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23章 译书功成,始皇破防

译书阁的烛火燃到了第七根,晨光从窗棂的缝隙里挤进来,落在案上那摞码得整整齐齐的竹简上 —— 最顶上是《秦民要术》的定本,封面用朱砂写着书名,墨迹还透着几分润意;旁边堆着译好的《尚书》《周易》《诗经》残卷,每一卷的边角都用红绳捆着,绳结打得紧实,像串起了一串没断的华夏文脉。

秦风趴在案上,头歪在竹简堆里,手里还攥着块磨秃的鹿骨笔,指尖沾着的墨早就干了,在《秦民要术》“流民篇” 的页脚留下道淡黑的印子。他熬了整整三天三夜,最后抄完 “流民安置三策” 时,天已经蒙蒙亮,眼皮重得像挂了铅,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嘴角还带着笑 —— 这三个月,从刑场死囚到译书阁主事,从啃残破竹简到编订成体系的民生典籍,总算没辜负老儒生临终前塞给他的那半片《尚书》。

“吱呀” 一声,阁门被轻轻推开,带着股清晨的凉气。始皇披着件玄色常服,没戴冕冠,头发用根素木簪随意束着,发梢还沾着点晨露,比往日朝堂上少了几分威严,多了些寻常人的烟火气。他身后没带小太监,只拎着个乌木食盒,里面是刚从御膳房取来的粟米粥和麦饼,热气透过食盒的缝隙冒出来,在冷空气中凝成白汽,裹着淡淡的米香飘进阁里。

“还没醒?” 始皇放轻脚步走到案前,目光先落在《秦民要术》的封面上,手指轻轻拂过朱砂字迹,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什么。他指尖顿在 “流民篇” 那页的墨印上,想起昨晚蒙恬送来的军报,北境流民因天冷逃到关中,郡守还在奏请 “派兵遣返”,心里刚压下去的烦忧又冒了点尖。可再往下翻,看到秦风写的 “流民安置三策”——“分荒地、教农桑、免三年税”,旁边还贴着张小字注:“栎阳县试过,流民得地后,半年就能自给,不耗官粮”,眉头又慢慢舒展开,忍不住笑了:“这儒生,连自己家乡的例子都写上了,倒实在。”

秦风被笑声惊醒,揉了揉眼睛,眼尾还挂着点血丝,看清是始皇,赶紧挣扎着起身,手忙脚乱地想行稽首礼,膝盖刚碰到青石板就被始皇按住肩膀:“坐着吧,看你熬的,眼里红得像兔子。” 他把食盒推到秦风面前,盒盖一打开,米香更浓了,“先吃点东西,朕等你醒了,正好聊聊这‘流民策’。”

秦风心里一暖,拿起麦饼咬了一口,甜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这才觉得肚子饿得发慌。他一边嚼,一边指着那摞竹简:“陛下,《尚书》译了十六篇,从《尧典》到《盘庚》,都标了能跟大秦对得上的治国理;《周易》译了八卦,重点解了‘坎’‘坤’两卦,北境防险、民生厚德都能用;《诗经》选了三十首,全是讲百姓劳作、生活的,像《七月》讲农时,《伐檀》说官吏要恤民;还有这本《秦民要术》,农桑、边民、流民的法子都编进去了,各县官吏照着做,不用再瞎琢磨。”

始皇拿起《秦民要术》,从 “流民篇” 开始翻,看得格外认真。他手指划过 “分荒地” 那条,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在邯郸当质子的事 —— 那年冬天特别冷,他跟着母亲逃荒,想求赵人给块地种,却被赶得像条狗,冻饿交加时,是个老农夫偷偷塞了块麦饼,才活了下来。那时他就想,将来要是有本事了,一定要让天下的百姓都有地种、有饭吃。可统一六国后,忙着定律法、修长城,竟忘了这份初心,直到看了秦风译的书,才想起 “百姓要的,从来不是‘统一’的空名,是安稳的日子”。

“朕以前,总想着‘大一统’要靠刀兵。” 始皇的声音低了些,带着几分他自己都没察觉的沙哑,指尖在 “免三年税” 那行字上反复摩挲,“灭韩时,朕以为把韩王杀了,韩国百姓就会认大秦;焚书时,朕以为把‘以古非今’的书烧了,民心就会顺。可前儿去关中看流民,有个老妇抱着孙子,见了朕就跪,说‘只求给块地,不饿肚子就行’,朕才知道,朕错了 —— 民心不是靠杀、靠烧能换来的,是靠一碗粟米、一块荒地、一个安稳的家。”

他翻到《尚书?五子之歌》的译解,看到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八个字,旁边秦风写的注解:“大秦之‘本’,非律法之严,非军队之强,乃百姓之安 —— 民安则邦安,民富则邦富”,眼眶突然有些发热。他赶紧别过头,假装看窗外的晨光,可指尖却开始发颤,连握着竹简的力道都没了准头,竹简 “哗啦” 一声滑到案上,露出里面夹着的一张画 —— 是秦风画的流民安家图:一间土屋,一块菜地,一个老农牵着牛,旁边的小孩手里拿着个麦饼,笑得眉眼弯弯。

“这画……” 始皇的声音带着哽咽,他赶紧用袖口擦了擦眼角,才敢回头看秦风,“是你画的?”

“是。” 秦风放下麦饼,语气软了些,“臣在栎阳县见过流民安家,就是这样 —— 有屋住,有地种,有饼吃,就够了。”

始皇没说话,只是拿起那张画,手指轻轻拂过画里的土屋,像是在触摸真实的安稳。晨光漫过他的侧脸,能看到他眼角的细纹里还沾着点湿意 —— 那个统一六国、威严无匹的帝王,此刻竟像个卸下千斤重担的人,眼里的坚硬碎了,露出了藏了几十年的柔软。

就在这时,阁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李斯捧着一卷竹简匆匆赶来,玄色官服的下摆都跑歪了,见始皇手里拿着张画,秦风红着眼眶,心里 “咯噔” 一下,却还是硬着头皮躬身:“陛下!关东郡守八百里加急奏报,说流民聚众闹事,不肯入秦籍,还抢了官仓的粟米!臣请旨派兵弹压,再把鼓动流民的刁民抓起来,以儆效尤!”

他说这话时,眼神扫过案上的《秦民要术》,语气里带着刻意的强硬 —— 他就是要借流民闹事,证明秦风的典籍是 “空谈”,只有律法和军队才能稳住天下。

“派兵弹压?” 始皇抬头,语气里的柔软瞬间褪去,只剩下冰冷的威严,他把画放在案上,拿起《秦民要术》“流民篇”,“啪” 地拍在李斯面前,声音里的哽咽还没完全褪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你自己看!秦风写的‘流民安置三策’,分荒地、教农桑、免三年税,栎阳县试过,半年就安稳了!你不按这个法子来,倒想着派兵?流民抢粮,是因为没饭吃;不肯入籍,是因为没盼头 —— 你把他们逼急了,才会闹事!”

李斯的脸瞬间涨红,又白了下去,他攥着竹简的手用力到指节发白,指甲深深掐进竹简的木纹里:“陛下!流民都是刁民,给了地也不会种,还会浪费官粮!只有派兵弹压,才能让他们听话!”

“刁民?” 始皇冷笑一声,起身走到李斯面前,玄色常服的下摆扫过案角,“朕在邯郸当质子时,也被赵人当成‘秦刁民’,连块麦饼都不肯给!要是那时有人给朕一块地,朕会闹吗?” 他顿了顿,声音突然高了些,带着压抑多年的委屈和愤怒,“你总说典籍没用,可你连‘民饿了要吃饭’的道理都不懂!秦风译的书,讲的是怎么让百姓活下去;你奏的本,讲的是怎么让百姓听话 —— 这就是你跟他的区别!”

李斯被骂得哑口无言,膝盖一软,“噗通” 一声跪在地上,额头贴在青石板上:“陛下息怒!臣…… 臣只是担心流民乱政,绝无他意!” 他的声音带着颤,连之前的强硬都没了踪影 —— 他没想到,始皇竟会为了流民、为了秦风的典籍,说出自己当质子的往事,更没想到,自己最引以为傲的 “律法至上”,在始皇眼里竟成了 “不懂民心”。

始皇没让他起来,反而拿起《秦民要术》,翻到 “农桑篇”,指着 “关中农官巡田” 那条:“你现在就去关东,把这‘流民三策’交给郡守,让他立刻分荒地、教农桑,要是三个月内流民还没安稳,你就别回咸阳了,留在关东跟流民一起种地!” 他顿了顿,眼神冷了几分,“以后再敢提‘派兵压民’,朕就把你派去北境,跟边民一起守长城,让你尝尝饿肚子、受冻的滋味!”

李斯赶紧磕头谢恩,连滚带爬地退出译书阁,走的时候还差点撞上门框 —— 他心里又慌又恨,却不敢有半分不满,只能攥紧手里的竹简,心里暗记:秦风,你赢了这一局,可咱们的账,还没算完!

阁内重新安静下来,始皇看着李斯的背影消失在晨光里,才慢慢转过身,语气又软了下来,走到秦风面前,拿起那张流民安家图:“这画,朕要带回宫,挂在御书房里,天天看。” 他顿了顿,眼神里满是郑重,“朕还要下旨,在咸阳建‘文明阁’,把你译的这些书都藏在里面,再抄一百份,送遍天下郡县,让每个官吏都学;以后不许再烧跟民生有关的书 —— 这些书,是大秦的根,是华夏的根。”

秦风趴在案上,深深磕了个头,额头碰到青石板时,竟觉得不疼,只有一股热流从眼眶里涌出来:“陛下圣明!臣替天下百姓,谢陛下护文脉、安民生!” 这一拜,不是为了活命,不是为了官职,是为了老儒生临终前的嘱托,是为了栎阳县逃荒的流民,是为了华夏没断的文脉。

晨光洒满译书阁,烛火早已燃尽,只剩下袅袅的青烟。案上的竹简堆得很高,像座小小的山,山脚下,君臣二人凑在一起,一页页翻着《秦民要术》,一句句聊着农桑、边民、流民,聊着大秦的未来。始皇指着 “边民土炕” 那条,笑着说:“朕冬天去北境,也睡睡这土炕,看看是不是真的暖和。” 秦风点头应着,心里清楚 —— 这不是结束,是开始:文脉的火种已经点燃,民生的根基已经扎下,接下来,要做的,是让这火越烧越旺,让这根越扎越深。

而阁外的回廊上,李斯攥着竹简的手还在发抖,指尖的凉意透过竹简传到心里 —— 他知道,始皇这一次是真的 “认” 了秦风,认了典籍,可他没打算就此罢手,眼神里的阴鸷像化不开的墨,在晨光里透着股冷意: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让你们知道,律法才是大秦的根本,典籍不过是无用的空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