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躺平失败,被迫在曹营当大佬 > 第83章 贺疾之坐堂理事,小霸王初至麾下(一)

三日之后,曹操带着大军出征,留下贺奔、郭嘉和刚投身曹营的戏志才看家。

除了黄忠和高顺之外,曹营的将军们,基本都被曹操带走了。

黄忠没军职,高顺要练兵,所以他俩继续留守东武阳也合适。

万一曹操大军在外,东郡内哪个地方又闹黄巾了,也好有个人能带着兵过去平定。

结果,曹操大军前脚刚走,贺奔回到太守府议事厅,一眼就瞧见了主位上没人。

郭嘉和戏志才还跪坐在主位左手边的文官席上。

嗯?不对劲儿啊。

贺奔看向郭嘉:“你怎么不坐上去啊?”然后朝着主位的方向努努嘴,示意郭嘉上去。

郭嘉摇摇头:“嘉之位便在此处。”

贺奔不解,看向戏志才。

戏志才同样摇摇头。

趁着其他人还没来,贺奔走到郭嘉跟前:“主公说将郡务托付给你,你肯定要上主位才是。你坐在这里,让下边的人进来怎么看?”

“他们想站着看就站着看,想坐着看就坐着看。”郭嘉一脸淡定,“疾之兄啊,主公不在,自然是职务高者暂代郡守之事。嘉不过一书生耳,职务甚低,岂能恬居主位?”

贺奔一愣:“你?你不是主公任命的主簿么?”

曹操现在只有一个东郡太守的职务,他能任命的官员有限。比如郭嘉,之前曹操任命他为主簿,但是这个职务不是由中央朝廷直接任命的“命官”,而是太守自行征辟的属吏,掌管文书、印鉴,处理日常机要,差不多就相当于……长官的“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

郭嘉既然是这么重要的职务,曹操不在,那由郭嘉暂代郡守,不是很正常么?

“疾之兄啊,嘉之主簿……”郭嘉笑眯眯的解释,“不过是……一小吏矣。”

说完,他还用手比划了一下,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看,就这么小。”

贺奔一时间哑口无言,这……不对啊,曹操不是说将郡务托付了给你和戏志才了么?

郭嘉这躺平不管事儿,咋办?

于是贺奔耐着性子,试图继续劝说:“奉孝啊,这里是主公基业所在,你应当尽心尽力才是……”

郭嘉摆摆手:“主公这个太守不在,但是主公留下了朝廷命官、六百石之尊,有他在,我等听命于他便是。”

贺奔微微眯眼,曹操留下了其他朝廷命官、六百石之尊?

不对啊,荀彧、荀攸、程昱这些文臣谋士,曹仁、夏侯惇、夏侯渊这些高级将领,曹操可是全带走了啊?他留下谁了啊?

然后,贺奔发现郭嘉眼睛直勾勾的盯着自己腰间,他便下意识往自己腰带上一摸……

坏了……

这个时期,官员的印绶是要随身携带的,所以尺寸一般做的很小。

又不是玉玺,做那么大干嘛,对不对。

比如曹操的东郡太守的银印青绶,分为“银印”和“青绶”两个部分。就说这个“银印”,方形,印鼻雕刻成乌龟形状,方寸二分,换算成现代尺寸,也就是不到三厘米的边长。

重量的话,大概是现代社会的一百克左右,也就是两个鸡蛋重。

之前东郡太守王肱见到曹操的时候,想把东郡托付给曹操,为什么要派人回太守府取印绶呢?因为那会儿黄巾贼在攻城,王肱在指挥防守,印绶带在身上,万一丢了那就出大事儿了。

若是平时,这玩意儿还是随身携带居多,毕竟也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此时此刻,贺奔的腰间挂着一枚铜印,印纽上是黑色的绶带。

这是曹操之前给他的郡丞铜印。

郡丞,是郡太守的首席助手,是维持郡级政府运转的关键一环,甚至可以说就是郡政府的二号人物。

石秩,好巧,正好是六百石耶。

呵呵,整个东郡留守班底里,拥有秩六百石以上的“命官”,竟然就只有他贺奔这个新鲜出炉的郡丞了。

你这个曹孟德你不讲武德啊你!

我是来你这儿躺平的,说好了做客卿,怎么一转眼就成了扛大梁的?

贺奔看着空荡荡的主位,又低头看了看手里的铜印,长长的、无奈的叹了口气。

三国演义里,经常看到那些大佬们一句又一句的“吾中计矣”。

可是谁像你曹孟德啊,计谋全给自己人身上用。

“郡丞大人,请吧。”郭嘉笑盈盈的起哄,“放心,主公虽然将文若等人带走,可也不是把整个东郡的属官给你掏空了。”

“何意啊?”贺奔生无可恋的问道。

“毛玠,韩浩,杜袭,赵俨皆在,定会助你妥善处理郡务。”郭嘉解释道,“你只要做好这个主心骨便是了,那些庶务,无需你亲自动手,你让别人代劳即可。”

“好!”

贺奔看向郭嘉,这可是你说的请人代劳,你自己亲口说的嗷。

“奉孝既为主簿,处理文书本是分内之事。这些往来公文,就请奉孝先阅后批复,若有疑难再与我商议。”

贺奔说完,指向身后书案上堆积的那些竹简,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郭嘉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

……

玩归玩,闹归闹,别拿工作开玩笑。

贺奔嘴上吐槽归吐槽,可还是老老实实的接手了郡务。

不过曹操也知道,贺奔第一是精力有限,第二是从没有当过地方官,所以将整个东郡太守麾下的属官幕僚都留在了东武阳。

换句话说,曹操是把“军”带走了,留下了“政”。

贺奔也不需要事事亲为,有郭嘉和戏志才辅佐,他更多的时候,只是是对下边人做事情给出方向上的指导,或者直接对下边人的提案点头或者否决。

曹操走后第三天,有人来报,说孙策已至东武阳,现就在太守府外等候召见。

郭嘉和戏志才并不知道孙策来投的事,他们第一反应都是“孙策是何人啊”。

毕竟这个时候的孙策,年仅十七岁,还是一个少年。在这个看重门第和功绩的时代,一个丧父的年轻人,除了他父亲的旧部,外界几乎没有人知道他。

贺奔看出郭嘉和戏志才的困惑,主动解释道:“他是故乌程侯、长沙太守孙文台之子。”

孙坚殒命的消息,现在基本也传遍各州郡了,所以贺奔也不用解释孙坚是怎么没的。

然后,贺奔又补充了一句:“孙文台将军临终之前,嘱咐其子孙策来投奔主公。”

说实话,贺奔原本以为就是孙策一个人来投,他想象中的画面,是一个刚失去父亲的十七岁少年,风尘仆仆、神情悲戚地前来寻求庇护。

结果孙策带着身后那几位进来的时候,贺奔这才发现自己错的……有点儿离谱。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