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权倾大唐,我与武媚娘缔造盛世 > 第78章 科举舞弊案

内书房的烛火摇曳,将武媚娘的身影拉得细长,投在满墙的书架和堆积如山的文书上。山东赈灾的调度刚理出个头绪,案头那份按满红手印的状纸,又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她心头一沉。

她纤细的指尖划过那些陌生的名字和殷红的手印,仿佛能感受到背后寒门士子们绝望而又期盼的目光。

状告当朝礼部侍郎、今科主考官崔涵徇私舞弊,提前泄题给世家子弟……这罪名,足以掀起一场滔天巨浪。

苏慧娘悄步上前,为她续上一杯热茶,低声道:“娘娘,此事牵连甚广,崔侍郎是长孙司空的门生,更是博陵崔氏的嫡系。若直接查办,恐……”

“恐打草惊蛇,恐引火烧身?”武媚娘放下状纸,端起茶杯,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她清亮的眼眸,“本宫知道这是个烫手山芋。但若接都不接,岂不是寒了天下寒士的心?”

她语气转冷,“更何况,科举取士,乃为国选才,若真成了某些人结党营私、垄断仕途的工具,这大唐的根基,迟早要被蛀空。”

她没有立刻行动,而是将状纸仔细收好。

接下来的两日,她如同无事发生一般,依旧全力处理赈灾事宜,只是在间隙,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动声色地打探着今科春闱的筹备情况,以及那位礼部侍郎崔涵的为人与背景。

得到的反馈大同小异:崔涵学问是好的,出身是高的,门生故旧是多的,对寒门士子……是颇为“严格”的。

与此同时,燕青手下的“梅花内卫”也开始行动,他们像无声的影子,潜入士子聚集的酒楼茶馆,混迹于书铺墨坊,甚至接触了一些不得志的礼部底层小吏。

零碎的信息逐渐汇集:有世家子弟在考前曾得意洋洋地炫耀“必中”;有传言称崔府近日门庭若市,车马皆是各地大族的标记;更有甚者,市面上悄然流传起一些标注着“必考精要”的册子,售价高昂。

武媚娘心中冷笑,看来这脓包,不捅破是不行了。

但如何捅,却需讲究策略。直接弹劾崔涵,证据尚不充分,极易被反咬一口,陷入被动。

她需要一把更巧、更锋利的刀。

时机很快到来。

一次例行的内廷议事,议题本是山东赈灾的后续安排。

待各项事宜商议已定,皇后略显疲惫,正欲宣布散议,武媚娘却适时开口,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皇后娘娘,山东灾情稍缓,然国家取士大典春闱在即,此事关乎国本,亦不可轻忽。

妾身近日翻阅前朝典籍,见有‘糊名’、‘誊录’之议,旨在考试公平,使考官但以文取人,不因名识人。

我朝科举虽盛,然每每放榜,世家子弟中第者众,寒门才俊脱颖者寡,长此以往,恐非朝廷之福。”

她的话语如平地惊雷,让原本有些松懈的议事气氛瞬间紧绷起来。

长孙无忌的眼皮猛地一跳,锐利的目光射向武媚娘。

侍立一旁的崔涵更是脸色微变。

武媚娘恍若未见,继续道:“妾身愚见,何不借此番春闱,试行‘糊名誊录’之法?考生姓名、籍贯皆以厚纸糊住,试卷由专人统一誊抄,笔迹相同,再送考官批阅。

如此,既可最大限度杜绝请托、识人之弊,使真正有才学者不致埋没,亦可彰显朝廷选才至公之心。此并非妾身首创,前隋即有议论,乃先贤之智也。”

她引经据典,从汉代察举到魏晋九品中正,再谈到科举制度的演变,条分缕析,指出历代选官制度的弊端,强调“糊名誊录”对于保证考试公平的必要性。

她的语气始终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逻辑力量。

“荒谬!”不等皇后表态,崔涵已按捺不住,出列厉声道,“王妃娘娘深居宫中,岂知科举之繁复?糊名誊录,看似公平,实则耗时费力,徒增成本!

且考官阅卷,需知考生性情、学识背景,方能全面评判。一味糊名,如同盲人摸象,如何选拔得出真正经世致用之才?此乃坏我祖宗成法,乱科举取士之本!”

他这一开口,立刻得到不少出身世家的官员附和。

“崔侍郎所言极是!科举取士,重在看文品人,糊名之后,如何品评?”

“寒门子弟学识浅薄,中第者少,乃其自身不努力所致,岂能怪制度不公?”

“此举必引天下士子非议,动摇科举威信!”

一时间,反对之声甚嚣尘上。

长孙无忌虽未直接发言,但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他看向武媚娘的目光,充满了审视与冷意。

皇后坐在那里,眉头紧锁,显然也被这突如其来的议题和激烈的反对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时难以决断。

武媚娘面对汹汹攻势,神色不变,待声音稍歇,才缓缓开口,声音清越如玉石相击:“崔侍郎说考官需知考生背景方能全面评判?

本宫倒要请教,是评判文章优劣,还是评判家世高低?若论经世致用,本宫近日刚好翻阅了吏部考功档案。

贞观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四科进士共一百八十六人,其中寒门出身者四十一人。至今,这四十一人中,政绩考核获中上以上评价者,有三十五人,比例超过八成。

而世家出身的一百四十五人中,获中上评价者,不足百人,比例仅六成有余。崔侍郎,这数据可能说明,寒门子弟一旦得位,反而更知勤勉任事,更堪造就?”

她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至于耗时费力,无非多聘些善书吏员。与为国家选拔真正栋梁之才相比,这点成本,算得了什么?

若因怕麻烦而因循守旧,坐视选才不公,才是最大的浪费和失职!国之选才,唯‘公’而已!若有私心杂念,才是真正坏了祖宗成法,乱了取士之本!”

这一番数据对比和义正辞严的反问,如同冷水泼入滚油,让刚才还激昂反对的官员们顿时哑口无言。

崔涵脸色涨红,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那些“重文品人”的理由,在冰冷的数据和“公平”大义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甚至有些虚伪。

长孙无忌终于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千钧之力:“王妃娘娘心系寒士,其情可悯。然制度变革,非同小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科举关乎天下士子前程,社稷稳定,岂可轻言试行?若因此引发士林动荡,谁人能负此责?

老臣以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待陛下龙体康愈,再行定夺为妥。”

他直接将皇帝抬了出来,以“稳定”和“责任”压人,意图将此事无限期拖延。

武媚娘心知,今日想要直接通过试行方案已不可能,但她本意也并非在此。

她微微躬身:“司空老成谋国,所言甚是。是妾身思虑不周,过于急切了。然,科举公平,关乎国运,此议题确需重视。

妾身会将相关典籍史料整理成册,供皇后娘娘、王爷及诸位大人参详。望诸位能以社稷为重,深思之。”

她以退为进,看似让步,实则将“科举改革”这颗种子,牢牢种在了朝堂之上。

议事不欢而散。但风波,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的几日,长安城中暗流涌动。

关于晋王妃“牝鸡司晨”、“干预科举”、“欲借寒门培植私党”的流言蜚语,如同瘟疫般迅速蔓延。

酒肆茶楼间,常有“有识之士”扼腕叹息,言说妇人干政,国将不国。

甚至有些流言开始隐隐指向晋王李贞,暗示他惧内无能,任由王妃揽权,有损皇室威严。

这些流言自然也传到了内书房和晋王府。

苏慧娘和翡翠等人忧心忡忡,武媚娘却只是淡然一笑,对身边心腹道:“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些须蜚语流言,不过是些见不得光的蚊蚋嗡嗡作响,何必理会?他们越是这样,越说明我们戳到了他们的痛处。”

她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加紧了动作。

一方面,她密令燕青,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拿到崔涵乃至长孙家子弟科场舞弊的确凿证据,要求人证物证链完整。

另一方面,她让苏慧娘留意那些联名上书的寒门士子,特别是其中才华尤为出众者。

一日,苏慧娘呈上一份诗文稿卷,低声道:“娘娘,这是士子联名状中一位名叫郭正一的洛州学子所作策论与诗赋抄本。奴婢观其文,针砭时弊,见解独到,文采斐然,且字里行间有一股刚直不阿之气。”

武媚娘仔细阅看,眼中渐渐露出赞赏之色。

此文不仅辞藻华丽,更难得的是对吏治、民生有着深刻的洞察,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绝非寻常死读书的学子可比。

“此子确是人才。”她轻轻放下文稿,“留意他,若此次科考公正,他必有出头之日。”

就在流言愈演愈烈,甚至有些官员开始上疏含蓄地批评“后宫预政”之时,燕青在一个深夜悄然求见。

“娘娘,”燕青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和凝重,“崔涵受贿泄题之事,已有眉目。

卑职的人买通了他府上一个负责书房洒扫的仆役,得知崔涵确有一本私密账册,记录着收受某些世家贿赂的明细,其中甚至包括……包括长孙家的一位公子。

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一个关键人证,是替崔涵与某些世家传递消息的中间人,他已答应开口,但……”

“但什么?”武媚娘目光一凝。

“但他要求面见娘娘,称此事牵扯极大,他掌握的线索,恐怕不止指向崔涵,还牵涉到一位……一位意想不到的大人物。他不敢轻易将证据交出。”

武媚娘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手指无意识地捻动着袖口的一枚玉扣。

“安排一下,本宫要亲自见他。”她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决断的光芒,“但要确保绝对安全,万无一失。”

“是!”燕青躬身领命,悄无声息地退入黑暗之中。

武媚娘独自立于窗前,夜风吹动她的发丝。

那个“意想不到的大人物”,会是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