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权倾大唐,我与武媚娘缔造盛世 > 第67章 以退为进

权倾大唐,我与武媚娘缔造盛世 第67章 以退为进

作者:逍遥神王羽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3 15:49:41

紫宸殿内的争论,如同夏日午后的闷雷,虽未降下暴雨,却让整个长安城的上空都笼罩着一层压抑的阴云。

关于如何封赏晋王李贞的议题,已然超出了简单的酬功范畴,演变成了一场关乎权力平衡、朝局走向的微妙博弈。

皇帝李治的迟疑与沉默,长孙无忌一党看似公允实则包藏祸心的建言,都如同无形的针尖,刺在每一个关注此事的人心上。

清宁宫内,武媚娘屏退了所有闲杂人等,只留苏慧娘在侧整理文书。

她临窗而立,窗外庭院中的秋海棠开得正艳,如火如荼,却映不暖她眉宇间凝结的凝重。

燕青刚刚送来的密报,详细描述了朝会上各方势力的表现,尤其是皇帝那深藏不露却愈发明显的猜忌之心。

“陛下之心,已生间隙。”武媚娘的声音很轻,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苏慧娘说,“功高震主,古来如此。长孙无忌等人,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如此肆无忌惮地煽风点火。”

苏慧娘放下手中的卷册,忧心忡忡:“娘娘,如此下去,殿下即便凯旋,恐怕也……前景难测啊。”

武媚娘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冷冽的决绝:“坐以待毙,绝非良策。既然陛下担心殿下权柄过重,那我们便主动替他‘减负’!既然有人想用‘拥兵自重’来做文章,那我们便先将这‘兵权’和‘威望’亲手奉还!”

她走到书案前,铺开一张素笺,却没有立刻动笔,而是对苏慧娘吩咐道:“慧娘,你去请柳如云即刻入宫一趟。另外,让翡翠留意着,若中书舍人崔知温大人府上有女眷递牌子请安,便来回我。”

苏慧娘立刻明白武媚娘是要动用她在朝中暗中经营的人脉了,连忙应声而去。

不多时,柳如云匆匆而至。她如今常以商讨商社事务为名出入宫廷,倒也并不引人注目。

“娘娘。”柳如云行礼后,关切地看向武媚娘。

武媚娘示意她坐下,开门见山道:“如云,朝中之事,你想必已有耳闻。殿下如今处境微妙,我们需助他破局。”

柳如云点头:“妾身明白。只是……该如何着手?”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与其等别人构陷,不如我们自请。”

武媚娘目光锐利,“我需要你通过商社的渠道,以及你柳家在士林中的一些关系,设法让几位素以清流自居、又与长孙家不甚和睦的官员,‘偶然’得知一个消息。”

“什么消息?”

“晋王殿下在并州,常与部将言,此番建功,实赖陛下天威浩荡、将士用命,自身不敢居功。

且殿下深感久戍边关,有亏人子之孝、人夫之责,常思念长安,尤念王妃,期盼战事早日平息,能回京团聚,共享天伦。”武媚娘缓缓说道,字斟句酌。

柳如云眼中一亮:“娘娘是想……先营造殿下谦逊、念旧、不贪恋权位的名声?”

“不错。”武媚娘颔首,“此为铺垫。更重要的是,你要让那几位官员意识到,如今对殿下封赏之争,已非简单的酬功,而是关乎朝廷制度、君臣纲常。

若过分加赏,恐开亲王掌重兵之先例,后患无穷。不若在金银田宅上厚赏,以示皇恩,至于北疆兵权,当另遣重臣接管,使殿下回京,委以清贵之职,方为保全功臣、稳固社稷之良策。”

柳如云深吸一口气,已然完全明白了武媚娘的意图。

这是要以退为进,主动提出交还兵权,将可能到来的猜忌和打压,转化为一次顾全大局、高风亮节的举动!

此计虽险,却直指皇帝心中最深的顾虑,或可化被动为主动。

“妾身明白了!定会办得妥帖,绝不牵连娘娘与殿下。”柳如云郑重承诺。

“去吧,小心行事。”武媚娘叮嘱道。

柳如云离去后不久,翡翠来报,中书舍人崔知温的夫人递了牌子,欲来向晋王妃请安。

崔知温官职不高,却身处机要,负责起草诏令,其人性情耿介,曾因不肯徇私而被长孙无忌打压过。

武媚娘微微一笑:“请崔夫人至偏殿花厅用茶,本宫稍后便去。”

花厅内,崔夫人有些拘谨地坐着。

她夫君官职清要却无实权,平日与晋王府并无深交,此次前来请安,心中也有些忐忑。

武媚娘一身家常便装,亲切地接待了她,闲话家常,询问崔大人起居,又感慨边关将士辛苦,提及李贞家书中流露的思乡之情,言语间充满了对夫君的牵挂和对朝廷难处的体谅,丝毫不提封赏之事。

崔夫人见王妃如此平易近人,言语恳切,也渐渐放松下来,附和道:“王妃娘娘贤德,殿下忠勇,真是天作之合。

只是如今朝中为封赏之事争论不休,我家老爷回家也常叹息,说赏功罚过本是常理,奈何牵扯太多,反倒让忠臣良将难做。”

武媚娘适时叹息一声:“是啊,殿下常言,为将者,但求保境安民,上报君恩,岂敢奢求封赏?

只望北疆早日平定,他能回京尽职尽孝,我便心满意足了。

至于兵权官职,皆是陛下恩赐,岂是臣子所能妄求?一切但凭陛下圣裁便是。”

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又深明大义,听得崔夫人连连点头,心中对晋王夫妇的敬佩又深了几分。

送走崔夫人后,武媚娘知道,种子已经播下。

接下来,便是等待时机。

数日后,一次小范围的御前议事中,当李治再次为如何安置李贞而沉吟不语时,一位素来以敢言着称的御史大夫郭弘瑾(正是之前燕青提及有意靠拢之人)出列奏道:

“陛下,臣以为,晋王殿下立此不世之功,厚赏理所应当。然赏赐之道,贵在得宜。殿下已位极人臣,若再加重其权柄,恐非长久保全之道。臣闻殿下在军中常怀谦退之心,思念京畿。

不若陛下厚赐金帛田宅,犒赏并州将士,令殿下风光回朝,授予太尉、司徒等尊荣官职,参赞机务,既可显陛下隆恩,又可全殿下孝思,更能使北疆兵权重归朝廷直辖,此乃两全其美之策也。”

他话音刚落,又有几位中低级官员出言附和,所言大抵皆是“重赏将士、尊荣亲王、兵权归朝”之意。

这些声音虽然不算洪亮,却恰好说中了李治心中难以启齿的顾虑。

李治看着台下这些官员,目光深沉。

他注意到,出言者多非长孙无忌核心党羽,甚至有些是平日不甚起眼的清流之士。

他们的话,听起来句句在理,全然是为朝廷、为晋王着想,毫无私心,反而比长孙无忌那边看似公允实则咄咄逼人的建议,更显得顺耳和……安全。

尤其是“殿下常怀谦退之心,思念京畿”这句话,悄然触动了他内心深处对弟弟的一丝温情与愧疚。或许,八弟真的并无他念,只是自己多心了?

“众卿所言……不无道理。”李治缓缓开口,语气中少了之前的凝重,多了几分思索,“晋王之功,确需重赏。然如何赏赐,方能既酬其功,又合体制,朕还需斟酌。”

他没有立刻决断,但殿中明眼人都能看出,皇帝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主动交还兵权、只求尊荣的建议,显然更符合他当下的心境。

退朝后,李治独坐两仪殿偏殿,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案。

郭弘瑾等人的建议,确实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的焦虑。

如果李贞能主动表现出不恋权位、只思归家的态度,那所有的猜忌自然烟消云散。

“来人,”他沉吟片刻,吩咐道,“传朕口谕,让翰林院先拟几份封赏并州将士及晋王部属的诏书草稿。至于晋王本身……待朕细思后再定。”

与此同时,后宫之中,关于晋王思念王妃、盼望归家的“佳话”,也通过宫女内侍之口,悄然流传开来,为那“以退为进”的策略,增添了几分令人唏嘘的温**彩。

消息传回清宁宫,武媚娘听完翡翠的禀报,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只是轻轻舒了一口气。

第一步,总算迈出去了,而且似乎踩在了点子上。皇帝犹豫了,这说明她的策略起了作用。

但她知道,这远远不够。

李治的犹豫,正说明他心中仍有疑虑,如何最终安置李贞,才是真正的关键。

那将是一场更艰难、也更危险的博弈。

她走到书案前,再次提笔。

这一次,她需要给远在并州的李贞,写一封更长的信,将长安的风云变幻、皇帝的微妙心态、以及她接下来的全盘计划,详细告知。

他们夫妻二人,必须心意相通,步调一致,才能在这场巨大的荣耀与危机并存的旋涡中,携手闯出一条生路。

笔尖落在纸上,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在寂静的宫殿里,显得格外清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