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行走在诸天万界的人 > 第7章 安定岁月

行走在诸天万界的人 第7章 安定岁月

作者:老实人12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1-23 13:36:39

我很快发现,经营书局并非易事。

想要脱颖而出,光是摆放寻常闲书远远不够,关键在于手握最新、最吸引人的话本子。

虽说名儒大师的注释书能在短期内吸引顾客,但长久来看,唯有紧跟时势、推陈出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走访了多家书局后,我将目光锁定在城南一间略显偏僻的铺子。

这家书局的老板是个穷酸书生,一边苦心经营书局,一边准备科举考试。

然而,他既考不中功名,书局生意也日渐惨淡。

得知他有意变卖铺子,去临安城孤注一掷时,我心中暗喜。

在牙行里,我与他相对而坐。

那书生面容憔悴,眼中却还残留着几分不甘与执着。

我先是假意惋惜他的才华,又不动声色地暗示经营书局耽误了他的前程。

几番推拉,他竟真的以二百贯的低价将铺子卖给了我。

走出牙行,我望着手中的契约,心中感慨万千。

这书生太过天真,不知临安城物价高昂,仅凭这二百贯,怕是连个落脚之处都难寻。

但商场如战场,我若不抓住机会,又怎对得起穆念慈和孩子们的未来?

夕阳西下,我带着沉甸甸的契约回到新宅。

穆念慈见我归来,迎上来轻声问道:“相公,书局的事……”

我将契约递给她,笑着说:“放心吧,往后咱们的日子,定会越过越好。”

夜幕降临,嘉兴城灯火渐次亮起。

我站在窗前,望着这座繁华的城池,心中已然有了筹谋。

只要能写出引人入胜的话本子,经营好书局,何愁没有安身立命的资本?

而这,不过是我为家人撑起的一片天的开始。

秋雨初歇,青石巷里还残留着湿润的气息。

我站在新到手的书局铺子前,望着斑驳的匾额,心中满是期待。

这铺子虽有些破旧,但胜在位置不错,稍加整治,便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雇了几个工匠,经过半月的忙碌,书局焕然一新。

红漆的门窗透着喜庆,整齐排列的书架散发着淡淡的木香。

通过牙行,我请来了一位不打算读书科考的夫子当掌柜。

这位夫子饱读诗书,却厌倦了科举的束缚,他的见识与见解,正是我所需要的。

书局重新营业那日,门前挂起了大红灯笼,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着,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

而我主推的,是我为了教杨过编写的《抡语》。

为了这本书,我耗费了无数心血,查阅了大量古籍,融入了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独特理解。

当书一印好,我迫不及待地取了一册,匆匆往家赶。

家中,杨过正坐在院子里,百无聊赖地摆弄着树枝。

看到我回来,他眼睛一亮,蹦蹦跳跳地跑过来。“爹,你带什么好东西回来了?”

我笑着将《抡语》递给他:“过儿,看看这个,这可是专门为你写的书。”

杨过接过书,好奇地翻看着,眼中满是新奇。

有书可读的杨过,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四处疯跑,而是常常坐在窗前,捧着书认真研读。

不要以为杨过是不喜欢学习的孩子,他比一般人聪明得多,学习起来也很快。

只要有新鲜、有用的知识教他,他便能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而这《抡语》,似乎格外对他的胃口。

一日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我正给杨过讲解《抡语》中的内容。

穆念慈端着茶水走进来,在一旁坐下,静静地听着。

过了一会儿,她终于忍不住提出了质疑:“相公,你教过儿的……是……”

“抡语。”

我放下书,看向她。

“啊,相公,不是论语吗?”

穆念慈一脸疑惑。

我轻轻叹了口气,耐心解释道:“娘子,你有所不知。这名叫《论语》的,是弟子为师所着,其中很多是弟子自己的领悟,又怎能和夫子真正的立意一样呢?而这《抡语》,才是夫子真正立义所在。”

我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青山,缓缓说道:“春秋之时,小打无数;战国之时,列国征伐。夫子生于这样的乱世,立意止戈。何为止戈?持戈乃止也。所以说,夫子体形雄魄,力非常人能及。他行走于道上,能在野外折服子路,以一人之力使万众归心。他的学问与威望,让墨翟都对他行弟子之礼。他所到之处,即便小国发兵也无法阻挡。离开鲁国时,他说‘迟迟’,满是不舍;离开楚国时,他说‘早早’,毫不留恋。他行踪天下,为诸国所敬重,最终成为圣人。也正是在他死后,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灭国大战。”

穆念慈听得入神,眼中满是惊讶。

我继续说道:“方今之天下,所读之儒,已非夫子之儒也。今之儒非儒,娘子你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现在的儒学,其实是皇帝想要的儒,而非真正的儒学了。”

“大宋的皇帝,除了太祖皇帝,其余的全都是无能废物。这样的一群人,怎敢让天下子民学习夫子的真章实义?所以才选了一群废物臣子,他们所考、所学,也都是这些犬儒之学,实在不值一提。我教过儿,又不是让他去科考当废物官的,自然要他学习人世间的真本领。”

穆念慈眉目一新,感慨道:“我说这大宋怎么一直懦弱不堪,总是出一些昏君奸臣,原来是他们一直学习的都是错的。”

我笑道:“这是当然的。当年,武帝集权,董仲舒为了儒家,擅自改儒,这一改,就越来越面目全非。有了这一改,自然会有二改、三改,一改再改。试想,如此之下,现今的儒学是什么样,还用说吗?早已经离题八百里,绝非原本经义了。”

穆念慈恍然大悟,点了点头:“相公所言极是,过儿跟着你学习,真是他的福气。”

看着杨过认真读书的模样,我心中满是欣慰。希望这《抡语》,能让他在这乱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心怀天下的人。

而我的书局,也将承载着这份希望,将真正的学问传播出去。

暮色渐浓时,我坐在书局后院的竹椅上,望着檐角低垂的灯笼,听着前堂掌柜招呼客人的声响,心中暗自思忖今日又有几个迂腐书生来闹事。

好在穆念慈没什么文化,听我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阐述《抡语》真义,很快就被说服。

小杨过更是如获至宝,每日捧着书追着我问东问西,那双聪慧的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另一边,《抡语》的销路却出乎意料地好。

墨香未散的书页在市井坊间迅速流传,有人击节赞叹,也有人拍案怒斥。

那些自诩正统儒学的卫道士们坐不住了,隔三岔五便有人在书局里拍桌子砸板凳,指斥我篡改经典、误人子弟。

我倚在柜台边,慢条斯理地品着茶,只要他们不动手,便由着他们闹。

毕竟,这闹市中的喧嚣,何尝不是另一种宣传?

真正惹恼我的,是有个酸秀才竟掀翻了书架。

我不动声色地摸出腰间令牌,那是与超级小丐帮约定的信物。

这是一群年纪不过十岁上下的小乞丐,却机灵得如同夜猫子,嘉兴城的每一条巷子、每一扇窗棂后的秘密,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老板,闹事的是城西王家的二少爷,刚中了秀才功名,家里开着绸缎庄。”

小乞丐阿福踮着脚,将啃了一半的肉包子藏在背后。

“他今日还去了李记茶楼,和几个书生密谋要联名上书官府……”

我随手抛给他一串铜钱,看着他雀跃着跑开,忽然意识到这些穿梭在市井缝隙里的小身影,或许比任何江湖门派都更有价值。

深夜,我将从丐帮小乞丐那里听来的秘辛说与穆念慈。

烛火摇曳中,她手中的针线顿了顿:“你是说,丐帮如今这般势微,竟是因为门派内斗?”

我点点头,往火盆里添了块炭,将北宋年间丐帮与少林寺的恩怨娓娓道来。

“当年少林寺富得流油,不过洒出些碎银子,丐帮便甘心做他们的爪牙。汪帮主这个姓氏,本就暗含讥讽。”

我冷笑一声。

“后来少林为了铲除异己,唆使丐帮去刺杀一个高手,结果误杀了那人的妻儿。那高手一怒之下,杀得江湖血雨腥风。更讽刺的是,他的儿子后来竟成了丐帮之主,还把这‘少林之狗’硬生生变成了天下第一大帮。”

穆念慈放下手中的活计,眉间满是唏嘘:“难怪我听蓉儿说起丐帮事务时,总觉得她有诸多为难。”

我见她提起黄蓉,便接着说道:“洪七公任帮主时,丐帮已是暗流涌动。净衣派与污衣派势同水火,那些富有的净衣派弟子借着丐帮名头经商牟利,与沿街乞讨的污衣派水火不容。洪七公疏懒,虽能压下明面上的争斗,却压不住底下的龌龊。”

“到了黄蓉接手,她本就不喜净衣派的奢靡,又因女子爱洁的性子,重用污衣派。这下可好,等于生生砍掉了丐帮一半的力量。”

我望着跳动的火苗,想起小乞丐们透露的消息。

“不过,她倒是无意间留下了一群好苗子——那些街头流浪的小乞丐,机灵得很,稍加培养,便是最灵通的耳目。”

与小丐帮的交易愈发顺畅。

每周六傍晚,我都会在城郊的破庙里备上热腾腾的包子、香软的汤饼。

十几个小身影从墙头、瓦缝里钻出来,狼吞虎咽间,便将城中大小消息抖落得一干二净。

我将这些情报仔细整理,暗记下那些闹事书生的底细。

月黑风高夜,我身着夜行衣,穿梭在嘉兴城的街巷。

那些平日里在书局耀武扬威的书生,家中底细早已被我摸得一清二楚。

有的大户人家,金银细软藏在暗格里,我只取半数,留个警醒。

有些中等人家,我拿走他们的闲钱,让他们尝尝拮据的滋味。

最有意思的是那些装腔作势的穷书生,我连他们藏在枕头下的几文铜钱都搜**净,看着他们次日抓耳挠腮的模样,不禁哑然失笑。

曾有个书生扬言要报官,却在衙门前徘徊半日,最终垂头丧气地离开。

这世道本就如此,有钱时官府笑脸相迎,没钱时连门槛都跨不进去。

更何况,他们既无人证,也无物证,拿什么来治我的罪?

更重要的是,当他们意识到自己面对的不仅是个“篡改经典”的书商,而是能在暗处掌控他们命运的人时,再大的胆子也被恐惧压了下去。

如今书局前再无聒噪之声,那些书生见了我,要么绕道而行,要么强装笑脸作揖问好。

世人皆是如此,欺软怕硬的本性从未改变。

而我,借着这群小乞丐织就的情报网,不仅护住了书局,更在这嘉兴城里站稳了脚跟。

夜色中,书局的灯火依旧明亮,《抡语》的书页在风中翻动,仿佛在诉说着另一种江湖的故事。

江南的梅雨季总是缠绵,雨滴顺着青瓦屋檐连成珠帘,打在院里的芭蕉叶上沙沙作响。

我将书局的事务交给掌柜打理,每日清晨便在堂屋支起小书桌,备好笔墨纸砚,等着杨过踩着湿润的石板路跑来。

他总爱扒着门框探头,乌溜溜的眼睛先往内室瞟一眼,见穆念慈正坐在窗边穿针引线,才笑着蹦跳进来。

今日穆念慈手中的绸缎泛着柔和的宝蓝色,绣着半朵含苞的玉兰花,杨过一眼就瞧出那是给自己裁的新衣裳,嘴角的笑意怎么也藏不住,乖乖在竹椅上坐好,还不忘把沾了泥点的鞋子往凳下藏。

过儿,今日咱们接着讲《抡语》里持戈止戈的深意。

我翻开书页,指尖划过工整的字迹。杨过虽识字极快,昨日教的三十个字转眼就能默写,但字句背后的武学与处世之道,却需细细拆解。

我握着他的手,在沙盘上重新描摹字:你看这字,止戈为武,不是让人放下兵器,而是要像夫子那样,以强大的力量震慑争斗。

他歪着头沉思,忽然眼睛一亮:就像爹你教我的左右互搏!两只手打架,自己就能分胜负,就不用和别人打了!

我忍不住笑出声,轻轻敲了敲他的脑袋:小聪明用对地方了。

窗外的穆念慈也跟着笑,绣线在她指间灵活穿梭,不时抬头看一眼认真学习的儿子。

教完课业,便是每日的练功时辰。

我带着杨过在院中演练混元功的动静二十四式。

他身姿轻盈,学得极快,只是总爱耍些小聪明,把招式变得花里胡哨。

别想着投机取巧!

我按住他欲耍花招的手腕。

这混元功讲究刚柔并济,每个动作都要沉下心来。

他吐了吐舌头,重新凝神运气,晨光透过他汗湿的发梢,在青砖地上投下晃动的影子。

这样的日子惬意而安稳,直到穆念慈提起送杨过上学的事。

那日晚饭过后,她收拾着碗筷,声音有些犹豫:过儿也到了该去私塾的年纪,总在家学,会不会耽误他……

娘子,你忘了他在牛家村的事?

我放下茶碗,目光转向正在院里追蝴蝶的杨过。

他性子要强,若有人言语冒犯,难免要起冲突。私塾里那些读死书的先生,哪能容得下他这样的性子?

穆念慈的手顿了顿,脸上浮现出忧虑的神色。

她自然记得,去年在市集上,有个泼皮嘲笑杨过没爹的孩子,结果被杨过抄起路边的竹竿打得落荒而逃。

可是……就怕他日后……

咱们教他真本事,不比那些科举八股强?

我握住她的手。

过儿聪明通透,学兵法谋略、练武功心法,将来自有一番作为。再说了……

我笑着看向院中的少年,他正举着树枝,有模有样地比划着招式。

让他天天能守在你身边,不好吗?

穆念慈望着杨过,眼底满是温柔:你说得对。只要他平安喜乐,在哪学都是一样。

雨声渐歇,晚霞染红了半边天。

杨过蹦跳着跑进来,手里攥着几朵沾着水珠的野花,非要插在母亲的发间。

看着他们母子相视而笑的模样,我忽然觉得,这一方小小的天地,或许就是最珍贵的江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