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行走在诸天万界的人 > 第3章 终于结婚了

行走在诸天万界的人 第3章 终于结婚了

作者:老实人12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1-23 13:36:39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坐在窗前,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峦,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那个让我无奈的女子——穆念慈。

大病初愈的穆念慈,倚在破旧的木椅上,苍白的面容难掩曾经的明艳动人。

哪怕大病一场,可她年轻,底子极好,那双灵动的眼睛,即便带着几分病弱的倦意,依然美得令人心动。

只是,她那颗心,早已系在了那已故的杨康身上,再无旁人立足之地。

我深知,这感情的事强求不得,更何况,我又怎能争得过一个活在她回忆里的死人?

再者,看着她一身病弱,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身上还带着些许病馊味,此时的我,确实也提不起太多兴趣。

然而,与穆念慈一同闯入我生活的,还有她那机灵聪明的儿子杨过。

这孩子行事很有分寸,虽活泼调皮,却总能适可而止,不至于让人厌烦。

闲来无事,我便开始教他读书。

原以为和普通孩子一样,一天能记下十个字就已经很不错了,可没想到,杨过竟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教一百个字也能轻松记下。

但我明白,学习不能急于求成,于是我刻意控制着教学的速度,不紧不慢地引导着他。

在这日复一日的教导中,数月的时光悄然流逝。

随着天气渐渐转暖,穆念慈的身体也彻底好了起来。

看着她逐渐恢复往日的神采,我做出了一个决定——正式收杨过为徒。

其实,这决定更多是为了穆念慈。

这个女人,性情太过倔强别扭。

若不是借着师徒的名义,我甚至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让杨过从这里带东西回去给她。

她大病初愈,正是需要调养身体的时候,可她偏偏固执地不愿接受他人的帮助。

没钱却还想自己一个人硬撑,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若真有那般本事,当初又怎会一病不起?

自从杨过拜我为师后,情况便大不一样了。

每天,杨过都能从我的住处带上许多补品回去。

那些我平日里吃不完的鸡蛋、乳品,精心熬制的鸡鸭汤,都借着杨过长身体的名义,送到了穆念慈的手中。

穆念慈冰雪聪明,一看便知这些东西实则是为她准备的。

但她也不好直接拒绝,因为每当她露出推辞之意,我便会半开玩笑地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杨过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给他吃好点,以后怎么长得高、有气力?”

为了儿子,穆念慈即便心中明白我的用意,也只能默默接受。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看着穆念慈的气色越来越好,杨过也在知识的滋养下愈发聪慧,我心中竟生出一丝欣慰。

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让我与这对母子有了这般奇妙的缘分。

而我,也愿意就这样默默守护着他们,看着杨过茁壮成长,看着穆念慈重拾笑颜。

当杨过终于习惯了每日来我这里学习的生活节奏,我便正式开始教他读书识字。

若换作旁人,我或许会有所保留,不知成效几何,但杨过不同。

这孩子仿佛天生带着灵气,学习时举一反三,一点就通,进步的速度远超我的想象,很快便迈入了自读自学的阶段。

学会认字后,我递给他一本书,他竟能自己沉浸其中,逐字逐句地研读,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

为了让他能接触到真正的经典,我特意花费许多时日,一笔一划地手抄了一本《论语》给他。

拿到书的杨过,就像得到了稀世珍宝,整日捧着研读,学得如痴如醉。

没想到,杨过这般痴迷学习的模样,竟惊动了穆念慈。

穆念慈平日里并非喜好读书之人,对学问之事了解不多,但即便如此,她也察觉到了些许不对。

一日,她神色匆匆地找上门来,眼神里满是疑惑与警惕,质问我究竟教了杨过些什么。

我见状,笑着安抚道:“杨嫂子你误会了,孔夫子是春秋时期的先贤,从他那时传下来的学问,历经岁月流转,早已不复原本的模样。我所教的,不过是尽力恢复其本真,用来教导过儿。虽说这与当下盛行的儒学可能有所冲突,但过儿又无需参加科举,何必去学那些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伪学着作?那些东西学了,只会让人变得无聊虚伪。反倒是我教的这些,能让过儿在日后的生活中明辨是非,不至于吃亏上当。”

穆念慈听了,一时语塞。

她这些日子受我诸多照顾,吃我的、喝我的,再加上本身对学问钻研不深,确实难以与我辩驳,最终也只能无奈地由之而去。

自那以后,尽管我曾救过穆念慈的性命,但她对我始终保持着距离,态度客气而疏离。

倒是小杨过,与我的关系愈发亲密,渐渐将我当成了亲爹的替代品。

闲暇时,我们常去溪边钓鱼。

可惜,鱼儿似乎格外狡猾,每次我们收获寥寥,只抓到一些小河虾。

这时,我便会施展美食家的本领,用卓布变出一些小龙虾。

杨过尝过之后,赞不绝口,还不忘带上一些回家给穆念慈。

有一次,穆念慈执意不肯吃,杨过便耐心地亲手为她剥虾。

许是太过专注,一不小心竟把手指甲劈了,疼得他直跳脚,大呼小叫起来。

看着他龇牙咧嘴的模样,既心疼又觉得可爱。

除了钓鱼,我们还时常上山采药、打猎。

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成了我们探索的对象,杨过总是充满活力,在山间蹦蹦跳跳,上蹿下跑。

可到了下山时,玩累了的他便耍赖般地要我背着。

看着他满足地趴在我背上,叽叽喳喳地说着一路上的趣事,我心中满是温暖。

然而,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有一天,杨过垂头丧气地向我诉苦,说村里有人在背后骂我是他的野爹。

我心里明白,这定是村里的孩子欺负他,拿这些话来刺激他。

“别难过。”

我伸手拂去他肩头的落叶。

“那些孩子,村子里的张大、崔二、小狗子、马二虎,还有大头小头兄弟、总光着头的小秃子,他们生在这里,根也扎在这里。”

远处炊烟升起,孩童们的身影被夕阳拉得老长。

“他们如今能漫山遍野地撒欢,不过是仗着年纪小。等春去秋来,磨破的裤脚换成粗布短打,手里的弹弓就得换成锄头钉耙。”

杨过攥紧衣角,指甲在掌心掐出月牙:“可他们总说我……”

“我知道。”

我望着田间弯腰劳作的农人,暮色里他们的脊梁弯成沉重的弧度。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春种秋收的辛苦,遇上灾年连饭都吃不饱。劳动是光荣的,可这年月的苦,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

风掠过屋檐下晾晒的草药,带着淡淡苦涩。

“但你不同,过儿。你生来就该去看更广阔的天地。”

少年猛地抬头,眼睛亮得惊人。

我揽住他单薄的肩膀,继续说道:“跟着我学认字、练武功,将来你会成为名震江湖的大侠。不必守着巴掌大的村子,不必在土里刨食一辈子。你会有雕梁画栋的大宅子,廊下种满四季鲜花,漂亮的婢女捧着茶水候在对廊前,忠心的家丁守着朱漆大门。晨起着朝阳练剑,傍晚在书房读书,连穿衣吃饭都有人悉心照料。”

杨过咽了咽口水,喉结上下滚动:“真的能……”

“当然。”

我指着天际最后一抹霞光,那里正有孤雁振翅掠过。

“那些嘲笑你的话,不过是井底之蛙的聒噪。等你成为大侠,骑着快马衣锦还乡,他们就会明白——你走过的路,是他们一辈子都望不到的远方。”

晚风卷起少年鬓角的碎发,他挺直脊背的模样,恍惚间已有了几分侠客的英气。

夕阳的余晖洒在小院里,杨过捧着热气腾腾的大饼,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金黄的饼皮泛着油光,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这是他最爱的食物。

他一边咬着饼,一边抬起头看着我,眼中满是信任与期待。

在这个单纯的孩子心中,我许下的每一个承诺,都如同天上的星辰般闪耀,终会一一实现。

然而,我深知,

光靠口头承诺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杨过在文化课上逐渐站稳脚跟,是时候教他真正的本事了。

摆在他面前的,是我精心挑选的三门内功心法——春水诀、混元功和紫阳神功。

我将三本手抄秘籍摆在石桌上,耐心地向杨过解释:“这三门内功各有千秋。春水诀虽能快速提升功力,却有一定的副作用;紫阳神功威力强大,但以你现在的年纪还难以承受。相比之下,混元功最为稳妥。”

我拿起混元功的秘籍,轻轻抚摸着泛黄的纸页。

“我将它改良后,取名为动静阴阳十二式,共计二十四式。这不仅是一门炼精化气的内功,更能强化五脏六腑,锻炼四肢百骸,让你以后天之体修炼出先天的大力。虽然它没有突出的属性,但胜在安全无害,修炼过程中绝不会走火入魔。待你练成此功,无论是转修紫阳神功,还是尝试春水诀,都能事半功倍。”

杨过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在我的指导下,他很快就入门了。

看着他认真修炼的模样,我知道,这不仅是武学上的进步,更是我们之间信任的深化。

这份努力与成果,也渐渐打动了穆念慈的心。

曾经那个对我始终保持距离的女子,终于放下了心中的防备。

她主动为我缝制新衣,为我泡制香茗,眼神中多了几分温柔与依赖。

我明白,她愿意嫁给我,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杨过。

穆念慈曾无数次在深夜辗转反侧,担忧自己改嫁会让杨过受到委屈。

她见过太多虚情假意的人,婚前甜言蜜语,婚后却对继子冷眼相待。

而我,用行动打消了她的顾虑。

我放弃了科举之路,放弃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只为了能留在他们身边。

我在她病重时全力相救,却从未有过半点非分之想。

我对杨过的教导,更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从无半分敷衍。

她终于明白,我对他们母子的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就像她说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是真好还是假好,时间会给出答案。”

小杨过是个让人心疼又喜爱的孩子。

尽管从小吃苦,却始终保持着天真烂漫的性格和聪明活泼的生活态度。

我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穆念慈的悉心教导。

虽然她无法给杨过富足的物质生活,但那份深沉的母爱,如同春雨般滋润着杨过的心灵,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善良与正直。

后来,郭靖的出现,更是为杨过的人生注入了新的力量。

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教诲,让杨过在善良的基础上实现了精神的升华,最终成为了名震江湖的神雕大侠。

而此刻,看着眼前这对幸福的母子,我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为了他们,我愿意倾尽所有,陪着杨过一步步成长,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温暖与幸福。

秋阳斜照时,我蹲在院子里的案板前磨刀,铁锈混着火星簌簌落在青石板上。

隔壁王婶端着半筐晒干的柿饼探进头来:“新郎官还亲自动手啊?”

我笑着应她,刀刃划过肥硕的猪扇骨,暗红色的血水顺着木纹蜿蜒而下,在地上洇出小小的梅花。

穆念慈正坐在堂屋门槛上纳鞋底,针脚细密如星子。

她不肯戴凤冠霞帔,只换了件簇新的月白棉布衫,鬓边别着朵刚摘的野菊花。

我们商量婚事那晚,她望着窗外的月亮轻声说:“别折腾了,咱俩都是没根的浮萍,简简单单就好。”

天没亮透,我就架起了三口大铁锅。

柴火噼啪作响,猪油在锅里咕嘟冒泡,整块的五花肉入锅时溅起金黄的油花。

村里的婆娘孩子们围在篱笆外张望,张大娘踮着脚喊:“哟!这半扇猪怕有百来斤吧?”

我往灶膛里添了把干柴,浓烟裹着肉香漫过整个村子。

晌午时分,随礼的人陆续来了。

李瘸子瘸着腿抱来个粗陶盆,盆口还沾着泥点。

赵家媳妇挎着竹篮,里头躺着两床补丁摞补丁的棉被。

我接过礼,转身从热气腾腾的木桶里舀出一碗肉,油汪汪的汤汁顺着碗沿往下淌,码得紧实的肉片颤巍巍地堆着,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

“使不得使不得!”

收礼的妇人惊呼着后退。

“哪有回礼比彩礼还重的?”

我把碗硬塞进她手里:“婶子尝尝,炖了整整三个时辰呢!”

人群里爆发出哄笑,有人打趣说这碗肉够自家吃五天,还有人说我比镇上的员外还阔气。

院里的长凳不够,大家就捧着碗蹲在墙根吃。

夕阳把人影拉得老长,此起彼伏的咂嘴声里,张大啃着骨头含糊不清地说:“我家过年也没这排场!”

崔二举着碗跟人碰,汤汁洒在粗布衣襟上也不恼,直说这肉炖得比他娘做的还香。

那几日,整个村子都飘着肉香。

有人用剩下的肉汤煮野菜,有人把肉片切成丁炒茱萸,还有人把骨头熬成汤给孩子补身子。

穆念慈把乡亲们送的陶罐洗净,插上野菊摆在窗台上,破陋的土坯房顿时有了家的模样。

深夜收拾完碗筷,我和她坐在门槛上数星星。

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狗吠,她忽然说:“你看,这些盆盆罐罐,倒比金镯子银簪子实在。”

我握住她粗糙的手,月光落在她鬓角的菊花上,像撒了一把碎银。

灶膛里未燃尽的柴火忽明忽暗,映着满院狼藉,却比任何婚宴都热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