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权倾大唐,我与武媚娘缔造盛世 > 第101章 制度革新

摄政王李贞亲率大军出征吐蕃的消息,如同一声战鼓,擂响了整个大唐帝国。玄甲军的铁骑踏起滚滚烟尘,旌旗招展,向着西北方向迤逦而去。

长安城的百姓涌上街头,目送着这支承载着帝国希望的军队远去,心中交织着期盼与忧虑。

朝堂之上,随着李贞的离开,权力的重心,无可争议地、也更加彻底地,落在了留守监国、坐镇京师的晋王妃武媚娘肩上。

然而,大军出征不过旬日,坏消息便接踵而至。

八百里加急军报送入两仪殿,字里行间透着不祥:大军行至陇山古道,遭遇数十年不遇的罕见暴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粮草辎重车队受阻于峡谷之中,寸步难行。

更令人心悸的是,军报末尾提及,先锋斥候屡屡遭遇不明身份的冷箭袭击,已有数名军士伤亡,显然有敌人在暗中窥伺,意图趁天灾制造**。

远征大军,尚未与吐蕃主力接战,便已陷入补给困难、腹背受敌的困境。

消息传开,长安城内刚刚因清洗叛逆而稍显平静的气氛,瞬间又紧绷起来。

一些原本就对武媚娘掌权心怀不满、或是在清洗中侥幸残存的旧势力,开始暗中窃窃私语,将天灾与**联系起来,隐隐散布“女主当国,天降灾异”的流言。

两仪殿内,烛火映照着武媚娘沉静如水的面容。她仔细阅读着军报,指尖在“暴雨阻路”、“冷箭袭扰”等字眼上轻轻划过,眉头微蹙,却并无惊慌之色。

“王爷大军受阻,乃天时不利,非战之罪。”她放下军报,对肃立一旁的裴炎、刘祎之等心腹大臣说道,“然,此亦警示我等,内政若不固,外患便难除。

前线将士用命,我等在后,更当励精图治,革除积弊,富国强兵,方能为王爷提供坚实后盾,亦让那些宵小之辈,无隙可乘!”

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瞬间驱散了殿内因军报带来的阴霾。

所有人都明白,这位王妃,绝不会因暂时的困难而退缩,相反,她将以此为契机,推行她酝酿已久的、更为深刻的变革。

次日大朝会,太极殿内的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

龙椅空悬,摄政王远征,御阶之下,武媚娘端坐于特设的珠帘之后,虽无摄政王名分,但其威仪气场,已然是实际的决策者。百官行礼,目光复杂,有敬畏,有疑虑,也有暗中窥探。

朝会议程刚一开始,武媚娘便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她并未先议军务,而是命中书侍郎裴炎,宣读了一份由她亲自主导修订的《大唐新修姓氏录》序言及部分纲要。

裴炎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内容却如同惊雷,炸得所有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员头晕目眩!

新的《姓氏录》彻底打破了魏晋以来以“郡望门第”论高下的传统,将当朝勋贵、有功之臣的家族列为上等,而将那些徒有虚名、却无实绩的旧士族大幅降等!

更令人震惊的是,序言中明确写道:“夫世家者,非以地望论尊卑,当以功业定高下。

立国有功者,辅政有劳者,治民有方者,虽起于寒微,亦为国之栋梁,当列上品;徒恃祖荫,无益社稷者,纵号望族,亦应黜落……”

尤其让山东“五姓七望”(崔、卢、李、郑、王等)等传统高门大族无法接受的是,武媚娘所在的武氏家族,因其父武士彟的功勋及其本人“辅政有功”,被赫然列为第一等!

而大量在此次平定叛乱、治理地方中表现出色的寒门官员家族,也被提升等级,许多旧士族则被降等甚至剔除!

“荒谬!此乃祸乱纲常,颠倒黑白!”礼部一位出身清河崔氏的老侍郎忍不住出列,气得浑身发抖,指着裴炎手中的文书,“王妃娘娘!士族门第,乃千年传承,关乎礼法根本!

岂可因一时之功过而轻言变更?如此作为,将致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啊!”

“臣附议!”另一位出身太原王氏的御史也跳了出来,“《姓氏录》关乎士人体面,朝廷颜面!若按此录,则贩夫走卒亦可与诗礼传家之族并列,成何体统?恳请娘娘收回成命,遵循古制!”

一时间,数名出身高门的官员纷纷出言反对,情绪激动,引经据典,痛心疾首,仿佛武媚娘此举是要掘了他们的祖坟。

珠帘之后,武媚娘静静听着,面色无波。待反对之声稍歇,她才缓缓开口,声音透过珠帘,清冷而有力:

“诸位大人所言古制,本宫岂能不知?然,诸位可曾想过,尔等所恃之‘古制’,造就了多少尸位素餐之辈?压抑了多少寒门英才之路?

‘五姓七望’,名头固然响亮,然于国于民,又有几多实绩?去岁北疆战事,户部粮饷捉襟见肘时,诸位高门可曾慷慨解囊?今岁漕运梗阻,关中饥馑时,诸位望族可曾开仓赈济?”

她的话语如同鞭子,抽打在那些养尊处优的士族官员脸上。

“反之,程务挺将军,出身寒微,却屡立战功,保境安民;裴炎侍郎,家世不显,却勤于王事,夙夜在公;还有今岁科举脱颖而出的诸多寒门士子,皆怀经世之才,却因门第所限,郁郁不得志!

此等人才,难道因其出身,便永无出头之日?难道这大唐的江山,只能由几个固步自封、只顾自家利益的所谓‘高门’来维系吗?”

她猛地提高声调,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本宫修订《姓氏录》,非为坏乱纲常,正是要重树纲常!树立以‘功业’而非‘门第’为衡量标准的新的纲常!

让天下人知道,在大唐,只要你有才学,肯为国效力,立下功勋,便可光耀门楣,福泽子孙!

此乃激励天下英才,共保社稷之良策,亦是打破僵化、富国强兵之根本!谁若阻挠,便是与天下英才为敌,与大唐国运为敌!”

一番话,掷地有声,将个人利益与家国大义捆绑在一起,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那些反对的官员被驳得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武媚娘趁热打铁,宣布了另一项更为根本的改革:“为广纳贤才,自今岁起,科举取士,常科录取名额增至三百人!

另设‘制科’,由本宫与宰相亲自主持殿试,面向所有有特殊才学者,不拘一格,量才录用!所有及第士子,皆需经本宫亲自面试,考其才学,观其器识!”

此言一出,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增加录取名额,已是打破了门阀对仕途的垄断,而由王妃亲自殿试,更是前所未有之事!这标志着,人才的选拔权,将被牢牢掌控在武媚娘手中。

旧士族们又惊又怒,却见武媚娘态度坚决,且手握兵权、又刚刚清洗了政敌,势不可挡,只得暂时隐忍,但心中的怨恨却更深了。

退朝后,武媚娘雷厉风行,立即着手推行新政。

她亲自召见吏部、礼部官员,详细审定《姓氏录》的最终名单,每一个等级的升降,都经过仔细考量,既要达到打击旧门阀、提拔新贵的目的,又要避免过于激进引发强烈反弹。

在审阅一份涉及流放官员家族的名单时,她看到一个名叫“柳文渊”的年轻士子,因其父牵连逆案被流放,但其本人颇有文名。

武媚娘沉吟片刻,批注道:“其父有罪,其子无辜。若确有才学,可准其参加今岁科举,一视同仁。”

与此同时,科举改革的诏书明发天下。

消息传出,整个帝国的寒门士子为之沸腾!无数怀才不遇的读书人,看到了鱼跃龙门的希望,纷纷收拾行囊,奔赴长安。是年秋闱,盛况空前。

贡院之前,人头攒动,来自各地的学子摩肩接踵,其中不乏布衣草鞋之辈。

殿试之日,武媚娘端坐于两仪殿偏殿,亲自担任主考。她并非简单地走个过场,而是对每一位进入最终面试的士子,都进行了细致的考问。

从经史子集到时政策论,她问题刁钻,切中要害,令许多徒有虚名的纨绔子弟原形毕露,也让真正有才学的寒门士子脱颖而出。

一位名叫刘锋的江南寒士,文章锦绣,在对答中更是言辞犀利,直指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漕运、整顿吏治的激进主张,虽然有些观点略显偏激,但其才思敏捷、敢于任事的气质,深得武媚娘赏识。

她不顾部分考官对其“性情酷烈”的评语,亲自朱笔点其为本科状元!

刘锋感激涕零,当场发誓效忠,其眼神中的狂热,已然超出了对朝廷的忠诚,更夹杂着对武媚娘个人的崇拜。

除了政治改革,武媚娘在经济民生上也大刀阔斧。

她深知,权力的稳固最终依赖于民心的向背和国力的强盛。

她以摄政王名义,连续颁布诏令:

“劝课农桑,天下州县,务以垦田增户为考绩首要。新垦田地,免赋三年。”

“兴修水利,着工部勘察全国主要河道,拨付专款,整修堤防,开挖沟渠。”

“轻徭薄赋,减免受战乱和天灾影响州县的税赋,开放官仓,平抑物价。”

“鼓励工商,降低市税,整顿漕运,保障商路畅通。”

这些政策,实实在在惠及了底层百姓和中小地主、商人,迅速赢得了民心。

各地奏报开始出现“田亩增辟”、“仓廪渐实”、“市井繁荣”的喜讯。与之相比,那些旧士族空谈“礼法”的抗议,显得苍白无力。

当然,阻力并非没有。一些旧士族控制的州县,对新政阳奉阴违,甚至暗中阻挠。武媚娘对此毫不手软,通过裴炎控制的御史台和程务挺留下的军方情报网,严密监控地方。

一旦发现贪腐或抵制行为,立即派酷吏(如新提拔的刘锋)前往查办,罢官、流放,甚至处斩,绝不姑息。几次铁腕整治之后,地方官吏再不敢怠慢,新政得以迅速推行。

短短数月,大唐的朝堂和地方,风气为之一新。

寒门官员大量进入各级衙门,带来了蓬勃的朝气和高效率;经济民生开始复苏,社会趋于稳定;武媚娘的权威,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成效的显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朝臣们奏事时,已习惯于先观察她的脸色。

然而,就在武媚娘致力于内政改革,大唐帝国呈现中兴气象之际,边境的烽火并未停息,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一日,武媚娘正在两仪殿与裴炎、刘祎之商议漕运改革细则,一名鸿胪寺的官员却急匆匆求见,面色惶恐地呈上了一份来自吐蕃的国书副本,以及一份来自辽东的紧急军报。

武媚娘展开国书,吐蕃赞普的语气比以往更加傲慢无礼,不仅拒绝和谈,反而变本加厉地要求大唐割让河西走廊,并增加巨额“岁赐”,言辞间充满了轻蔑和威胁。

而那份来自安东都护府的军报则称,高句丽权臣盖苏文,趁大唐与吐蕃交战、摄政王亲征之际,蠢蠢欲动,频繁调兵遣将,袭扰边境,并扣押了大唐使臣,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更令人愤慨的是,鸿胪寺官员低声禀报:吐蕃与高句丽的使者,近日竟在长安西市的一家胡商酒馆中秘密会面,虽不知具体内容,但其勾结之势,已然明显!

“好!好一个趁火打劫!”武媚娘合上文书,眼中寒光凛冽,嘴角却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看来,是觉得我大唐新主初立,王爷远征,内政未稳,便可任人欺凌了?”

她站起身,走到巨大的疆域图前,目光扫过西陲的吐蕃和辽东的高句丽,声音如同淬火的寒铁:

“裴相,拟文回复吐蕃赞普:大唐疆土,寸土不让!若要战,便战!”

“传令安东都护府:严密监视高句丽动向,若其敢越境一步,坚决反击,勿谓言之不预!”

“另外,”她顿了顿,语气中透出森然杀意,“告诉鸿胪寺,盯紧那些不请自来的‘客人’。本宫倒要看看,是谁给了他们这么大的胆子,敢在我长安城内,如此放肆!”

内外交困的危机,非但没有让她退缩,反而激起了她更强的斗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