画的梯田设计图,上面标了坡度、埂子的厚度和高度、排水渠的位置,还有适合种的作物,比如山下的梯田种稻,山上的梯田种粟,都写清楚了;俺们还把《墨子》里的筑埂法子、《泛胜之书》里的肥地法子写在后面,以后推广到其他山区,就能照着做。”

扶苏接过图纸,仔细看了看,笑着说:“好!朕回去就跟父皇奏报,把梯田技术发往全国各山区,让墨家弟子多带些工具和图纸,帮百姓开建!以后,不管是江州,还是其他山区,百姓都能有田种,有饭吃!”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梯田上,石埂泛着暖光,稻穗随风摆动,像在跳舞。老陈头抱着小石头,站在梯田边,指着远处的山:“小石头你看,以后咱们的山都是梯田,能种好多稻子,好多粟,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小石头手里拿着稻穗,笑得露出豁牙:“爷爷,俺以后也要学墨家的法子,开更多梯田,让全村人都能吃麦饼!”

秦风站在坡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墨渊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下一步,咱们去北方的陇右山区,那边也多坡地,试试开梯田种粟,北方百姓也能受益。”

秦风点点头,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只要能让百姓有田种,有饭吃,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不管是种稻还是种粟,咱们都去。”

晚风拂过,带着稻花的香气,梯田里的虫鸣、百姓的笑声、远处的流水声混在一起,格外热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