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又进行了一段时间,众人详细了解了王允联合吕布诛杀董卓的过程,以及现在长安的部分现状。
议事结束之后,众人告退,曹操则是留下了荀彧,荀攸,程昱,郭嘉,戏志才五大谋士,还有贺奔。
这就算是目前曹营的核心谋士圈了。
等到其他人都离开之后,议事厅大门重新关上。
曹操沉吟片刻,将思绪从长安的剧变中拉回,目光也变得锐利:‘董卓既死,天下格局必有大变。”然后他直勾勾盯着贺奔,“疾之,依你之见,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去做?”
贺奔沉默片刻:“我……我先想想。”
其实是他在回想历史上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
曹操微微点头,然后看向荀彧:“文若,你意下如何?”
荀彧捋着胡须,微微皱眉:“主公,以彧之见,主公应当尽快将豫州全境,收入囊中。”
之前曹操剿灭兖州各地黄巾军残部的时候,也多次因为追击黄巾军等原因,进入过豫州的颍川郡、陈国等地。因为这个时候的豫州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有朝廷任命的刺史,也有袁术等军阀的势力,所以曹操并没有控制豫州全境,只是在颍川等郡有了影响力。
“兖州北方与冀州相邻,东边又有徐州。”荀彧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兖州南北,“冀州袁本初,势力强盛,虽与主公有些过节,但目下与主公尚是盟友,不宜图谋。”
“徐州的陶恭祖,虽非雄主,但根基深厚,且无隙可击,若贸然兴兵,恐失道义,引来四方讨伐。唯有南方豫州……”
只见荀彧的手指重重落在地图中的豫州之上:“豫州地处中原腹地,户口百万,土地肥沃,更兼颍川、汝南等地人才辈出。得之,则主公霸业可成!此前我军因追击黄巾,已涉足颍川、陈国,在当地颇有根基。如今董卓新丧,朝廷自顾不暇,正是天赐良机,主公当以‘奉天子诏,安靖地方’为名,迅速出兵,扫平豫州境内不服之众,将其彻底纳入麾下!”
曹操听得连连点头,因为荀彧的分析正合他意,
向南发展,确实是目前最优的战略选择。
于是他看向其他谋士:“文若之言,诸位以为如何?”
程昱、荀攸、郭嘉和戏志才都表示赞同。
这时,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刚才一直沉默不语的贺奔。
他虽然还没有说话,但每次他开口,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看法。
曹操笑着问道:“疾之,你思忖良久,可有高见?”
贺奔从沉思中回过神:“文若先生和诸位所言战略,深合我意,豫州确实是下一步的最佳目标。不过……”
贺奔刻意停顿片刻,然后环顾众人:“我们的动作要快,一天都不可耽搁。我担心长安那边,早晚必有祸乱,我们必须趁着这个时候,将豫州揽入麾下。”
见众人都在看着他,贺奔决定把话说的再明白一些。
“我担心,长安即将有变,朝廷再次陷入混乱……”贺奔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语气凝重,“王允此人,刚直有余,而宽厚不足。他虽设计诛杀董卓,立下不世之功,但恐怕难以妥善处置董卓留下的庞大西凉军团。所以……”
之前贺奔的几次“预言”,从来都没有出过错,曹操对贺奔说的话也是深信不疑。
现在,贺奔说,长安即将有变……
“贤弟,不妨将话说的再清楚一些。”曹操赶紧催促道。
其他人也都是这个意思。
贺奔微微叹气:“好吧,诸位,我有个问题。董卓虽死,他的西凉军,朝廷该如何处置。”
贺奔问完这个问题,就静静的坐在那里,等着众人的回答。
荀彧略一沉吟,率先开口。
“董贼伏诛,其西凉部属,皆是从犯。以王司徒之刚正,若由他总领朝政,必主张严惩首恶,以儆效尤。然西凉军众十余万,若尽数诛连,恐生大乱。彧以为……哦,王司徒当会效仿光武皇帝‘云台释兵’之旧事,请天子下诏,赦免西凉军部属之罪,将其分化安置,使这支虎狼之师不再为患关中。”
曹操点头:“文若之言,老成谋国。”
荀攸也附和道:“朝廷眼下最需稳定,强硬剿杀数十万西凉军,力有未逮,且易逼其狗急跳墙。最稳妥之法,便是明示宽恕,暗行拆分,去其枭首,散其部众,方可平稳过渡。”
郭嘉嘴角带着一丝玩味的笑容,发表自己的意见:“王允诛董,借的,是吕布这把刀,以及董贼西凉军内部离间之计。如今大局初定,他或许会想故技重施,以高官厚禄诱使李傕、郭汜等人互相猜忌,甚至自相残杀,朝廷坐收渔利。此乃权谋之策,虽险,却可省却大军征伐之苦。”
戏志才咳嗽两声,缓缓道:“诸公之论,皆在情理之中。王允掌权,首要在于稳定朝纲,树立威信。对西凉军,大概率会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只要李傕、郭汜等人愿意表面上臣服,朝廷多半会给予虚衔,将其调离要害,再徐徐图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