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休带着诸葛亮赶回开阳城的时候,曹操已经离开这里南下了。
毕竟孙策的先锋已经进入东海郡,曹操也要带着大军南下。不过曹操把荀彧留在了开阳,第一是让他整顿琅琊郡诸多事宜,第二就是让他接待那位名叫诸葛亮的大才。
曹操说了,军情紧急,不能留在开阳静候诸葛先生,还望诸葛先生见谅。待一切事了,他必定亲自摆下酒宴,向诸葛先生致歉。
在见到曹休带回来的诸葛亮之后,荀彧是怎么想的呢?
主公啊,这孩子太小,怕是……不一定能喝酒啊。
……
荀彧面带微笑坐在那里,一直在认真观察着坐在斜对面的诸葛亮。
这就是疾之说的大才?如此年幼……疾之又是如何知道此子有大才的?
荀彧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已转过数个念头。
不过嘛,荀彧也注意到了,这少年虽然年仅十三四岁,但坐姿端正,目光清明,更难得的是在这州府衙之中,竟无半分局促。
寻常少年见到这般阵仗,要么畏缩不安,要么故作老成,但这诸葛亮却显得从容自若。
“听闻小先生博览群书……荀彧温声开口,“不知近来在读什么?”
诸葛亮已经猜出来荀彧是要考校自己,不过荀彧乃国士,又是谦谦君子,诸葛亮也愿意坦诚相待。
他欠身答道:“回文若先生,亮近日正在研读《管子》。”
“哦?”荀彧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在读《管子》了?
“那……小先生觉得管仲治国,最值得称道之处何在?”荀彧不禁追问道。
“管仲之要,在通权达变。”诸葛亮不疾不徐地答道,“其言,仓廪实而知礼节,看似重利,实则深知民生,乃教化之本。齐桓能成霸业,正因管仲懂得先富民,后强国。”
这番见解让荀彧微微颔首。
翻译一下这句话,就是说管仲很务实,他知道治国得先让人民有钱有粮,解决了生存问题,才能谈文明礼貌,最后国家才能强盛。
这番见解让荀彧微微颔首。
他随即又考校了几个经史问题,诸葛亮皆对答如流,且常有独到见解。
让荀彧惊讶的是,当谈及琅琊国当前政务之时,这少年竟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几个关键。
“亮之愚见,琅琊新定,当务之急,其一,在安抚流民,恢复农耕。若能效仿管仲相地而衰征之法,按土地肥瘠定赋税,必能收民心、固根基。”
“其二,当设常平仓。丰年收储,灾年放粮,既可平抑粮价,又能赈济灾民,使百姓无饥馑之忧。”
“其三,宜兴修水利。琅琊国毗邻沂、沭二水,今当效李冰都江堰之智,开渠引水,既可防洪,又能灌溉,乃百年之大计矣。”
“其四,当重开官学。乱世之中,教化不可废。若能延请名儒讲学,既可收拢士子之心,亦可为明公培育人才。”
荀彧手中茶盏微微一颤。
说实话,这四条建议——安民、积谷、治水、兴教,条条切中琅琊时弊,句句皆是治郡良策。
若是一位在官场沉浮半生的老成官吏提出此论,荀彧只会觉得理所应当,甚至可能还要与之探讨细则。
但此言出自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之口,嘶……这可就不一般了。
荀彧出自颍川,也是见惯了所谓的各种少年英才。说实话,若是荀家子弟在十三四岁的年龄……
不不不,不用十三四岁,哪怕是是二十岁、甚至是二十五岁,能有这样的见识,已属难得。
可这孩子才十三四岁啊。
荀彧仿佛看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像荀彧这样的人,有个通病,就是在看见这种璞玉之后,就会忍不住想要亲手雕琢,将其打磨成器。
换句话说——这样的璞玉,交到别人手上,那就是暴殄天物。
此刻荀彧看向诸葛亮的目光,已从最初的审视,变为了毫不掩饰的欣赏与期许。放下茶盏之后,荀彧的身体不自觉的微微前倾,说话的语气中也带上了几分遇到良才美质的兴奋:“小先生高见,实乃治本之策啊!不知……可愿将这些方略,更为详尽地书录成文?”
荀彧顿了顿,补充道:“彧不才,或可在细则上,与小先生参详一二,随后便可呈报主公,在琅琊即刻推行。”
这番话,已经不是上位者与下位者的考校,而是将诸葛亮放在了近乎平等的位置上商讨政务。
荀彧口中的“参详”……就这么说吧,曹操麾下能有资格让荀彧去“参详一二”的人,一只手都数的过来啊。
此子,确是大才,只要细心雕琢,定是国器!
“文若先生过誉了。”诸葛亮从容起身,郑重一揖,“能得文若先生指点,是亮之幸矣。亮这便去将方才所言整理成策。”
“好好好。”荀彧轻抚长须,满脸微笑,目送诸葛亮退出厅堂的背影。
此刻荀彧已经打定主意,定要将此子留在身边,由他亲自栽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