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权倾大唐,我与武媚娘缔造盛世 > 第95章 军政交接

权倾大唐,我与武媚娘缔造盛世 第95章 军政交接

作者:逍遥神王羽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3 15:49:41

紫宸殿的丧钟余音似乎还在长安城的上空盘旋,混合着抄家锁人的铁链声、刑场上的号令声,共同构成了一曲权力更迭的残酷交响。

持续了半月有余的清洗风暴渐渐平息,朝堂之上,昔日盘根错节的长孙党羽被连根拔起,留下大片大片的权力真空。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劫后余生的惶恐,以及对新秩序的窥探与期待。

所有幸存下来的官员,无论派系,都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延英殿——那里,摄政王李贞与王妃武媚娘,正在勾勒着大唐帝国未来的权力版图。

延英殿内,灯火通明,却静得能听到烛火摇曳的细微声响。

巨大的大唐疆域图悬挂于东壁,西壁则是一张详尽的京畿十六卫府兵布防图。

李贞与武媚娘并肩立于图前,身后是堆积如山的官员履历档案和待批的任命文书。

李贞的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但更多的是大权在握的凝重。

他指着疆域图,沉声道:“媚娘,长孙一党虽已铲除,然其势力遍布朝野,尤以关陇军镇为甚。如今中枢空虚,边镇不稳,当务之急,是迅速填补要津,稳定大局。”

武媚娘微微颔首,目光沉静如水:“王爷所言极是。乱局用重典,沉疴下猛药。此时正需大刀阔斧,擢拔贤能,将关键之位,牢牢掌控于我等信重之人手中。”

她转身从书案上取过一份早已拟好的名单,纸张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现任官职、拟任职位以及简短的评语。

“王爷请看,此乃妾身与裴炎、许敬宗等人连日商议,草拟的人事调整方略。”她将名单递给李贞。

李贞接过,仔细翻阅。名单条理清晰,分类明确:中枢决策、京畿防务、地方大员、财政漕运……每一项下,都列出了数名候选人,并附有简要的考评和推荐理由。

武媚娘在一旁轻声解说,她的声音平稳而清晰,对每一个名字都了如指掌:

“中书省为决策核心,不可有失。中书侍郎一职,至关重要。裴炎此人,出身寒微,然才思敏捷,处事干练,更难得的是,在此番风波中立场坚定,且与长孙旧系瓜葛甚少,可擢升为中书侍郎,参知政事。”

“侍中一职,位列宰辅,需德高望重者镇之。来济虽曾与长孙有旧,然此次未参与核心逆谋,且其族在山东士林中颇有声望,暂留其位,以示宽大,亦可安抚部分旧臣之心。

然,可增补刘仁轨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刘公刚正不阿,久在地方,熟知民情,可平衡朝局。”

“尚书省六部,户部掌钱粮,兵部掌戎机,吏部掌铨选,最为关键。户部尚书,可由戴至德接任,其精于筹算,为人谨慎。

兵部尚书,程务挺将军战功赫赫,威震北疆,升任此职,足以服众,亦可借此笼络边军之心。吏部……侍郎一职,可启用李敬玄,此人明习典章,与各派系牵连不深。”

她的手指移到京畿布防图上:

“京师安危,系于禁军。左卫大将军之位,可交由黑齿常之,此乃番将悍勇,对王爷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忠诚可嘉。

右卫大将军,由窦怀哲担任,其家世尚可,且与长孙系素无往来。监门卫、千牛卫等要害,亦需换上可靠将领,如赵猛、李多祚等。”

“地方上,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可由王方翼出任,其文武双全,可巩固北疆。荆州、扬州等大都督府,亦需选派干员……”

最后,她提到科举:“今岁春闱,糊名誊录,选拔寒士颇多。可从中择其优者,充实御史台、六部各司及地方州县,既可打破门阀垄断,亦可培植新进,为国储才。”

这一套方案,几乎将帝国的军政财权核心,都换上了或与晋王府关系密切、或背景相对清白、或由武媚娘亲自考察提拔的官员。

尤其是程务挺掌兵部、黑齿常之等控禁军,意味着京畿乃至全国的军事指挥权,已悄然转移。

李贞仔细听着,心中暗暗赞叹武媚娘的思虑周详。

这份名单,考虑到了能力、资历、背景平衡以及忠诚度,几乎无可挑剔。

他基本表示同意,但在目光扫到“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几个刺史人选时,略微停顿了一下。

“媚娘,刘仁轨确为能臣,然其性情刚直,擢升过快,恐引人非议。至于这几位刺史人选,是否过于年轻,资历稍浅?

如今稳定为上,或可选用一些更为老成持重之臣?”李贞的语气带着商榷,却也透露出他作为摄政王,希望在最终决策上保留自己的考量。

武媚娘抬起眼,看向李贞,目光平静却坚定:“王爷,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人。刘仁轨之刚直,正是革除积弊所需。如今朝堂亟待振作,岂能再沿用暮气沉沉之辈?”

她微微一顿,语气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力量,“至于资历,长孙无忌倒是资历深厚,结果如何?妾身考察之人,或许年轻,却如利刃新发于硎,正可斩断旧日藤蔓。

如今王爷初掌大权,诸事待兴,正需此等锐意进取、绝对可靠之臣,方能令行禁止,推行新政。若瞻前顾后,用人唯‘稳’,只怕旧弊未除,新机已失。”

她的话语绵里藏针,既点明了用人的紧迫性,又强调了“绝对可靠”的重要性,隐隐将李贞的“稳妥”与可能存在的风险联系起来。

同时,她巧妙地将自己与李贞捆绑在一起:“我等历经艰险,方有今日局面,岂能因些许人言,便自缚手脚?”

就在这时,新任中书侍郎裴炎求见,呈上几份急需处理的奏章,均是关于漕运恢复、北疆粮草调度等紧要事务。

裴炎言语间,对武媚娘方才提及的几项人事安排极为赞同,称此乃“破格用人,振兴朝纲之举”,并表示新晋官员们闻讯,必感念王爷、王妃知遇之恩,竭力报效。

裴炎的出现和表态,无形中给了李贞一种压力和支持。

他看着武媚娘沉静而自信的面容,又想到如今百废待兴的局面,确实需要一批富有朝气、执行力强的官员。

那份名单上的人,也确实都是经过考验或仔细甄别的。

李贞沉吟片刻,终于点了点头,拿起朱笔,在名单上郑重地批了一个“可”字,并加盖了摄政王印。他舒了口气,笑道:“媚娘思虑周全,便依此办理吧。只是日后朝议,还需你我多加斟酌。”

“王爷圣明。”武媚娘微微躬身,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欣慰笑容。

方案既定,一道道任命诏书从中书省飞快拟就,经过门下省审核,由李贞代为加盖皇帝玉玺后,明发天下。

诏书颁布,朝野震动!

程务挺由边将入主兵部,黑齿常之等番将执掌禁卫,裴炎、刘仁轨等进入政事堂,一大批寒门士子被破格擢用……

这一系列动作,迅雷不及掩耳,彻底打破了以往论资排辈、讲究门第的惯例,宣告了一个新权力格局的诞生。

那些原本还幻想着能在权力重组中分一杯羹、或是依附长孙残余势力企图蒙混过关的官员,希望彻底破灭。

他们看着那些曾经不被自己放在眼里的“寒门”、“番将”、“后进”纷纷登上高位,而自己却原地踏步甚至被边缘化,心中充满了失落、嫉妒与恐惧,却敢怒不敢言。

武媚娘并未停歇。在人事安排大致落定后,她开始着手调整政务运行的流程。

她以“提高效率、明晰权责”为由,奏请李贞同意,对政事堂议事章程进行了微调。

规定日常政务先由中书省汇总,送交摄政王与王妃参详拟定初步处理意见后,再下发尚书省执行;重大事项,则召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相关将领于延英殿共议。

这一调整,看似只是流程优化,实则将决策的核心环节,牢牢掌控在了她和李贞手中,尤其是她所主导的“参详拟定”环节,权力极大。

新任官员陆续赴任。武媚娘在百忙之中,特意抽时间分批召见了部分关键岗位的官员。她并非泛泛勉励,而是针对每个人的职责特点,提出具体要求和期望。

她对即将赴任的程务挺说:“程将军,兵者,国之大事。望将军执掌兵部,不仅要保障军需,更要整饬武备,遴选将才,使我大唐兵锋更利。”

她对黑齿常之等禁军将领说:“京师重地,安危系于诸位。务必严明军纪,拱卫宫禁,使宵小绝迹,陛下与王爷安心。”

她对裴炎、刘仁轨等文臣说:“如今朝堂新政,百废待兴。望诸公秉公持正,勇于任事,革除积弊,造福黎民。”

她的训话言简意赅,却目光锐利,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每一位被召见的官员,都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压力和强烈的使命感,纷纷躬身表态:“谨遵娘娘教诲,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厚望!”

李贞在一旁看着武媚娘从容不迫地驾驭群臣,心中那份赞赏之余,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再次悄然滋生。

他注意到,有些官员在聆听武媚娘训示时,那种敬畏与忠诚,似乎更甚于对自己这个摄政王。

尤其是那些由她一手提拔的寒门官员,眼神中甚至带着一种近乎个人崇拜的光芒。

权力,就像最醇厚的酒,品尝越多,越容易让人沉醉,也越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和隔阂。但他将这些情绪压下,目前,他依然需要武媚娘这柄最锋利的剑。

就在朝堂人事更迭初步完成,新政开始推行之际,一匹来自西疆的驿马,带着滚滚烟尘,冲入了长安城。驿使手持一封盖着吐蕃赞普金印的国书,直奔礼部衙门。

国书的言辞,一改以往的恭顺,充满了傲慢与挑衅。

信中提及大唐国丧,新主初立,言语间多有试探之意,更以边境摩擦相要挟,要求重开边境互市,并索要巨额“赏赐”,俨然一副趁火打劫的嘴脸。

礼部官员不敢怠慢,火速将国书呈送摄政王与王妃。

李贞阅罢,勃然大怒,将国书狠狠拍在案上:“吐蕃赞普,安敢如此无礼!欺我大唐国丧不成?!”

武媚娘接过国书,仔细看了一遍,眼神微冷。她放下国书,看向怒不可遏的李贞,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寒意:

“王爷息怒。赞普此信,看似狂妄,实为试探。他意在窥探我新朝虚实,若我示弱,其必得寸进尺。看来,有些人,是忘了程务挺将军黑山隘口的教训了。”

她站起身,走到西疆地图前,手指点向逻些城的方向:

“边境安宁,非乞求可得。欲使其敬畏,必先示之以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