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麦在社区开了家手作面包店五年,最让人叫绝的不是松软的欧包,而是她总能在忙碌中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从凌晨揉面、发酵,到白天接单、配送,再到傍晚整理库存,从来没出过差错。
最近,她的大学同学林舟找上门来,一脸愁容。林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手里的新项目刚启动就乱成一团:团队成员分工不明,进度条推进缓慢,客户还总临时加需求,眼看就要逾期,他急得满嘴起泡。
“你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林舟坐在面包店的靠窗位,看着陈麦熟练地给面团整形,“我试过列详细的计划表,也开了无数次协调会,可问题还是一堆。”
陈麦没立刻回答,而是把整形好的面团放进发酵箱。“你看这面团,”她指着透明玻璃里慢慢膨胀的面团,“做面包最关键的不是揉面多用力,也不是配方多复杂,是发酵的节奏。”
她给林舟倒了杯柠檬水,继续说:“刚揉好的面团又硬又紧实,得先让它松弛15分钟,面筋才能舒展;第一次发酵要发到两倍大,太急了面包会夹生,太满了烤的时候会塌;二次发酵要控制温度和湿度,不然口感会粗糙。”
林舟盯着发酵箱里的面团,没明白这和项目管理有什么关系。
陈麦拿起一块刚烤好的乡村面包,掰成两半,麦香混着果干的甜香涌出来:“你看这组织,孔洞均匀,口感松软,就是因为发酵节奏没乱。其实做面包和管项目,道理是相通的——你不能指望一上来就全速推进,得像面团松弛一样,先让团队成员熟悉彼此的工作方式;核心需求就像面团的酵母,要先明确,再慢慢‘发酵’成具体的执行方案;客户的临时需求,就像发酵时的温度波动,不能完全拒绝,但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不然整个项目就‘塌’了。”
林舟忽然愣住了。他想起自己的项目:刚组队就给大家定了高强度的KPI,没人有时间熟悉业务;核心需求没敲定就匆忙开工,中途反复修改;客户提什么需求都答应,导致团队精力被分散。这不就像没松弛的面团、发酵过度的面包吗?
“上周我试做一款新面包,”陈麦擦了擦手上的面粉,“一开始想加太多配料,葡萄干、核桃、蔓越莓都想放,结果面团太湿,发酵时塌了。后来我减了配料,只保留最核心的葡萄干,反而做出了最受欢迎的版本。”
林舟心里豁然开朗。当天下午,他回到公司就调整了项目方案:先给团队三天“松弛期”,让成员梳理各自的工作重点和协作难点;组织客户会议,明确核心需求,把非必要的临时需求列为“二期优化项”;根据每个人的优势重新分工,就像陈麦根据面团特性调整发酵时间一样。
没想到,仅仅一周,项目进度就明显加快。团队成员不再抱怨分工混乱,客户也对明确的需求规划表示认可。林舟特意去面包店感谢陈麦,正好赶上她在教徒弟揉面。
“你看,揉面要顺着一个方向,力度要均匀,”陈麦手把手教徒弟,“就像协调团队,要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力,不能各自为政。”徒弟试着揉了几下,面团果然变得光滑有弹性。
林舟看着这一幕,忽然明白,陈麦的面包店能经营得这么好,靠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把发酵的智慧用到了方方面面:采购原料时,她会根据季节调整配方,就像应对项目中的变量;接待顾客时,她能从顾客的语气里判断需求,就像观察面团的状态调整发酵节奏。
后来,林舟在推进其他项目时,总会想起陈麦的话:“所有需要协调、需要耐心的事,都和发酵一个道理。”他在做市场推广时,借鉴了面包“二次发酵”的逻辑——先小范围测试推广效果,再根据数据调整策略,最后全面铺开;在团队管理时,他学着“松弛面团”的思路,给成员留足思考和调整的空间,反而激发了大家的创造力。
陈麦的面包店依旧每天飘着麦香,她还是那个凌晨揉面、傍晚整理库存的面包师。而林舟也在一次次项目实践中发现,生活里的很多智慧都是相通的:面包的发酵节奏、项目的推进逻辑、团队的管理方式,看似毫不相干,却藏着同样的底层规律。这种从熟悉的场景里提炼规律,再用到新问题上的能力,让他总能快速找到破局之道,也让他明白,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掌握多少孤立的技能,而是学会在不同的事情中找到相通的逻辑,让经验彼此滋养,让智慧相互成就。
三个月后,林舟负责的项目顺利上线,用户反馈远超预期,公司特意为他举办了庆功会。宴会上,领导让他分享管理心得,他没有讲复杂的理论模型,反而拿出手机里存的一张照片——那是陈麦面包店橱窗里陈列的各式面包,孔洞均匀、色泽温润。
“我能把这个项目做好,全靠一位面包师的启发。”林舟笑着说,“做面包要把控发酵节奏,项目管理也一样;面包要明确核心配料,工作要锁定核心目标;揉面要均匀发力,团队协作要方向一致。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事,底层逻辑其实相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