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应天门的面魂
洛阳的秋雨,总带着一股子沁骨的湿冷,像是要把整座城的筋骨都浸透。细密的雨丝斜斜地织着,将天空染成一片灰蒙蒙的色调,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土腥气,混杂着古老砖瓦被雨水浸润后的味道。李浩站在应天门的遗址前,任凭冰冷的雨水打湿他的衬衫,布料紧紧贴在背上,带来一阵寒意。但他并不在意,只因背包里的朱雀鼎正微微发烫,那股暖意透过布料渗出来,像是揣着一团跳动的小火苗,驱散了不少湿冷。掌心的贪狼壶也不安分,壶身的星纹在雨雾里明明灭灭,若隐若现,仿佛有了生命般,在无声地指引着方向。
“你看这史料记载,”刘晓燕一手举着伞,一手翻着手里的古籍复印件,纸张边缘已经被雨水浸得有些发皱,“武则天当年曾在应天门设宴,光是面点就摆出了上百种,那场面,想想都觉得壮观。”她指着其中一段文字,声音里带着几分惊叹,“这里面最有名的要数‘水引饼’,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拉面。据说那面要拉到‘细如丝、白如玉’的地步,下到滚水里还得能‘游’起来,根根分明不粘连,光是这手艺,就不知道难倒了多少人。”
为了找到传说中的第三件铜器,他们已经在应天门遗址的夯土层里足足挖掘了三天。铁锹与瓦砾碰撞的声音、雨水敲打帐篷的声音、队员们偶尔的低语声,交织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今天清晨,他们终于在一块唐代的青灰色地砖下,找到了那个让他们魂牵梦绕的玄武釜。
这釜比想象中要小巧些,通体呈深青色,带着岁月沉淀的温润光泽。釜底清晰地刻着一圈八卦图案,线条流畅而神秘,仿佛蕴含着天地间的某种玄机。再看内壁,布满了细密的纹路,纵横交错,蜿蜒曲折,竟像是天然形成的经络,又似人体血管,在幽暗的光线下隐约可见。
“这纹路……”李浩伸出手指,轻轻抚摸着釜壁,指尖传来微凉而光滑的触感,“倒像是人的血管。”他沉吟着,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难道,它真的和水引饼有关?”
带着这份疑惑,他决定亲自试一试。他小心翼翼地往釜里倒了点从附近农家买来的上等面粉,又接了些天上落下的雨水。神奇的事情就在此刻发生了——那些松散的面粉竟顺着内壁的纹路自动聚拢起来,像是被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慢慢形成了一个圆润的面团。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那面团在釜里轻轻蠕动着,微微起伏,仿佛有了生命般,透着一股鲜活的气息。
“太不可思议了!”刘晓燕赶紧拿出随身携带的仪器,对着面团和釜壁仔细测量起来,片刻后,她忍不住惊呼出声,“这玄武釜能精准感应水和面粉的比例,还能自动调节内部湿度,让面团始终保持最佳状态。而且你看,”她指着仪器屏幕上的数据,“它的内壁会分泌一种天然酵母,活性比现在市面上的工业酵母高出整整十倍!”
就在两人为这发现惊叹不已时,身后传来一阵沉稳的脚步声,踩在泥泞的土地上,发出“噗嗤”的声响。他们回头一看,只见解长贵撑着一把黑色的大伞,静静地站在雨里,伞沿滴落的水珠连成一条细线。他身边的几个冥王星成员,正费力地推着一个巨大的金属罐,罐身锃亮,在灰蒙蒙的雨雾里反射着冷硬的光,上面清晰地印着“纳米面团生成器”的字样。
“看来,我们都找对地方了。”解长贵抖了抖伞上的积水,雨水顺着伞沿飞溅开来,他的目光落在李浩手中的玄武釜上,带着复杂难明的情绪,“你们知道吗?冥王星的创始人,其实是个面点师的儿子。他小时候,总看着父亲没日没夜地揉面,揉到手腕变形,累得直不起腰,就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让机器取代手工,让父亲轻松些。”他顿了顿,声音里多了几分怅然,“可惜啊,走着走着就偏了方向,最后竟变成了想控制所有味道,忘了最初的本意。”
说着,他示意手下打开那个巨大的金属罐。只听“嘶”的一声,罐口喷出一团白色的雾气,雾气在空气中缓缓凝聚,竟渐渐变成了面团。那面团顺着传送带移动,经过几道金属滚轮的碾压拉伸,自动被拉成了一根根细面。那些面条细得惊人,几乎能清晰地看到对面的人影,据说甚至能穿过针眼,在旁边临时架设的灯光下泛着一种冰冷的、没有生气的光泽。
“看到了吗?这就是纳米技术的力量。”解长贵拿起一根面条,对着光展示着,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炫耀,“它能精准控制面团的分子排列,拉出来的面,粗细误差不超过0.01毫米。你看,这可比当年武则天宴席上的水引饼还要细上几分。”
李浩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将玄武釜放在遗址旁一块相对平整的石台上。他走到旁边,用一个干净的陶罐接了些从附近引来的洛阳泉水,小心翼翼地倒进玄武釜里。釜中的面团在泉水的滋润下,渐渐发胀,变得愈发饱满。他深吸一口气,缓缓伸出手,指尖刚一触到面团,就感到一股微弱的脉动从面团里传来,轻柔而有规律,像是在和他的心跳相互呼应,那一刻,他仿佛与这团面建立了某种奇妙的联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