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虚谷的晨雾还未散尽,紫萱已候在岐伯书斋。案上《逆调论》未竟篇章,静静躺着“营卫乖张、阳明气逆、水气犯肺”等医理。紫萱轻声道:“先生,脏腑逆乱引发的诸般病症,关乎生机枢要,还望详解 。”
岐伯取来脏腑模型,指着重叠的营卫经络:“营为阴,卫为阳,营气虚则皮肉失养,麻木不仁;卫气实则邪壅脉道,皮肉愈发沉重。更险者,形体与神志‘不相为用’,如同船桨与舵失灵,生机断绝,这是逆调病中最危重之象。曾见一樵夫,重伤后营卫俱损,渐至神识昏沉、肢体僵木,终因形神离决,无力回天 。”
谈及“阳明气逆不得卧”,岐伯转动模型,让胃脉上逆:“足三阳经本应下行,阳明胃脉逆冲,胃气不得沉降,就像洪水倒灌。《下经》言‘胃不和则卧不安’,胃腑逆乱,搅扰周身气机,人便难以安卧。若兼肺络不通,气留经脉,虽呼吸有声但起居尚常,可调络脉、理肺气;若遇水气犯肺,肾水失主、上逆凌肺,平卧则气喘难平,如同溺水之人,每口气都带着水湿的窒息感 。”
他拿起毛笔,在竹简上写下“生机枢要,在调阴阳、理脏腑”:“逆调之病,看似寒热紊乱、脏腑失控,实则是阴阳、营卫、气血的枢机失衡。医者需如操盘手,敏锐捕捉‘逆’象背后的真机,或补阴制阳,或温阳散寒,或理营和卫,或降逆平冲。就像疏通河道、调控水闸,让逆乱的气血回归常道,生机方能重启 。”
晨雾渐散,阳光透过窗棂,照在《逆调论》的字里行间。紫萱合上竹简,明白这一章章医理,是先辈守护生机的密码,待她在临床破译、传承,让逆调之病的患者,重归阴阳和畅、脏腑安和的坦途……
营卫乖张:皮肉之困与神机将息
营卫二气,如影随形,维系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营气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为阴;卫气行于脉外,护卫体表,属阳。二者相互协调,共同守护着身体的健康。然而,当营卫出现乖张之时,诸多病症便随之而来。
营气虚弱,无法充分滋养皮肉,肌肤便失去了应有的润泽与活力。起初,可能只是偶尔感到皮肤干燥、瘙痒,仿佛有无数细小的蚂蚁在爬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适感会逐渐加重,皮肉开始变得麻木不仁。用手轻轻触摸,原本敏感的皮肤如今却毫无反应,仿佛那一块区域已经与身体失去了联系。这是因为营气不足,无法将营养物质输送到肌肤表面,导致肌肤失养,神经末梢也因缺乏营养而功能受损。
卫气实则是一种病态的表现。正常情况下,卫气能够抵御外邪入侵,守护身体的防线。但当卫气过实,就仿佛军队过度集结,不仅无法正常发挥防御作用,反而会阻塞脉道。此时,患者会感到皮肉沉重,仿佛背负着千斤重担。每一次抬手、迈步,都需要付出比平时更多的力气。这种沉重感并非单纯的疲劳所致,而是由于卫气壅滞,气血运行不畅,使得肌肉和皮肤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供应。
更为险恶的是,当形体与神志“不相为用”时,病情便陷入了极为危险的境地。形体是神志的载体,神志则是形体的主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旦出现分离,就如同船桨与舵失灵,船只将在茫茫大海中失去方向。在临床上,这种情况常常表现为患者意识模糊、神情淡漠,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他们的身体虽然仍然存在于这个世界,但灵魂却仿佛已经游离体外。例如,有些患者在患病后期,会陷入深度昏迷状态,对家人的呼唤、医生的治疗毫无反应。即使偶尔有一丝意识,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做出正确的反应。这种形神离决的状态,往往预示着生机即将断绝,治疗难度极大。
岐伯曾亲眼目睹过一位樵夫的遭遇。这位樵夫在山林中劳作时,不慎被树木砸伤,伤势严重。起初,只是伤口流血、疼痛难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营卫俱损的情况逐渐显现出来。他的皮肤变得苍白、干燥,毫无血色,触摸上去冰冷刺骨。同时,身体愈发沉重,连翻身都需要他人帮忙。渐渐地,他的神识开始昏沉,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感知。家人焦急万分,四处求医,但最终仍无法挽回他的生命。这个案例深刻地揭示了营卫乖张、形神离决的严重后果,也让紫萱更加明白了营卫调和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阳明气逆:胃脉紊乱与卧寐之艰
阳明胃脉,作为足三阳经之一,本应沿着正常的路径下行,将胃中的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各处。然而,当阳明气逆时,这一切秩序都被打乱了。
胃脉上逆,就如同河流改道,原本顺畅的水流变得汹涌澎湃,四处泛滥。胃气也随之失去了沉降的功能,开始在体内横冲直撞。这种情况下,胃腑就像一个失去控制的搅拌机,不断搅扰着周身的气机。患者会感到胃部胀满、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这些症状还仅仅只是表面现象,更为严重的是,胃气的逆乱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