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城的夜比墨还浓。
更夫敲过三更的梆子,声线在空荡的街巷里打着旋,惊得城隍庙的铜铃叮当作响。
郭子仪披着蓑衣站在城头。
霜气在他的胡须上凝成细冰,视线却死死盯着护城河对岸的叛军营地 —— 那里只有寥寥数盏灯火,安静得像座坟茔。
“将军,都查三遍了,没见异常。”
亲兵搓着冻僵的手,呵出的白气在火把下散开,“要不您先去歇会儿?”
郭子仪没动,只是指了指城墙根的阴影:“去,把那片的灯笼再挂高点。”
他总觉得心里发慌。
就像小时候在华州老家遇到暴雨前的闷热,空气里憋着股说不出的危险。
而此时的叛军营地,史向明正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里画着炸药包的埋设点位。
田承嗣叼着根枯草,含糊不清地说:“挖坑的弟兄都是范阳来的老手,去年帮节度使大人埋过私盐,保准悄无声息。”
尹子奇的独眼在黑暗里闪着光:“要不要我带一队人摸到城根,配合他们?”
“不用。”
史向明把树枝一折,“安帅说了,要的就是出其不意。等炸药一响,咱们再冲。”
他仰起头,望向铅灰色的天穹。
厚重如棉絮的乌云层层叠叠,死死压在城头上方,连一弯细如银钩的月牙都被遮掩得严严实实。
子时动手,寅时引爆。
他摩挲着腰间的火折子,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等天亮城门一开,咱们正好进城吃顿热乎早饭。
十几个黑衣士兵悄无声息地伏下身,军刀缓缓楔入结着薄霜的冻土。
寒夜中,唯有冻土碎裂时细微的簌簌声,在寂静里轻轻荡开。
最前面的是个豁了牙的老兵,据说当初跟着安禄山在太原城墙根埋过炸药。
他压低声音对身后的人说:“贴着墙根挖,坑深三尺,炸药包要捆紧导火索!”
铁锹翻动泥土的沙沙声,混在风声里,不仔细听根本分辨不出。
凤翔行宫内,鎏金兽首衔环铜炉中,龙脑香化作袅袅青烟,氤氲着暖阁四壁。
李亨斜倚在雕花紫檀榻上,案头孤灯昏黄如豆。
烛泪顺着盘龙烛台蜿蜒而下,在宣纸上晕开层层墨色,倒映着他眉间凝结的深重阴霾。
龙袍的衣角垂在地上,沾了不少灰尘。
他面前的矮几上,摆着一封从成都送来的密信,是陈玄礼写的,说永王李璘的船队已经过了三峡,正往江陵去。
“永王……”
李亨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几面。
他想起小时候,李璘总爱跟在自己身后,像条小尾巴。
可现在,这条小尾巴却长成了能威胁到自己的猛兽。
“陛下,夜深了,该歇息了。”
张良娣端着一碗参汤走进来,身上的香气冲淡了屋里的霉味。
李亨没抬头:“你说,安禄山突然撤军,是不是跟永王有关?”
张良娣把参汤放在他面前。
声音柔得像水:“陛下别想那么多了,有郭将军在,凤翔城稳如泰山。倒是您,要是累垮了身子,可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
她的手指不经意地划过李亨的手背,带着一丝凉意。
李亨打了个寒颤,突然抓住她的手:“朕总觉得,要有大事发生。”
就在这时,宫外传来一阵喧哗。
李辅国连滚带爬地闯进来,脸上的肥肉抖个不停:“陛下!不好了!城西发现…… 发现叛军在埋炸药!”
李亨猛地站起来,椅子被带倒在地:“什么?!”
烽火染红半边天际时,郭子仪扶着冰凉的夯土城墙,玄色大氅在夜风中猎猎作响。
几名斥候伏低身子,手中铁钎深深楔入焦土。
每一次木柄震颤,他们都将耳朵贴紧钎身,像是在捕捉毒蛇吐信的声响。
“将军,此处有异!”
一名斥候猛然收手,铁钎没入地面半尺有余。
郭子仪单膝跪地,掌心贴住发烫的土地。
地底传来细微的异动,裹挟着麻绳拖拽与陶罐滚动的轻响,如同蛰伏的巨兽正在苏醒。
快!倒桐油!
他声嘶力竭地怒吼,青筋暴起的脖颈在月光下如扭曲的藤蔓。
士兵们三步并作两步,扛着沉重的桐油桶跌撞而来,浓稠的液体顺着铁钎凿出的蜂窝状孔洞奔涌而下。
腐臭的油腥味裹挟着硫磺的焦糊,像毒蛇般从地底蜿蜒钻出。
顷刻间,地底下传来叛军杂乱的脚步声,夹杂着被呛出的咳嗽和惊慌失措的叫骂,仿佛捅破了马蜂窝般骚动起来。
“他们发现了!”
郭子仪拔出佩剑,“传我令,投石机装填!火箭手准备!”
城墙根下,豁牙老兵正指挥着人往坑里塞炸药包。
突然,一阵桐油从头顶的孔洞浇下,浸透了导火索。
“不好!点火!快!”
他嘶吼着,掏出火折子点燃最近的炸药包。
“轰隆 ——”
数十个炸药包连环起爆,火光冲天而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