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行走在诸天万界的人 > 第14章 又一枚棋子

行走在诸天万界的人 第14章 又一枚棋子

作者:老实人12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1-23 13:36:39

宝爷第一次知道钱能压垮人,是七岁那年。

那天他蹲在自家洋房的雕花铁门外,看哥哥背着帆布包走出弄堂。

哥哥穿着借来的西装,皮鞋擦得锃亮,手里攥着个牛皮纸包,里面是母亲偷偷塞给他的钱。

“等我回来,就给你买英国的巧克力。”

哥哥拍着他的头,声音里的兴奋像刚开瓶的汽水,冒着泡往外涌。

后来母亲抱着他,站在码头哭了三天。

哥哥坐船去了香港,一直也没回来。

只说是忙,忙着做生意,但做什么生意,生活方面是什么情况,却是只字不提。

但街坊邻居的议论像种子落进了宝爷心里。

“还是有钱好啊,能去那么远的地方。”

“听说他哥带了不少钱走。”

他摸着哥哥留下的那双旧皮鞋,鞋面上的折痕里还卡着点泥,忽然就懂了,钱是能让人长出翅膀的东西。

十五岁那年,他在静安寺的电影院门口遇见了那个女孩。

她穿着蓝布旗袍,辫子上系着红绸带,笑起来的时候,酒窝里像盛着当时最时兴的橘子汽水。

宝爷把攒了半年的零花钱都给她买了话梅糖,看她含着糖,含糊不清地说:“我以后要去香港。”

“香港有什么好?”

他问。

“那里的霓虹灯,晚上比白天还亮。”

她舔了舔嘴唇上的糖渍。

“我要在那里住带电梯的房子。”

一年后,她真的走了。

宝爷去码头送她,看她背着帆布包,跟当年哥哥的样子重合在一起。

“等我站稳了,就给你寄明信片。”

她说得轻快,船鸣笛的时候,她甚至没回头。

后来听说,她在香港洗盘子,住鸽子笼一样的房子,但有人问起,她总是说:“总比在老家强。”

再见到她,是十年后。

宝爷在香港谈生意,下榻的酒店里,一个穿着服务生制服的女人端着托盘走过,鬓角有了白发,眼角的细纹里藏着疲惫。

她没认出他,他也没打招呼。

那天晚上,他站在酒店的落地窗前,看着下面流光溢彩的街道,忽然觉得嘴里发苦。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动过心。

他成了黄河路有名的宝爷。

穿定制的西装,戴进口的手表,说话时总带着三分笑意,对谁都温和有礼。

女人们喜欢围在他身边,有的是为了他的钱,有的是为了他的人脉,也有的,是真的被他那副优雅的样子迷了眼。

他从不拒绝,却也从不上心。

送礼物,赴约会,说情话,样样都做得妥帖,却像在演一场早就排练好的戏。

马铃子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个。她在黄河路开了家东京料理店,门面不大,却收拾得雅致。

她不像别的女人那样围着他转,只是每次他带朋友去,她都会亲自下厨,端上一壶温热的清酒,和茶泡饭,说上一句:“慢用。”

宝爷知道她在虚开菜价。

一份刺身拼盘,别家卖八十,她这里能开到一百五。

朋友们笑他被当冤大头,他却只是笑笑,照单全付。

他喜欢看马铃子算完账后,眼里闪过的那点狡黠,像只偷到了腥的猫。

他觉得这样挺好,各取所需,谁也不欠谁。

直到丝光棉的事爆发。

马铃子第一次在批发市场看到那些堆成山的丝光棉时,心里像被猫爪挠了一下。

摊主说这是厂里的尾货,十块钱一件,比宝爷给她的拿货价低了近一半。

她摸了摸面料,和宝爷的货材料几乎没区别。

“这批货我全要了。”

她咬了咬牙,把准备的积蓄取了出来。

回到店里,她连夜让伙计把衣服挂在最显眼的位置,价签上写着“三十五元”——比宝爷手下店铺的售价低了十五块。

消息传出去,黄河路顿时热闹起来,食客们来吃饭时,总会顺带买上两件,说笑着打趣:“还是马老板这里实惠。”

宝爷是在三天后知道的。

他来店里吃饭,看了眼挂在墙角的丝光棉,没说什么,只是让马铃子多上了道醉蟹。

临走时,他才慢悠悠地说:“这些货,以后别卖了。”

马铃子心里发虚,嘴上却硬:“我这也是为了招揽生意。”

“你的店,你做主。”

宝爷笑了笑,没再多说。

他转身时,马铃子看见他西装袖口沾了点灰,那是她店里的地板没擦干净留下的。

她知道宝爷没真生气,虽然他明显有些不高兴,但他向来对她宽厚,无论什么事,他都会纵容她。

因为以前宝爷在生意上,马铃子是真的全心的帮了他。

于生意而言,那一次,真的是救命之恩。

这个恩情宝爷一直记着,也一直在还,这也是马铃子经常占宝爷便宜,宝爷却一笑了之的原因。

可她没料到,小魏会突然杀出来。

那些盗版丝光棉像潮水一样涌进市场,宝爷囤的货砸在手里,仓库的租金每天都在烧钱。

她看见宝爷的次数越来越少,偶尔遇见,他眼底总带着红血丝,说话也少了往日的从容。

再后来,听说宝爷把精力投入到了外贸上面。

马铃子不懂什么是外贸,只知道那是个需要“批条”的生意。

有人说,没批条,就算你有通天的本事,也拿不到进出口的资格。

她再次见到宝爷,是在一场酒会上。他身边站着个穿旗袍的女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说话时眼角带着笑意,正是管批条的王小姐。

宝爷看她的眼神,是马铃子从未见过的专注,他替她挡酒,帮她整理被风吹乱的发丝,甚至会低头听她讲笑话,嘴角的弧度都比平时真切些。

“王小姐路子广,以后还要多靠你费心。”

宝爷举杯时,手腕上的表在灯光下闪着光。

王小姐笑着碰了碰杯:“宝爷客气了,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马铃子站在角落里,手里的酒杯被捏得发烫。

她忽然想起自己店里那些没卖完的丝光棉,此刻正堆在仓库的角落里,落了层灰。

她当初以为低价抢了宝爷的生意,现在才明白,那点钱在他眼里,或许真的不算什么。

酒会结束后,宝爷送王小姐离开,经过她身边时,停下脚步:“店里还好吗?”

“挺好的。”

马铃子低着头。

“最近进了批新的海货,回头送点给你尝尝。”

“不用了。”

宝爷说。

“我最近忙,怕是没时间去了。”

他转身的瞬间,马铃子忽然松了口气。

她回到店里,让伙计把那些丝光棉都打包,送给了附近的福利院。

然后重新写了菜单,把宝爷爱吃的醉蟹划掉,换成了新的菜式。

晚上关店时,她站在黄河路的路灯下,看对面店铺的霓虹灯闪烁。

宝爷的外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王小姐的批条像通行证,让他在新的战场上如鱼得水。

而她的小店,终于彻底成了她自己的。

风吹过街角,带着点凉意。

马铃子裹紧了身上的外套,慢慢往家走。

她知道,有些关系结束了,不是因为谁错了,只是因为彼此要走的路,再也不重合了。

就像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丝光棉,终究会被新的潮流取代,埋进时间的尘埃里。

宝爷第一次觉得不对劲,是王小姐在酒桌上突然问:“你说,咱们俩的事,什么时候跟双方家长说?”

当时他正和几个外商碰杯,香槟的气泡在杯底炸开,像极了他心里那点猝不及防的慌乱。

他笑着打哈哈:“这才哪儿到哪儿,不急。”

王小姐却没笑,旗袍领口的盘扣系得太紧,衬得她下颌线有些锋利。

后来她提得越来越勤。

有时是在送他回公司的车上,有时是在深夜的电话里,甚至有一次,她拿着本家居杂志,指着上面的欧式沙发说:“这个颜色,配你书房的地毯正好。”

宝爷终于认真起来。

在王小姐常去的咖啡馆里,他搅动着杯子里的拿铁,看着奶泡在表面晕开:“我们这样,不是挺好?”

“好什么?”

王小姐把杂志合上,声音冷下来。

“我同事问我,你是不是我男朋友,我都不知道怎么答。”

“你想要什么名分?”

宝爷抬眼。

“你在单位的位置,多少人盯着。真要结了婚,按规矩,你得辞职。到时候,批条的事怎么办?”

王小姐愣住了,随即笑了,笑得肩膀都在抖:“原来你跟我走近,就为了那些批条?”

“我们是互相帮衬。”

宝爷说得平静。“你帮我打通关节,我给你带来的业务,难道少了?”

“我以为……”

王小姐的声音低下去,眼里的光一点点灭了。

“我以为你对我,多少有点不一样。”

那天的咖啡凉透了,谁都没再喝。

王小姐走的时候,把那本家居杂志留在了桌上,封面上的沙发,红得像团火。

没过多久,宝爷就听说,王小姐在单位犯了个大错——一份重要的报关单,她漏填了一项数据,虽然及时补救,没造成损失,但终究落了人口实。

领导找她谈了话,没过三天,她就递了辞职信。

他去她单位楼下等过,想劝她几句,却看见她拎着纸箱走出来,脸上没什么表情,路过他的车时,甚至没往这边看一眼。

阳光照在她的发顶,像镀了层金,脚步却走得异常坚定。

再听到消息,是王小姐自己开了家贸易公司。

她没租在黄河路,而是选了新区的写字楼,据说开业那天,来了不少以前的老同事,还有几个手握实权的领导。

有人说,她把多年积攒的人脉都盘活了,亲自跑工厂,盯物流,签合同,比在单位时还要拼。

宝爷的外贸生意,果然遇到了麻烦。

新接手的办事人员,没王小姐那么利落,批条下来的速度慢了一半,好几次差点误了船期。

他站在仓库里,看着堆积如山的货物,忽然想起王小姐以前总说:“这些东西,要是能早点运出去,能多赚不少。”

有次在酒会上远远撞见,王小姐穿着一身干练的西装,正和几个外商谈笑风生。

她瘦了些,但眼神亮得惊人,举手投足间,全是当家做主的气场。

宝爷端着酒杯想过去打招呼,却看见她转身和别人碰杯,侧脸的线条,比穿旗袍时更锋利,也更耀眼。

他终究没过去。

夜风从宴会厅的落地窗灌进来,吹得桌布边角扬起。

宝爷抿了口酒,辛辣的液体滑过喉咙,忽然觉得,自己好像弄丢了什么。

不是那些迟迟不到的批条,也不是日渐下滑的利润,而是某种……他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就像当年在香港酒店里,看到那个服务生背影时的茫然,又重新漫了上来。

黄河路的霓虹依旧闪烁,宝爷的车开过新区的写字楼,远远看见王小姐公司的灯还亮着。

他踩了脚油门,把那片光亮甩在身后,后视镜里,那点光越来越小,最后缩成一个模糊的点,像颗掉在地上的星星。

至真园的包厢里,桂花乌龙的香气漫在空气里,我对李黎进行最后的告别。

“账户都清了,剩下的转了仓,年底再看。”

李黎看着我,眼尾的红痣在灯光下晃了晃:“您这就要走?”

“今年大概不会再来了。”

我端起茶杯,杯底的桂花沉得安稳。

“这边的事,差不多了。”

窗外的黄河路正过车,车灯扫过包厢的窗棂,在墙上投下两道晃眼的光。

李黎忽然笑了,从包里摸出张名片推过来,边缘还带着点温度:“临走前,能不能帮个忙?”

名片上印着“王珍珠”三个字,头衔是某贸易公司的总经理。

我挑眉,李黎已经接了话:“就是之前跟宝爷走得近的那位王小姐。她自己开了公司,最近接了个大单——三十万条牛仔裤,出口欧洲。”

她顿了顿,指尖在名片上划着:“单子是好单子,做成了,她在圈子里就能站稳脚跟。可问题是……钱不够。”

我捏着名片,纸质挺括,边角烫了金。

“她自己没积蓄?”

“有,但不够填这个窟窿。”

李黎苦笑。

“光是面料和工厂的预付款,就得好几百万。但她之前开张就花了小五十万,现在她的腰包里恐怕真没多少钱,这还是她以前朋友帮忙,让她接了几笔小的,算是小赚了一笔,不然就已经破产了,现在她到处筹钱,找了不少人,原本宝爷也想借,被她一口回绝了。”

“为什么回绝?”

“真正原因你知道的,我猜她大概是不想再欠人情了。”

李黎端起茶壶续水。

“要断,就断个干干净净,藕断丝连算怎么回事,她那个人,性子硬。以前在单位时就不肯服软,现在自己当老板,更不想让人觉得她离了男人不行。”

我看着名片上的名字。

“你跟她很熟?”

“不算熟。”

李黎摇摇头。

“但都是女人,在这条路上混,不容易。她现在不是我的对手,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吧。”

她抬眼看向我,眼神里带着点恳切。

“她需要一笔周转资金,利息好说。您要是觉得不靠谱,我可以做担保。”

包厢里静了片刻,只有墙上的挂钟在滴答作响。

“她为什么非接这个单子不可?”

我问。

明明接不下的。

“赌一口气。”

李黎说得直接。

“她说,三十万条裤子,一条赚十块,也够她撑过这个冬天。要是赔了……”

她没说下去,但眼里的意思很明了。

我把名片塞进衬衫口袋,布料贴着胸口,有点暖。

“她在哪?”

“就在楼下的咖啡馆等。”

李黎眼睛亮了。

“我这就叫她上来?”

“不用。”

我起身,拿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

“我下去见她。”

走到楼梯口时,听见李黎在身后喊:“您放心,这人靠谱。她在单位时攒下的人脉,比咱们想的要深。”

我没回头。

至真园的木雕楼梯踩着发沉,每一步都像踩在黄河路的石板上。

咖啡馆的玻璃门就在转角,里面亮着暖黄的灯,一个穿灰色西装的女人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摊着叠文件,手指在计算器上飞快地按动,侧脸的线条绷得很紧,却透着股不肯弯的劲。

推门进去时,她猛地抬头,眼里的锐利像淬了火,看见我身后的李黎,才稍稍缓了些,起身时,西装的肩线挺得笔直:“是李小姐说的那位先生?”

我在她对面坐下,她推过来一杯柠檬水,杯壁上的水珠滑下来,在桌上洇出个小圈。

“王小姐。”

“我知道您是谁。”

她没绕弯子,直接把文件推过来。

“这是订单的明细,还有工厂的报价单。您要是觉得能做,利息按市面最高的来,周期三个月,我用公司的股份做抵押。”

文件上的数字密密麻麻,像一群攒动的蚂蚁。

我没看,只是看着她:“宝爷肯借,为什么不要?”

王珍珠的指尖顿了顿,随即笑了,笑意却没到眼底:“我要是想靠男人,当初就不会辞职。”

她拿起笔,在文件的最后一页签上名字,字迹凌厉,像把出鞘的刀。

“这单子,我要自己做下来。”

窗外的霓虹映在她眼里,亮得像团火。

我忽然想起许半夏说过的话,女人要想在生意场上站稳,总得有点豁出去的狠劲。

“钱的事,我应了。”

我把文件推回去。

“但有个条件。”

王珍珠抬眼,眼里闪过一丝警惕。

“我不要利息,也不要股份。”

指尖敲了敲桌面。

“只是将来,要是我有朋友想做外贸,还请王小姐多照拂。”

她愣住了,随即笑了,是今天第一次真正放松的笑,眼角的细纹里都带着点暖意:“您这是……”

“算是帮李黎一个忙。”

我端起柠檬水,碰了碰她的杯子。

“也祝你,旗开得胜。”

她的指尖终于不再紧绷,握笔的手稳了稳,在合同上落下最后一个句号。

咖啡馆外的车笛声远远传来,混着里面的咖啡香,竟让人觉得,这趟魔都之行,还不算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