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铁路公安的晋升之路 > 第224章 报纸与百姓的低语

王红英“哦”了一声,似乎有些失望,又似乎松了口气,转身继续忙活去了。

她现在对报纸上的“喜讯”感情复杂,一方面希望真的有好消息能让你国家更好。

另一方面,基于这些“喜讯”而不断加码的竞赛指标,又让她感到不堪重负。

丫丫被叫起来吃早饭,看到韩东在看报纸,也好奇地凑过来,指着上面的照片:“爸爸,这是什么呀?好多草!”

韩东勉强笑了笑,摸了摸丫丫的头:“这不是草,这是……粮食。”

“粮食?”丫丫眨着大眼睛,“有那么多呀?”

童言无忌,却说出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韩东无法回答,只能含糊地应了一声,把报纸折了起来。

早饭桌上,气氛有些沉闷。

广播里开始播放晨间新闻,播音员用那种特有的、充满鼓动性的高昂语调,重复着报纸上的内容。

声音透过墙壁,清晰地传到屋里每一个角落。

“……这充分证明了在d的领导下,只要解放思想,鼓足干劲,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

这声音像背景音乐一样,萦绕在餐桌上空。

韩东默默地喝着粥,心里却像翻江倒海,这些豪言壮语,听起来是如此振奋人心,描绘的图景是如此美好。

他知道后世国家会很繁荣富强,但这个时代的国家并不繁荣,反而有些落后,如果广播里说的是真的,该有多好……

报纸上的豪言壮语,如同一幅色彩过于浓艳、以至于失真的宣传画,悬挂在日常生活之上。

对于一些,既身处体制内、又保持着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来说,阅读这份报纸,成了一种精神上的酷刑。

大家不得不每天面对这些与自己认知和所见所闻严重冲突的信息,并在这种冲突中,艰难地保持沉默。

深秋的寒意越来越浓,枝头的枯叶在风中打着旋儿,一片片落下,铺满了大院的地面。

按照节气,田里的秋收早已结束,冬小麦也该种下了。

但在京城里,在报纸上和广播里,一场关于“夏收”的、声势浩大的宣传序幕,却刚刚拉开,以一种近乎错位的方式,冲击着韩东的神经。

这天上午,韩东带人在车站执勤,站台上依旧是人流物流熙攘,但细心观察,会发现一些微妙的变化。

除了那些司空见惯的、运往各地的工业原料和设备,多了一些挂着“支援农业”、“运送优良种畜”横幅的棚车和敞车。

更有几节车厢门口,围着不少干部模样的人和记者,扛着照相机,对着车上装载的、用红绸带装饰着的、看起来颗粒饱满的“良种”粮食,不停地拍照。

穿着崭新制服的车站工作人员,正协助他们布置场景,脸上带着一种程式化的、准备迎接检查或宣传的紧张笑容。

“东哥,你看那边,”一人低声示意,“又在搞什么名堂?”

韩东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一个干部正对着镜头,手里捧着一把金灿灿的稻谷,慷慨激昂地讲着什么,旁边有人拿着小本子飞快记录。

那稻谷在阳光下确实显得格外诱人,颗粒饱满,色泽金黄。

“大概是……宣传夏收成果吧。”韩东语气平淡。

广播里也适时地响起了激昂的配乐和播音员热情洋溢的声音:“……在全国人民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热潮中,我国农业生产战线再传捷报!”

“广大农村人民公社充分发挥优越性,今年夏粮喜获空前大丰收!亩产记录不断被刷新,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

播音员的声音通过高音喇叭,在嘈杂的站台上空回荡,与眼前这幕“宣传秀”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热火朝天、硕果累累的虚假繁荣景象。

周围的旅客们,有的驻足观看,脸上露出好奇或赞叹的表情;有的行色匆匆,无暇他顾;也有的,像韩东一样,只是默默地看着,眼神复杂。

这种关于“夏收”的喧嚣更是无处不在,公安处内部,墙报上迅速更新了内容,用大红纸剪贴出了“庆祝夏粮大丰收”的标题,下面贴着从报纸上剪下来的、那些令人瞠目的产量数字和“喜笑颜开”的农民照片。

处里组织的政治学习,内容也变成了学习讨论“夏收伟大胜利的意义”,要求大家结合本职工作,谈谈如何更好地“为巩固农业基础服务”。

学习会上,一些干部发言踊跃,大谈粮食丰收对保障社会稳定、支援工业建设的重大意义。

还有一些干部发言则比较谨慎,多是些原则性的表态。

轮到韩东的时候,他提前准备好的、冠冕堂皇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

他顿了顿,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正常:“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畅通,确保各类物资,包括粮食,能够及时运达需要的地方,就是我们公安干警对夏收最大的贡献。”

“大家要立足岗位,踏实工作。”他的话四平八稳,没有任何出格之处,但也毫无热情可言。

散会后,韩东一个人走到院子里,点燃了一支烟。

秋风吹过,带着刺骨的凉意,他看着墙上那些鲜红的标语和数字,心里却是一片冰凉。

这场轰轰烈烈的“夏收”宣传,在他眼中,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集体催眠,很多地方,粮食问题可能已经相当严峻了。

傍晚下班回家,路过合作社门口,他看到大家排着长队,手里紧紧攥着珍贵的副食本和粮票,眼神里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冬季供应的担忧。

这真实的民生场景,与白天车站那种虚假的“丰收”喧闹,形成了无比尖锐的对比,天空阴沉,似乎要下雪了。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这天清晨,韩东推着自行车出门,正好遇到几个早起排队买菜的街坊邻居。

早晨寒意很重,大家已经开始裹着厚厚的棉衣了,搓着手,跺着脚,在合作社门口排起了长队。

“这月的定量又少了点吧?我瞧着这白菜梆子都没上次水灵了。”一个围着蓝布头巾的大妈嘟囔着,翻看着手里刚买的几棵蔫头耷脑的白菜。

“可不是嘛!”旁边一个老爷子接口道,他手里捏着几张皱巴巴的票证,“肉票更是金贵,一个月就那么一丁点,塞牙缝都不够,报纸上不是说粮食堆成山吗?咋落实到咱这儿,反倒紧巴起来了!”

“嘘……小声点!”另一个警惕些的中年妇女赶紧压低声音,“别瞎说!那是国家有更大的用处,咱得理解,克服一下。”

话虽这么说,但那中年妇女自己脸上也带着愁容,看着合作社柜台里那日渐稀疏的货品,叹了口气。

京城车站,各种声音更是无处不在,一次,韩东在广场巡逻,看到一个看上去像是基层干部模样的人和几位技术员。

那位干部握着技术员的手,低声恳求,声音里带着疲惫和无奈:“王工,你们一定跟上面反映反映实际情况,我们那儿的小高炉,烧了那么多煤,炼出来的铁疙瘩根本没法用,全是废品!”

“老百姓家里的铁锅都砸了,这……这以后吃饭都成问题啊!” 那位王工只是苦笑了一下,拍了拍他的肩膀,什么也没说。

韩东站在不远处,将这一幕尽收眼底。

甚至在公安处内部,在食堂吃饭的间隙,大家私下的闲聊,也偶尔会流露出一些真实的信息。

一个家在外地的同事,收到家信后,闷闷不乐地扒拉着碗里没什么油水的饭菜,对同桌的人低声说。

“老家来信,说公社食堂快撑不下去了,粥清得能照见人影……我娘把攒下的那点粮食都偷偷藏起来了,怕万一……” 他的话没说完,就被旁边的人用眼神制止了。

食堂里瞬间安静了一下,然后大家又默契地岔开了话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