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120章 讲坛记录,始皇点赞

初冬的咸阳被一层细密的雪粒裹着,风从渭水冻僵的冰面刮过来,带着刺骨的寒气,掠过咸阳宫的朱红宫墙时,卷起雪粒 “沙沙” 打在勤政殿的窗纸上,像谁在外面轻轻翻着竹简,又像暗处的眼线在偷偷窥探。殿檐下挂着的冰棱,晶莹剔透,被烛火映得泛着冷光,偶尔有冰棱融化,水滴 “嗒” 地落在阶前的雪地上,瞬间凝成小冰粒。

殿内却暖得让人忘了外面的严寒。六盏青铜灯台沿案几摆成半圈,烛芯烧得正旺,火苗偶尔 “噼啪” 溅出点火星,落在铺在案上的杏色丝绢垫上,瞬间灭了,只留下个浅褐色的小印子。炭盆里的银丝炭烧得通红,泛着淡淡的松炭香,混着案上松烟墨的清香,在屋里绕了圈,把从窗缝钻进来的寒气都烘得没了踪影。案几上还放着一杯温热的蜜水,是内侍刚换的,杯沿凝着细小的水珠。

秦风站在殿中,双手捧着个厚厚的麻纸册,胳膊肘微微夹紧,生怕怀里的册子被风吹到。册子外面裹着层深灰色的厚布兜,是冯安特意缝的,布兜边角用细麻绳缝了三道加固,防止册页磨损。他的手心攥得发潮,布兜内侧的棉布沾了汗,贴在胳膊上有点痒,这是他和冯安熬了三个通宵整理的记录,改了五遍才定稿,连每页的边距都用木尺量过,确保字迹工整、排版清楚,好让陛下看着省力。

“陛下,” 秦风躬身行礼,声音尽量平稳,却还是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发颤,“扶苏府讲坛近半月的记录,臣已按日期梳理,标注了每次讲学的讲题、参与人、核心观点,还有贵族子弟与墨家、军方提出的实操建议,恳请陛下查阅。”

嬴政坐在龙椅上,玄色龙袍的衣摆垂在阶前,绣着的金线在烛火下泛着冷光。他手里捏着块和田玉圭,指腹在圭角的饕餮纹上反复摩挲,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玉圭凉得能沁进指尖,正好压下心里的烦躁。他刚看完边军的粮草奏疏,定襄郡又报 “粮草仅够支撑两月”,正愁没辙,听到秦风的声音,抬了抬眼,目光落在麻纸册上,语气没有波澜:“呈上来。”

秦风轻步走到案前,双手托着布兜,小心地取出麻纸册。册页比普通奏疏厚,封面用浓墨写着 “扶苏府讲坛半月记录(十月廿三至十一月初七)”,字迹是冯安的,工整得像印上去的。他把册子放在嬴政面前,手指轻轻退开时,不小心碰了下案上的蜜水杯,杯沿晃了晃,几滴蜜水溅在册页边缘,他赶紧用指尖擦去,心里更慌了,要是污了陛下要看的内容,可就糟了。

嬴政没在意那点水渍,伸手拿起册子,手指捏着册页的边缘,慢慢翻开。第一页是目录,用朱笔标了页码和对应的讲题:“十月廿三:《兵农合一与边军粮草》;十月廿五:《墨家机关修水利之可行性》;十月廿八:《栎阳旱情与水车应用》;十一月初一:《北境农闲练兵试点反馈》;十一月初三:《桑木采购与木轨成本核算》……” 他的手指在 “墨家机关修水利” 和 “北境农闲练兵” 上停了停,眉头微蹙,这两件事,正好戳中他最近的愁处。

“十月廿五,讲题《墨家机关修水利之可行性》,” 嬴政念出声音,目光落在正文上,“参与人:扶苏、秦风、墨离、王述、冯安、韩章等四十二人。墨离主讲:‘渭水支流栎阳段,每年三月至五月旱季,水源不足,佃户需从三里外挑水浇地,日耗三石力,仍有三成坡地因缺水荒种。墨家改龙骨水车,以桑木为轴、榆木为叶,轴径三寸,叶宽五寸,入水深度一尺,二人摇车,日输水十石,可覆盖五亩地;又制木轨输水,以榫卯拼接,无需夯土,日铺一里,省工三成,成本仅为夯土渠的一半。’”1

册页上还夹着一张草图,是墨离用炭笔和红笔绘制的水车截面图,红笔标了 “轴(桑木)”“叶(榆木)”“防水胶(松脂 蜂蜡)”,旁边还有小字注:“十月廿六,于渭水畔杨村试验,佃户周老栓操作,日浇地五亩,粟苗长势较邻家壮实,预计亩产多一成五。”

嬴政的手指摩挲着草图上的 “周老栓” 三个字,眼神沉了沉,他去年巡幸栎阳时,见过这个老佃户。当时老佃户跪在路边,哭着说 “孙子挑水浇地,累得咳血,还是没保住半亩粟”,他当时心里就堵得慌,却没找到好法子。现在看到这水车的试验数据,心里的石头松了些,抬头问秦风:“周老栓的事,你核实过?”

“回陛下,” 秦风赶紧回答,腰弯得更低了些,“臣与扶苏亲往杨村,见周老栓家的粟苗比邻家高半尺,叶片更绿,老佃户还演示了摇水车,确实省力,他说‘以前两个人挑水,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现在两个人摇车,还能歇会儿抽烟’。村里还有十户佃户想试试,只是缺工匠做水车。”

嬴政点点头,继续往下翻,翻到十月廿八的记录:“冯安注:‘韩章提问:“木轨需多少桑木?地方官府能否供应?” 墨离答:“修栎阳至渭水十里渠,需桑木百根,每根长三丈、粗五寸;少府去年秋储桑木三百根,足够先用;后续推广,可令地方官府按平价收购农户多余桑木,既省国库开支,又能让农户多份收入,去年陇西农户卖一根桑木,能换两斗粟,够一家吃三天。”’”

“少府的桑木储备,够吗?” 嬴政又问,手指在 “三百根” 上敲了敲,“去年修缮宫室,用了不少桑木,别到时候不够用。”

“臣问过少府的老工匠,” 秦风答,“老工匠说,去年秋储桑木三百根,修缮宫室只用了八十根,还剩二百二十根,修十里渠用百根,还剩一百二十根,够后续再修五里渠。而且墨离说,桑木可就地取材,栎阳周边的桑树林多,农户手里有不少成材的桑木,愿意出售。”

嬴政没再说话,继续翻到十一月初一的记录,这页是王离的部将张都尉来旁听时的内容:“张都尉言:‘定襄郡试点农闲练兵,九月农闲,抽壮丁每日辰时(七至九时)练队列、箭术,午时归田种地;十月起,壮丁箭术达标者过半,可配合正规军巡逻;正月至二月免练兵,让壮丁专心春耕。试点一月,粮草消耗较上月减一成二,因壮丁归家吃饭,无需营中供粮;佃户反馈 “既没耽误种地,又能学本事,不怕土匪了”。’”

册页后附了定襄郡三个村子的佃户签名,歪歪扭扭的字,有的还画了圈代替名字,冯安在旁边用朱笔注:“臣亲往定襄核实,签名无伪造,佃户李二柱、王老三等人均言‘练兵不耽误种地,愿意继续’。”

嬴政的手指在 “减一成二” 上停了,眉头慢慢展开。他想起上个月蒙恬递来的奏疏,定襄郡粮草缺口有五千石,需从关中调粮,光运费就耗去三成,要是练兵能省粮草,今年冬天就能少调一次粮,省下的运力可用来运农具,帮北境佃户春耕。他抬头看向秦风,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张都尉可靠吗?别是为了邀功,虚报数据。”

“回陛下,” 秦风语气更稳了,“张都尉守定襄五年,去年击退匈奴小股袭扰,战功属实,臣问过李岩,李岩的表哥在张都尉麾下当兵,言其‘治军严,却体恤士卒,从不克扣粮草’。而且臣看过定襄郡的粮草账册,十月消耗确实比九月少了六百石,与‘减一成二’相符。”

嬴政点点头,拿起案上的狼毫笔,先在砚台里蘸了蘸墨,笔尖的墨汁滴了一滴在册页空白处,他没在意,手腕微沉,写下 “此二策可行” 五个字,字迹遒劲有力,墨汁透了纸背,在背面凝成淡淡的黑痕。接着写 “交少府、兵部落实”,“少府” 二字写得重,像是在强调水利的重要性;“兵部” 二字稍轻,却笔锋锐利,显见对练兵的重视。最后加了句 “限三月内出方案”,落笔时笔锋一顿,墨点在 “月” 字末尾,像颗小痣,显见决心。

秦风站在下面,心里一松,刚想躬身谢恩,嬴政却突然放下笔,身体往前倾了倾,声音压得极低,几乎只有两人能听见:“秦风,你呈记录的事,勿让李斯知晓朕的批语。” 他的眼神扫过殿外,窗纸上有雪粒打中的痕迹,像是有眼睛在外面盯着,“李斯素重法家,视百家学说为异端,尤其反感墨家机关、儒家礼法,若他知道朕赞这些策论,定会联合文臣奏请驳回,说‘非《秦律》所载,不可擅自推行’,耽误了农时、军情,得不偿失。”

秦风心里一震,赶紧躬身:“臣遵旨!臣从偏殿侧门出,绕开尚书省,不让任何人看见册上批语;回府后,也只与扶苏、冯安提及,绝不外传。” 他这才明白,陛下不是不重视讲坛,而是不想激化与李斯的矛盾,朝堂上法家势力盘根错节,李斯又深得老臣支持,要是明着对立,恐怕会影响国策推行。

嬴政满意地点点头,手指敲了敲册页末尾:“以后每月初一、十五,你直接来呈记录,不用经扶苏,也不用经其他官署,免得中间被人翻看篡改,坏了大事。” 他顿了顿,又补充,“要是有紧急的良策,比如突发旱情、军情相关的,随时来呈,不用等初一十五。”

“臣谢陛下信任!” 秦风双手接过册子,小心地裹回布兜里,抱在怀里,像是抱着块烫手的玉,这 “直通车” 权限,是陛下的信任,也是沉甸甸的责任,要是出了岔子,不光他,连扶苏都要受牵连。

他躬身行礼,慢慢退出殿外。刚走到偏殿侧门,冷风就裹着雪粒灌进来,打在脸上,像小刀子割。他把册子抱得更紧了,快步往宫门走,雪粒落在布兜上,很快积了一层白。拐进通往宫门的小巷时,他眼角余光瞥见巷口老槐树下,一个穿灰布衫的人影缩在树后,帽檐压得低,手里拿着个小竹片,正往他这边看,是李斯的眼线赵平。

赵平也看到了秦风,想跟上来,却被巡逻的卫兵拦住:“干什么的?宫廷禁地,不许逗留!” 赵平赶紧赔笑:“小人是尚书省的杂役,等着给大人送文书。” 秦风趁机加快脚步,走出宫门,扶苏府派来的马车已经在等着,车夫裹着厚棉袄,见他出来,赶紧掀开棉帘:“秦先生,快上车,雪下大了!”

马车里铺着厚褥子,暖炉里的炭烧得正旺。秦风坐下,打开布兜,摸了摸册上的批语,墨还没完全干,指尖沾了点墨痕。他看着那 “此二策可行”,心里又暖又慌,暖的是陛下认可了讲坛的价值,慌的是李斯要是知道了,肯定会变着法子阻挠。

马车到扶苏府时,雪下得更大了,府里的青砖地上积了半尺厚的雪,踩上去 “咯吱” 响。扶苏正站在门口的廊下等,手里捧着个铜炉,炉里的银丝炭烧得通红,他时不时把双手凑到炉边烤烤。看到秦风,他快步下来,掀开马车帘:“秦兄,怎么样?陛下…… 批了吗?”

秦风跳下车,把布兜递给他:“批了!你看 ——” 他指着册上的批语,声音压得低,“还让少府、兵部三月内出方案,以后记录直接呈陛下,不用经百官!”

扶苏接过布兜,小心地取出册子,手指轻轻摸过批语,眼神亮得像烛火:“太好了!栎阳的佃户终于不用再挑水浇地了!” 他翻到水车草图那页,笑着说,“墨离要是知道了,肯定高兴得连夜画详细图纸!”

冯安从屋里跑出来,手里拿着刚抄好的副本,气喘吁吁,鼻尖冻得通红:“秦先生,您可回来了!我把记录又抄了两份,一份留底锁在柜里,一份给墨离送过去,他刚才还派人来问,说工匠都准备好了,就等陛下的准信!” 他的手指冻得有点僵,翻副本时不小心掉了笔,笔滚到雪地里,他赶紧捡起来,吹了吹雪粒,“刚才抄到张都尉的练兵反馈,我还特意注了‘定襄郡实核’,免得以后有人说咱们伪造。”

蒙毅也跟着出来,肩上沾了雪,手里拿着一封竹简:“刚收到王离的信,说兵部尚书今天找他了,问农闲练兵的细节,看来陛下的口谕已经到了!王离还说,要是咱们去北境讲学,他派骑兵来护送,保证安全。”

秦风点点头,心里踏实了些:“咱们得赶紧准备,墨离那边,让他尽快出水利的详细方案,包括水车的制作流程、木轨的拼接方法,报给少府;王述那边,让他查《秦律?田律》里关于修渠的条款,确保不违律;冯安,你把今天的事记在新的记录里,标注‘陛下批语,保密’;蒙毅,你跟王离对接,确认北境讲学的时间,别耽误农闲练兵。”

“好!” 众人齐声应下,跟着秦风走进书房。书房里的炭盆烧得正旺,冯安把副本放在案上,扶苏翻着册子,蒙毅在画北境的地图,秦风则开始整理水利和练兵的后续计划,烛火的光映在他们脸上,满是兴奋和期待。

而此时的丞相府里,气氛却冷得像冰。赵平跪在书房地上,头埋得快碰到青砖,帽檐上的雪还没化,滴在地上,积了一小滩水。李斯坐在案前,手里捏着赵平递来的纸条,上面写着 “秦风从勤政殿偏殿出,怀麻纸册,神色轻松,未见尚书省官员接触,似绕开官署”。

李斯的手指把纸条捏得皱成一团,声音冷得像殿外的雪:“偏殿出?绕开尚书省?看来陛下是私下见了他,还批了东西!” 他猛地把纸条扔在地上,一脚踩上去,鞋底的雪粒蹭在纸上,留下黑印,“你就没看清册上有没有墨痕?有没有陛下的朱批?”

“臣…… 臣离得远,” 赵平声音发颤,身子抖得像筛糠,“秦风把册裹得紧,只看到是麻纸做的,比普通奏疏厚,没看清里面…… 巡逻的卫兵盯着,臣不敢靠太近。”

李斯站起身,踱了两步,他刚从朝堂回来,还没卸甲,玄色铠甲上沾的雪粒融化,在衣摆上留下水渍。甲片碰撞的 “叮” 声在安静的书房里格外刺耳,像在敲打着每个人的神经。“赵磊!” 他喊了一声,门外立刻走进一个穿青色布袍的年轻人,是他的弟子赵磊,“你去少府找张卿,问问最近有没有接到陛下关于水利、桑木调用的指令;再去兵部找李郎,查王离是不是递了练兵的奏疏,陛下有没有批复!”

“是,老师!” 赵磊躬身行礼,快步退了出去,心里暗暗盘算,要是能查到陛下的批语,说不定能在老师面前邀功,压过赵平一头。

半个时辰后,赵磊回来了,手里拿着两张纸条,脸上带着点得意:“老师,弟子查到了!少府的张卿说,昨天陛下派内侍传了口谕,让他清点桑木储备,准备调用;兵部的李郎说,王离三天前递了练兵的奏疏,陛下批了‘可行’,还让兵部配合!”

李斯的眼睛一眯,眼神里满是怨毒,他一把抓过纸条,看了一眼,狠狠摔在地上:“果然是秦风的记录!他肯定在里面写了墨家水利、农闲练兵的鬼话,陛下居然还信了!” 他走到案前,拿起《秦律》抄本,翻到《田律》《徭律》那几页,手指在上面划着:“张卿是我的人,你去告诉他,就说‘桑木需优先用于修缮宫室,水利调用暂缓’;李郎也是我的人,让他跟王离说‘练兵需按《徭律》“岁兴徭,毋过三日” 执行,每日练兵算徭役,不可超期’—— 拖上一个月,等过了春耕,看他们还怎么推!”

“弟子明白!” 赵磊躬身行礼,心里窃喜,只要能拖黄秦风的事,老师肯定会提拔他。

李斯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雪,嘴角勾起一抹阴狠的笑:“秦风,陛下就算护着你,我也有法子让你的策论落不了地!少府拖、兵部拦,没有工匠、没有桑木、没有时间,你的水车、你的练兵,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而扶苏府的书房里,烛火依旧亮着。秦风、扶苏、蒙毅、冯安围着案几,册页摊在中间,冯安在副本上写下 “《秦律?田律》载‘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今冬修渠不违律,可赶在春耕前完工”;蒙毅在地图上标了定襄郡的练兵点;扶苏则在给墨离的信上写着 “速出水车详图,报少府核批”。

雪还在下,覆盖了咸阳城的大街小巷,却覆盖不了朝堂里的暗流,也覆盖不了讲坛众人心里的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