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权倾大唐,我与武媚娘缔造盛世 > 第108章 母仪天下

武媚娘缓缓抬起头,目光恢复了一贯的清明与冷静,甚至带着一丝凛冽的警告。

她看着杜鹃,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杜鹃,记住你的本分。本宫行事,自有法度。这等阴私龌龊之举,休要再提。皇子龙孙,皆是天家血脉,自有其福分。保护好王爷的子嗣,是你等奴婢的本分,若有差池,本宫唯你是问!”

杜鹃浑身一颤,脸色煞白,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奴婢失言!奴婢知罪!奴婢再也不敢了!”

“退下吧。好好伺候两位侧妃安胎,若有闪失,决不轻饶!”武媚娘挥了挥手,语气淡漠。

“是!是!”杜鹃如蒙大赦,连滚带爬地退了出去。

殿内恢复了寂静,只剩下烛火噼啪作响。

李贞看着武媚娘紧绷的侧脸,心中五味杂陈。他既为武媚娘拒绝了那恶毒的提议而松了口气,感激她的磊落,同时又因这后宫之中无处不在的阴谋而感到一阵寒意。

李贞伸出手,轻轻覆在武媚娘的手背上。

武媚娘没有挣脱,也没有回应,只是依旧望着跳动的火焰,仿佛要将那火焰看穿。

承香殿内,杜鹃那句阴毒的建议所带来的寒意,并未因她的仓皇退下而立刻消散。烛火摇曳,在武媚娘平静无波的脸上投下明暗交织的光影。

李贞的手依然覆在她的手背上,掌心传来的温度,带着一丝试探与不易察觉的紧张。他方才虽未听全杜鹃的低语,但那诡秘的气氛和武媚娘瞬间凌厉起来的眼神,已让他猜到了七八分。

后宫倾轧,子嗣争斗,这些他曾经在皇宫听闻的腌臜事,如今竟真切地迫近了自己身边,而提议的对象,还是他如今心情复杂、既倚重又忌惮的妻子。

武媚娘没有立刻抽回手,也没有转头看李贞。她只是任由他的手覆着,目光依旧落在跳动的烛芯上,仿佛在凝视着某种更深远的东西。殿内静得可怕,只有两人微不可闻的呼吸声。

良久,武媚娘才轻轻动了一下,将手从李贞掌心抽出,动作自然,不带丝毫情绪。

她端起桌上微凉的参茶,浅浅呷了一口,润了润有些发干的嘴唇,这才缓缓开口,声音在寂静的殿中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种刻意维持的平静,却又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杜鹃这丫头,跟着本宫久了,心是好的,就是有时过于‘机灵’,忘了分寸。”

她像是在对李贞解释,又像是在告诫自己,“本宫身为摄政王妃,陛下钦定与王爷共掌国政,言行举止,天下瞩目。

母仪天下者,当以德服人,以能驭下,岂可行那等鬼蜮伎俩,残害王爷骨血,徒惹天下人耻笑?”

她顿了顿,侧过头,第一次正视李贞,目光清亮而坦荡,甚至带着一丝淡淡的、属于高位者的矜持与骄傲:

“更何况,王爷的子嗣,便是天家的血脉,社稷的未来。无论是嫡出还是庶出,皆需好生抚育,将来方能成为朝廷栋梁,辅佐陛下,共保大唐江山。

若因一己私心,便行此灭绝人伦之事,非但与王妃身份不合,更是自毁根基,愚蠢至极。”

她的话语,掷地有声,将一件可能的阴私丑闻,瞬间拔高到了“国本”、“人伦”、“王妃德行”的高度。这既是对杜鹃的呵斥,也是对李贞的交代,更是对她自身行为准则的宣示。

她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嫉妒或不安,反而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气度,仿佛赵氏、刘氏的身孕,不过是皇室枝繁叶茂的寻常喜事,与她这位执掌国政的王妃并无直接利害关系。

李贞怔怔地看着她,心中五味杂陈。他听出了她话中的撇清与傲然,也品出了那隐含的、对他“子嗣”的“公事公办”的态度。

这让他松了口气,庆幸武媚娘并未如寻常妇人般争风吃醋、手段狠辣。

“媚娘……深明大义,是本王……多虑了。”李贞有些艰涩地开口,移开了目光。

武媚娘微微颔首,不再继续这个话题,仿佛那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插曲。她话锋一转,回到了她最关心的事务上:“王爷伤势渐愈,令人欣慰。

如今迁都事繁,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如今朝中官员,虽经筛选,然多为旧制所出,思维难免僵化。

妾身思忖,欲大力扩充‘文学馆’,广召天下寒门才俊,延请名儒讲学,编纂典籍,亦可令其参与实务,观政历练,以为朝廷储备栋梁之才。王爷以为如何?”

“文学馆”并非新设,前朝便有,多为安置文学之士、修书撰史的闲散机构。但武媚娘此时提出“扩充”,其意显然不止于修书。

李贞立刻明白了她的深意:这是要绕过传统的科举和门荫制度,另辟蹊径,亲手培养一支完全忠于她、且不受旧势力影响的嫡系官僚队伍。这是一招釜底抽薪的阳谋。

李贞沉吟片刻。他深知此议背后的权力意图,但客观上,这确实有助于打破门阀垄断,选拔真才实学之人,于国有利。而且,眼下他需要静养,朝政大多依赖武媚娘,无力也无理由反对。

他点了点头:“媚娘此议甚好。选贤任能,乃固本之策。文学馆之事,便由你全权主持吧。”

“谢王爷。”武媚娘唇角微扬,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转瞬即逝。她要的,就是这个名正言顺的主导权。

诏书很快颁下。以“稽古右文,嘉惠士林,为国储才”为名,大幅扩充洛阳文学馆规模,提高其规格,隶属中书省,由晋王妃武媚娘亲自提调。

馆中设大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等职,秩禄优厚。诏令天下,广征精通经史、擅长文章、明习吏事的寒门士子,由地方官荐举或自荐,经考核优异者,可入馆修习。

此诏一出,天下寒门士子为之沸腾!这意味着一条无需显赫家世、直达天听的晋升捷径!一时间,无数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从四面八方涌向洛阳,文学馆前车水马龙,应试者如过江之鲫。

武媚娘对此事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她并非仅仅挂名,而是真正参与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中。她亲自审定考题,内容不仅涉及经史子集,更增加了大量时政策论、刑名钱谷等实用学问。

最终录取者,她往往要亲自面试,考问其志向、才学、器识。

在她的主导下,文学馆气象一新。馆内聚书数万卷,名儒云集,讲学不断。更重要的是,武媚娘打破了以往文学士只知皓首穷经的惯例,让馆中士子参与到具体的政务实践中来。

她将一些不甚紧急的奏章、地方政情分析、乃至新政条例的草拟工作,交给文学馆的士子们讨论、撰写条陈,以此观察他们的能力与见解。

表现优异者,很快便被委以实职,派往御史台、六部各司乃至地方州县任职,虽然起初职位不高,但前途光明。

在这过程中,武媚娘身边最早跟随她的一批女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慧娘心思缜密,精通算学,被武媚娘任命掌管文学馆的典籍、账目及与户部、工部的协调事宜,她将庞大的书籍和物资管理得井井有条。

另一位心腹女官金叶,性格刚毅果断,颇有胆识,则被派去负责甄别士子背景、核查荐举真实性等需要雷厉风行的工作,成了武媚娘在暗处的眼睛和手臂。

这些女子,以其忠诚和能力,成为了武媚娘权力网络中不可或缺的节点,她们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

随着一批批寒门才俊通过文学馆步入仕途,朝廷的中下层官员结构开始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这些新人,大多对给予他们机会的武媚娘抱有知遇之恩,其忠诚度远非那些盘根错节的旧官僚可比。他们充满朝气,勇于任事,给略显沉闷的官场带来了一股新风,也极大地提升了行政效率。

虽然他们目前职位不高,但假以时日,必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武媚娘时常会召见这些新晋的年轻官员,询问他们对时政的看法,鼓励他们直言进谏。

她的态度温和而睿智,总能切中要害,令这些年轻人既感敬畏,又心生折服。一种基于才能认可和个人魅力的新型君臣关系,正在悄然形成。

这种关系,超越了传统的君臣名分,更带有一丝“座师”与“门生”的色彩,将他们的前途命运,与武媚娘个人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李贞在承香殿静养,偶尔能听到前朝传来关于文学馆才俊又提出了某项利民新政,或是在某个职位上做出了成绩的消息。

他心中明白,武媚娘正在用另一种更堂皇、更有效的方式,构筑着她坚不可摧的权力基石。这种“阳谋”,比任何阴险的手段都更具威力,也让他更加无力抗衡。

他只能看着自己的影响力在朝堂上被一点点稀释,而武媚娘的权威,则随着这些新生力量的注入,日益巩固。

这一日,武媚娘在贞观殿批阅奏章,苏慧娘在一旁协助。一份来自淮南道的奏报,提及当地推广新式水车遇到乡绅阻挠,进展缓慢。

武媚娘看完,沉吟片刻,对苏慧娘道:“慧娘,你去文学馆,将涉及工部水利、农桑的策论找几份出色的来,尤其是关于如何化解地方阻力、推广新法的。让撰文者明日来见本宫。”

“是,娘娘。”苏慧娘领命而去,脚步轻快。她喜欢现在的生活,充满挑战,也充满价值。

武媚娘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紫微宫远处正在加紧施工的宫苑。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脸上,映照出坚毅的轮廓。

拒绝阴私手段,非是心慈手软,而是她选择了更艰难、却也更高明的道路。她要打造的,不是一个靠阴谋维系的后宫,而是一个由能力和忠诚构筑的、听命于她的朝堂。

文学馆,就是这盘大棋上,至关重要的一步闲棋,此刻看似不起眼,将来或可定鼎乾坤。

只是,她偶尔抚上自己隆起的腹部时,眼中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色。赵氏、刘氏的胎儿在一天天长大,未来的变数,也如同这宫墙下的阴影,随着日升月落,悄然蔓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