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种田成帝,我在西域建天庭 > 第588章 李守诚的威望,家族的团结

传令兵的声音还在耳边回荡,李文站在高台边缘,目光沉稳地扫过众人。他没有立刻回应,只是轻轻抬手,示意卫兵继续押走鹿蠡。直到那身影彻底消失在城门方向,他才转身,对身旁侍立的亲卫低声道:“去请守诚叔祖,就说南原的事,需当面商议。”

亲卫领命而去。

广场上的人群渐渐散去,议论声如潮水退去,留下的是尘土与尚未冷却的余温。李文缓步走下石阶,脚步不急不缓。他知道,一场风波虽平,但根子还在。那条暗道、那块铜牌,不只是匈奴的挑衅,更是族内人心浮动的信号。

半个时辰后,李文踏入家族议事殿。

李守诚已坐在主位旁侧,手中捧着一卷泛黄的简册,指尖正轻轻划过某一行字迹。听见脚步声,他抬起头,眼神清明,并未多言,只将简册递了过来。

“这是三代内的迁徙记录。”他说,“南原那三户人家,父辈都曾是屯田队正,管过粮仓调度。他们离开,不是因为赋税太重,而是不相信新规矩能长久。”

李文接过简册,快速翻看几页,眉头微动。

“他们是怕变。”他放下册子,“怕我们今日说一视同仁,明日就另起章程。”

“所以得有人站出来。”李守诚缓缓起身,声音不高,却压住了殿内所有细微响动,“让他们知道,李家没变,规矩也没乱。”

话音刚落,殿外传来脚步声。几名年轻族人陆续进来,神色各异。一人忍不住开口:“如今运朝大事皆由主公决断,族会是否还有必要?叔祖您年事已高,何必再操这些心?”

另一人附和:“是啊,若每件事都要合议,岂不耽误政令推行?”

李守诚并不动怒,只静静看着他们,等话说完,才低声问:“你们可还记得,先祖当年为何西迁?”

众人一怔。

“不是为了逃难。”老人语气平稳,“是为了活路。那时中原动荡,族中长老聚在一起,三天三夜没合眼,最后定下‘以耕立命,以信聚人’八字。从那以后,李家才有了根基。”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

“现在李文建运朝,是大业。可这业要稳,不能光靠一个人撑着。我不管事,是为了让你们看清——只要姓李,就有说话的地方。这不是争权,是留一条回家的路。”

殿内一片寂静。

先前说话的年轻人低下头,片刻后上前半步:“叔祖……是我浅薄了。我只是担心您劳累。”

李守诚笑了下,摆摆手:“只要族里还有人愿意听我说话,我就还能走几步。”

这时,李文走上前,站到李守诚身边。

“从今日起,家族设三务堂。”他声音清朗,传遍全殿,“农桑归守田堂,子弟读书归明礼堂,对外联络交安亲堂。每堂推两名执事,由叔祖总领监察。凡涉及宗族事务,须三堂共议,再报我最终裁定。”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一震。

这不是分权,也不是削弱主权威信,而是在制度上划出一条清晰的线——家族之事,由族人共治;运朝之政,仍由主公统揽。

“这样一来,”李文环视四周,“无论是边塞种田的族人,还是城里做事的子弟,都知道自己背后有族规护着,有长辈替他们说话。外人也会明白,我李文所行之道,不是独断专行,而是集众智而成大业。”

一名老执事颤巍巍站起来,拱手道:“如此,族心可聚,根基可固。老朽愿为明礼堂执事,教化后辈,不忘本源。”

“我愿入守田堂!”一个青年抢着应声,“我在南原种过五年麦,知道怎么调配人力。”

陆续有人表态,气氛由疑虑转为热切。

李守诚默默听着,脸上露出久违的宽慰。待众人议定人选,他亲自提笔,在族簿上一一登记,每一笔都写得极稳,仿佛刻进石头里。

会议结束时,日头已偏西。

李文与李守诚并肩走到殿侧,那里挂着一幅巨大的族谱,自先祖起,脉络分明,枝叶繁盛。阳光透过窗格照在“李”字主干上,金粉微闪,像是被风拂过的星点。

“有您在,家族才稳。”李文轻声说。

李守诚摇摇头:“是你给了我这个位置。这些年,我原以为自己只能守着旧纸堆过日子,没想到临老,还能为族里做点实在事。”

李文看着族谱上那些名字,许多已经泛黄,有些还带着血迹标记——那是战死者的记号。他忽然问道:“您觉得,我们做得对吗?”

“你说哪一件?”

“既**度,又留人情;既惩叛者,又容悔改。会不会太软?”

李守诚沉默片刻,反问:“你觉得鹿蠡真的只是为了复礼?”

“不,他是想借旧名号拉起一支势力。”

“那就对了。”老人点头,“他犯的是大罪,但背后牵连的,是上百个曾效忠月氏的老户。你流放而不杀,给他们留了念想,也断了再生事端的根。这不是软,是看得远。”

李文微微颔首。

“治族如治田。”李守诚望着族谱,语气像在讲一件最平常的事,“荒地要深耕,嫩苗要护根,老树要修枝。该狠的时候不能心软,该让的时候也不能硬扛。你让我主持三堂,是信任,也是担子。我会守住这条线——不让族人越界,也不让外人觉得李家冷血。”

李文转头看他,发现老人眼角皱纹很深,但眼神依旧锐利。

“明天开始,我会召集各支代表,把三堂职责细化。”李守诚说着,伸手抚了抚族谱边缘,“今晚我要把这几代的名字再核一遍,特别是那些迁出去又回来的,得搞清楚他们的来历和去向。”

“需要人帮忙吗?”

“不用,这是我该做的事。”

李文没再说什么,只是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两人静立片刻,殿外风吹动檐角铜铃,一声接一声,清脆而有序。

就在这时,一名文书小吏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新抄的名单。

“大人,这是刚整理好的南原关联户统计。”他将竹简呈上,“共十七户,八十九口人,其中十二人曾在旧制下担任基层职役。”

李守诚接过,翻开第一行,目光忽然一顿。

“等等。”他指着其中一个名字,“这家的女儿,嫁去了玉门关戍卫营?”

“是,去年成婚,丈夫是哨长。”

李守诚皱眉:“她父亲三个月前申请调往北渠垦区,理由是‘避沙暴’。可北渠今年根本没安排新开垦段。”

李文接过竹简,看了一眼那户人家的籍贯,正是南原旧居地之一。

他合上简册,递给亲卫:“派人去查这户人家最近三个月的往来记录,特别是有没有与戍卫营之外的士兵接触。”

亲卫领命退出。

李守诚盯着那行字,喃喃道:“一条暗道不会孤立存在……有人在里面走动,就得有接应。”

“所以不止是粮仓的问题。”李文接口,“他们在布眼线,等时机。”

老人抬头看他:“你要怎么办?”

“先不动。”李文语气平静,“但要把这些人,纳入三堂共议的第一批备案名单。”

“你是想……用族规盯住他们?”

“没错。”李文点头,“既然他们还姓李,那就按族规来。让他们知道,背叛不只是得罪运朝,更是背弃宗族。我不怕他们藏,就怕他们觉得没人看见。”

李守诚缓缓吐出一口气,嘴角竟浮起一丝笑意。

“好手段。”他说,“比直接抓人更狠。”

李文没笑,只是望着族谱上那一片密密麻麻的名字,像是看着一片待耕的田地。

“种田的人,从来不急着收割。”他轻声说,“我们有的是时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