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车轮在平稳中向前滚动,但深邃的布局与细微的耕耘,正在为未来铺就更广阔的道路。东西两京,边疆大漠,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为帝国的强盛与安宁贡献着力量。
玄枢阁内,陆昭并未因冰渊之功而有丝毫懈怠。他深知那西遁的教主如同潜藏的毒蛇,随时可能反噬。基于在魔鬼城和冰渊的发现,以及对那枚古老令牌的研究,他向景和帝与郑远提交了一份详尽的《西极探舆备略疏》。
疏中提出,当务之急并非立刻派遣大军西征,而是“广布耳目,深探舆情,习其语言,察其风俗,明其山川险隘,尤需留意与那‘虚无之眼’相关之古老遗迹与传说”。他建议:
其一,由玄枢阁牵头,联合鸿胪寺、秘书省,设立“西极舆情所”,系统收集、整理、翻译来自波斯、大食乃至更西方向诸国的地理、历史、宗教、物产等信息,并招募通晓西方语言、敢于冒险之士,进行培养。
其二,鼓励并规范民间商队西行,朝廷可给予通过考核的诚信大商队以“皇商”名义及一定武装护卫的便利,使其成为官方情报的补充来源。
其三,在北庭、安西军中,选拔聪慧忠勇之低级军官与士卒,授以西方语言、地理、侦查之术,组建专业的“西向斥候营”。
此疏高瞻远瞩,立足于长远情报建设,而非一时军事冲动,深得景和帝与郑远赞赏,很快便准奏施行。陆昭亲自参与了“西极舆情所”初期的筹建与人才选拔,他将从魔鬼城和冰渊带回的壁画摹本、符文拓片以及那枚古老令牌的图样,列为最高优先级的破译和研究对象。一张无形的、探向西方极远之地的情报网络,开始悄然编织。
沈青桐的医书编纂工作,也进入了关键阶段。她将书暂定名为《祝由心要》,不仅记录病例药方,更着重阐述“身、心、灵”一体调治的道医理念,以及祝由术中以自身灵力引导、安抚、调和患者气机的核心心法。这部分内容玄奥精深,非心性纯正、有一定悟性者难以领会。
这日,太医署几位曾听过她讲课的博士前来请教,谈及一例疑难:一位老匠人,因长年在水汽弥漫的工坊劳作,双腿关节肿痛变形(类似严重风湿),遍试针灸艾灸、汤药熏洗,皆只能暂缓,无法根治,痛苦不堪。
沈青桐仔细询问病情,并亲自去探望了那位老匠人。她发现,此症不仅是风寒湿邪入侵,更因长期劳损,导致局部气血死结,经络如同淤塞的河道,寻常药力难以抵达病所。
她沉思良久,对几位博士道:“此症需‘通’、‘化’并举。通者,需以金针深刺,辅以特殊手法,强行冲开淤塞之经络,此过程病人会极为痛苦;化者,需配制强效的‘化瘀逐痹散’,以外敷之法,引药力直透筋骨。然最关键者,需在施针时,以祝由灵力护住其心脉,安抚其神,助其耐受那刮骨疗毒般的痛楚,并引导药力归经。”
她亲自示范,为老匠人施治。当金针刺入特定深穴,辅以独特震颤手法时,老匠人痛得浑身颤抖,冷汗淋漓。沈青桐一手稳持金针,另一手轻按于老匠人头顶百会穴,精纯平和的祝由灵力缓缓渡入,如同温暖的泉水,护住其心神,减轻其痛感。同时,她口中低诵安神定魄的咒文,声音带着奇异的安抚力量。
一个时辰后,施针完毕,老匠人虽虚脱,却觉多年沉重的双腿竟有了一丝久违的轻松感。后续辅以外敷药散,旬日之后,其肿痛竟大为减轻,已能拄杖慢行。
此事在太医署引起极大震动。几位博士方知,沈青桐之医术,已非单纯“技”的层面,更涉及“气”与“神”的运用。他们更加虚心求教,而沈青桐也毫不藏私,将其中适于推广的针灸配伍与药方原理倾囊相授。至于祝由灵力的修炼与运用,她则谨慎地表示,此需特殊天赋与心性,强求不得,但将其理论基础与导引方法,择其精要,记录于《祝由心要》之中,以待有缘。
北庭都护府,陆明心接到朝廷关于组建“西向斥候营”的旨意后,立刻与秦啸岳、沈灵生商议。
“此乃重任,亦是机遇。”秦啸岳道,“北庭地处前沿,于此责无旁贷。明心,你既擢升云麾,此事便由你主导。灵生,你协助你师兄,负责选拔骁勇善战、机敏忠诚之士。”
陆明心领命,与沈灵生投入紧张的工作。他们并非简单挑选武夫,而是设置了严格的考核标准:需通晓至少一种西域胡语基础,具备良好的方向感和野外生存能力,还需考察其心理素质与忠诚度。最终,从数万边军中精选出三百人,作为第一期“西向斥候营”的骨干。
陆明心亲自制定训练计划,不仅包括更高强度的骑射、格斗、侦查、伪装,更请来了熟悉西域地理气候的老兵、甚至通过玄枢阁渠道聘请的波斯商人,讲授西方风土人情、生存技巧。他还借鉴父亲玄术中的一些观星定位、简易堪舆之法,融入训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