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霜降时节的料理试炼
霜降这天的风,带着深秋特有的凉意,卷着几片枯黄的银杏叶,轻轻贴在远月学园公告栏的玻璃上。公告栏前早已围得水泄不通,三层外三层的学生踮着脚、伸着脖子,目光都锁在最中央那张鲜红的海报上——烫金的字体在晨光里闪着亮,“远月料理试炼赛:主题‘霜降食养’”几个字格外醒目,下方一行小字更是让人群炸开了锅:“获胜者可获得与法国三星主厨让·杜邦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李浩挤在人群中,肩膀被旁边兴奋的学生撞了好几下,却丝毫没在意。他盯着海报上“让·杜邦”的名字,指尖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这位主厨的名字,他在料理杂志上见过无数次——那个能把法国经典奶油酱汁做出东方禅意,又能将日本怀石料理的精致融入法式摆盘的传奇人物,一直是他心里“料理融合创新”的标杆。如果能和他交流,或许能为华夏料理的现代化创新找到新的突破口,甚至能让那些藏在古籍里的传统食养智慧,在国际舞台上焕发光彩。
“李浩!咱们必须参加!”一只温热的手突然抓住他的胳膊,刘晓燕的声音里满是抑制不住的期待。她刚从食材储藏室过来,手里还提着半袋新鲜的山药,“你忘了?霜降在咱们华夏节气里,讲究‘补而不燥’,就得吃羊肉、萝卜、山药这些温补食材。这些都是咱们华夏料理的老本行,随便拿出几道硬菜,肯定能出彩!”
雷军挤到两人身边,手里还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料理笔记,本子上画满了羊肉的处理步骤。“我早就琢磨着做道‘红烧羊肉煲’了。”他指着笔记上的批注,眼神发亮,“用带皮的山羊腿肉,先焯水去血沫,再用冰糖炒糖色,加八角、桂皮炖到软烂。关键是要放白萝卜吸膻气,再加点山药增绵密口感,炖出来的汤浓得能挂勺,绝对符合‘食养’的主题!”
阿福挠了挠后脑勺,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他手里拿着个刚买的红薯,热气透过油纸渗出来,暖得手心发烫:“我……我想做‘山药豆沙包’。把铁棍山药蒸熟了压成泥,和红豆沙混在一起做馅,外皮用老面发酵,蒸出来又软又香。我妈说霜降吃山药能健脾,豆沙补气血,正好贴合主题。”
解长贵抱着胳膊站在人群外围,目光掠过海报上的“食养”二字,若有所思地捋了捋下巴上的短须。等年轻人说得差不多了,他才慢悠悠开口,声音带着几分沉稳:“光好吃不够。‘霜降食养’的核心是‘养’,得把咱们华夏传统的食养道理融进去,让料理既有味道,又有说法。”他顿了顿,看向田所惠,“小惠,你平时爱看书,能不能查查《黄帝内经》《饮膳正要》里关于霜降饮食的记载?比如‘秋冬养阴’‘虚则补之’这些理论,要是能用到料理里,咱们的作品就比别人多了一层深度。”
田所惠立刻点头,手里的笔记本已经翻开了一页,笔尖悬在纸上:“我记得《黄帝内经》里说‘冬三月,此谓闭藏’,霜降是秋冬过渡的关键节点,饮食要‘减辛增酸’,还要避免过燥。我今晚就把相关记载整理出来,再找些老食谱,说不定能发现些特别的搭配。”
当天下午,交流中心的门就没关过。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落在铺着白瓷砖的操作台上,映得各种食材格外鲜亮——刚从市场买回来的山羊腿肉堆在盆里,肉质紧实,带着淡淡的粉色;白萝卜洗得雪白,放在竹篮里,根须还沾着点泥土;铁棍山药裹着褐色的外皮,整齐地码在盘子里,透着股朴实的香气。
刘晓燕挽着袖子,正蹲在水槽边处理羊肉。她将羊肉切成拳头大的块,放进冷水里浸泡,时不时用手搅动一下,让血水慢慢渗出来。“羊肉的膻味主要来自血水和脂肪,得泡够两个小时。”她一边换水,一边跟旁边帮忙的阿福解释,“等会儿焯水的时候,还要加姜片和料酒,这样才能彻底去膻。”
李浩则在料理台旁摆弄香料,面前的白瓷盘里摆着各种干货——八角、桂皮、香叶、草果,还有一小包他自己配的香料,里面混了花椒、干辣椒、丁香,甚至还有一点晒干的陈皮。“陈皮能理气,还能中和羊肉的油腻。”他拿起一块陈皮,指尖捏着轻轻搓了搓,陈皮的清香立刻飘了出来,“等会儿炖羊肉的时候加进去,味道会更清爽。”
雷军的战场在另一边的揉面台。他面前放着三个瓷盆,分别装着不同比例的面粉和酵母,旁边的温度计显示着室内温度。“老面发酵比酵母发酵更香浓,但时间不好控制。”他将面粉倒进盆里,一边加水一边用筷子搅拌,“我试了三个配方,一个用全老面,一个老面加酵母,一个纯酵母,看看哪个蒸出来的包子皮最软,还能保住馅的香味。”
阿福则守在蒸炉旁,炉子里正蒸着山药。白色的蒸汽从炉口冒出来,带着山药特有的清甜,飘得满屋子都是。他每隔几分钟就打开炉门看一眼,用筷子戳一下山药,直到筷子能轻松穿透,才小心翼翼地把山药取出来,放在凉水里降温。“山药蒸熟后得趁热去皮,凉了皮就粘在肉上了。”他一边剥山药皮,一边嘟囔,“等会儿压泥的时候,还要加一勺蜂蜜,这样馅会更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