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63章 图纸验证,机关妙用

北境的春末总裹着股呛人的沙尘,风卷着沙粒打在墨家据点的木窗上,发出 “噼里啪啦” 的响,像无数小石子在敲窗。据点里的工坊却热气腾腾,大案上摊着两张泛黄的羊皮图纸,一张画着匈奴的粮道布防图,上面用炭笔标着 “主攻黑石驿站” 的字样,狼头纹印章盖在角落;另一张是墨家的《北境粮道机关防御图》,木版刻印的线条清晰,连陷坑的深度、连弩的射程都标得明明白白,边角还贴着墨家的矩尺形封条。

秦风蹲在案前,手指划过匈奴图纸上的 “水井” 标记,眉头皱得紧 —— 三天前蒙恬的亲兵在黑石峡谷外截获了这张图,可他总觉得不对劲:“墨渊先生,你看这处水井,按咱们之前测绘的,黑石驿站附近的那口井去年就干了,匈奴怎么还标着‘水源充足’?”

墨渊正拿着青铜矩尺比对两张图的比例,闻言抬头,镜片(墨家特制的青铜放大镜)后的眼神亮了亮:“你没看错!这就是破绽!匈奴的图纸故意标错地形,想让咱们把主力调到黑石驿站,他们其实要攻的是东边的‘白羊坡驿站’—— 那里是关东运粮到北境的必经之路,粮车要走一段陡坡,正好适合设伏。”

“好个声东击西!” 蒙恬一巴掌拍在案上,玄甲的鳞片 “哗啦” 响,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要是按这假图纸布防,白羊坡的粮车就全完了!” 他急得直踱步,靴底蹭着地面的铁屑,发出细碎的摩擦声,“可现在离匈奴预计进攻的日子只剩两天,白羊坡那边还没来得及装机关,别说陷坑、连弩,连个像样的掩体都没有,来得及吗?”

“蒙将军放心,墨家的机关都是模块化预制的,拆解开装在木箱里,运到地方就能拼,比搭帐篷还快。” 墨渊招手叫过弟子墨石,手里递过《机关防御图》,指尖点在 “陷坑” 标记上,“你带二十个弟子,先去白羊坡挖陷坑 —— 按《墨子?备城门》的‘陷门’之法,坑宽三尺、深五尺,坑底要插削尖的槐木,每根槐木间距五寸,顶端削成斜尖,能扎透马掌;坑口用两指厚的榆木板盖,板上铺层三寸厚的沙土,再撒点枯草,看着跟坡路一模一样,绝看不出破绽。”

墨石接过图纸,刚要躬身应下,蒙恬突然上前一步,按住图纸边缘,眉头还皱着:“墨石小兄弟,不是我信不过你们的法子,可北境的匈奴骑兵,骑的都是吃野豆、喝雪水长大的战马,冲击力比中原马强一倍,那榆木板撑得住吗?万一骑兵冲得快,木板没塌,陷坑不就白挖了?”

墨石愣了愣,随即笑了,从怀里掏出块巴掌大的榆木板样品,递到蒙恬手里:“将军您试试这木板的硬度。” 蒙恬接过木板,用手指掰了掰,竟没掰动,反而指节生疼。“这是用‘水煮烘干’的法子处理过的榆木,先在沸水里煮半个时辰,再放在炭炉上烘干,硬度比普通榆木强三倍,别说战马踩,就是两个士兵站上去都没事。” 墨石又指着图纸上的触发机关,“而且触发用的不是木板本身,是藏在坑边的‘暗绳’—— 用三股黄麻拧成的粗绳,泡过桐油,晒干后比麻绳结实两倍,一端绑在坑底的槐木上,一端系在坡顶的矮松根部,骑兵的马蹄只要踩中木板中间,绳子就会被扯动,槐木一拉,木板立马翻塌,绝不会卡壳。”

“哦?还有这门道!” 蒙恬接过黄麻绳样品,用手拽了拽,绳子纹丝不动,他眼里的担忧少了些,却又想起一事:“那要是刮大风,把坑口的沙土吹跑,露出木板怎么办?北境的风可不含糊,能把石头吹得滚。”

“将军早想到了!” 墨石从工具箱里掏出个小布包,打开里面是褐色的粉末,“这是草木灰和黏土按一比一混的‘伪装粉’,撒在沙土上,风一吹不会散,还能跟周围的坡土颜色保持一致,就算匈奴的探马凑近看,也看不出差别。”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们还带了‘应急木楔’,要是坑口有松动,随时能补,保证两天内把十个陷坑全做好,一个都不会出问题。”

蒙恬这才松了口气,拍了拍墨石的肩膀,力道不小,墨石却没躲:“好!有你这话,我就放心了!我这就派五十个亲兵,帮你们运木箱、扛木板,再顺便在坡底搭个伪装的粮车营地,引匈奴上钩!”

秦风看着两人的对话,心里踏实了些,又指着图纸上的连弩车:“墨渊先生,白羊坡的坡顶窄,三架连弩车摆得下吗?会不会互相影响射程?”

“摆得下!我们算过,坡顶有两丈宽,连弩车宽三尺,三架并排摆,中间留两尺间距,正好能覆盖整个坡道。” 墨渊走到角落的连弩车模型旁,拿起模型演示,“而且这连弩是改良过的‘转射机’,箭槽能左右转动三十度,射程五十步,三架连弩的射程能连起来,形成一片‘箭雨区’,匈奴骑兵只要冲进这个区,就躲不开麻药箭。”

“麻药箭的药效够吗?” 蒙恬又追问,他之前见过墨家的麻药,却没在骑兵身上试过,“匈奴兵穿的都是皮甲,箭能不能射透?就算射透了,麻药多久能起效?别等他们倒地,粮车已经被烧了。”

墨石赶紧解释:“将军放心,麻药是用‘曼陀罗花 草乌’熬的,按《墨子?杂守》的药方配的,比普通麻药劲大三倍,只要箭尖刺破皮肤,半个时辰内必倒;而且箭头上加了‘倒钩’,射进皮甲就拔不出来,麻药能顺着伤口渗得更快。我们之前在陈留试过,射在野猪身上,野猪跑了十步就倒了,匈奴兵再厉害,也扛不住这麻药。”

正说着,外面传来马蹄声,是白羊坡驿站的戍卒来报:“秦大人!远处发现匈奴的探马,大概有十几个,骑着黑马,在驿站附近晃了一圈,还往坡上扔了块石头,像是在试探路况,见没动静就往北边跑了!”

“看来匈奴要动手了!” 秦风站起身,玄色官袍的下摆扫过案上的图纸,“蒙将军,你带五百骑兵,都换上民夫的粗布短褂,把铠甲藏在粮车里,守在白羊坡坡底,多插几面‘运粮队’的旗子,等匈奴骑兵进了机关范围,陷坑一塌,你就带着骑兵从后面包抄,别让一个匈奴兵跑了!”

“没问题!” 蒙恬立马应下,转身就要往外走,又回头叮嘱墨石,“小兄弟,陷坑的暗绳可别绑太松,也别太紧,太紧容易被风吹断,太松又触发不了,全靠你们了!”

“将军放心,我们会用‘坠石法’调松紧 —— 在暗绳上挂个半斤重的石头,绳子绷直却不紧绷,风刮不动,战马一踩正好触发!” 墨石笑着回应。

一行人快马加鞭赶往白羊坡,沙尘更大了,风裹着沙粒打在脸上,疼得睁不开眼。白羊坡的陡坡果然像墨渊说的那样 —— 左边是刀削般的悬崖,下面是湍急的溪流,右边是半人高的灌木丛,中间只有一条五尺宽的土路,粮车只能单列通过,坡顶能俯瞰整个坡道,是绝佳的设伏点。

墨家弟子们已经开始卸木箱,蒙恬派来的亲兵也跟着忙活,有的扛木板,有的挖坑,老周头带着几个流民也推着小车赶来,车上装着水囊和麦饼:“秦大人,俺们听说要防匈奴,就过来搭把手!俺们流民夜巡队还在坡顶搭了个了望台,用的是墨家教的‘三角架’,站在上面能看见三里外的动静!”

蒙恬蹲在坡边,看着墨石指挥弟子挖陷坑,坑底的槐木插得整整齐齐,尖端正对着坡道,他忍不住又问:“墨石小兄弟,这坑底的槐木,要是被匈奴兵发现,拔出来怎么办?”

“拔不出来!” 墨石手里拿着把铁铲,往坑底的土里插了插,“坑底的土是‘分层夯实’的,先铺一层碎石,再铺一层黏土,最后把槐木插进去,用石锤砸实,别说拔,就是用刀砍都难砍断。而且槐木顶端涂了‘黑泥’,跟坑底的土一个颜色,匈奴兵就算靠近,也看不出坑底有槐木。”

太阳偏西时,陷坑终于挖好,墨石让一个亲兵骑着马,慢慢往坡上走,刚走到第一个陷坑的位置,只听 “哗啦” 一声,木板突然翻塌,亲兵和马一起往下坠,好在蒙恬眼快,扔出绳索拉住了亲兵,马腿却被槐木尖划了道小口子,疼得马嘶叫起来。

“成了!” 弟子们欢呼起来,蒙恬也松了口气,拍着墨石的肩膀:“好小子,没骗我!这陷坑果然管用!”

可就在这时,负责组装连弩车的弟子突然喊:“墨石师兄!连弩的机括卡了!刚才试射的时候,箭只射了四十步,没到预计的五十步,肯定是沙尘进了机括缝隙!”

蒙恬的脸又沉了下来,快步走到连弩车旁,只见弟子正用手掰着机括,却掰不动,机括里还沾着不少黄沙。“这可怎么办?要是战时机括卡了,连弩就是废铁!”

墨石赶紧跑过去,从工具箱里掏出一根细长的青铜针,又拿出个装着桐油的小羊皮囊:“将军别慌,这是‘清尘针’,专门清理机括缝隙的沙尘。” 他用青铜针小心翼翼地把机括里的黄沙挑出来,又往缝隙里滴了几滴桐油,用手指转了转机括,机括瞬间灵活起来。“我们之前在栎阳测试过,北境沙尘大,特意在机括口加了个‘铜罩’,能挡大部分沙尘,刚才是弟子组装时忘了装铜罩,才进了沙。” 他让弟子装上铜罩,又试射了一箭,箭 “咻” 地飞出去,正好落在五十步外的标记处,钉进土里半寸深。

“太好了!” 蒙恬拍了拍手,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这下就算沙尘再大,机括也不会卡了!”

夜幕降临时,了望台传来铜锣声 —— 匈奴骑兵来了!远处的沙尘里,能看见黑压压的人影,大概有两百多骑,马蹄声像闷雷滚过地面,震得坡路都在轻微颤抖。

“大家隐蔽!” 秦风压低声音,所有人都躲到坡顶的灌木丛后,连弩车的弟子握紧了扳机,陷坑旁的暗绳绷得紧紧的,连风都吹不动。

匈奴骑兵越来越近,领头的将领挥舞着弯刀,嘶吼着:“冲上去!烧了粮车!抢粮食!” 骑兵们催马加速,马蹄踩在坡路上,扬起更多沙尘,连空气都变得浑浊。

“就是现在!” 墨渊喊了一声,坡顶的弟子猛地拉动暗绳,第一个陷坑的榆木板 “哗啦” 一声翻塌,三匹战马瞬间掉进坑里,马嘶声刺破夜空,骑兵从马背上摔下来,刚要爬起来,就被坑底的槐木扎中了腿,疼得惨叫起来。

后面的骑兵想停,可惯性太大,又有四匹战马踩中陷坑,有的马腿被槐木扎透,惊得乱跳,把骑兵甩进坑里。“放连弩!” 墨石喊着,三架连弩车同时发射,麻药箭像雨点一样射向剩下的骑兵,中箭的骑兵纷纷从马上摔下来,有的还想挣扎着拔刀,却没一会儿就浑身发软,倒在地上不动了。

坡中间的悬门 “轰隆” 落下,厚重的槐木门框带着铜条,正好挡在骑兵中间,把剩下的匈奴兵截成两段。蒙恬带着骑兵从坡底冲上来,长矛指着匈奴将领:“放下武器!不然别怪我们的长矛不认人!”

匈奴将领看着周围的陷坑、连弩,还有地上倒着的士兵,知道大势已去,只能扔了弯刀,下马投降。亲兵们冲上去,把俘虏绑了起来,有的还在骑兵的马鞍上搜出了火油桶 —— 桶上刻着匈奴的狼头纹,里面的火油还冒着热气,显然是准备用来烧粮车的。

清理战场时,蒙恬蹲在陷坑边,看着坑底的槐木,又问墨石:“小兄弟,这陷坑要是被雨水泡了,会不会塌?北境的春雨虽然少,可一旦下起来,能连下好几天。”

“不会!” 墨石笑着说,“我们在坑底铺了层‘防水泥’—— 用石灰、黏土、沙子按二比三比一混的,晒干后像石头一样硬,雨水渗不下去,就算下大雨,陷坑也不会塌。而且槐木泡过桐油,不怕水泡,能撑到秋天都没问题。”

秦风走到蒙恬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蒙将军,这次多亏了墨家的机关,还有你带的骑兵,不然白羊坡的粮车就危险了。”

蒙恬笑着点头,又看向墨石:“之前我还担心机关不管用,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以后北境的粮道防御,还得靠你们墨家的机关!”

这时,狗蛋跑过来,手里拿着个匈奴骑兵掉落的铜牌,上面刻着个模糊的 “羌” 字,不是匈奴的狼头纹:“秦大人!你看这个!跟之前匈奴的铜牌不一样!”

秦风接过铜牌,指尖摩挲着 “羌” 字,心里一凛 —— 羌人?难道匈奴和羌人勾结了?他抬头看向西边的夜空,沙尘还没散,远处的山峦隐在黑暗里,像蛰伏的野兽。

而此时,被俘虏的匈奴将领蹲在地上,头埋得低低的,嘴里却还在喃喃着:“你们别得意…… 羌人的骑兵已经在去栎阳流民村的路上了…… 他们带了火油,要烧了你们的麦田…… 烧了你们的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