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晁带着安倍山的指令,快马加鞭赶回江南。
刚踏入苏州城,就直奔城中最大的绸缎商张万财的府邸。
张万财正坐在客厅里,看着账房送来的季度报表。
见袁晁风尘仆仆地进来,连忙起身迎接:“袁大人,您怎么突然回来了?可是长安有什么大事?”
袁晁喝了口热茶,缓了缓气息,语气带着几分神秘:“张老板,这次回来,是替摄政王给你带个好消息。“
“摄政王要在长安召集江南商界翘楚,商议一桩能富可敌国的大生意,特意让我请你过去!”
“富可敌国的大生意?”
张万财眼睛瞬间亮了,手里的账册 “啪” 地掉在桌上:“袁大人,您可得跟我说说,到底是什么生意?”
袁晁笑着摇头:“具体是什么生意,摄政王没细说,只说去了就知道。”
“不过你想啊,摄政王之前推出的禄山机、东唐国际的商业贸易,哪一桩不是让参与的人赚得盆满钵满?”
“这次的生意,肯定差不了!”
张万财越听越心动,立刻吩咐管家:“快!给我收拾行李,备好马车,咱们明日一早就去长安!”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就传遍了江南的各大商业城市。
杭州的茶商李富、扬州的盐商王元宝、湖州的丝商赵德发。
还有苏州的布商们,都纷纷行动起来。
李富在茶厂召集手下,语气急切:“你们把近期的茶叶订单都安排好,我要去长安见摄政王,这可是天大的机会,绝不能错过!”
王元宝则对着账房说道:“多带些银两,到了长安说不定还要打点,这次的生意,咱们扬州盐商必须占一份!”
短短几日,江南各地的富商们就组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
浩浩荡荡地朝着长安进发。
而在长安,东唐国际的各大股东也没闲着。
股东之一的博陵崔,就召集了关中、中原一带的富豪,在东唐国际的商铺里召开会议。
“诸位,摄政王有令,要召集天下富豪齐聚长安,商议一桩大生意。”
崔佑甫站在众人面前,语气郑重:“咱们东唐国际是摄政王一手创办的,这次的生意,咱们这些股东自然要带头参与,也能给其他富豪做个表率。”
一名关中的粮商连忙问道:“崔掌柜,您知道是什么生意吗?“
“是不是跟东唐国际的海外贸易有关?”
崔佑甫笑着说道:“具体是什么生意,我也不清楚,但摄政王的眼光大家是知道的。”
“之前的纺织业、对外族的经商贸易,哪一次不是让咱们赚了大钱?这次肯定也不会例外!”
“那是自然!”
一名中原的瓷商附和道:“我之前通过东唐国际,把咱们的瓷器卖到了波斯,利润翻了三倍!这次不管是什么生意,我都要参加!”
很快,关中、中原的富豪们也纷纷准备妥当,前往长安。
就在东唐国际筹备商会的消息传遍长安之际。
素有 “岭南商脉” 之称的另一个东唐国际股东,岭南十三行,也已悄然展开布局。
“此番北上务必抢得头筹。”
十三行执旗人沈砚卿将红笺金字请柬重重拍在檀木桌上,烛火在他眼角的皱纹里投下阴影。
“潮州盐帮的吴老大若再推三阻四,便把去年私运的账本子亮出来。”
“可漕运商船... 十艘怕是不够。”
账房先生擦着冷汗递上算盘。
“广州丝行的云锦斋光是绸缎就要装三个货舱,佛山铁商的铸模更是...”
“不够便抢!”
沈砚卿猛地折断狼毫,墨汁溅在 “天下商盟” 的计划书上。
“八百里加急每站备双马,沿途驿站敢延误者。。。”
话音未落,窗外传来马蹄声。
下人举着飞鸽传书撞进厅门:“长安急报!江南织造已包下漕运半数船只!”
沈砚卿瞳孔骤缩,抓起红帖对管家低吼:“即刻召集七十二家巨贾,今夜子时码头集结!”
随即望向窗外残月,喃喃道:“这场商界博弈,咱们岭南人绝不能输在起跑线。”
次日清晨,十艘商船满载岭南特产。
桅杆上 “十三行” 的杏黄旗猎猎作响,沿着京杭大运河冲破晨雾,朝着长安疾驰而去。
随着各地富商源源不断地涌入长安,这座古城瞬间热闹起来。
西市的酒楼、客栈挤满了人,店小二们忙得脚不沾地。
“客官,您里边请!只剩下最后一间上房了!”
“客官,您要的波斯葡萄酒来了,还有咱们长安特色的胡饼!”
酒楼里,富商们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讨论着即将到来的 “大生意”。
“你们说,摄政王这次要谈的,会不会是新的商品贸易?”
“我觉得有可能!之前的棉布、茶叶、丝绸都卖得很好,说不定这次有更好的商品!”
“也有可能是跟之前研制的‘金刚泥’有关?听说那东西能修路、筑墙,要是能参与生产或销售,肯定能赚大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