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91章 始皇大悦,赏赐加身

盛夏的咸阳像被裹在一层滚烫的热浪里,连宫墙根的梧桐叶都蔫头耷脑的,可皇宫大殿内却透着股沁人的凉 —— 地下铺着层西域进贡的寒玉,金砖地面摸上去冰凉,连殿角的青铜鼎都泛着冷光,映得文武百官的朝服愈发齐整。朝堂上静得能听见烛火 “噼啪” 的燃响,百官按爵位高低站成两列,垂着手,目光不自觉地往御座上飘 —— 始皇穿着玄色朝服,领口绣着金线龙纹,腰间系着镶玉玉带,手里攥着一卷竹简,正是扶苏从栎阳送来的麦收奏报,眉头微蹙,指腹反复摩挲着竹简边缘,不知在思索什么。

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却不杂乱,是扶苏的步伐。他没穿朝服,只着一件素色布袍,袖口卷到小臂,手里捧着个楠木方盒,快步走进殿内,膝盖刚一沾地就躬身行礼:“儿臣参见父皇!栎阳麦收事宜,儿臣已亲自核查完毕,特带实物与奏报前来,呈给父皇。”

始皇抬了抬眼,声音沉稳得像殿外的青铜鼎:“起来吧,把东西呈上来,跟朕说说,栎阳到底收了多少。”

扶苏起身,将木盒递给内侍,又展开手里的奏报竹简:“回父皇,栎阳推广区田法的二十三个村子,今年麦收亩产平均达七石四斗!其中试点村亩产最高,有七石六斗,王家坳亩产七石二斗,李家村七石四斗 —— 较往年撒种的亩产三石,整整翻了两倍还多!” 他指着内侍打开的木盒,“这里面是栎阳百姓特意送来的新麦:一束刚割的麦穗,颗粒饱满;一小袋脱好的麦粒,泛着油光;还有块王阿婆烤的麦饼,用新麦粉掺了芝麻,百姓说让父皇尝尝‘饱腹的香’。”

内侍捧着木盒走到御座前,始皇先拿起那束麦穗,指尖轻轻一搓,麦粒 “簌簌” 落在掌心,圆滚滚的,比宫里御田种的麦子还大一圈,掂在手里沉甸甸的。他又拿起那块麦饼,麦饼还带着点余温,咬了一口,麦香混着芝麻的油香在嘴里散开,没有御膳房糕点的甜腻,却透着股实在的烟火气,比宫里的吃食更合胃口。“好!好!” 始皇眼睛亮了,之前眉宇间的严肃一扫而空,嘴角难得勾起笑意,“秦风这小子,没让朕失望!朕就知道,典籍里的法子,只要用对了,就能救百姓!”

站在百官前列的李斯却往前迈了一步,躬身道:“陛下,区田法在栎阳成效显着,固然是好事,可臣有一事需禀明 —— 关中各地水土差异极大,栎阳多壤土,适合挖坑保墒,可像北地郡多沙质土,挖坑易塌;南郡多涝洼,区田坑恐积水淹苗。贸然在全国推广,恐难有栎阳的成效,反而浪费人力物力,还需谨慎啊!”

话音刚落,几个老臣也跟着附和。廷尉府的张老臣捋着胡子说:“李相所言极是!臣听闻泾阳县之前试种了半亩区田,因沙土地挖坑塌了,最后只收了两石麦,比撒种还少!百姓多习惯撒种,一辈子没挖过坑,强行推广,恐生民怨,影响治安啊!” 还有个掌管粮储的官员补充:“陛下,现在官仓的麦种本就紧张,若全国推广,需调拨数十万石麦种,万一推广失败,麦种浪费了,明年各地可能会缺粮啊!”

始皇放下麦饼,眼神沉了沉,将手里的麦粒放在案上:“谨慎?朕看你们是守旧!” 他拿起扶苏的奏报,扔在百官面前的案几上,“泾阳县试种失败,是因为没按区田法的规矩来 —— 沙土地需在坑底铺麦秸防塌,他们省了这步,能不塌吗?栎阳之前也是旱情严重,百姓也习惯撒种,为何秦风能让他们自愿种区田法?还不是因为能多收粮,能吃饱饭!” 他转向扶苏,语气缓和了些,“扶苏,你跟他们说说,你在栎阳看到的,百姓是愿意种,还是被逼着种?”

扶苏躬身道:“回父皇,儿臣在栎阳亲眼所见,百姓都是自愿种区田法!试点村的王老汉,去年撒种收了三石麦,今年种区田收了七石二斗,特意留了两石麦种,说明年要多种两亩;刘婶家男人在咸阳做工,她一个人带着孩子,还是坚持挖区田坑,说‘多收的麦子,能给孩子做半年麦饼’。” 他又拿起内侍手里的《泛胜之书》抄本,翻到 “区田法” 章节,“而且《泛胜之书》有云‘区田法,非必良田也’,书中记载,沙质土可铺麦秸防塌,涝洼地可垫高坑底防涝,并非只适用于栎阳的壤土。儿臣已让农官在北地郡和南郡各试种了一亩,按典籍的法子调整后,北地郡亩产达六石八斗,南郡达七石,都远超撒种!”

“《泛胜之书》里真这么写?” 始皇让内侍把典籍递过来,翻到扶苏指的那一页,果然看到 “沙土铺秸,涝地垫高” 的记载,还有 “一亩收十石,虽旱亦收” 的字样。他抬头看向李斯,“李斯,你现在还觉得,是朕贸然推广吗?典籍里早把应对之法写明白了,是你们没去看,没去试,就说‘不行’!” 他又看向那几个附和的老臣,“至于麦种,朕让太仓调拨五万石,不够再从御田调,朕就不信,为了让百姓吃饱饭,这点麦种都舍不得!”

李斯额角冒了汗,赶紧躬身道:“陛下圣明,臣学识浅薄,未能深研典籍,知错了!” 其他老臣也纷纷躬身认错,朝堂上的气氛又恢复了肃穆,却多了几分信服。

始皇站起身,声音洪亮得震得殿内烛火摇晃:“传朕旨意!区田法即日起在全国推广,凡郡县官敢阻挠、拖延者,斩!秦风推广有功,赏爵一级,从公士升为上造,封‘关中农事都尉’,赐黄金百两、绢百匹、咸阳东郊良田百亩!墨家弟子协助改良农具、指导种植,赐粟千石,允许在咸阳城西设立墨家工坊,传授器械技艺!”

“陛下圣明!” 百官齐声躬身,声音震得殿外的梧桐叶都轻轻晃动。

消息传到秦风暂住的咸阳驿馆时,他正和墨渊趴在案上,整理全国推广的初步计划 —— 竹简上画着各地的土壤分布图,标注着不同地区的区田坑深度、浇水用量,还有改良农具的草图。墨影拿着圣旨,跑得满头大汗,连门都没敲就冲进来,声音里满是激动:“秦大人!陛下下旨了!您升爵了,还封了官,有黄金、良田,墨家还能在咸阳开工坊!”

秦风放下手里的炭笔,接过圣旨,手指有些颤抖 —— 圣旨是用明黄色绢布写的,上面的字迹刚劲有力,“关中农事都尉” 几个字格外醒目。他反复读了两遍,心里又暖又沉:暖的是始皇的认可,是百姓的努力没白费;沉的是 “全国推广” 这四个字 —— 这可不是栎阳二十三个村,是天下郡县,责任比之前重了十倍不止。“墨渊先生,” 他转向墨渊,指着竹简上的土壤图,“你看,北地郡的沙质土,咱们得让墨家弟子多做些麦秸垫坑的工具;南郡的涝洼地,得改良区田坑的排水,加层陶管 —— 全国推广不比栎阳,一点差错都不能有。”

墨渊笑着点头,手指在竹简上点了点:“大人放心,俺们墨家弟子昨天已经整理出《区田法种植图谱》了,里面详细写了不同土壤的应对法子,还画了改良水车、区田锄的图纸,连怎么教百姓辨认土壤都写了。俺们还商量着,派五十名弟子分赴各地,每郡留两名,专门指导农具改良和种植,保证不出错。”

正说着,驿馆的门又被推开,是扶苏派来的侍从,手里捧着几个箱子,身后还跟着两个搬运粮食的兵士。“秦大人,公子让小的把陛下赏赐的东西送过来,还有公子给您的一份薄礼。” 侍从打开箱子,黄金装在青铜鼎里,闪着耀眼的光;良田的地契用锦缎包着,上面写着 “咸阳东郊百亩,东至河,西至路”,地界清晰;还有一块青铜官印,印文是 “关中农事都尉印”,沉甸甸的。侍从又递过一个布包,“这是公子给您的《全国农地舆图》,公子说,您推广用得上。”

秦风接过地契和官印,又打开布包 —— 里面是张羊皮舆图,上面用墨笔标注了全国的郡县、河流、土壤类型,还有各地的粮产情况,显然是扶苏特意让人绘制的。他心里满是感激,对侍从说:“麻烦你替我谢过公子,改日我定去公子府拜访。” 侍从笑着应了,又补充道:“对了,秦大人,陛下还说,让您明日辰时入宫,商议全国推广的细节,陛下要亲自听您的计划。”

当晚,秦风没敢歇,和墨渊、墨影熬夜完善推广计划。驿馆的烛火亮到后半夜,竹简堆了满满一桌:从麦种调拨的路线(先运关中,再运河东、河内),到农官培训的内容(区田法步骤、土壤辨认、防害方法),再到墨家弟子的分工(三十人去北方改良农具,二十人去南方调整区田坑),每一项都写得详细,连遇到贵族阻挠该如何应对,都标注了 “凭虎符调当地驻军协助”。

第二天一早,秦风换上新赐的官服 —— 玄色绢布做的,领口绣着青色的麦穗纹,比他之前的粗布褂体面多了。他揣着推广计划,来到皇宫,刚到宫门口,就看见扶苏站在梧桐树下等他,手里也拿着一卷竹简。

“秦大人,恭喜高升!” 扶苏笑着迎上来,拍了拍他的肩膀,“父皇今早还跟朕说,盼着你的计划呢。”

秦风躬身道:“多谢公子!若不是公子在父皇面前为区田法说话,若不是公子给我那幅舆图,我也做不出详细的计划。”

扶苏摆了摆手,打开手里的竹简:“你别谢我,这是你自己的功劳。我这卷是河东郡的农情记录,河东郡今年旱情也重,百姓缺粮严重,你推广计划里若把河东郡放在前面,朕能帮你协调当地农官,让他们提前准备农具和麦种。” 他指着竹简上的字,“你看,河东郡有三个县多沙质土,你得让墨家弟子多带些麦秸过去,还有,当地贵族赵成势力不小,之前就反对过新的农事法子,你得小心他阻挠。”

秦风心里一暖,接过竹简翻了翻,上面还标注了赵成的府邸位置、手下的人数,显然是扶苏特意调查的。“多谢公子提醒,我会提前跟当地驻军打好招呼,若赵成真敢阻挠,我就按陛下的旨意,调兵协助。”

两人一边走一边聊,很快到了御花园 —— 始皇没在大殿见他,特意让人把会面安排在御花园的观稼亭,亭子里摆着一张石桌,上面放着麦饼和新麦粥,还是栎阳百姓送的麦粉做的。

“秦风来了,坐。” 始皇指了指石桌对面的石凳,“尝尝这麦粥,用新麦磨的粉煮的,比御膳房的小米粥香。”

秦风坐下,端起粥碗,温热的粥滑进胃里,带着麦香,格外舒服。“陛下,这粥确实香,是王阿婆的手艺 —— 她还跟我说,等秋收了,要给陛下送一筐新麦粉。”

始皇笑了,喝了口粥:“朕等着。说说你的推广计划吧,全国这么大,你打算先从哪开始?遇到贵族阻挠,又该怎么办?”

秦风放下粥碗,展开推广计划竹简:“回父皇,臣打算分三步走:第一步,先推关中、河东、河内三郡,这三郡旱情最重,百姓最需高产之法,且离栎阳近,墨家弟子和农官调度方便;第二步,待三郡有成效后,推北地、上郡等北方郡县,重点教百姓种粟 —— 按《泛胜之书》记载,区种粟亩产可达九石,粟耐旱,适合北方;第三步,最后推南郡、九江等南方郡县,改良区田法用于水稻种植,墨家已设计出适合水田的区田坑,加陶管排水,不怕涝。” 他又指向另一卷竹简,“至于贵族阻挠,臣计划随身携带陛下赐的虎符,若有贵族扣押麦种、煽动百姓,可先调当地驻军控制局面,再奏报陛下治罪 —— 就像公子提醒的河东赵成,臣已让墨影提前去打探,若他敢阻挠,臣会依法处置。”

始皇翻看竹简,每看一页都点头,看到北方种粟的计划时,还特意停了下来:“《泛胜之书》里真说区种粟能收九石?” 秦风点头,始皇又笑了:“好!朕没看错你,考虑得周全!朕再给你加些支持:太仓调拨五万石麦种、两万石粟种,优先给你;再派三千名工匠,协助墨家弟子改良农具;各地农官,皆听你调度,有敢违抗者,你可先斩后奏!” 他从腰间解下半块虎符,递给秦风,虎符是青铜铸的,刻着 “关中农事” 四个字,“这是半块虎符,凭它能调动三郡驻军,后续推广到其他郡,朕再给你补其他虎符!”

秦风双手接过虎符,虎符沉甸甸的,带着始皇的体温,心里满是感激:“谢陛下!臣定不辱使命,让全国百姓都能吃上饱饭,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离开皇宫时,扶苏又在宫门口等着,手里拿着一封书信:“这是我给河东郡太守的信,让他配合你的推广,你到了河东,直接去找他就行。” 他拍了拍秦风的肩膀,“推广路上肯定会遇到不少难事儿,别硬扛,随时派人给我送信,我在咸阳帮你协调。”

秦风接过书信,郑重地点头:“多谢公子,臣记住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秦风带着墨影和十名墨家弟子,先去了关中各县,确认麦种调拨和农官培训;又马不停蹄赶往河东郡 —— 果然如扶苏所料,河东郡贵族赵成拒绝推广区田法,不仅扣押了朝廷调拨的两千石麦种,还在郡城门口贴告示,说 “区田法是‘蛮夷之法’,毁祖宗耕种之制,百姓学了会遭天谴”,不少百姓被吓得不敢报名学区田法。

秦风赶到赵成府邸时,府邸门口站着手持长戟的家丁,个个凶神恶煞。秦风亮出虎符,家丁吓得赶紧跪地,连门都不敢拦。赵成正坐在堂上,手里摇着把描金折扇,见秦风进来,不仅不起身,还慢悠悠地说:“秦大人远道而来,怎么不提前打个招呼?我也好让人备茶 —— 不过,区田法的事,你就别白费口舌了,我河东百姓,世代撒种,用不着什么区田坑!”

秦风走到堂中,将《泛胜之书》和栎阳的麦收记录扔在案上:“赵大人,区田法是《泛胜之书》记载的古法,不是什么‘蛮夷之法’!栎阳百姓用它亩产七石四斗,是撒种的两倍多,你扣押麦种,不让百姓学,是想让河东百姓继续饿肚子吗?”

赵成脸色一变,却仍嘴硬:“我是河东赵氏宗主,百姓的事,自有我做主,用不着你一个外来的官员指手画脚!再说,你有什么资格管我?”

“就凭这个!” 秦风亮出虎符,虎符在堂内烛火下泛着冷光,“陛下有旨,推广区田法,有敢阻挠者,可先斩后奏!你扣押朝廷麦种,张贴告示造谣,已是抗旨!” 话音刚落,墨影带着两名驻军兵士走进来,兵士手里的长戟 “哐当” 一声戳在地上,赵成吓得手里的折扇都掉了,脸色瞬间惨白。

“秦大人!秦大人饶命!” 赵成 “扑通” 跪在地上,连连磕头,“我这就把麦种交出来,撕了告示,帮着推广区田法!求大人别杀我!”

秦风看着他狼狈的样子,冷声道:“念在你是初犯,朕(此处为口误,应为 “我”,秦风纠正)暂不追究你的罪,但你必须亲自去各乡撕告示,向百姓澄清谣言,再协助农官分发麦种 —— 若有半点差错,我定奏报陛下,治你抗旨之罪!”

“是!是!我一定照做!” 赵成连滚带爬地起来,赶紧让人去库房搬麦种,又亲自去城门口撕告示,模样滑稽又狼狈。

解决了赵成的事,河东郡的推广顺利多了。百姓们见赵成都不敢阻挠,又看到栎阳的麦收数据,纷纷报名学习区田法。墨家弟子教他们在沙土地铺麦秸防塌,农官们挨村分发麦种,河东的田野里,很快出现了一排排整齐的区田坑,像给土地镶上了金边。

消息传到咸阳,始皇大悦,又派内侍给秦风送来了赏赐 —— 一面 “农事表率” 的锦旗,还有一套新的农书抄本,包括《泛胜之书》《吕氏春秋?任地》的全本,上面还有始皇亲笔批注的 “因地制宜,利民为本”。内侍还带来口谕,说始皇打算在深秋时节,亲自去栎阳视察,看看百姓的秋收,也看看区田法在其他作物上的应用。

秦风接到口谕,赶紧赶回栎阳准备。此时的栎阳已经入秋,麦田里的麦子虽然收完了,但王家坳的王老汉已经用区田法种上了粟,绿油油的粟苗刚冒头,整齐地长在区田坑里;李家村的百姓则种了豆,豆苗也长势喜人。

王老汉听说始皇要来,每天都去田里打理粟苗,把区田坑边的杂草拔得干干净净,还特意用麦秸编了个小小的 “粟苗模型”,说要送给始皇看;刘婶则带着村里的妇女,忙着烤麦饼、磨新粟粉,准备让始皇尝尝 “区田法的全席”;小石头也没闲着,用麦秸编了个小老虎,老虎背上还驮着个麦穗,说要送给 “让大家吃饱饭的陛下”。

深秋的一天,始皇的队伍终于到了栎阳。车队刚进试点村,就被百姓围了起来 —— 王老汉扛着新收的粟穗,刘婶捧着烤麦饼,小石头举着麦秸小老虎,孩子们追着车队跑,喊着 “陛下好!”“陛下吃麦饼!”

始皇下了马车,笑着走向百姓,先接过小石头手里的麦秸老虎,摸了摸他的头:“这老虎编得好!你叫什么名字?家里收了多少麦?” 小石头仰着小脸说:“陛下,我叫小石头!俺家收了六石麦,够吃一整年!” 始皇笑得更开心了:“好!够吃就好!”

这时,王阿婆挤过来,手里捧着块刚烤的麦饼,麦饼还热乎着,递到始皇面前:“陛下,您尝尝!这是用区田法种的新麦烤的,比去年的麦饼香多了!俺家今年收了七石麦,还种了两亩粟,明年就能收粟了!” 王阿婆的手有点抖,脸上满是激动,之前饿肚子的苦她记着,现在能给陛下递上自己烤的麦饼,是她想都不敢想的事。

始皇接过麦饼,咬了一大口,麦香四溢,他连连点头:“香!比宫里的好吃!王阿婆,你这手艺好,朕要赏你两匹绢,做件新衣裳!” 王阿婆赶紧磕头谢恩,眼里都湿了:“谢陛下!谢陛下!俺这辈子都没穿过绢衣裳!”

扶苏和秦风跟在旁边,看着这一幕,心里都暖暖的。扶苏对始皇说:“父皇,您看,百姓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吃饱饭,能有件新衣裳 —— 区田法做到了,秦风也做到了。” 始皇点头,看向秦风:“秦风,你做得好!朕没看错你!”

随后,始皇又去了王家坳的粟田,蹲下来摸了摸粟苗,问王老汉:“这粟种在区田坑里,比撒种能多收多少?” 王老汉赶紧说:“秦大人说,按典籍里的法子,能收九石!俺这两亩粟,明年能收十八石,够俺和老婆子吃三年!” 始皇又看了看李家村的豆田,豆苗绿油油的,长势喜人,农官说亩产预计能有五石,比撒种多两石。

当晚,始皇在栎阳行宫召开了小型会议,只有扶苏、秦风、李斯和几个农官参加。始皇看着桌上的粟穗和豆荚,对秦风说:“秦风,明年朕要在全国设立‘农事学堂’,每个郡设一所,专门教百姓区田法和其他农事技艺,朕想让你负责这件事,你可愿意?”

秦风躬身道:“臣愿意!能为百姓、为大秦做事,是臣的荣幸!臣一定把农事学堂办好,让更多百姓学会种粮的法子!”

始皇点了点头,眼里满是赞许:“好!朕相信你!李斯,你从廷尉府调些人,帮秦风制定学堂的章程,务必让学堂能真正帮到百姓,别搞成虚架子!” 李斯赶紧躬身应下,心里也不得不佩服秦风 —— 能让陛下如此信任,能让百姓如此拥戴,确实有真本事。

夜色渐深,栎阳的夜空满是星星,比咸阳的星星更亮。秦风走出行宫,望着远处的田野,田野里的粟苗和豆苗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像一片希望的海洋。他知道,始皇的赏赐和信任,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 未来,还有更多的农事学堂要建,更多的百姓要教,更多的土地要种上高产的庄稼。

他仿佛已经看到,几年后,全国的田野里都长满了区田法种的麦、粟、豆,百姓们捧着新粮笑,孩子们吃着麦饼跑,再也没有饿肚子的人。那是他的梦想,是扶苏的期盼,是始皇的心愿,也是所有为农事努力的人,共同的追求。风从田野里吹过来,带着粟苗的清香,拂过秦风的脸颊,他知道,这条路,他会一直走下去,不辜负所有人的期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