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行走在诸天万界的人 > 第50章 还都,归政

行走在诸天万界的人 第50章 还都,归政

作者:老实人12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1-23 13:36:39

我眼前这把剑。

宛如一件从天而降的神物。

精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剑身修长,约莫四尺,在日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

剑柄占了足足一尺,上面纹理细腻,像是岁月亲手镌刻的神秘符号,触手生温,又带着几分肃杀之气。

毫无疑问,这是一把大剑,寻常人恐怕得用两只手才能勉强抡动。

剑身泛着的寒光,好似能割破空气,光是看着,就能想象到它在战场上的凌厉。

据铸剑师所言,此剑是用白银为基,又以人血淬之,历经千锤百炼而成。

我不知道这其中是否还有其他隐秘工序,但亲自试过之后,它的坚硬与柔韧着实令人咋舌。

砍在巨石上,剑刃丝毫无损,弯折时,又能巧妙回弹,韧性超乎想象。

旁人想要驾驭它,或许是难如登天。

但我不同,多年修炼混元功,让我内力深厚,又得紫阳神功的助力,对我而言,挥动这把双手大剑,就如同挥动一根轻巧的小树枝,轻松惬意。

手持此剑,一股豪迈之气从心底涌起,仿佛天地都在我脚下,任我纵横。

这,当真是一把绝世好剑!

忽然,一阵细微的声响传入耳中。

我下意识地回头,刹那间,只见何铁手身上的衣服悄然滑落。

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

我才恍然,原来何铁手所送,又岂止是这把震撼人心的宝剑。

铛啷。

最后掉落下来的,是她一直装在手腕上的铁钩子。

何铁手的父亲为了让何铁手修炼武功,把她一只手砍了下来,装上了这只钩子。

虽然残忍。

但的确是在短时间里让何铁手武功大进。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在年轻轻的时候像袁承志那样强的。

何铁手想要在短时间拥有统御一教的武功,付出一只手,值得的。

但现在,她不需要这只伴随她一路长大的铁钩子了。

金乌洒下第一缕光辉,给政事殿庄重的轮廓勾上金边。

我负手站在殿内,目光扫过熟悉的一切,深吸一口气,心中默默念道:一切准备就绪,是时候下令北伐了。

筹备工作千头万绪,我深知人才是关键,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袁承志。

这些年,他一心扑在中原军团的训练上,未曾有过丝毫懈怠。

这份坚持与付出,我都看在眼里。

不多时,袁承志匆匆赶来。

他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习武之人独有的坚毅。

我抬手示意他坐下,尽量让语气听起来轻松随意:“承志,训练准备得如何了?”

随后,我们聊起各项准备工作。

他条理清晰地汇报着,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听到他取得的斐然成果,我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以他在武林中的威望,整个山宗都尊他为主,各方势力齐心协力,将中原兵团打造成了一支精锐之师。

见他汇报完毕,我神色一正,认真地说道:“承志,此次北伐,名义上由我统领,但我打算把指挥大权全部交付于你。”

“什么?”袁承志满脸诧异,眼中满是不可置信。

我淡笑着,耐心解释:“这五年来,朝廷在各方努力下已步入正轨。如今,大明国力蒸蒸日上,即便没有我,也有足够的实力碾压满清,夺回我们的河山。我想把这份最大的功劳给你,待北伐成功后,我便找机会让位,辞去摄政之职,退隐江湖。往后这朝廷的重担,就要落到你的肩上了。 ”

袁承志急忙摆手,满脸疑惑与不解:“什么?为什么,师兄你干得好好的呀?”

我苦笑着叹了口气,心中五味杂陈:“这五年,表面上我风光无限,可其中艰辛又有谁能知晓?五年来,我每日天不亮就起身处理政务,常常忙碌到深夜,废寝忘食。为了让朝廷重回正轨,让百姓安居乐业,我付出了太多太多。如今大局已定,我也累了,真的需要休息了。我打算把大政归还女帝,可又放心不下她。所以我把你留下,希望你能帮扶她最后一程。至于之后的事,就看朝廷的造化了。”

很多年前。

风云变幻的晚明政坛之上。

有一个人放出了一声石破天惊的豪言。

仿若在死寂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千层浪。

这人正是袁崇焕。

只见他立于朝堂,身姿挺拔,目光灼灼,对着崇祯皇帝,斩钉截铁地说道:“五年。只需五年,臣定能平定辽东!”

这简短有力的话语,承载着无数人的期望,瞬间成为满朝文武热议的焦点,也像一道光,给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带来了一丝难得的希望曙光。

然而,世事无常,命运的轨迹并未如袁崇焕所承诺的那般发展。

还没到五年之期,风云突变,朝堂之上暗流涌动,袁崇焕被冠上了欺君的罪名。

曾经那句豪情万丈的誓言,此刻却成了将他推向深渊的利刃。

最终,他被崇祯皇帝下令凌迟处死。

刑场之上,百姓受蒙蔽而唾骂,一代名将含冤而死,只留下无尽的唏嘘与叹息,他的死,也成为大明王朝走向衰败路上一个沉重的注脚 。

那时,袁承志年纪尚轻,虽身为袁崇焕之子,却也在这风云变幻中历经沧桑。

曾经,对于父亲口中“五年平定辽东”的壮志,他在心底也犯过嘀咕,觉得这目标太过宏大,近乎天方夜谭,在那个动荡的时局下,实现谈何容易?

时光匆匆,岁月流转,袁承志在江湖与家国的风雨中不断成长。

这些年,他始终心系大明,亲眼见证着南明在师兄的主政之下,如同一棵顽强生长的树苗,以惊人的速度抽枝发芽,飞速变强。

起初,每有变革举措推行,他都提心吊胆,满心忧虑,害怕稍有不慎,便会让本就脆弱的南明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毕竟,每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稍有差池便是粉身碎骨。

但令人欣慰的是,每一次看似惊险万分的挑战,最终结果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无论师兄挑起了多大的事端,哪怕过程中鲜血染红了土地,杀戮在所难免。

但袁承志深知,这对大明而言,绝非是自毁长城的自杀之举,反倒像是一场痛苦却必要的自我救赎。

这是割破自身腐肉,让新鲜血液重新流淌,让新生的肉芽茁壮成长,只有这样,才能让大明这具千疮百孔的躯体重焕生机。

在这期间。

也不乏有人因不满变革带来的冲击而暴乱、造反。

可即便如此,南明的根基却在一次次的动荡中愈发稳固,实力越来越强。

看着这一切,袁承志心中感慨万千,也逐渐坚定了信念。

如今南明已然强大起来,那北伐中原,收复失地,重振大明山河,便是刻不容缓之事。

山河破碎,百姓流离,是时候吹响那北伐的号角,让大明的旗帜再次在北方的天空猎猎作响,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

在萧瑟的秋风中,一场规模浩大的北伐拉开了帷幕。

此次北伐,以十个营的国防军作为绝对主力,这国防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足足五万人,每一个士兵眼中都透着坚毅。

而配合他们作战的,还有五万前线军团,这些长期驻扎在边境的战士,对战争的残酷有着深刻认知,战斗经验极为丰富;十万中原军团,他们来自中原大地,承载着这片古老土地的厚重与坚韧;三万一只虎军团,以勇猛无畏着称,如猛虎般随时准备扑向敌人;还有三万西川军团,凭借着独特的战术和顽强的意志,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

然而,看着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出征,我心中却泛起一阵复杂的情绪。

这场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似乎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纯粹的意义。

面对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对比,除非出现奇迹,否则胜负似乎早已注定。

可在我看来,就算此刻兵仙韩信、兵圣孙武在世,也难以改变这既定的局势。

毕竟,这是我耗费整整五年时间精心积累的大势。

这五年间,我殚精竭虑,囤积了如山的粮草,训练出无数精锐的士兵,构建起无比充足的后勤保障体系。

每一粒粮食、每一件兵器、每一个士兵的训练,都倾注了我无数的心血,岂是随随便便就会被颠覆的?

所以,这场战争的胜利是必然的,失败,在我看来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更何况,此次北伐的总指挥是袁承志。

当我看到他站在点将台上,已然看不到昔日那个在江湖中肆意闯荡的少年模样了。

他有意蓄起了胡须,整个人显得威严又精干。

在长时间统兵作战的磨砺下,他已然有了不怒自威的气势。

别的暂且不提,单论军事才能,如今的他早已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

有他坐镇指挥,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仿佛有了定数,胜利的天平必然会倾向我们。

果不其然,战斗的进程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

双方刚一交锋,战斗几乎没怎么打,胜利的曙光就已显现。

清淡如水的战斗过程让人难以置信,甚至还没等真正的激烈厮杀展开,就有大批绿营军队选择投降。

这些绿营士兵,平日里打顺风战的时候,一个个勇猛无比,气势汹汹。

可一旦遭遇挫折,瞬间就没了斗志,变得萎靡不振,如同一摊烂泥。

就这样,我们轻轻松松地推进着北伐的进程。

几乎是在转瞬之间,京师就被顺利收复。

紧接着,各地的归义文书如同雪花般纷纷飞来。

我坐在营帐中,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归义文书,心中却没有丝毫的喜悦。

我一巴掌将这些文书打落在地,心中对如今的这份“工作”——这场充满权谋与征伐的战争,越发感到厌恶。

大明京城,庄严肃穆的还都仪式正在进行。

北京,这座由成祖永乐大帝耗费无数心力营建的古都,在历经风雨后,再次迎来了大明的核心。

我,身为摄政,陪伴在洪英女帝身旁。

身后,是大明的百官,他们神色各异,有庄重,有期待,也有暗藏的心思。

我们一步步走进那宏伟的皇宫,每一步都似踏在历史的脉络之上。

仪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焚香袅袅,香烟升腾,仿若将我们的祈愿送达上苍。

祭天之时,女帝神情虔诚,面向苍穹,诉说着对天地的敬畏与对大明的期许。

告礼庄重肃穆,每一个字都在宣告着大明的回归与传承。

宣旨之声,高亢嘹亮,在皇宫的每一处角落回荡。

随后,女帝缓缓步入宗庙。

那是承载着大明皇室先辈灵魂的地方,她的身影在宗庙的阴影中显得有些单薄。

我静静地候在外面,周围一片寂静,只有微风拂过,吹动着衣角。

突然,一阵压抑的哭声从宗庙内传出,那哭声中饱含着痛苦、思念与这些年的艰辛。

五年多前,女帝在这里遭遇了人生至暗时刻。

她失去了父皇,那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依靠。

还失去了手臂,身心遭受重创,几乎是一无所有地被迫离开。

那时的她,眼神中满是绝望与无助。

可仅仅五年,她凭借着非凡的毅力与智慧,一路披荆斩棘,登上了女帝之位,以令人惊叹的姿态重新踏足这片土地,做到了千百年来许多男人都难以企及之事。

虽然这里面主要是我的帮助。

待她从宗庙走出,脸上虽还有未干的泪痕,却对我露出了笑容。

她已许久未曾这样笑过,记忆中,上一次见她这般纯粹的笑容,还是在很久很久以前。

这笑容,让我明白,她此刻是真的高兴,是历经苦难后得偿所愿的欣慰。

这些年,朝堂之下暗流涌动。

不少人在暗中议论,猜测我何时会正式夺权。

那些流言蜚语,如同阴霾,让女帝心生不安。

我们之间,似乎也渐渐有了一层难以言说的隔阂。

但我深知,我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大明的未来。

“陛下。”我微微欠身,向她行礼。

“摄政。”她也回礼,目光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

我直起身子,神色平静而坚定,缓缓说道:“臣过往摄政,其一,是为推行新法。新法的推行必然会触动各方利益,招致无数骂名,臣愿集天下骂名于一身,为陛下、为大明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其二,唯有专人专政,才能雷厉风行地推行大政。变法之路艰难险阻,唯有一个人、一个声音,才能将变法进行到底。若多人商量讨论,政令难出,变法恐再无成功之日。如今,大政已成,还都旧都,臣该做之事已圆满完成,是时候归还大政于陛下了。”

我的话一出口,洪英女帝瞬间目瞪口呆。

她眼中满是震惊与疑惑,这些年她或许一直在防备着我,等着我提出娶她,或是逼她主动禅让,夺取大明江山。

可她万万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我归还权力的请求。

“不行,摄政,你不能走,大明,大明离不开你!”

她急切地说道,眼中甚至泛起了一丝泪光。

我淡淡一笑,心中满是释然:“陛下,您最近的批奏已十分妥帖,内政之事,您看了我五年的处置手段,想必早已烂熟于心,就算是懵懂无知之人也学会了。至于军事,有袁承志将军辅佐您,以他的忠诚与才能,您应当信得过他。所以,如今臣已完成使命,可以功成身退了。”

言罢,我缓缓解下蟒袍,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蟒袍,轻轻放在地上。

又解下玉带,它曾束缚着我的行动,更束缚着我的心。

最后摘下帽冠,将其置于一旁。

此刻,我一身轻松,转身,大步离开皇宫。

阳光洒在身上,暖而不燥,未来的路,还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