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离弦之箭,匆匆流逝。
我所推行的诸多政令,正以燎原之势在这片广袤大地上铺展开来。
各郡县响应热烈,也不敢不热烈,在我大军镇压和监督下,改革成果初现端倪。
然而,就在这万象更新之时,天下局势又陡然生变——黄虎,也就是张献忠,死了。
张献忠,实乃明末风云变幻之际的一股强大势力,亦是被朝廷视为心腹大患的反贼之一。
此人胆大包天,行事果敢,全然不顾世俗规矩与朝廷威严。
早在起义初期,他便展现出勃勃野心,势力逐渐壮大,麾下兵强马壮。
彼时,李自成同样高举反旗,声势浩大,但张献忠心高气傲,不愿屈居人下,奉李闯旗号,毅然选择单干,开辟自己的争霸之路。
虽说两人各立山头,互争雄长,但张献忠在李自成陷入人生低谷、被朝廷军队围追堵截,几乎走投无路之时,也曾伸出援手。
不过,其背后动机或许并不单纯。
当时朝廷对农民起义军的围剿力度极大,张献忠或许是想借援助李自成,转移朝廷视线,为自己暗中积蓄力量、图谋大业争取时间和空间。
张献忠是个极为务实之人,他深知逐鹿天下、登顶称帝,谈何容易。
在权衡利弊后,他认为与其在残酷的天下争夺战中耗尽心力,最终可能一无所获,倒不如寻找一块安稳之地,做个逍遥自在的草头王。
于是,他果断挥师西进,直入川蜀。
川蜀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张献忠在此建立了大西政权,开启了他的统治。
起初,张献忠沉浸在这来之不易的安逸生活中。
在他的大西政权里,他宛如土皇帝,天天当新郎,夜夜睡新娘,尽享人间荣华富贵。
他时常自我安慰:“我黄虎打了一辈子仗,出生入死,如今就不能好好享受享受吗?”
在这一方天地里,无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他想怎么享受,便怎么享受。
然而,好景不长,清军的铁骑如汹涌潮水般席卷而来。
清军在顺利取得北京后,看似风光无限,实则面临诸多棘手难题。
其中,最为严峻的便是漕运的中断。
南明政权的存在,使得漕运路线受阻,物资难以顺利运达京城。
往昔入关劫掠时,清军固然抢得盆满钵满,但如今自己当家作主,却发现百姓一贫如洗,地方被洗劫一空,国库空虚得可怜。
耗子进去,都找不到一星半点食物,只会觉得寒意彻骨。
原本指望京中的王公大臣能为朝廷提供些许财富支持,可李自成抢先一步,将他们搜刮殆尽。
而坐拥千万家产的郑芝龙,本有投降之意,却因多铎兵败,改变了主意,不愿再归降清廷,致使这笔巨额财富未能落入八旗老爷们的囊中。
面对如此困局,清廷为维系政权运转,不得不选择继续对外用兵,通过掠夺来充实国库。
这一次,豪格奉命挂帅,率领清军精锐,直扑大西政权。
豪格在玩弄权术方面,或许不及多尔衮老谋深算,但在领兵打仗上,却丝毫不逊色。
在与张献忠的大西军交锋中,豪格指挥有方,清军攻势凌厉。
大西军虽奋力抵抗,但终究难以抵挡清军的猛烈进攻。
张献忠在激战中被清军打伤,最终伤重不治身亡。
张献忠的死,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让本就复杂多变的天下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
在明末风云激荡的历史舞台上,张献忠,这位性格乖张且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虽在混乱中崛起,却被命运无情地剥夺了亲生父子传承的可能。
他生不出儿子。
张献忠出身草莽,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狠辣的手段,逐渐在动荡的局势中崭露头角。
当他手握一定权势,有了物质条件后,内心深处对子嗣的渴望,竟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方式宣泄出来。
他四处寻觅女子,行为放纵不羁,试图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实现拥有血脉继承人的心愿。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尽管他费尽心机,无数个日夜的期盼,最终都化作了泡影,始终未能迎来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
这份求而不得,如同一颗沉重的石头,深深地压在了他的心头,成了他难以言说的心病。
在长期求子无果的情况下,张献忠无奈之下,将目光投向了收干儿子这条道路。
一开始,他似乎并未对收义子一事做太多的考量,但后来收了,犹如打开了一扇无法控制的门,一口气收了四个义子。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四个义子个个出类拔萃,在军事谋略和作战指挥方面,一个比一个有出息。
老大孙可望,沉稳老练,善于谋划全局,擅长指挥作战,人称一堵墙。
在军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
老二李定国,这是个狠人,十分擅长打仗,是四子之中,最能打的一个。
老三刘文秀,勇猛善战,他的才能极强,不在李定国之下。
老四艾能奇,这是个猛将。
每每身先士卒。
为大西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了这四个得力义子的辅佐,张献忠逐渐放松了对军政事务的掌控,当起了甩手掌柜。
每日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尽情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然而,命运的齿轮并未按照他的意愿转动。
就在他以为可以一直逍遥快活下去的时候,死亡却突然降临。
张献忠在和清军的作战中受伤,骤然离世,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大西政权内部引发了巨大的动荡。
由于张献忠没有亲生儿子,他的突然离世,使得大西政权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困境。
四个义子,在才能和威望上各有所长,难分伯仲。
没有明确的继承制度,也没有张献忠生前立下的太子,谁都认为自己有资格成为大西军的新领袖。
李定国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军中拥有众多拥护者。
而其他三位义子,也各自凭借自身的优势,不愿轻易放弃争夺领导权的机会。
一时间,大西军内部各方势力剑拔弩张,争论不休。“你说你当,我说我当”,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理应坐上老大的位置。
在这样的混乱局面下,大西军的凝聚力迅速瓦解,原本整齐划一的军队,开始出现分裂的迹象。
将领们各自为战,士兵们人心惶惶,整个大西政权就像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在内部纷争的冲击下,轰然倒塌 ,曾经不可一世的大西军,就这样如一盘散沙般分崩离析。
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一时间风头无两。
然而,随着清军铁骑逼近,大西政权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就在这最关键的时刻,大西政权内部却陷入了可怕的旋涡,众人自相猜忌,矛盾不断激化,甚至一度走到了自相残杀的危险边缘。
彼时,“黄虎”张献忠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统御着完整的大西军势力。
大西军占据四川险要之地,凭借山川之险,本可与清军长期周旋,毫无畏惧可言。
然而,命运的轨迹却陡然一转。1647 年初,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遭清军突袭,不幸中箭身亡。
大西军失去了主心骨,迅速陷入混乱,士气一落千丈。
彼时。
清军兵分两路。
一路是多铎率清军南下,在扬州与我南明军进行大战。
结果自然是被我狠狠教训一顿。
不敢说尽没其部,但也把他打得很惨。
所部兵马,十损其七。
这是清军入关以外来,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大败。
因为害怕我意气风发之下,挥师北上。
无奈之下,多尔衮假天子之令。
豪格只得下令回师京城休整。
这对于大西军而言,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大西军并未利用这宝贵的时间重整军力、重新备战,反而陷入了残酷的内战之中。
孙可望和李定国作为大西军的两大重要将领,手握重兵,二人军力相当。
起初,他们在张献忠麾下并肩作战,为大西政权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随着张献忠的离世,两人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
在一场激烈的权力争夺中,孙可望和李定国最终兵戎相见。
就在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之时,刘文秀毅然站在了李定国一边。
在刘文秀的支持下,李定**队士气大振,最终孙可望大败,军队损失惨重。
孙可望走投无路,无奈之下,选择投降清朝。
他将大西军的军事部署、战略要地等重要情报,一股脑地透露给了清军,这对大西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打击。
而胜利后的李定国,并未将精力放在重整山河之上,反而重蹈孙可望的覆辙,开始猜忌起了刘文秀。
他担心刘文秀功高震主,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剥夺了刘文秀的兵权。
刘文秀手握雄才大略,却无处施展,又遭受如此不公待遇,内心悲愤交加,没过多久,便郁郁而终。
此时,只剩下李定国一人苦苦支撑。
经历了这一系列变故,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但一切都为时已晚,大西军早已支离破碎,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军队内部人心惶惶,战斗力锐减。
面对清军的步步紧逼,李定国深知仅凭大西军残部,已无力抵挡清军的进攻。
最终,李定国怀着复杂的心情,决定向南明递交降表,试图借助南明的力量,共同抵御清军。
但大西政权曾经的辉煌,终究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
在营帐之中,摇曳的烛火将李定国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
这段日子,他陷入了深深的反省,思绪如同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长久以来,李定国就格外关注闯营的一举一动,而近期发生的事情,更是让他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彼时,南明政权正式接纳了闯营,赋予其从一到八,共计八个营的大明野战军番号。
这一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闯营的兵力规模。
往昔,闯军能够随心所欲地扩充兵力,无人干涉。
可如今,虽要受编制约束,却换来了诸多实打实的好处。
南明朝廷不仅给予了正式编制,在武器装备、军服供应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这对于闯营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回想起闯军撤离京城时,虽说大肆劫掠了一笔金银财宝,可这些财富在困境之中,几乎派不上用场。
吃,不能当饭食;喝,不能作水源。
想要用金银换取所需物资,谈何容易。
不仅采购渠道难寻,就连最基本的粮食,获取起来都困难重重。
然而,在得到南明朝廷的支持后,闯营的境况瞬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士兵们换上了崭新的军服,手中握着锋利的武器,后勤供应也稳定了下来,部队迅速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闯营必将成为北伐征程中的中坚力量,为恢复大明山河贡献巨大的力量。
为了进一步安抚闯营,稳固双方的合作关系,我特意安排九公主朱?娖,以洪英女帝的身份前往闯营,举行了一场小规模却意义非凡的阅兵仪式。
仪式当日,阳光明媚,彩旗飘扬。
朱?娖身着华丽的服饰,英姿飒爽地站在阅兵台上,目光坚定地扫视着台下整齐排列的闯营将士。
闯营将士们身着崭新的军服,手持精良的武器,精神抖擞,口号声震天动地。
这场阅兵仪式,堪称一场完美的政治秀,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大明不会追究崇祯帝的死因,不会将这笔账算在闯营头上。
毕竟,崇祯帝并非死于闯营之手。
这一点,为双方化解了长久以来的心结,让彼此都有了台阶可下。
目睹这一切,李定国内心的天平彻底发生了倾斜。
他深知,南明政权展现出了强大的包容力与整合能力,只有加入其中,才能为自己的军队谋得更好的发展,为恢复中原的大业添砖加瓦。
经过深思熟虑,李定国最终决定撰写献书降表,向朝廷表达自己归降的诚意。
接纳大西政权一事,在朝廷上又闹腾了一下。
总是有一些人搞不清状态。
我既然不在意崇祯的死,自然也不会把凤阳的火当一回事。
再说。
李闯的李自成已经死了。
大西的黄虎也死掉过了。
既然如此,还要计较什么呢?
不过,我肯定有人还是不甘的。
所以我取出了大明的舆图。
让他们取四周之小国任择之。
如果真的为想在大明任职。
可以到周围的小国选一个地方当藩王。
只要你不惹大明,那你要藩地想干什么干什么。
并且可以得到大明的支持。
对于闯营,这也许是老生常谈。
我早前说过了的。
但对大西政权,就很有吸引力了。
比如,白文选就很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