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鬼才汪臧海 > 受命于天:地宫玄枢

鬼才汪臧海 受命于天:地宫玄枢

作者:潜龙在渊游龙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4 07:44:58

神道方案御笔钦定,如同一声号令,彻底激活了沉睡的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原本静谧的山林被鼎沸的人声、牲畜的嘶鸣以及各种工具的敲击声所取代。成千上万的工匠和民夫如同蚁群,在划定的区域内清理场地、开挖地基、铺设道路。巨大的石料从周边州县通过滚木、滑道,甚至利用冬季泼水成冰的冰道,艰难地运输至此。木材堆积如山,空气中终日弥漫着新鲜的木屑、石粉和汗水混合的气息。

汪臧海的身份已然不同。他不再仅仅是提出构想的“先生”,而是手握实权、负责将蓝图转化为现实的工部员外郎,协理陵工。他每日身着便于行动的官服,穿梭于嘈杂的工地、堆满图纸的公廨以及需要做出关键决策的现场。他的沉稳、博学以及对工程细节近乎苛刻的把握,很快赢得了从匠作大匠到普通工头的普遍敬畏。

然而,随着工程从地表的神道、陵殿向地下核心——地宫推进,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地宫,乃帝陵真正的核心,安放帝椁之所,关乎帝王身后永恒安宁,更是整个陵寝风水穴眼之所在,其设计建造,容不得半分差池。

这一日,在独龙阜玩珠峰下临时搭建的工部值房内,一场关于地宫设计的核心会议正在紧张进行。与会者除了汪臧海,还有刘伯温(代表王府进行总体督导)、工部尚书薛祥、钦天监周监正,以及雷师傅等几位核心大匠。

值房中央,摊开着汪臧海耗费数月心血绘制的地宫初步结构图。图纸极其复杂,不仅标注了常规的墓道、前殿、中殿、后殿(玄宫)以及左右配殿的布局,更包含了大量令人费解的符号和线条,代表着通风、排水、以及一些用途不明的特殊构造。

“汪员外郎,”工部尚书薛祥首先开口,他指着图纸上后殿(玄宫)核心区域下方,几条蜿蜒深入地下、并连接着一些类似井状结构的线条,眉头紧锁,“这几处‘导脉渠’与‘蓄能井’,还有玄宫四壁这些预留的孔洞通道,按照注解,似乎并非用于常规的防水排水,而是……引导‘地气’?此等设计,前所未有,其效用与风险,尚需慎重评估啊。”

薛祥是务实派官员,更关心工程的稳固与可实施性。地宫深埋地下,首要任务是防水、防塌、防盗。汪臧海这些涉及玄学能量的设计,在他看来,有些过于“虚”了,且增加了结构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钦天监周监正也捻着胡须附和道:“薛部堂所言甚是。地宫乃极阴静穆之所,重在‘藏’与‘固’。主动引导地气,固然有滋养之望,然此地脉之气浩荡磅礴,若引导不当,或力度失衡,恐成冲煞,反为不美。依古礼,似应以镇封为主,而非主动引入。”

就连雷师傅也面露难色:“汪大人,这导脉渠的开凿,需在地下岩层中精确穿行,精度要求极高,施工难度极大。还有这些孔洞,对砌筑的精度也是极大的考验,稍有偏差,恐影响整体结构强度。”

面对众人的质疑,汪臧海神色平静。他早已预料到这些反应。地宫的设计,是他将《天工开物》残卷中的秘术、自身对地脉的感知与传统陵墓营造法式融合的大胆尝试,其核心思想,正是要变被动“镇封”为主动“循环利用”,创造一个真正“活”的、能与山川共存共荣的永恒空间。

他走到图纸前,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稳而清晰:“薛部堂、周监正、雷师傅,诸位所虑,皆在情理。然,请容臧海细述其中缘由。”

他指向独龙阜玩珠峰的剖面图:“经我等反复勘测,已确认此地龙脉之气,其性并非狂暴,而是醇和厚重、生生不息。若仅以铜墙铁壁将其隔绝于外,如同将活水源头堵死,虽得一时的‘静’,却失了长久的‘生’。帝陵所求,非死寂之墓,而是永恒之宅。需使地脉生气,能温和浸润,滋养玄宫,方能真正福泽绵长。”

“至于风险,”他话锋一转,指向那些“导脉渠”和“蓄能井”的细节,“此非盲目引入。诸位请看,这导脉渠并非直通玄宫,而是先经过外围的‘过滤’与‘缓冲’区域。”他指着图纸上几处结构复杂的节点,“此处,设计有多重‘S’形弯道,可减缓地气流速,初步沉淀杂质;此处,预留了填充特定矿石(如朱砂、水晶碎屑)的空间,可中和地气中可能存在的杂煞;最后,经过净化的温和地气,才会通过玄宫四壁那些特殊孔洞,极其缓慢、均匀地渗入内部。”

他又指向“蓄能井”:“此井并非用来储存地气,而是作为一个‘压力调节阀’。当地脉活动剧烈,气机过盛时,部分多余之气可汇入此井,通过井壁的特殊构造缓慢释放回周围岩层,避免对玄宫造成冲击。反之,若地气微弱,此井亦能起到一定的汇聚作用。”

这番解释,将看似玄虚的设计赋予了清晰的物理功能和安全机制,仿佛构建了一套精密的“地下水利工程”,只不过引导的不是水,而是无形的地气。

刘伯温一直静听不语,此刻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他缓缓开口道:“臧海此论,深得‘天人合一’之妙趣。天地为大宇宙,人身(陵寝可视为帝王身后之身)为小宇宙。小宇宙若完全封闭,则生机断绝;若能与大宇宙气息相通,循其规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生生不息。此设计,意在为陛下营造一处真正的‘地下洞天’,而非冰冷石棺。其理,与医家‘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伯温的背书,分量极重。薛祥和周监正闻言,神色都凝重起来,开始重新审视这份图纸。

汪臧海趁热打铁,抛出了另一个更为关键的、关乎地宫永恒稳固的难题:“此外,地宫深埋,虽选址高地,然江南地下水位丰沛,千年万载,防水防潮乃是重中之重。传统以青膏泥、木炭、夯土层层密封之法固然有效,然终究是被动防御。臧海有一构想,或可主动疏导,一劳永逸。”

众人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来。

“请观此处,”汪臧海指向地宫底部,一条与外部山体自然裂隙相连的隐蔽通道设计,“我等勘测发现,独龙阜玩珠峰下,有一条极细微的、自然存在的地下裂隙,通向山体另一侧的天然溶洞或更低洼处。我欲借此天然之势,不将其完全封死,而是在地宫底部,构建一套虹吸排水暗系统。”

他详细解释道:“在地宫地基之下,铺设一层带有微孔的特制陶管,陶管连接至那条自然裂隙。利用虹吸原理,一旦地宫内部或因冷凝、或因极微量渗漏产生积水,水会自然渗入陶管,然后被持续不断地、悄无声息地‘吸’走,排向山体外部。如此,地宫内部可永保干燥。此系统深埋地下,不依赖外力,只要山势不改,其虹吸效应便可永恒运转。”

这个构想再次超出了众人的经验范畴。雷师傅瞪大了眼睛,反复看着那条隐蔽的排水线路,喃喃道:“虹吸……永动排水?这……这真能成?”

“原理上可行。”汪臧海肯定道,“关键在于陶管烧制的精度、铺设的坡度,以及与自然裂隙连接的密封与导向。此事,需赖雷师傅和诸位工匠的鬼斧神工了。”

雷师傅看着图纸,又看看汪臧海那笃定的眼神,一股久违的、挑战极高难度技艺的兴奋感涌上心头。他用力一拍大腿:“若真能成,这地宫可谓固若金汤,万年不腐矣!汪大人,您尽管吩咐,老汉就是拼了这把老骨头,也定把这‘虹吸暗渠’给做出来!”

连续抛出两个颠覆性的设计并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汪臧海彻底镇住了场子。薛祥和周监正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叹服。此子之能,确实鬼神莫测,其所思所想,已远超当下匠作范畴。

最终,在地宫核心设计方案上,刘伯温一锤定音:“臧海之设计,思虑周详,既承古法之精髓,又开未来之新篇。且其诸多构想,皆立足于实地勘测与严密推演,非凭空臆想。我看,可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化细化了。若有不明之处,诸位当与臧海精细推敲,务求万无一失。”

地宫设计的核心方向,就此确定。

然而,就在会议结束,众人离去,汪臧海独自在值房内整理图纸时,那种被窥视的感觉再次隐隐传来。他猛地抬头,望向窗外暮色笼罩的山林,只见远处一棵古松的阴影下,那个灰衣人的身影再次一闪而逝,这一次,他似乎……停留的时间稍长了些,仿佛在确认什么。

汪臧海的心缓缓下沉。此人两次三番出现在陵工重地,绝非偶然。他对自己,或者说对自己所设计的这座帝陵,究竟抱有何种目的?是好奇,是审视,还是……别有图谋?

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逐渐亮起的灯火和远处如同巨兽匍匐的紫金山轮廓,手指无意识地按在了怀中的星陨玉璧之上。玉璧传来温润却坚定的触感。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帝陵之下,暗流涌动的,恐怕不仅仅是地脉之气。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