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行走在诸天万界的人 > 第47章 大政,大乱,亦大治

行走在诸天万界的人 第47章 大政,大乱,亦大治

作者:老实人12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1-23 13:36:39

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战斗,我们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然而,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内心却并没有太多的喜悦。

因为我深知,这场胜利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前方还有无数的挑战等待着我们去克服。

我毫不犹豫地将前线的事务交还给黄闯子,然后匆匆赶回南京。

在南京,我选择以低调的方式来处理这场胜利。

我的态度非常明确:这不过是一场小小的胜利,我们并没有收复一寸土地,又有什么值得大肆庆贺的呢?

新明应该有更广阔的胸怀和更宏大的气魄,不应该在这一点点小胜上斤斤计较。

当然,既然打了胜仗,相应的晋升和赏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但我更看重的是如何激发新明的潜力,让这个国家真正强大起来。

实际上,新明拥有巨大的潜力,只要我们能够充分挖掘并发挥出来,就能够拥有足够的底气去支撑北方的经济发展。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上的胜利,还要从各个方面全面考虑国家的发展。

你打下了这片土地,接下来该如何治理呢?

这是摆在你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你看看那些嗷嗷待哺的百姓,他们正眼巴巴地望着你,期待着你能给他们带来生存的希望。

你会怎么做呢?

一种选择是,你可以动用自己的财富和粮食,将这些物资运往灾区,救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民。

这无疑是一种仁慈之举,能让你在百姓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然而,另一种选择却是,你选择不作为,对这些百姓的困境视而不见。

毕竟,你可能并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或者你认为这样做会对你的统治产生负面影响。

从感情上来说,对本国子民见死不救显然是不对的。

作为一国主政,你有责任保护和照顾你的子民。

但你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你所治理的是一个庞大的国家,政治并不是简单的情感问题。

在政治的世界里,有时候需要进行冷酷的计算。

你需要权衡各种利弊,考虑到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

如果救助百姓会导致国家财政的崩溃,或者引发其他更严重的问题,那么你可能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

你不能仅仅凭借感情用事来治理国家,而是要学会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找到平衡。

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果断的决策,你才能真正掌管好这个国家,实现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之中,发展与财富成为高悬于头顶的熠熠灯塔,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为了实现这宏远目标,我当机立断,一方面雷厉风行地重开龙江造船厂。

一时间,龙江之畔,锤声与号子声交织回荡,工匠们似灵动的音符,穿梭于木料与船台之间,一艘艘崭新的船只在这热火朝天的氛围中拔地而起,承载着驶向繁荣的希望。

另一方面,我将目光投向了称霸东南沿海的郑一官,也就是郑芝龙。

彼时,明朝军队在与北方建虏的糟糕战绩,如阴霾般笼罩,郑一官本就心生投降之意。

细细想来,实在不能苛责于他。

郑一官自幼闯荡江湖,将性命置之度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谋略,在血雨腥风中披荆斩棘,才缔造了 “南霸王” 这份庞大的家业。

半生漂泊,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好不容易积累下财富,在暮年之际渴望享受安逸,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如今,我率部在扬州一战大胜之,打破了八旗兵满万不可敌的神话,向郑一官彰显了朝廷不容小觑的实力。

他是个聪明人,深知与我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为表诚意,郑一官亲自登门拜访,带来了琳琅满目的大礼。

我向来不喜拐弯抹角,待宾主坐定,便直截了当地向他摊牌,开出了四个极具分量的条件。

其一,他需献出一部分船只,助力朝廷组建东海和北海两支舰队。

这不仅关乎朝廷海防的稳固,更是维护沿海百姓安宁的关键之举。

其二,他的船队要参与组建南海舰队。

考虑到郑氏在航海领域的深厚底蕴与丰富经验,舰队可由郑氏族人统管,以便发挥其最大效能。

第三,郑家在南边经营多年的造船厂,将纳入朝廷的 “星火计划”。

该计划旨在推动造船技术革新,提升朝廷在航海领域的竞争力。

造船厂可保留郑家股份,让郑家继续从产业发展中受益,但朝廷必须派人监督管理,确保计划顺利实施。

最后,作为对郑家的补偿,朝廷将为郑家颁发私掠许可证。

其他势力获取私掠证,朝廷需收取一半的费用,而郑家仅需缴纳三成。

此外,待朝廷成功攻下大员岛,郑家可移封大员岛,享受如同沐家在云南般的待遇——封王。

大明朝开国以来,鲜少有封外姓王的先例,沐家是个例外,如今,郑家有望成为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家族 。

我深知郑一官是个极为谨慎多疑之人,若贸然抛出优厚条件,他必定会怀疑我心怀叵测,甚至怀疑我要取他性命。

毕竟,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他正是因对清廷意图的误判而丢了性命。

他原以为清廷找他不过是为了钱财,想着给钱便能保平安,万万没想到清廷行事毫无常理可言,最终钱也拿了,他的命也没保住,他那千万身家,反倒让清廷上下狠狠发了一笔横财。

但我与清廷截然不同,我提出的计划,让郑一官看到了其中的巨大潜力与机遇,他觉得这事大有可为。

当我提及云南沐家时,郑一官的眼中闪过一丝别样的神采。

在他人眼中,云南偏远落后,困难重重,可对于他们这些达官贵人来说,云南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便是安稳。

自大明开国以来,多少文武贵戚在权力的旋涡中身败名裂,惨遭屠戮,可云南沐王府却始终屹立不倒,太平无事。

这份长久延续的富贵,是多少人梦寐以求却求之不得的,在郑一官心中,这比任何东西都珍贵。

而最让郑一官心动不已的,是我在言谈话语间对开海表现出的迫切渴望。

这一信号,让他坚信郑家日后依然能够在海上贸易的舞台上大展拳脚,继续延续家族的辉煌与荣耀。

在郑一官的大力支持下,我终于得以着手对南方士绅展开清洗行动。

自大明开国之初,南方就仿佛是一片罪恶滋生的土地,不服王化的现象极为严重。

要不然,洪武太祖那句“杀尽江南百万兵”岂会是随口一说?

究其根源,在元朝统治时期,江南士绅被包税制惯坏了,他们在地方上肆意妄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就拿朱元璋的悲惨身世来说,他家就是在一天之内,亲人接连死去,最后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这背后与江南士绅的恶行脱不了干系。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制定明法律令,规定商业三十税一。

可即便如此,江南士绅却坚决不答应。

为何?

他们觉得这税率太高了。

在元朝时,他们收税想怎么收就怎么收,只需给朝廷缴纳固定的一笔,剩下的便全进了自己的腰包。

可到了朱元璋这里,税钱被固定死了,他们便觉得无法再像从前那样肆意盘剥百姓,向下敛财了。

所以,一直以来,江南士绅与朝廷之间就存在着深深的隔阂,并不齐心。

大明开国第一考试,几乎让南方人全部中举。

即便后来分了南北榜,南方士子依然在科举中抢到了大量的名额,获取了众多的权利。这也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为什么大明一直处于缺钱的困境?

为什么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最终停止了?

为什么朝廷的政策在江南地区总是屡屡受阻,甚至根本推行不下去?

还有那倭寇的问题,背后其实也是江南士绅在暗中捣鬼。

可最终,江南士绅惹出的这些祸事,所有的锅却都让大明朝廷给背了。

所以,自我掌权之后,便早已下定决心,要对江南进行第二次大清洗。

太祖当年杀江南百万,我觉得远远不够,我要杀三百万。

我深知这样的举措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如今南方的问题已然积重难返,如同急症,必须要用猛药才能医治。

我不管外界如何议论,就是要强行推行我的政策。

我要在江南地区开展课地、查账工作,对地方上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但凡在地方上有圈地、夺田、私设公堂、施行沉塘陋习,甚至偷税漏税等行为的,一律没收他们的全部家财。

若是有与倭寇勾结通敌的,诛灭九族。

有违抗朝廷命令、违法乱纪的,诛灭三族。

有圈地抢夺他人田地的,诛灭全族。

简单来说,就是要在江南展开一场大杀特杀,绝不手软。

我还要创立“民风杀之罪”。

每到一个地方,就揪出当地名声恶劣的家族,让锦衣卫对其进行审讯拷问,一旦罪证确凿,立即斩首示众。

甚至,在各省、各府、各县,乃至于每一个村庄,都要展开全面严查。

负责查案的人员,可以获得涉案钱财的十分之一作为分润,我就不信这样一来,他们还不尽心竭力地去办事。

为了防止有人趁机作乱,我一口气调派了四个营的兵力南下。

这四个国防军营兵,再加上地方兵,还有郑家的大力支持,我就不信在这大明的南方,还能有人翻出天去。

我踏入那雕梁画栋的布政司衙门时,檐角铜铃正被穿堂风刮得叮当作响。

案头堆着尺许高的账册,朱砂批注的数字在烛火下泛着血光——短短三月,江南税赋激增三倍,这串惊心动魄的数字,像一把利刃,直直插入了江南缙绅大族的心脏。

消息如野火般在朝堂蔓延,每日早朝,总有几个白发老臣伏地痛哭,涕泗横飞地控诉我苛政扰民。

文华殿的金砖上,唾沫星子与珠玉朝珠齐飞,那些平日里道貌岸然的高官们,此刻全然没了风度。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华山派,掌门书信措辞强硬,抱怨新政断了他们在江南的香火钱,江湖与朝堂的势力,竟罕见地拧成一股绳,试图将我绞杀。

幕僚们忧心忡忡,有人在我耳边苦劝:“大人,见好就收吧,江湖悬赏榜头名已换成您的画像,这是要人头落地的大祸啊!”

但我望着窗外被灯火映红的夜空,心中没有一丝惧意。

新政虽让江南陷入动荡,可源源不断流入国库的白银,像一剂强心针,让风雨飘摇的朝廷重新挺直了脊梁。

我将八成库银投入地方新学与交通修建。

崭新的学堂在废墟上拔地而起,琅琅书声取代了往日的哀叹;宽阔的官道如银蛇般蜿蜒在水乡泽国,商船如梭,货物流通。

剩下的白银,则化作士兵们腰间沉甸甸的饷银,化作军属们脸上久违的笑容。为了保障军人权益,我亲自拟定律法,严惩那些觊觎军属财产的宵小之徒,为每一个保家卫国的士兵撑起一片晴空。

袁承志旧部的官兵们,起初对我心存疑虑,如今却在酒肆茶馆里,毫不吝啬地夸赞我的功绩。

底层士兵们质朴纯粹,谁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就把心交给谁。

但这份拥戴,换来的是江南大地的血雨腥风——二十万叛军揭竿而起,烽火连天。

我站在沙盘前,手中的令旗如同一柄利剑。

水鉴与归辛树并肩而立,水鉴眼神阴鸷,归辛树则一脸肃杀。

“此次出兵,务必斩草除根!”

我将令旗重重拍在沙盘上,震得沙粒簌簌作响。

两万新式国防军如黑色的洪流,裹挟着钢铁的寒光,向着叛军盘踞的方向滚滚而去。

在地方部队的配合下,平叛战场成了一面绞肉机。

归辛树的铁拳如雷霆万钧,所到之处叛军闻风丧胆;水鉴则如暗夜毒蛇,以最小的代价收割着敌人的性命。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惨叫声交织成一曲残酷的乐章,叛军在钢铁洪流面前节节败退,他们的命运,从起兵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

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

大量叛军成了劳役。

因为他们,江南的百姓发声欢呼。

这意味着朝廷劳力充足,至少往后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徭役要服了。

这不奇怪。

对于很多百姓而言,他们宁可缴税,也不想服徭役。

之所以来服徭役,其实是没钱。

有钱就付钱了。

现在一个徭役没了,你说他们快不快活。

还有,大批地主士绅被杀,抄家,族诛。

原本滴水难进的江南,一下子有七成的田土可以被我取出来分给百姓。

你说这百姓快不快活?

因此,叛乱虽骤,然平乱亦速。

个把月的,这叛乱就给平定了,简直宛如一个笑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