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哈哈哈,老子也穿越了 > 第35章 穿越历史帷幕的流浪者

夜色如墨,浸染着无边的荒原。风声是这片死寂天地间唯一的咏叹调,时而低回呜咽,如失侣孤鸿的悲鸣,时而尖锐呼啸,似冤魂缠绕不散的诅咒。枯草在风中伏倒,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大地在黑暗中窃窃私语。

张天落沉默地跟在清宁身后,保持着她划定的三步之距。那道纤影在清冷月色下飘忽不定,宛如没有重量的幽魂,移动时裙裾不扬,踏草无声,速度极快却始终维持着恒定的距离,既像是一种无言的牵引,又像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无数疑问与支离破碎的记忆在他颅腔内疯狂冲撞。巍峨的长城、闪着寒光的匕首、咸阳宫的重重帘帷、高渐离击筑时迸发的悲怆音符、田光先生自刎时决绝如寒星的眼神、还有眼前这个冷若冰霜的女子……记忆深处总浮现出一头老牛,牛背上坐着个哼着模糊歌谣的小女孩……这些画面交织成一场永无止境的暴风雪,刮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

他数次张口,舌尖几乎要推出“你到底是谁”的疑问,又被更深的困惑压下——“我们是不是很久以前就认识”、“你找我究竟所为何事”。然而所有话语在触及那道清冷背影的瞬间,都冻结在喉间。那背影仿佛自带一道无形屏障,将尘世一切喧嚣与温度都隔绝在外,只余下令人敬畏的孤高,以及一种诡异难言的熟稔。

不知走了多久,直至一座破败的土地庙像鬼魅的骨骸般匍匐在前方矮坡上。清宁倏然止步,并未回头,清冷的声音却如寒泉滴落玉石,清晰穿透风声传入张天落耳中:“今夜在此歇脚。”

说罢,她径自走入庙内。蛛网如垂死的幔帐在风中颤动,神像残破倾颓,金漆剥落处露出灰暗的泥胎。她寻了一处尚算干净的角落,拂去积尘,盘膝坐下,闭目调息,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仿佛张天落只是一缕无关紧要的空气。

张天落犹豫片刻,还是跟了进去,靠着一根被虫蛀蚀的门柱坐下。月光从屋顶的破洞筛落,像一柄冰冷的匕首,将黑暗剖开一道口子,恰好照在清宁的侧脸上。那光线让她的轮廓愈发清晰冷冽,也映得她周身那片区域格外空旷孤寂,仿佛连月光在她身边都变得格外寒凉。

寂静在庙内疯狂滋生,唯有风声与断续虫鸣撕扯着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最终,张天落按捺不住,鼓起勇气,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你……一直在找我?”

清宁眼睫微颤,并未睁眼,只极淡地“嗯”了一声,轻得几乎要被风声吞没。

“为什么?”张天落追问,心脏在胸腔里擂鼓般跳动。

这一次,清宁缓缓睁开了眼睛。那是一双极其清澈却又深不见底的眸子,在月光下仿佛蕴藏着千年不化的寒冰。她转过头,目光第一次真正落在张天落脸上,带着审慎的打量,带着锐利的探究,还有一丝极其复杂、难以解读的情绪。

“为什么?”她重复了一遍他的问题,声音飘忽,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压得人喘不过气的重量,“因为你欠下的债,还未还清。”

“债?”张天落愕然,完全摸不着头脑,“我欠你什么?”

清宁的目光从他脸上移开,重新望向庙外无边夜色,声音变得更冷,也更空茫,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不是欠我。”

“是欠了这天下,一个结局。”

话音落下,破庙内重归死寂,只余张天落因震惊而略显急促的呼吸声。那句石破天惊、让他完全无法理解的话语,在冰冷的空气中反复回荡,每一个字都像锤子砸在他的心上。

欠天下,一个结局?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那被遗忘的过去,究竟隐藏着何等惊天的秘密?

刺秦,钥匙,信标,始皇帝,归墟——另一段信息如尖刺般插入脑海,令他霎时清醒:自己不过是一个无意走入历史的流浪者。

他暴怒大喊道:“你醒醒吧!老子不是英雄,不是秦舞阳,更不是荆轲!老子只是一个普通人!刺个狗屁的秦,老子要回去,懂不懂?!”

“啪!”一记耳光甩来,清脆响亮,在破庙里激起回音。

“该清醒的是你。回到哪里?”

张天落跌坐在地,傻了。

又打。每次见到这女人,他的脸就没消停过。

冷静,冷静,打不过就认怂——这点觉悟张天落还是有的。

流浪者就流浪者吧。他认命了。

黎明时分,天光如鱼肚般从地平线渗出,清宁与张天落启程,漫无目的地前进。

“去哪?”

“找嬴政。”

“到哪去找始皇帝?”

“不知道。”

两人就这样,毫无章法、毫无目标地交替前行,如同被无形丝线牵引的木偶。

张天落心里明白清宁为何要寻找始皇帝。始皇帝出现时,那个箱子就会出现——箱子就是信标。他甚至怀疑箱子就是所谓的“接云”,它的形态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张天落最初陷入循环时周遭是什么情境,他已经记不清了,就连他所以为的“最初”,是否真的是最初,也尚未可知。

箱子的出现还有另一种状况,与钓鱼翁——也就是清宁口中的“后圣”有关。后圣出现往往带有某种目的,至于是什么,张天落也想不明白。还有就是钥匙——他的打火机。那打火机能引来始皇帝,可惜不知何时弄丢了,他怎么也想不起是怎么丢的。

这些清宁都清楚,所以她才会找到张天落。只有这样,她才能回到她的初始点:刺秦。

“清宁,我告诉你,我是一头牛。”

“什么?”

“牛啊!我只是一头牛。”

“噢?别告诉我,你是一头母牛。”

张天落暗自松了口气。看来,有些事清宁并不知道。他摸了摸怀中的三枚铜钱——“道”、“名”,还有一枚空白的。它们具体意味着什么,依旧似是而非。当初下山时,他明明将它们藏在了山里,后来却莫名其妙回到了他身上。直到那时,他才略微明白老子先生所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先生啊,你是想玩死我吗?”

张天落心里叫苦不迭。他发现了一个秘密:他刚摆脱一个大循环,又掉进一个小循环;亦或是刚挣脱一个小循环,又坠入更大的循环中。他原以为独自背剑穿行山野的经历,实际上可能是一场又一场不断重复的下山,经历着或相似、或不同的过程——这才能解释为什么铜钱仍在他身上。也许是在某一次下山时,他重新带上了它们。

《墨辩》也是如此:他某次下山遇到那个怪人,将书带回到所居的山中,交给荆云;后来又一次回山时,荆云将它送还。而当他下山遇到赵静遥、得名“张天落”之时,一切才真正发生变化。如今再遇清宁,命运之轨是否又将转折?

张天落喟然长叹,那叹息声很快被旷野的风吞没。

---

张天落跟在清宁身后,踩着晨露未干的野草,草叶上的露珠浸湿了他的鞋履,冰凉刺骨。一路无言,只有脚步声和风声交织。天光渐亮,远山轮廓如墨,在晨曦中显出一种沉默而压迫的质感,他却觉得自己的前路比那山影还要模糊难测。

“我说……”他终于忍不住开口,声音在空旷的原野上显得格外突兀,“就算要找嬴政,总得有个方向吧?咸阳?长城?总不能在这荒山野岭里瞎转,指望始皇帝自个儿从地里钻出来吧?”

清宁脚步未停,衣袂在晨风中微微飘动,声音却冷冷飘回来,像风吹过刀锋:“他会出现的。当信标靠近,当因果重新交织……该来的,躲不掉。”

张天落简直想翻白眼。他最烦这种神神叨叨的话。

没办法,只得自己想办法,总不能天天这样漫无目的地漂游吧!

张天落从怀中摸出一枚铜钱,在掌心掂了掂。铜钱在熹微晨光下泛着暗沉的光泽,带着体温。他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将铜钱高高抛起。铜钱在空中翻转,划出一道银弧,最终落在潮湿的泥地上——是无字的那一面朝南。他弯腰拾起,发现竟是那枚空白铜钱。

“虽不公平,但天意如此。”他喃喃自语,将铜钱收回怀中,转身向南而行。清宁瞥了他一眼,并未反对,只是默默跟上。对她而言,方向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行走本身,是那悬而未决的宿命。

“去南边,找荆云去。”张天落试图让语气轻松些,却在说出“荆云”二字时心头莫名一紧。那个总爱穿着青色衣裳、在竹简上刻字的少年,如今可还安好?记忆中的竹林清风仿佛还在耳边低语。

日头渐高,旷野上开始出现三三两两的行人。大多面黄肌瘦,步履蹒跚,眼神空洞,显然是逃难的流民,像被风吹散的枯草。张天落几欲上前搭话,却被清宁冰冷的目光制止,那目光比任何言语都更具威慑力。

直到那个扛着大锤的壮汉出现。

那人约莫三十年纪,古铜色的脸庞棱角分明,一身粗布短打被结实的肌肉撑得紧绷。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肩上那柄铁锤,锤头有常人两个拳头大,沉甸甸地压着肩肉,木柄被手掌磨得光滑锃亮。他步履沉稳,每一步都在地上留下深深的脚印,仿佛大地都在为他让路。

张天落与那壮汉四目相对的瞬间,两人都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壮汉眼中迸发出的光芒,锐利而专注,让张天落想起饥饿的猎豹看到猎物时的神情。

“兄弟去哪?”壮汉声如洪钟,率先打破沉默,声音在空旷地带传得很远。

“南边。”张天落有些措手不及,下意识地回答。

壮汉咧嘴一笑,露出满口白牙,但那笑意并未到达眼底:“南边?没有目的,大多是逃难的。”他的目光在张天落腰间的佩剑上停留片刻,又扫过清宁冷漠的面容,最后重新定格在张天落脸上,带着审视。

“我叫孙十三,你呢!”

“张天落。”

听到“孙十三”这三个字,张天落心中猛地一颤。记忆深处某个被尘封的角落忽然松动,一个憨厚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俺叫孙阿八,俺是俺爹的第八个孩子……”

他几乎是脱口而出:“我有一个朋友叫孙阿八,不知兄台认识否?”

问出口的瞬间他就后悔了。孙阿八这个名字再普通不过,天下同名同姓者不知凡几,怎会如此巧合?

谁知孙十三闻言,眼中闪过诧异之色,那诧异看起来十分自然:“我是我爹的第十三个孩子,我爹的第八个孩子倒是叫孙阿八。”他顿了顿,补充道,语气平淡了些,“不过我们兄弟散落四方,已经多年未见了。”

张天落呆立当场,晨风吹过,他却觉得浑身发热。虽然对方没有使用阿八惯常的“俺”自称,但那说话的语气和神态,与记忆中的孙阿八竟有七八分相似。他仔细打量孙十三,试图从这张被风霜刻划的脸上找出更多熟悉的痕迹。

清宁不知何时已经走到一旁,靠在一棵枯树下闭目养神,似乎对这场相遇毫不关心。但张天落注意到,她的右手始终轻轻按在剑柄上,姿态放松却隐含警惕。

“张兄弟这是要往南边去?”孙十三的声音将张天落的思绪拉回现实,他的目光依旧坦诚,“若是顺路,不妨结伴而行?这世道不太平,多个人多个照应。”他拍了拍肩上沉重的大锤,示意自己有自保之力。

张天落正要回答,目光无意间瞥见孙十三扛着的大锤锤头上,刻着一个极细微的图案——那是一只展翅的玄鸟,线条古朴凌厉,与当年孙阿八那柄破刀上的印记一模一样。

他的心猛地一沉,像是被那玄鸟的利爪攥住了。

---

孙十三的目光在张天落脸上逡巡,锐利如鹰,似乎想从他的细微反应中读出些什么。那只刻在锤头上的玄鸟图案,仿佛一个无声的惊雷,在张天落心中炸开,余波震荡不休。记忆如决堤潮水般涌来——孙阿八憨厚淳朴的笑容,他擦拭那柄破刀时专注的神情,刀身上那只展翅欲飞的玄鸟,以及最后时刻,他视死如归、紧握自己手臂时传来的那份灼热而决绝的温度。

“张兄弟?”孙十三的声音将他从汹涌的回忆中拽出,那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你认识我家八哥?”

张天落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肺叶间充满清晨冷冽的空气。他不知道这仅仅是命运的巧合,还是又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清宁的存在更像是一把始终悬于顶的利剑,无声地提醒着他,这世间的因果纠葛,远比肉眼所见的要复杂、幽深得多。

“曾有一面之缘。”张天落斟酌着用词,语气尽量平淡。

孙十三的眼神黯淡了一瞬,像是火苗被风吹得摇曳,随即又亮起来,带着一种质朴的期待:“八哥多年前外出闯荡,就再没回过家。俺爹临终前还念叨着他呢。”他下意识地用回了乡音,粗糙的手掌拍了拍肩上的大锤,锤头发出沉闷的轻响,“俺这才出来寻他。听说南边动荡,有不少招兵买马的,说不定八哥就在那儿闯出名堂了呢。”

他的语气变得自然了些,那股子乡野气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张天落敏锐地注意到,当孙十三情绪略有激动时,那个“俺”字就会不自觉地从他口中溜出来,这是一种难以完全伪装的底层印记。

一直闭目养神的清宁忽然睁开眼,目光如两道冰刃,冷冷扫过孙十三:“你要去南边从军?”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性的质询意味。

孙十三被她的突然发问和那股冷冽的气势所慑,愣了一下才答道,语气收敛了不少:“俺...我只是想去寻人。若真有出息,从军也不是不可。”他调整了一下肩上的重锤,这个动作似乎给了他一些底气。

清宁唇角勾起一丝极淡的冷笑,不再言语。但那眼神中一闪而过的警告意味,却让一旁的张天落脊背微微发凉。他忽然意识到,清宁的沉默或许并非漠不关心,而是她早已看出了什么自己未能察觉的端倪。

三人各怀心事,继续向南而行。孙十三是个健谈的人,一路上说了不少家乡的风土人情和童年琐事。张天落默默听着,试图从那些零散的叙述中拼凑出更多线索,找出可能存在的破绽或验证。据孙十三说,他们家兄弟姐妹众多,大多自幼因贫寒或战乱而分散,他对孙阿八的印象其实也已经很模糊了。

日落时分,血色的残阳将天际云彩染得一片凄艳。他们在一处荒废的驿站歇脚。断壁残垣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阴影,显得格外荒凉。孙十三主动去四周拾柴生火,他的动作麻利,身手矫健,跨越障碍、弯腰拾取时展现出一种经受过训练的协调性与力量感,这不似寻常农夫所有。

待他走远,脚步声消失在废墟后方,张天落压低声音,转向那片几乎与阴影融为一体的清宁:“你发现了什么?”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废墟中显得格外清晰。

清宁的目光依旧追随着孙十三消失的方向,语气淡漠得像在评论天气:“他肩上的锤,是军中所用。”

她略微停顿,似乎在感知远处的动静,然后继续道,声音几不可闻,却字字清晰:“锤头重量、柄长都有规制,非寻常铁匠铺可得,也非寻常人能如此轻松运用。”

张天落的心猛地向下一沉,最后一丝侥幸心理也几乎破灭。

夜色渐深,篝火噼啪作响,跳动的火苗在三人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孙十三从行囊中取出硬邦邦的干粮分食,动作自然得很,甚至带着一种江湖人的豪爽。他谈笑风生,讲起沿途所见趣闻和各地传闻,俨然一个乐观单纯、行走四方的旅人。

但张天落暗中观察,注意到孙十三的左手虎口处有厚厚的老茧,那是长期紧握某种特定形状的兵器手柄才能磨出的痕迹。而他的视线总会不经意地、极其快速地扫过清宁腰间那柄形制古朴的佩剑,每次停留的时间都恰到好处,既不过于明显惹人怀疑,又足够他观察细节。

夜深时,万籁俱寂,只有火堆偶尔爆出轻微的噼啪声。张天落靠着一截断墙假寐,实则眼皮微启,暗中观察。果然,待篝火渐弱,月光重新占据主导时,孙十三悄无声息地起身,动作轻缓地走到一旁,从怀中贴身处取出一物,就着清冷的月光仔细端详。那是一枚半块玉佩,形状奇特,断口参差不齐,在月光下泛着幽幽青光,显然并非凡品。

就在那一刻,一直静坐如石雕的清宁突然动了!

她的动作快得只余一道模糊的影子,剑已出鞘,如一泓寒泉,又似毒蛇出洞,直取孙十三咽喉!剑尖破风,发出极其细微却令人胆寒的嘶声。

孙十三反应极快,近乎本能!他沉肩拧腰,那柄沉重的战锤仿佛没有重量般瞬间横移,锤头精准地格挡住刺来的剑尖。“铛——!”一声金铁交鸣之声在万籁俱寂的夜空中炸开,格外刺耳,震得篝火都似乎摇曳了一下。

“好身手。”清宁一击不中,并未追击,持剑而立,声音冷得像冰,“军中的教头,也未必有你这样的反应速度和力道。”

孙十三面色数变,从最初的震惊到警惕,再到一种被识破后的阴沉,最后悉数化为一种复杂的坦然。他站直身子,周身气势陡然一变,不再掩饰,从那个看似憨厚健谈的旅人,瞬间变成了凛然、精悍的战士。

“不知姑娘何意。”他声音沉了下来,带着戒备。

“你是军中之人,”清宁剑尖微抬,依旧指着他,语气不容置疑,“我不得不小心。”

孙十三眼神闪烁,似乎在快速权衡。他看了一眼旁边已然“惊醒”、目瞪口呆的张天落,又瞥了一眼持剑而立、杀气未敛、面无表情的清宁,忽然叹了口气,那口气中带着几分疲惫和无奈:“我是当过兵,既然你们信不过我,咱们自可分开。”他收起那半块玉佩,作势便要收拾自己的行囊。

“我信任孙大哥。”张天落忙道,上前一步,目光直视孙十三。尽管心中疑虑未消,但想到孙阿八,那份源于记忆深处、难以割舍的情谊仍在涌动,他不愿就此断掉这条可能通往故人的线索。

孙十三看了看张天落眼中那份略显冲动却真诚的信任,又瞥了一眼旁边杀气凛然、显然不好惹的清宁,叹了口气道:“如此……甚好。”他略一迟疑,似乎下了决心,坦然将那半块玉佩重新拿出,摊在掌心,“实不相瞒,我此去南边,确实想寻个相对安稳之地。当兵打仗,也只是无奈之下的选择,求个活路罢了。先前……曾在赵思绾军中效力,军中倾轧,派系争斗,实在令人心寒,故才离开。这玉佩……”他摩挲着那半块青玉,眼神略显复杂,“乃是当年军中某一任务的信物的一部分,后来任务失败,队伍也打散了,留着也只是个念想,提醒自己那段日子。”

接着,孙十三大致讲起了他的一些从军经历,包括一些军中的见闻和参与的零星战事,语气平淡,似在说别人的故事。当提到曾在华天关驿站经历的一场混乱遭遇时,张天落听后不觉惊讶失声!原来那场死里逃生、混乱不堪的变故,他竟也曾在场,只是当时所处身份、阵营不同,如同平行线般未曾碰面,此刻听来,恍如隔世。

“哼!”清宁冷嗤一声,手腕一翻,还剑入鞘,动作干净利落,“优柔寡断,心事过重。你这样的性格,在那等虎狼之军中,恐怕难以长久生存。”她的话语直白而刻薄,说完,不再理会二人,转身回到先前避风的角落,径自坐下,继续闭目假寐,仿佛刚才那雷霆万钧的一击以及后续的对话从未发生过。

孙十三沉默了,被清宁一句话似乎戳中了心底某处,粗犷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黯然与认同。

张天落倒不是十分在意清宁的冷酷评判。在他看来,每个人的命运自有其天数轨迹,就如孙阿八一样,轰轰烈烈地活过,坦坦荡荡地赴死。生,便要活得自在痛快;死,也要死得壮烈无憾。

为了缓和气氛,也为了从对方口中了解更多信息,张天落主动给孙十三讲起了他所认识的孙阿八的事迹,从相识的偶然到分别的必然,重点说了孙阿八如何为保护一村无辜老弱妇孺,明知敌人势大、己方不敌,仍毅然选择独自断后,最终慨然赴死、视死如归。孙十三听得屏息凝神,血脉偾张,古铜色的脸膛上泛起激动之色,眼眶也微微发红,对于这位几乎没什么印象的八哥的惨烈结局,显露出了真挚的哀伤与敬佩。但没过多久,他便深吸一口气,用力抹了把脸,情绪逐渐恢复了之前的坦然与平静,仿佛那种深切的悲恸已被习惯性地压下,深藏于心。

张天落心中明白,像孙十三这样真正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无数次在生死边缘挣扎过的人,自从离开故土山野、拿起武器的那一天起,就已将生死看得淡了。这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在残酷现实中淬炼出的、深刻的麻木与接受。

静默良久,只有篝火余烬偶尔发出轻微的爆裂声。张天落望着南方沉沉的、仿佛吞噬一切光线的夜幕,忽然开口道,声音打破了寂静:“十三,你们老家……如今还回得去吗?我想去你们生长的地方看看。”这个念头来得突然,却带着一种强烈的直觉。

孙十三闻言,眼睛亮了一下,脸上露出真切而略带怀念的笑容,那笑容冲淡了不少他身上那股挥之不去的肃杀之气:“好啊!说起来,我也好些年没回去过了,心里也惦念着。正好顺路回去看一眼!给爹娘坟前添抔新土,也告诉他们……八哥的事,他是个好样的,没给老孙家丢人。”他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丝沙哑,但随即又振作起来,用力点了点头。

于是,两人相视一笑,一种基于共同记忆(尽管是间接的)和目标的情谊暂时掩盖了疑虑。新的方向,就在这荒郊野岭的篝火余烬与凛冽夜风中,暂且定了下来。

而清宁,依旧闭目无声,如同早已融入这片废墟的阴影之中,不知是默许,还是根本不在意他们所作出的任何决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