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权倾大唐,我与武媚娘缔造盛世 > 第104章 二圣临朝

阳光透过太极殿高大的窗棂,在光滑如镜的金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殿内,熏香袅袅,却压不住一种前所未有的、混合着期待、审视与隐隐不安的紧张气氛。

文武百官依序肃立,绯袍紫服,济济一堂,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投向那御阶之上、并排设置的两张鎏金凤翅扶手宝座。

今日,是新朝首个“二圣临朝”之日。

摄政王李贞与晋王妃武媚娘,将首次以并肩而坐的姿态,共同接受百官朝拜,处理军国要务。

这并非简单的仪式,而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信号,标志着权力核心的二元格局,正式浮出水面。

诏书明发,言及“王妃辅政有功,德配天地,特允同御朝堂,共商国是”,措辞堂皇,却难掩其下涌动的暗流。

钟鸣鼓响,净鞭三声。李贞与武媚娘在内侍的引导下,自殿后缓步而出。李贞身着杏黄色摄政王朝服,头戴远游冠,面色沉稳,步伐稳健,眉宇间却比往日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凝重。

武媚娘则是一身蹙金绣鸾鸟深青朝服,虽因孕期已近五月,腹部微微隆起,需宫女在旁稍稍搀扶,但她的脊背挺直,面容平静,目光扫过下方群臣时,清澈而锐利,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仪。

二人并肩行至御阶顶端,并未立刻落座,而是先向那空悬的、代表年幼皇帝的龙椅躬身行礼,随后才各自转身,安然入座。

李贞居左,武媚娘居右,座位并列,并无高下之分。这一坐,便坐实了“二圣”之名。

“臣等参见摄政王殿下!参见王妃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山呼之声震殿而起,百官躬身下拜,动作整齐划一,但许多低垂的眼帘下,眼神却复杂地交换着。

裴炎、刘祎之等武媚娘心腹,神色恭敬中带着振奋;程务挺、黑齿常之等武将,目光沉稳,略带审视。

而一些李贞新近提拔的泉部、司农寺官员,以及部分传统的世家出身的老臣,则或多或少流露出疑虑与观望之色。

“众卿平身。”李贞抬手,声音洪亮,试图掌控开场的气氛。

“今日起,本王与王妃将共同听政,望诸位臣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国事为重。”他例行公事地说了几句开场白,目光扫过案头堆积的奏章,“有事早奏。”

朝会正式开始。最初的几项议程,多是关于西北战事善后、吐蕃请罪使团安置等常规事务,李贞主导问询,相关部院官员奏对。

武媚娘大多只是静听,偶尔在李贞目光投来时,微微颔首,或低声补充一两句细节,显得十分默契与配合。殿内气氛看似平稳。

然而,当议题转向河北道蝗灾后续赈济及赋税减免事宜时,微妙的变化开始出现。

户部尚书出列,手持笏板,朗声奏道:“启禀殿下、娘娘。去岁河北道蝗灾,蒙朝廷赈济,灾情已缓。

今岁夏税征收在即,依《赋役令》及旧例,受灾州县,可酌情减免三成赋税,分三年补征。此乃祖宗成法,稳妥可行,臣请殿下准奏。”

这套方案,遵循旧制,四平八稳,是官僚体系最习惯的处理方式。

李贞闻言,点了点头,他近来忙于构建新署和应对北疆,对这类具体民政,倾向于依章办事,以求稳定。他正要开口准奏,身侧却传来一个平静却清晰的声音。

“且慢。”

武媚娘微微侧身,看向户部尚书,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天然的质疑:“张尚书,依旧例减免三成,分三年补征,固然稳妥。

然,本宫查阅河北道近日呈报,去岁蝗灾,尤以赵州、冀州为甚,田亩绝收者十之七八,百姓多以草根树皮为食,至今元气未复。而沧州、景州等地,灾情稍轻,恢复较快。

若一概减免三成,对于赵、冀灾民,杯水车薪;对于沧、景百姓,则未免过于宽宥,于国库亦有损。此其一。”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群臣,继续道:“其二,分三年补征,看似体恤民力,然则,连年加征,如同钝刀割肉,百姓疲于应付,怨气易生。且官府年年催科,亦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岂是良策?”

户部尚书张循的脸色微变,额头渗出细汗,强自镇定道:“娘娘明鉴,然……然旧例行之有年,骤然更改,恐生混乱……”

“旧例不合时宜,便当更改。”武媚娘打断他,语气依旧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本宫以为,赈灾恤民,当实事求是,区别对待,更要着眼于长远恢复。”

她转向李贞,声音提高了几分,确保殿内每个人都听得清楚:“王爷,妾身有一议:可命户部、司农寺、工部,会同河北道州县官员,立即重新核查各州县实际受灾等级,分为‘重灾’、‘中灾’、‘轻灾’三等。

‘重灾’之地,如赵州、冀州,今明两年赋税全免,后年视恢复情况再定;‘中灾’之地,免今年赋税之半;‘轻灾’之地,循旧例减免三成即可。如此,方能真正解民倒悬。”

此言一出,殿内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分级减免,更具针对性,但也更考验官府的执行力。

不等众人消化,武媚娘又道:“再者,与其空等减免,不若‘以工代赈’。可趁此农闲,由朝廷拨付专款,招募灾民,兴修赵州、冀州等地破损的水利设施,疏浚河道,加固堤防。

既能让灾民凭劳力获取口粮,度过难关,又能为来年农耕打下基础,防范水旱。此乃化消极为积极,一举两得之法。”

她目光炯炯,数据信手拈来:“据工部估算,修复赵州白马渠、冀州广润渠等工程,约需民夫五万,工期两月,耗粮十五万石,钱帛三十万贯。

而此举,可保今冬明春数十万灾民不至流离失所,更可惠及后世。相较于单纯减免赋税、等待恢复,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她甚至引经据典:“《史记·河渠书》有云:‘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修水利乃治国安邦之本。前朝隋炀帝大兴土木,固不可取,然因噎废食,亦非明君所为。

当用则用,当省则省,关键在于是否利于民生社稷。”

一番话,条分缕析,数据扎实,思路清晰,既指出了旧例的弊端,又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新方案,更上升到治国方略的高度。相比之下,户部那句“循旧例,稳妥可行”的奏请,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甚至有些敷衍塞责。

殿内一片寂静。许多官员,尤其是那些务实派的官员,如裴炎、刘祎之,以及程务挺等将领,眼中都露出了钦佩之色。就连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也不得不承认,王妃的方案确实更为高明,更得民心。

李贞坐在那里,脸色有些微妙。他原本已准备准奏户部的方案,武媚娘的突然介入,打乱了他的节奏。他本能地感到一丝不快,一种权威被挑战的感觉。

他试图坚持:“媚娘所言,确有道理。然,分级核查,工程兴役,牵涉甚广,恐地方官吏执行不力,反生弊端。不若……先依旧例,待观察后再行调整?”

他的语气带着商榷,但意图很明显,希望维持自己的决定。

武媚娘转回头,看向李贞,目光平静无波,语气却带着一种柔和的坚定:“王爷所虑,亦是老成谋国之言。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河北灾民,嗷嗷待哺,岂能再拖延观望?”

她目光扫向裴炎和司农寺卿,“至于执行之力,可命裴相总揽,司农寺、工部、御史台选派干员,组成巡察使团,亲赴河北,督导落实。若有怠政渎职者,严惩不贷!如此,可保政令畅通。”

她将执行和监督的环节都考虑到了,堵住了李贞的借口。而且,她提议由裴炎总揽,裴炎是她的人,这等于将此事的主导权也揽了过去。

李贞张了张嘴,却发现无话可说。武媚娘的方案,无论从道义上还是可行性上,都无可指摘。

若再强行坚持旧例,不仅显得自己固执短视,更会在群臣面前暴露自己与武媚娘在执政能力上的差距。他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从身侧弥漫开来,笼罩了整个大殿。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勉强笑了笑:“王妃思虑周详,体恤民瘼,是本王虑事不周了。就依王妃所奏办理!裴炎!”

“臣在!”裴炎立刻出列。

“此事由你总责,会同相关衙署,即刻拟定详细章程,报本王与王妃审定后,火速执行!”

“臣遵旨!”裴炎躬身领命,声音洪亮。

一场看似寻常的政务讨论,以武媚娘的全面胜利而告终。经此一事,朝堂的氛围悄然改变。

接下来的奏对中,许多官员在陈述完事项后,目光会不自觉地瞟向武媚娘,似乎更期待她的决断。即便是向李贞奏事,语气中也多了几分请示的意味。

武媚娘或简洁指示,或深入追问,总能切中要害,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与李贞偶尔流露出的迟疑和依赖旧例形成了鲜明对比。

程务挺在奏报北疆军务时,详细分析了突厥残部的动向和己方布防,李贞听得连连点头,最后惯例性地问:“程将军以为,当如何应对?”

程务挺抱拳道:“末将以为,当增兵云州,加强戒备,同时遣轻骑巡边,震慑宵小。”这是稳妥之策。

李贞正要点头,武媚娘却开口道:“程将军,增兵巡边,固不可少。然,阿史那伏念新败之余,竟敢再次寇边,其背后恐有支撑。除军事外,可曾探得契丹、奚族内部有何异动?或有无其他势力暗中联络?”

程务挺一怔,随即肃然道:“娘娘明察!末将已加派斥候,确有迹象表明,有吐蕃残部使者暗中活动于契丹部落之间。末将已命人严密监视。”

“嗯。”武媚娘微微颔首,“军事固防,谍报亦不可松懈。需双管齐下,方能知其虚实,断其羽翼。此事,将军可与燕青多通消息。”

“末将明白!”程务挺眼中闪过一丝敬佩,躬身退下。

李贞坐在一旁,听着武媚娘与将领的对答,心中那股压抑感愈发强烈。他发现自己熟悉的军事领域,武媚娘也能凭借其情报网络和战略眼光,提出更具深度的见解。

朝会持续了近两个时辰,终于结束。百官躬身退朝。李贞和武媚娘起身,在内侍的簇拥下,离开太极殿。

回两仪殿的路上,武媚娘侧首对李贞柔声道:“王爷连日操劳,今日又议了这许久,想必乏了。河北赈灾诸事,细则繁琐,让裴炎他们去斟酌办理便是,王爷不必事事躬亲,保重身体要紧。”

她的语气温和关切,如同一位体贴的妻子。但听在李贞耳中,却别有一番滋味。

这看似关心的话语,实则是在暗示他,不必过多插手她已经接手的政务。

他勉强笑了笑,拍了拍武媚娘的手:“有媚娘分担,本王轻松不少。你也辛苦了,回去好生歇息。”

回到两仪殿,武媚娘在宫女的服侍下,更衣歇息。

而李贞却独自一人,在偏殿的书房中坐了许久。

窗外阳光明媚,他却觉得心中有些发冷。今日朝堂之上,武媚娘那光芒四射的表现,群臣那悄然转变的态度,都像一根根刺,扎在他的心上。

他意识到,“二圣临朝”并非简单的共同理政,而是一场无声的较量。武媚娘凭借其超凡的政治智慧和早已布局的势力,正在不动声色地,一步步地,主导着朝局。

他召来一名绝对心腹的老宦官,低声密嘱:“从今日起,给朕盯紧些。朝中大臣,尤其是裴炎、刘祎之等人,平日与王妃往来奏对,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有何异常,一一报来。

还有……后宫那边,两位侧妃处,也多加留意。”

老宦官心中一凛,连忙躬身应道:“老奴明白。”

李贞挥挥手,让他退下。

他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盛开的石榴花,心中一片茫然。

权力的天平,正在以一种他无法阻止的方式倾斜。而他,这位名义上的摄政王,该如何自处?

他第一次,对未来的局势,感到了深深的忧虑和不确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