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远月的味道
薙切蓟被捕的消息传到远月学园时,恰逢暮春最后一场樱花雨。粉白色的花瓣乘着微风,簌簌落在教学楼的窗台、操场的跑道,甚至学生们摊开的料理笔记上,像是给这场关于味觉的风波,轻轻画上了一个温柔的句号。三天后,学园中央广场拉起了彩色的横幅,“天然味觉嘉年华”七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不仅是一场庆祝,更是远月对“真实味道”的一次公开宣告。
林荫道两侧挂满了红灯笼,灯笼穗子随风轻轻摇晃,映得地面上的樱花花瓣都染上了暖意。草坪上空飘着数十个彩色气球,红的、黄的、粉的,绳子末端系着小小的卡片,上面写着学生们手书的“天然食材小知识”:“土豆带皮煮更能保留营养”“新鲜番茄的蒂部会有淡淡的青香气”。广场边缘,学生们搭建的摊位沿着石板路排成长龙,每个摊位前都摆着竹篮或木盘,里面盛放着刚从学园农场运来的食材——带着晨露的生菜、沾着泥土的胡萝卜、表皮泛着光泽的樱桃番茄,没有经过任何打蜡或修饰,透着一股原始的鲜活。空气中弥漫的气息格外纯粹:米饭焖煮时的清甜、烤红薯的焦香、凉拌黄瓜的清爽,偶尔夹杂着烤肉的油脂香,却没有半分刺鼻的香精味,每一缕香气都来自食材本身,勾得人忍不住频频回头。
绘里奈的摊位设在广场东侧,正对着阳光最充足的地方。她特意选了一块素色的白桌布,铺在木质长桌上,桌中央摆着一口深褐色的砂锅,盖子掀开一条缝,氤氲的热气带着蔬菜的清香缓缓溢出。砂锅里的“无添加蔬菜汤”是她熬了整整三个小时的成果:胡萝卜切成滚刀块,煮得微微透明;甜玉米切段,金黄的颗粒在汤中若隐若现;南瓜被炖得软糯,轻轻一碰就会化开;还有手撕的卷心菜,保持着淡淡的翠绿色。清澈的高汤是用昆布和木鱼花吊的,没有加任何味精或浓汤宝,汤面只浮着一层极薄的油花,那是南瓜本身熬出的油脂,不腻不稠,恰到好处。
绘里奈今天没穿平日里精致的连衣裙,而是换上了一件简单的白色围裙,长发用一根素色发带束成马尾,露出光洁的额头。她手里拿着一个巴掌大的白瓷碗,动作轻柔地给排队的市民盛汤,每一碗都会舀上一块胡萝卜、一段玉米和一勺南瓜。“小心烫,”她的声音比平时温和了许多,眼神里带着期待,“慢慢尝,试试能不能分辨出胡萝卜的甜和玉米的清香。”
队伍里,一个穿着碎花衬衫的阿姨接过汤碗,吹了吹热气,小口抿了一口。汤刚滑过舌尖,她的眼睛突然亮了,又舀起一块南瓜送进嘴里,细细咀嚼后,忍不住感叹:“小姑娘,这汤也太好喝了!”阿姨是之前味觉体验会的参与者,曾被薙切蓟的诱导剂控制,只能尝出极端的甜与鲜,那段时间里,她连家里炖的排骨汤都觉得“没味道”。如今喝着这碗清淡的蔬菜汤,她的眼眶微微发红:“以前总觉得做饭要放满调料才够味,味精、鸡精、蚝油,少一样都觉得菜不香。现在才知道,原来蔬菜本身的味道这么清甜,喝下去胃里暖暖的,连心里都觉得舒服。”
隔壁摊位的创真听到这话,笑着直起腰。他的摊位前摆着一个巨大的烤箱,刚出炉的天然酵母面包还冒着热气,麦香混着燕麦的香气飘得很远。创真的手上沾了些面粉,额角也沁着薄汗,他正忙着用油纸把面包包成小块,分给排队的人。这些面包是他用自己培养了半个月的天然酵母做的,只用了全麦粉、水、少量盐和蜂蜜,没加蔗糖和黄油,表面撒的燕麦片还是学园农场自己种的。掰开一块面包,能看到里面细密的蜂窝状气孔,咬一口,带着淡淡的麦香和酵母发酵后的微酸,越嚼越有味道。
“阿姨您说得太对了!”创真擦了擦汗,声音洪亮得能让周围的人都听见,“这就是远月一直想教给大家的——料理的本质不是用复杂的调料去改造食材,而是尊重它本来的味道。”他拿起一块面包递到阿姨手里,眼睛亮晶晶的,“您试试这个,配着绘里奈的蔬菜汤吃,面包的麦香能和汤的清甜搭在一起,味道更绝!”
广场角落的“食品安全检测站”前也围满了人。李浩穿着一身蓝色的实验服,胸前别着远月学园的徽章,手里拿着两根胡萝卜,高高举起来给大家看:“大家仔细看,这两根胡萝卜差别很明显。”左边的胡萝卜颜色鲜艳得有些不自然,橙红色的表皮泛着油光,摸起来滑溜溜的;右边的则是淡淡的橙黄色,表皮还有没洗干净的细小泥土,根部带着一点须子。“左边这根加了人工色素,为了让卖相更好看。”李浩把两根胡萝卜放在铺了白纸的桌子上,用小刀轻轻刮了刮表皮,左边胡萝卜的刮痕处立刻渗出淡淡的红色,染红了白纸;右边的则只露出正常的淡黄色果肉。
“其实辨别添加剂不用复杂的仪器,靠我们的感官就能判断。”李浩的语气耐心又认真,“买水果时,如果闻着有刺鼻的香味,可能是加了香精;摸起来特别光滑,却没有水果自然的果蜡感,可能是涂了防腐剂。就像我们买草莓,正常的草莓表面有细小的绒毛,味道是酸甜的;如果草莓长得特别大,颜色均匀得奇怪,吃起来只有甜味,就要多留意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