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哥”集团的覆灭,如同抽走了盘踞在城区肌体深处的一根毒刺,虽留有短暂阵痛,但整个市场的血气都随之顺畅起来。以往那种需要时刻提防暗处冷箭的紧绷感,在高辉心头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久违的、可以专注于事业本身的踏实与从容。
“高记调味”的生意,在这种清朗的环境下,愈发稳健。老客户的订单持续不断,通过居民区小卖部铺开的零售网络也开始稳定贡献利润。后院的生产车间里,两台粉碎机和那口炒锅日夜不休地运转,栓子和春妮也早已成为熟练工,一切井然有序。
高辉并没有满足于此。外部威胁的解除,让他有了更多精力和底气去思考更长远的规划。他知道,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和管理,已经无法匹配“高记”现在的发展速度和未来野心。规范化、企业化,是必然要走的路。
他开始有意识地接触一些关于小型企业管理的书籍和报纸文章,虽然看得磕磕绊绊,但里面提到的“成本核算”、“质量控制”、“市场拓展”等概念,让他深受启发。他意识到,以前那种靠脑子记、靠感觉管的粗放模式,必须改变。
这天晚上,打烊盘账后,高辉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休息,而是拿出一个新买的硬壳笔记本,翻开第一页,郑重地写下了“高记调味发展规划”几个字。
林薇收拾完厨房出来,看到他对着本子凝神思索的样子,走过来轻声问:“还不睡?”
高辉抬起头,将本子往她那边推了推:“薇薇,你看看。我想着,咱们不能总这么摸着石头过河,得有个章程。”
林薇有些好奇地接过本子,看着上面略显生涩却条理清晰的几行字:
1. 生产规范化:制定标准作业流程,明确各环节职责,建立原料、半成品、成品检验标准。
2. 财务清晰化:建立正式账簿,区分公私账目,学习成本核算方法。
3. 市场多元化:巩固现有渠道,尝试接触更大型商超或食品公司,探索外地市场可能。
4. 人员专业化:适时送核心人员(包括我们自己)参加相关培训。
林薇逐字逐句地看着,眼神从最初的疑惑,慢慢变得专注,最后流露出思索的光芒。这些想法,有些高辉零散地跟她提过,但如此系统、清晰地呈现在纸上,还是第一次。
“制定标准……成本核算……”她轻声念着这些陌生的词汇,手指无意识地在纸面上划过。她知道这些东西很重要,是让“高记”变得更“正规”的必经之路,但具体怎么做,心里却没底。
“觉得怎么样?”高辉看着她,语气带着征询。
林薇放下本子,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挺好的。就是……具体该怎么做?咱们都不懂。”
“不懂就学。”高辉语气果断,“我打听了,区里的工商联下个月要办一个针对个体户的短期财务管理培训班,我想给你报个名。”
“我?”林薇再次愣住,脸上掠过一丝慌乱,“我去学?我不行的……我连初中都没念完……”
“没人天生就会。”高辉握住她的手,目光恳切而充满信任,“薇薇,你比我心细,做事有耐性,管账目、控质量这块,你比我更合适。以后咱们的摊子越来越大,光靠我以前那种野路子不行,需要你帮我把住里面这道关。”
他的话语真诚,没有丝毫勉强,只有全然的信赖和托付。林薇看着他眼中自己的倒影,看着他毫不掩饰的期盼,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去学习?像一个真正的学生那样,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这对她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可内心深处,一股被压抑了太久的、对新知和成长的渴望,却悄然萌芽。
她想起自己以前只能麻木地杀鱼,想起后来在高辉带领下,一点点学会炒料、管理生产、甚至能对产品提出改进建议……每一次突破,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现在,又一个更广阔、也更艰难的世界在她面前打开了门。
她抿了抿嘴唇,手指紧张地绞在一起,沉默了许久,才用极轻却异常坚定的声音说:“……那,我试试。”
高辉脸上瞬间绽开一个灿烂的笑容,用力握了握她的手:“好!明天我就去给你报名!”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几天后,高辉拿着盖有工商联红章的听课证回来,郑重地交到林薇手里。那是一张薄薄的纸片,却仿佛有千斤重。
开课那天,林薇起了个大早,换上那件最体面的藏青色外套,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一种奔赴考场般的紧张与庄重。高辉特意让栓子看店,自己陪着她去了培训班所在地——区政府的礼堂。
看着林薇深吸一口气,走进那座在她看来有些威严的建筑,高辉站在门外,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一步迈出去,不仅仅是为了“高记”的发展,更是为了林薇能够真正地站立起来,拥有属于自己的底气和天空。
接下来的日子,林薇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加紧凑。白天在店里忙活,下午抽空去上课,晚上回来还要对着教材和笔记苦苦钻研。那些借贷、分录、成本构成的陌生概念,让她头晕眼花,但她没有抱怨,也没有放弃。她知道自己基础差,就比别人花更多时间,一遍看不懂就看两遍,三遍。有时深夜,高辉一觉醒来,还能看到外间亮着灯,林薇伏在桌上,眉头紧锁,手指在算盘上笨拙地拨动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