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11章 咸阳观政,文脉思考

马车轱辘碾过咸阳城外的夯土路,最后停在北城门下。秦风跟着李斯下车时,第一感觉是 “规整”—— 这城跟他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复原图不一样,站在城根下才知道有多震撼:夯土城墙高得能挡住半个天,墙面被夯得紧实,连缝隙都很少见,每隔几步就有个方形了望口,黑黢黢的像眼睛,盯着城外的每一个人。

“愣着干什么?走了!” 李斯在前头喊了一声,玄色官服的下摆扫过城门边的石墩,没停步就往城里走。秦风赶紧跟上,刚踏进城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 ——

咸阳城是按棋盘摆的!东西向的街道笔直得能看到头,南北向的小巷跟尺子量过似的,横平竖直。街道两旁的房子都是青砖木构,门牌号按 “里”“闾” 编得清清楚楚,连门口的石阶高度都差不多。几个士兵扛着戈巡逻,脚步整齐,连转身的角度都一样,看得人心里发紧。

“这是按法家的‘势’理建的城。” 李斯突然回头,像是看出了他的心思,“陛下说,城要规整,人才会规矩;街道直,民心才会顺。” 他指着北边高耸的宫城,“看见没?宫城在正北,是天下的‘中’,所有街道都往那儿通,这叫‘居中驭外’,懂吗?”

秦风点头,心里却琢磨 —— 法家的规整是有了,可少了点人气。街上的百姓大多低着头走路,很少说话,就算有交流,声音也压得很低。路过一个布店,老板正给客人扯布,手指捏着尺子,动作小心翼翼,像是怕量错了分毫;隔壁的粮店更热闹些,几个农夫扛着布袋排队,柜台上摆着个铜斗,刻着 “秦尺六寸” 的字样,老板每舀一斗粟米,都要把斗口刮平,半点不差。

“这斗是陛下统一的吧?” 秦风忍不住问粮店老板。

老板愣了一下,看清他身上的囚衣,眼神里闪过一丝畏惧,又赶紧低下头:“是…… 是廷尉府发的,全县的斗都一样,差一点都要受罚。” 他顿了顿,小声补充,“以前没统一的时候,咱们用魏国的斗,隔壁用韩国的,换粮都要算半天,现在方便多了。”

秦风看着那铜斗上的刻字,心里有点感慨 —— 始皇确实厉害,把土地、度量衡都统一了,可为什么就容不下典籍呢?刚想再问,就见一个穿粗布短打的汉子路过,嘴里念叨着 “腐儒该杀”,路过布店时还往地上啐了一口,像是提到儒生就晦气。

“你看。” 李斯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语气里带着点嘲讽,“这就是陛下要的‘统一’—— 百姓知道守法,知道陛下的规矩,比什么都强。”

秦风没接话,心里却沉了下去。他想起刚才粮店老板提到度量衡时的笑脸,再对比提到儒生时的畏惧,突然明白:始皇的 “大一统”,是把 “物” 和 “事” 统一了,却没把 “人心” 统一。百姓怕的是秦法,不是真的认同大秦;他们用着统一的斗,却记恨着藏典籍的儒生,这算哪门子 “一统”?

“先生,您是…… 儒生?” 旁边一个卖糖葫芦的老头突然问,声音压得很低。他约莫六十岁,头发花白,手里的糖葫芦插在草靶上,红得发亮。

秦风点头,心里有点紧张 —— 怕老头也像刚才那汉子一样骂他。可老头却往他身边凑了凑,小声说:“俺孙子以前也念过《诗经》,去年焚书,俺逼着他把书烧了,现在他还跟俺闹别扭呢……” 他叹了口气,“其实俺知道,那些书里有好东西,就是怕官差看见。”

秦风心里一暖,又有点酸:“大爷,以后说不定还有机会再念的。”

“难哟!” 老头摇着头,收拾起糖葫芦就走,“官差见了儒生就抓,谁敢再藏书?”

看着老头的背影,秦风站在原地没动。李斯催了他两次,他才慢慢跟上,心里的想法越来越清晰 —— 政治大一统是骨架,文化大一统才是血肉。始皇用刀兵把六国捏合在一起,用律法把百姓管得服服帖帖,可要是没有典籍里的 “礼义”“仁政”,没有百姓对华夏文脉的认同,这大秦就像没有血肉的骨架,撑不了多久。

“你又在想什么?” 李斯第三次回头,语气有点不耐烦。

“臣在想,陛下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为什么不能统一文脉?” 秦风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李斯,“就像这咸阳城,街道再直,要是百姓心里不认同,也只是座空城;律法再严,要是没有典籍教他们‘礼义’,也只是怕,不是敬。”

李斯愣了一下,像是没料到他会这么说,随即冷笑:“你懂什么?文脉能当饭吃?能挡匈奴?陛下要的是天下太平,不是让百姓念那些没用的书。”

“典籍不是没用的。” 秦风往前迈了一步,声音提高了些,“《尚书》里的‘协和万邦’,是教陛下怎么让诸侯臣服;《诗经》里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教陛下怎么让百姓安居 —— 这些比刀兵管用!” 他指着街上的百姓,“您看他们,用着统一的斗,却怕着您的律法,要是他们能从典籍里知道陛下的好,知道大秦是华夏的根,还用得着这么严的法吗?”

李斯的脸沉了下来,刚想反驳,就见城门处跑来几个士兵,对着他躬身:“大人,陛下让您带秦风赶紧入宫,别耽误了时辰。”

李斯瞪了秦风一眼,没再说话,转身就往宫里走。秦风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有点发紧 —— 刚才那番话,怕是又得罪李斯了,入宫后不知道要遇到什么麻烦。

跟着李斯往宫城走的路上,秦风没再说话,只是默默观察:街道两旁的官署都对着宫城方向,门口的石狮子一模一样;连路边的水井都有统一的石栏,刻着 “咸阳少府监造” 的字样。他想起《周礼》里说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秦代的咸阳城没按《周礼》来,却比《周礼》更规整,更像个 “机器”—— 精准,却少了点温度。

路过一个铁匠铺时,秦风看见铺子里挂着把新铸的剑,剑柄上刻着 “始皇二十六年” 的字样,铁匠正拿着尺子量剑身,嘴里念叨着 “长三尺七寸,差一分都不行”。他突然想起老儒生说的 “文脉不绝全看你”,心里的坚定又多了几分 —— 就算李斯不认同,就算始皇要算账,他也要把 “文化大一统” 的想法说出来,就算只能说一句,也比憋着强。

宫城的大门越来越近,黑色的宫门高得吓人,门口的侍卫穿着玄色铠甲,手里的戈尖闪着冷光。秦风深吸一口气,摸了摸怀里的《尚书》残卷 —— 竹片还是温的,像是老儒生的手在托着他。

“进去后,少说话。” 李斯在宫门前停下,最后叮嘱了一句,“陛下问什么答什么,别再提你那‘文脉’,听见没?”

秦风点头,心里却清楚 —— 他不能不说。站在宫门前,看着高耸的宫墙,他突然觉得,自己要走的不是宫门,是一条 “文脉活路”—— 不仅是为了自己,是为了那些被烧掉的典籍,为了咸阳街上怕儒生却念着《诗经》的百姓,为了大秦真正的 “大一统”。

只是他不知道,宫城里等着他的,不只是始皇的质问,还有一场关于 “典籍存废” 的大考 —— 这场考,考的不只是他的学识,还有大秦未来的走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