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114章 李斯眼线,暗中窥探

七月的咸阳像被扔进了烧红的铁锅,连清晨的风都裹着一股黏腻的热气,吹在脸上像贴了片浸了油的麻布。天刚蒙蒙亮,柏油路面就被日头晒得发黏,鞋底踩上去能拉出细细的丝,路边的梧桐叶蔫头耷脑的,边缘卷得像炸过的焦边,蝉趴在枝头叫,声音里都透着一股烦躁,像是再热一秒就要断气。

丞相府的朱红大门前,两个石狮子被晒得发烫,鬃毛上的积灰被热气烘得飘起来,落在过往行人的肩头。院内的石板路扫得干干净净,却没半点凉意,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亮斑,像撒了一地滚烫的碎金子。李斯的书房在府邸深处,朱红门帘垂着,挡住了外面的热气,却也把闷气压在了屋里,案几是整块紫檀木的,泛着深沉的光,上面摆着个青白玉镇纸,压着一卷竹简,是御史府刚送来的 “扶苏府邸动向”。竹简上的字是用小楷写的,墨迹还透着点新,却被屋里的热气烘得有些发晕:“近三日,扶苏府邸夜夜灯火至卯时,有贵族子弟从后门出入,多穿粗布袍,似有隐秘集会,护卫巡查频次较往日增三倍。”

李斯坐在案后,手里捏着那卷竹简,指腹在 “贵族子弟”“隐秘集会” 几个字上反复摩挲,指甲盖泛出淡淡的白。他穿的紫色锦袍领口系得严严实实,没透一丝风,额角却渗出了细密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滑,滴在案上的麻纸上,晕开一小片湿痕。书房里没燃炭,铜炉里只放了块冰,却早化得只剩半块,水汽混着热气,让空气更闷了,案上的松烟墨汁都比平时稠了些,用毛笔蘸一下,能拉出长长的墨丝。墙上挂着一幅《秦律》拓片,是用朱砂拓的,“法不两适” 四个字格外醒目,像在盯着屋里的人。

“赵平。” 李斯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像块浸了冰的铁,瞬间让屋里的闷热都凉了几分。门外立刻传来轻捷的脚步声,快而不躁,显然是训练过的。

门帘被轻轻掀开,走进来的是个二十三四岁的年轻人,穿着一件青色的御史府文书袍,领口和袖口都浆洗得干干净净,没半点褶皱。他个子中等,身形偏瘦,皮肤是读书人常见的细白,手指修长,指甲修剪得整整齐齐,手里捧着个紫檀木文书盒,盒角镶着铜边,一看就不是普通物件。这就是赵平,李斯的亲信,在御史府管文书归档,最擅长 “把自己藏在影子里做事”—— 去年江州粮价风波,就是他扮成粮商的伙计,混进赵成的粮铺,摸清了囤粮的数量。

“大人,您叫卑职?” 赵平躬身行礼,腰弯得几乎成了九十度,头低着,眼睛盯着自己的鞋尖,不敢看李斯的脸。他的声音很轻,带着点小心翼翼的恭敬,手指却悄悄攥紧了文书盒的铜把手,他看见案上的竹简,心里已经猜了七八分,怕是要去做 “见不得光” 的事,手心瞬间冒出一层薄汗,黏在冰凉的铜把手上。

李斯没立刻说话,只是把竹简往他面前推了推,指尖在竹简上敲了敲,节奏慢得让人心里发慌:“扶苏府里夜夜点灯,贵族子弟扎堆,你去查查,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赵平,像刀子似的,把赵平的细白手腕、干净指甲都看在眼里,“别用御史的身份,太扎眼。去府外的杂役房找个差事,混进去,看清楚里面有什么人,讲什么话,记下来。记住,只看只记,别多嘴,别惹事,要是被发现了,就说你是来挣口饭吃的杂役,别的什么都不知道。”

赵平 “咯噔” 一下,后背瞬间冒出一层冷汗,黏在文书袍上,难受得很。他抬起头,脸上挤出讨好的笑,声音却有点发颤:“大人,扶苏府里的护卫查得严,杂役房的人都知根知底,我…… 我怕混不进去啊。” 他平时扮的都是商人、伙计,那些身份好歹能藏住细皮嫩肉,可杂役要干粗活,自己这双手连锄头都没碰过,一伸手就露馅。

李斯端起案上的青瓷茶杯,抿了口凉茶,茶水早没了凉意,只剩一股涩味。他放下茶杯,从抽屉里摸出一小块碎银子,足有五钱重,“当” 的一声扔在案上,声音在闷屋里格外响:“拿着这个,去杂役房找老王,就是管派活的那个,给他塞过去,就说你以前在粮铺扛过粮,粮铺倒了,来寻口饭吃。” 他指了指赵平的胳膊,“你那手太干净,去了找块墨,在胳膊上画几道疤痕,假装是扛粮时被麻袋磨的。衣服也别穿这个,让老王给你找件杂役的粗布衫,要带补丁的,越旧越好,最好是沾点泥点的。”

赵平赶紧接住银子,揣进怀里,冰凉的银子贴着胸口,却没让他觉得踏实,反而更慌了,画疤痕?穿补丁衫?这些他都没试过,万一画得不像,被老王看出来怎么办?可他不敢反驳,只能躬身:“卑职明白!那…… 那我进去后,重点看什么?”

“看有没有‘非法家’的典籍,比如《论语》《墨子》之类的,只要不是《秦律》《商君书》,都记下来。” 李斯的声音冷了些,手指在案上敲得更慢了,“再听听他们讲什么,是不是在说‘异端’的话,比如‘仁政’‘兼爱’,记清楚人数,谁带头讲的,讲了什么重点。水桶用府里常用的黑铁桶,别带任何能证明你身份的东西,连文书盒都留下,就带块墨、一片薄竹片,藏在袖口补丁里。”

“卑职记住了!一定办妥!” 赵平再鞠了一躬,转身退了出去,脚步比来时快了些,像是身后有什么在追他。走到回廊时,他摸了摸怀里的银子,又看了看自己的手,心里盘算着:一会儿去集市买块粗墨,找个没人的地方画疤痕,可别画歪了。

半个时辰后,赵平出现在扶苏府邸外的杂役房。杂役房是间低矮的土坯房,屋顶盖着茅草,有几处还漏着光,门口堆着十几个黑铁水桶,桶沿上都沾着水垢和泥点,散发着一股铁锈混着水的腥气。屋里闷热得像蒸笼,几个杂役光着膀子,露出黝黑的胳膊,正围着个破木桌吃午饭,糙米饭配着咸菜,吃得满头大汗,汗珠滴在桌子上,很快就被晒干了。

赵平站在门口,身上换了件灰布杂役衫,是他刚才找老王要的,袖口和裤脚都打着补丁,袖口磨得露出了棉絮,还沾着点黄泥,是老王特意从墙角的水桶边蹭的;胳膊上用粗墨画了三道疤痕,歪歪扭扭的,远看像那么回事,近看却能看出墨汁没干透,他不敢蹭,怕蹭掉了;手里提着个黑铁水桶,桶沿上沾着点黄泥,跟其他杂役的水桶一模一样。他深吸一口气,闻到屋里的汗味、饭味,差点皱起眉,赶紧忍住,脸上堆起讨好的笑,走进屋:“各位大哥,我是来寻活干的,王头在吗?”

老王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满脸皱纹,左手少了根食指,据说是以前干杂活时被斧头砍的,正坐在桌边啃馒头,馒头渣掉了一地。他抬起头,上下打量赵平,眼神里满是怀疑:“你这细皮嫩肉的,能干得了送水的活?别是来混饭吃的吧?” 他伸手戳了戳赵平的胳膊,摸到没干透的墨汁,眉头皱得更紧了,“你这疤痕…… 怎么看着像画的?”

赵平心里一紧,赶紧往后缩了缩胳膊,笑着说:“王头,您看您说的,这是前几天扛粮袋磨的,刚结疤,还没掉呢,所以看着浅。” 他赶紧从怀里掏出那块碎银子,偷偷塞到老王手里,声音压得低:“王头,您通融下,我家里还有老娘要养,没活路了才来投奔您。我力气大,扛百八十斤的粮袋没问题,送水肯定行!”

老王掂量着银子,眯着眼笑了,把银子揣进怀里,拍了拍赵平的肩膀:“行吧,看你是个实在人。府里最近客人多,西院的书房那边用水勤,你就负责往那边送水。记住,到了那边,不该看的别乱看,不该听的别乱听,要是冲撞了贵人,我可保不住你!” 他指了指院角的井,“去,先打两桶水试试,看看你能不能扛动。”

“谢谢王头!谢谢王头!” 赵平赶紧道谢,拿起水桶,走到井边。井水冰凉,他往桶里打水时,手都在抖,桶太重了,他平时哪提过这么沉的东西?好不容易打满一桶,刚提起来,桶就晃得厉害,溅出的水打湿了他的裤脚,冰凉的水贴着皮肤,却没让他冷静下来,反而更慌了:这要是送水时把水洒了,肯定会被怀疑!

跟着老王进扶苏府邸后门时,赵平的心跳快得像要蹦出来。后门的护卫是个穿灰布袍的汉子,身高八尺,腰里别着环首刀,肌肉结实得把布袍都撑起来了。他斜着眼睛扫过赵平,目光在赵平的细手腕、没磨出茧的手心停留了好几秒,声音粗哑:“新来的?”

“是…… 是,王头让我来送水的。” 赵平赶紧低下头,声音发颤,手里的水桶晃得更厉害了,溅出的水洒在护卫的鞋上。

护卫皱了皱眉,踢了踢脚,没再追问,挥了挥手:“进去吧,别乱逛。”

赵平赶紧点头,加快脚步往里走,后背的汗已经把杂役衫都湿透了。他不敢回头,只觉得那护卫的目光一直在盯着自己,走了好远,才敢偷偷松口气,第一步,总算混进来了。

府邸里的路比外面平整,两旁种着石榴树,青绿色的果子挂在枝头,被阳光晒得发亮。风一吹,石榴叶 “沙沙” 响,却没半点凉意,反而把热气都吹到了脸上。路过回廊时,赵平又看到两个护卫站在拐角,手按在刀柄上,眼神像鹰似的,警惕地盯着每个路过的人。赵平赶紧把腰弯得更低,脚步放得更轻,心里默念:别注意我,别注意我,我就是个送水的杂役。

西院的书房就在回廊尽头,离得还有十几步远,就能看到窗纸透出的光亮,像块暖黄色的玉。隐约还能听到里面有人说话的声音,是个温和的男声,赵平仔细听了听,是秦风的声音,他在御史府见过秦风几次,对这声音有印象,心里顿时更慌了:真的是秦风在里面!李斯大人猜得没错!

“……《秦律》是规矩,没错,但规矩要围着民心转。比如去年南郡有户人家,男人去服徭役了,女人带着孩子,地里的粟快熟了,却没人收,要是按律,徭役没到期不能回,可那户人家要是没了粟,冬天就得饿肚子。后来郡尉特批男人回去收粟,收完再回徭役地,这就是‘法需配德’,规矩没破,民心也暖了。”

赵平的心跳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手里的水桶差点掉在地上。他赶紧放下水桶,假装整理桶上的绳子,手指却在袖口补丁里摸了摸,那块薄竹片还在,炭笔也在。他眼角偷偷往书房的窗纸瞟,窗纸是粗麻做的,有几道细缝,能看到里面的景象:案上摆着两卷竹简,一卷是《论语》,一卷是《墨子》,都摊开着,烛火的光正好照在 “为政以德”“兼爱” 的字上;阶梯座上坐着十几个年轻人,都是贵族子弟的打扮,有的在竹简上记着什么,有的点头,气氛热烈得很。

他赶紧从袖口内侧摸出那截炭笔和薄竹片,藏在手心,假装蹲下来系鞋带,飞快地在竹片上写:“西院书房,秦风讲‘法需配德’,引《论语》《墨子》,听众约二十人,皆贵族子弟。” 炭笔太细,他写得又急,手一直在抖,笔画歪歪扭扭的,墨汁蹭到了手指上,黑糊糊的。他不敢停,怕被人发现,写完赶紧把竹片和炭笔塞回袖口的补丁里,拍了拍补丁,确认藏好了,才站起来,拿起水桶的绳子,假装要走。

刚走两步,身后突然传来脚步声。赵平心里一慌,腿都软了,赶紧转过身,看到是个穿灰布袍的仆人,手里拿着个空碗,应该是来打水的。仆人皱着眉,语气有点不耐烦:“你怎么还在这儿?水缸都满了,没看见吗?”

“对不起!对不起!我这就走!我没注意看!” 赵平慌忙点头,脚步踉跄地提着水桶往回走,眼睛不敢看仆人,心里只想着赶紧离开这里,刚才写竹片的时候,没被他看见吧?袖口的墨汁没露出来吧?后背的汗越流越多,把杂役衫都浸透了,贴在身上难受得很。

回到杂役房,赵平把水桶放在门口,借口 “去解手”,躲到后院的墙角,掏出袖口的竹片,反复看了看,确认字都记清楚了,才松了口气。他用袖子擦了擦手上的墨汁,却越擦越黑,只能作罢,明天再来,一定要更小心。

接下来的两天,赵平每天都以送水为由,往扶苏府的西院跑。每天的日头都一样毒,地面烫得能烙饼,他提着水桶,汗流浃背,胳膊酸得抬不起来,却不敢喊累,怕被老王怀疑。他慢慢摸熟了路线,知道哪个时间段护卫换班,知道书房外的仆人什么时候来打水,心里的慌少了些,却多了几分警惕。

第二天送水时,他听到秦风讲《管子》:“《管子》里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百姓吃饱了,才会守规矩。去年咸阳粮价涨,有粮商囤粮,咱们不光用《秦律》罚了他,还开了国库的粮,平价卖给百姓,百姓有粮了,就没人抢粮了,这就是‘轻重之术’配‘德’,比光用法管用。” 他偷偷往书房里瞟,看到案上多了卷《管子》残卷,上面画着红笔批注,贵族子弟们听得很认真,有的还举手提问,气氛比昨天更热烈。他赶紧蹲下来,在竹片上补写:“次日,秦风讲《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案有《管子》残卷,贵族子弟提问踊跃。”

第三天送水时,他看到一个穿银甲的人走进书房,甲片碰撞发出 “叮” 的轻响。贵族子弟们都站起来,叫他 “军需官大人”。秦风跟军需官聊 “怎么用农法帮边防筹粮”,说 “北方种粟,用改良的种子,收得多了,军需自然够,不用靠律法催缴”。有个贵族子弟说 “李斯丞相不让学异端,可这农法是真有用,能帮边防筹粮”,其他人都点头。赵平心里一惊,赶紧记下:“三日,有军需官至,秦风谈农法助边防,贵族子弟议‘李斯丞相阻异端’。”

每天晚上,赵平都会偷偷绕到丞相府的后门,把竹片交给李斯的贴身仆人李忠。李忠话不多,接过竹片就走,每次都让赵平心里七上八下的,李斯大人看到这些,会满意吗?

第四天晚上,赵平刚回到家,正想把今天的竹片藏起来,就听到门外有人敲门,是李忠:“赵文书,大人叫你去府里一趟。”

赵平心里一紧,赶紧把竹片揣进怀里,跟着李忠往丞相府走。路上,他反复琢磨: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还是证据够了,要动手了?越想越慌,脚步都有些不稳。

走进李斯的书房,赵平低着头,把这几天记满的五块竹片双手递过去,声音发颤:“大人,这是这几天的记录,都记全了,没漏一点。”

李斯坐在案后,拿起竹片,一块一块地看,手指轻轻摩挲着竹片上歪歪扭扭的字迹,嘴角慢慢勾起一抹冷笑,眼神却冷得像冰窖里的水:“好啊,秦风胆子不小,敢在扶苏府里讲儒家、墨家的异端,还敢让贵族子弟议论老夫!”

赵平赶紧说:“大人,现在证据够了!您看,他讲《论语》《墨子》《管子》,还让贵族子弟说您的坏话,咱们现在就派人去抓吧!把秦风、扶苏还有那些贵族子弟都抓起来,按‘聚众传异端’治罪,让他们知道大人的厉害!” 他想邀功,语气里带着点急切,眼睛偷偷瞟着李斯的脸,希望能看到满意的表情。

“抓?” 李斯把竹片扔在案上,发出 “啪” 的一声响,吓了赵平一跳,“急什么?” 他站起身,走到赵平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现在抓,就十几个人,秦风顶多算‘私下讲学’,罚点俸禄,禁足几天,就完了。扶苏是太子,陛下肯定会护着他,说‘年轻人讨论学问,无伤大雅’,到时候老夫还落个‘容不下人’的名声,划算吗?”

赵平低下头,不敢说话,心里却明白了,李斯大人是想等他们闹大了再动手,这样才能一网打尽。他偷偷抬起头,看到李斯的眼神里满是算计,心里不由得佩服:还是大人想得周全,自己根本想不到这些。

“要等。” 李斯走回案后,端起凉茶喝了一口,声音里满是阴狠,“等他们规模再大些,等更多贵族子弟进去,等秦风讲的‘异端’更多些,甚至等他们敢议论《秦律》,说‘律法不如德’,到时候再动手。” 他指了指竹片上 “军需官至” 几个字,“连军需官都掺和进去了,正好,到时候一并算上,说他们‘勾结军方,传异端谋不轨’,证据足,人多,就算陛下想护着,也没法子向朝臣交代!”

赵平赶紧点头:“大人英明!还是大人想得周全!卑职之前太急了,没考虑到这些。”

“你做得不错,没暴露身份,还记了这么多细节。” 李斯从抽屉里摸出一块银子,比之前那块大了一倍,扔给赵平,“拿着这个,先回去歇几天,不用再去扶苏府了。后续的事,老夫自有安排,要是有需要,再叫你。”

赵平接住银子,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脸上露出讨好的笑:“谢大人!谢大人!卑职随时听候大人吩咐!” 他躬身退了出去,脚步轻快了些,手里的银子沉甸甸的,心里满是欢喜,这次不仅没出错,还得了赏,以后在李斯大人面前,肯定能更受重视。

赵平走后,李斯叫来了赵磊。赵磊是赵成的侄子,二十岁出头,穿着一件紫色的锦袍,腰里系着玉髓玉带,头发用羊脂玉簪挽着,脸上总挂着谄媚的笑,一看就是个会讨好的人。他是李斯的门生,平时跟着李斯学《秦律》,最会 “挑唆生事”。

“老师,您叫学生来,有什么吩咐?” 赵磊躬身行礼,眼睛却瞟着案上的竹片,心里猜着是什么好事。

李斯指着竹片:“扶苏府里有个讲坛,秦风在讲异端,不少贵族子弟都去了。你想办法混进去,装作对‘法需配德’感兴趣,多提问,挑唆矛盾。比如问‘要是德和法冲突了,该听哪个?是不是要违逆《秦律》?’再故意说‘李斯丞相肯定不赞同这个说法,丞相一直说 “法不两适”’,让他们争论起来,最好让秦风说出‘法不如德重要’的话,记下来,告诉老夫。”

赵磊眼睛一亮,脸上的笑更浓了:“老师放心!学生一定办妥!明天我就去杂役房打听,看看他们下次什么时候集会,我穿一件粗布袍,带卷《秦农要术》,装作是‘想学农法的贵族子弟’,从后门进去,肯定不会被发现!” 他心里盘算着,这事成了,李斯肯定会提拔他,说不定能进御史府当差,到时候就能跟赵平平起平坐了。

“好。” 李斯拍了拍赵磊的肩膀,语气里带着满意,“记住,别暴露身份,别太急,慢慢来。要是被怀疑了,就说你是来学农法的,别的什么都不知道。”

“学生记住了!” 赵磊躬身退了出去,脚步轻快,像捡了宝似的。

李斯坐在案前,拿起一块竹片,凑到烛火边,看着竹片上的字迹被火苗映得扭曲,嘴角的冷笑更浓了。他拿起毛笔,在一张麻纸上写:“秦风,扶苏,聚众传异端,联军需官,待扩,收网。” 墨汁落在纸上,晕开一小片黑,像个张开的网。

而此时的扶苏府邸里,秦风正在和扶苏商量下次讲学的内容。书房里的烛火还亮着,案上摆着《管子》残卷,上面画满了批注。“下次咱们讲‘仓廪实而知礼节’,结合边防的军需,让大家明白农法和军需的关系。” 秦风的声音温和,却带着点谨慎,“周青说最近府外的眼线多了,送水的杂役好像总往这边瞟,今天我看他打水时,手一直在抖,眼神也不对,说不定是李斯的人。”

扶苏点点头,脸上的笑容淡了些:“我已经让护卫多盯着杂役了,下次集会,让贵族子弟从侧门进,别走后门,再让护卫搜搜进来的人,别混进眼线。”

秦风攥紧手里的《管子》残卷,心里忽然有了种不好的预感,那送水的杂役,他也注意过,水桶晃得太刻意,手指上有没擦干净的墨汁,显然不是干粗活的人。这场刚掀起来的思潮,恐怕很快就要遇到风浪了。

深夜的风终于凉了些,吹过丞相府的窗纸,发出 “哗啦” 的轻响。李斯把写好的麻纸折起来,放进抽屉里,锁上。赵磊则在自己的府邸里,翻出一件粗布袍,皱着眉,用剪刀在袖口剪了个小口,假装是旧的;又找了卷手抄的《秦农要术》,在上面故意画了几笔批注,假装是认真学过的。

咸阳的夜色里,一张看不见的网正在慢慢张开,而书房里的那些人,还不知道,他们以为的 “安全”,早已成了别人布下的陷阱。赵平躺在家里的床上,摸着怀里的银子,心里想着:等李斯大人收网了,自己肯定还能得赏,说不定能升个官。他却没想起,自己不过是李斯手里的一把刀,用完了,说不定就会被扔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