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成语认知词典:解锁人生底层算法 > 第84章 《面包师的发酵智慧与项目管理》

陈麦在社区开了家手作面包店五年,最让人叫绝的不是松软的欧包,而是她总能在忙碌中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从凌晨揉面、发酵,到白天接单、配送,再到傍晚整理库存,从来没出过差错。

最近,她的大学同学林舟找上门来,一脸愁容。林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手里的新项目刚启动就乱成一团:团队成员分工不明,进度条推进缓慢,客户还总临时加需求,眼看就要逾期,他急得满嘴起泡。

“你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林舟坐在面包店的靠窗位,看着陈麦熟练地给面团整形,“我试过列详细的计划表,也开了无数次协调会,可问题还是一堆。”

陈麦没立刻回答,而是把整形好的面团放进发酵箱。“你看这面团,”她指着透明玻璃里慢慢膨胀的面团,“做面包最关键的不是揉面多用力,也不是配方多复杂,是发酵的节奏。”

她给林舟倒了杯柠檬水,继续说:“刚揉好的面团又硬又紧实,得先让它松弛15分钟,面筋才能舒展;第一次发酵要发到两倍大,太急了面包会夹生,太满了烤的时候会塌;二次发酵要控制温度和湿度,不然口感会粗糙。”

林舟盯着发酵箱里的面团,没明白这和项目管理有什么关系。

陈麦拿起一块刚烤好的乡村面包,掰成两半,麦香混着果干的甜香涌出来:“你看这组织,孔洞均匀,口感松软,就是因为发酵节奏没乱。其实做面包和管项目,道理是相通的——你不能指望一上来就全速推进,得像面团松弛一样,先让团队成员熟悉彼此的工作方式;核心需求就像面团的酵母,要先明确,再慢慢‘发酵’成具体的执行方案;客户的临时需求,就像发酵时的温度波动,不能完全拒绝,但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不然整个项目就‘塌’了。”

林舟忽然愣住了。他想起自己的项目:刚组队就给大家定了高强度的KpI,没人有时间熟悉业务;核心需求没敲定就匆忙开工,中途反复修改;客户提什么需求都答应,导致团队精力被分散。这不就像没松弛的面团、发酵过度的面包吗?

“上周我试做一款新面包,”陈麦擦了擦手上的面粉,“一开始想加太多配料,葡萄干、核桃、蔓越莓都想放,结果面团太湿,发酵时塌了。后来我减了配料,只保留最核心的葡萄干,反而做出了最受欢迎的版本。”

林舟心里豁然开朗。当天下午,他回到公司就调整了项目方案:先给团队三天“松弛期”,让成员梳理各自的工作重点和协作难点;组织客户会议,明确核心需求,把非必要的临时需求列为“二期优化项”;根据每个人的优势重新分工,就像陈麦根据面团特性调整发酵时间一样。

没想到,仅仅一周,项目进度就明显加快。团队成员不再抱怨分工混乱,客户也对明确的需求规划表示认可。林舟特意去面包店感谢陈麦,正好赶上她在教徒弟揉面。

“你看,揉面要顺着一个方向,力度要均匀,”陈麦手把手教徒弟,“就像协调团队,要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力,不能各自为政。”徒弟试着揉了几下,面团果然变得光滑有弹性。

林舟看着这一幕,忽然明白,陈麦的面包店能经营得这么好,靠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把发酵的智慧用到了方方面面:采购原料时,她会根据季节调整配方,就像应对项目中的变量;接待顾客时,她能从顾客的语气里判断需求,就像观察面团的状态调整发酵节奏。

后来,林舟在推进其他项目时,总会想起陈麦的话:“所有需要协调、需要耐心的事,都和发酵一个道理。”他在做市场推广时,借鉴了面包“二次发酵”的逻辑——先小范围测试推广效果,再根据数据调整策略,最后全面铺开;在团队管理时,他学着“松弛面团”的思路,给成员留足思考和调整的空间,反而激发了大家的创造力。

陈麦的面包店依旧每天飘着麦香,她还是那个凌晨揉面、傍晚整理库存的面包师。而林舟也在一次次项目实践中发现,生活里的很多智慧都是相通的:面包的发酵节奏、项目的推进逻辑、团队的管理方式,看似毫不相干,却藏着同样的底层规律。这种从熟悉的场景里提炼规律,再用到新问题上的能力,让他总能快速找到破局之道,也让他明白,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掌握多少孤立的技能,而是学会在不同的事情中找到相通的逻辑,让经验彼此滋养,让智慧相互成就。

三个月后,林舟负责的项目顺利上线,用户反馈远超预期,公司特意为他举办了庆功会。宴会上,领导让他分享管理心得,他没有讲复杂的理论模型,反而拿出手机里存的一张照片——那是陈麦面包店橱窗里陈列的各式面包,孔洞均匀、色泽温润。

“我能把这个项目做好,全靠一位面包师的启发。”林舟笑着说,“做面包要把控发酵节奏,项目管理也一样;面包要明确核心配料,工作要锁定核心目标;揉面要均匀发力,团队协作要方向一致。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事,底层逻辑其实相通。”

台下一片哗然,有人觉得不可思议,有人却若有所思。庆功会结束后,几个同事特意找林舟请教,其中就有负责市场运营的苏晓。苏晓最近正为新品推广发愁:投入了大量预算做广告,转化率却一直上不去,试了各种营销话术,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林舟想起陈麦曾经说过的话,便带着苏晓去了面包店。那天陈麦正在做一款限定款栗子面包,她把煮好的栗子泥分成小份,均匀地裹在面团里,而不是一次性全部混入。“栗子味不能太冲,要和麦香平衡,”陈麦一边操作一边说,“就像给面包调味,多了会掩盖本身的香气,少了又没特色,得找到刚好的平衡点。”

苏晓盯着陈麦的动作,忽然眼前一亮。她想起自己的推广方案:为了突出产品卖点,把所有优势都堆在广告里,什么“高效便捷”“性价比高”“功能齐全”全写上,反而让用户抓不住重点。这不就像把太多配料混入面团,反而破坏了核心口感吗?

“陈麦姐,你做面包的时候,是怎么确定核心卖点的?”苏晓忍不住问。陈麦指了指橱窗里的招牌欧包:“这款面包我只加了盐和少量酵母,突出的就是麦香本身。用户买面包,最核心的需求是‘好吃、健康’,其他都是锦上添花。”

回去的路上,苏晓立刻调整了推广思路。她不再堆砌所有卖点,而是聚焦用户最关心的“高效解决办公痛点”,把广告话术简化为“3分钟搞定报表,让办公效率翻倍”。同时,她借鉴了陈麦“分批加料”的逻辑,把其他优势拆分成系列短视频,在用户产生兴趣后逐步展示,而不是一次性灌输。

两周后,新品推广的转化率直接提升了25%。苏晓特意带着奶茶去感谢陈麦,发现面包店里多了一个“盲盒面包”专区——每天随机搭配不同口味的小面包,价格实惠,却意外受欢迎。“我是从社区团购里得到的灵感,”陈麦笑着说,“团购是把喜欢同一种东西的人聚在一起,盲盒是给用户惊喜感,两者结合,既保证了销量,又增加了趣味性。”

苏晓看着络绎不绝的顾客,忽然明白,“触类旁通”从来不是单向的借鉴,而是双向的滋养。陈麦从社区团购里找到面包销售的新思路,她从面包制作里找到营销的突破口,林舟从发酵逻辑里找到项目管理的方法,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领域,因为底层规律的相通,形成了奇妙的联动。

后来,苏晓在做用户留存活动时,又借鉴了面包“二次发酵”的逻辑:在用户首次购买后,不急于推送更多产品,而是通过专属优惠券、使用教程等内容,让用户慢慢熟悉产品,建立信任,等用户产生依赖后,再推出会员体系,大大提升了留存率。

而林舟也把面包店的“库存管理”思路用到了项目资源分配上。陈麦每天会根据前一天的销量调整当天的制作量,避免浪费,也保证新鲜。林舟便学着根据项目进度和任务优先级,动态调整团队资源,把核心人力集中在关键环节,而不是平均分配精力,项目推进效率又提升了一大截。

陈麦的面包店渐渐成了大家的“灵感聚集地”。有人从她揉面的力度里悟到了健身的节奏,有人从她搭配馅料的思路里找到了穿搭的技巧,有人从她应对突发客流的从容里学到了应急管理的方法。

这天,林舟和苏晓又一起来到面包店,刚好遇到陈麦在教徒弟做可颂。可颂的层次需要反复折叠面团,每一次折叠都要控制力度和时间。“做可颂就像积累人脉,”陈麦对徒弟说,“不能急于求成,每一次真诚的交往都是一次折叠,慢慢积累,才能形成稳固的层次。”

林舟和苏晓相视一笑,他们都明白,陈麦说的不仅是做可颂,更是生活的智慧。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里,藏着最珍贵的底层规律,而“触类旁通”就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不同领域的大门,让经验相互滋养,让智慧彼此成就。

就像陈麦的面包,每一款都藏着生活的巧思;就像林舟的项目,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跨界的启发;就像苏晓的营销,每一次创新都源于日常的观察。生活从来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学会从熟悉的场景里提炼规律,再用到新的挑战中,就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在未知的领域里从容破局。这种无声的智慧传递,这种跨界的规律复用,正是“触类旁通”最动人的模样——它让平凡的日子变得丰盈,让棘手的问题变得通透,让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在彼此的经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破局之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