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闪婚三个月,前夫竟是我顶头上司 > 第171章 “卢浮宫展的‘筹备会议\’

第 171 章 “卢浮宫展的‘筹备会议’

第一节:会议室的晨光与主题定调

周一上午九点,“浅沉” 总部的顶层会议室被晨光染成暖金色。长条会议桌铺着深灰色丝绒桌布,中央摆放着三排样品 —— 左侧是太奶奶传下来的花丝镶嵌手镯(泛着百年包浆),中间是李大师刚染好的秋香绿鹅毛(装在白瓷盘里),右侧是 18 岁学徒小周的花丝同心结半成品(金线还缠着工具)。参会人员陆续落座:李大师(点翠)、王大师(花丝镶嵌)、张大师(玉雕)、技术总监陈默(前赵氏技术总监,现负责文物运输)、年轻设计师团队(5 人),还有远程连线的卢浮宫展策展人皮埃尔。

林浅穿着米白色西装套裙,手里拿着烫金的卢浮宫邀请函,站在投影幕前。幕布上正显示着 “东方非遗?世界表达” 的主题字样,下方是一行小字:“10 件作品,3 大系列,1 种中国非遗的当代生命力”。

“感谢各位抽时间参加这次筹备会,” 林浅的声音清晰而坚定,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展会筹备 —— 我们要带着中国非遗走进卢浮宫,不是‘陈列古董’,而是‘展示活态’;不是‘单一技艺’,而是‘融合创新’。皮埃尔总监远程参会,也想听听我们对‘东方非遗’的理解,先请他说两句。”

投影幕上切换出皮埃尔的视频画面,他身后是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模型:“各位好!我想强调的是,卢浮宫的观众期待看到‘有故事的非遗’—— 不是冷冰冰的珠宝,而是能体现‘中国人如何守护与创新传统’的作品。比如林总婚礼上的环保点翠,用鹅毛替代翠鸟羽毛,这就是‘故事’;孩子们的彩纸珠宝,这也是‘故事’。希望 10 件作品能串联起‘过去 — 现在 — 未来’的脉络,让世界看懂中国非遗的生命力。”

皮埃尔说完,王大师率先开口,手里摩挲着太奶奶的花丝手镯:“我支持‘故事线’的思路。咱们老祖宗的技艺,从来不是孤立的 —— 点翠要配花丝底座,玉雕要镶珐琅边框。这次 10 件作品,得让技艺‘说话’,更让背后的人‘说话’。比如这只手镯,太奶奶当年在战乱中用它换过粮食,后来又传给陆家,这故事比手镯本身还珍贵。”

林浅点头,在白板上写下 “3 大系列”:“我和陆沉初步构想,10 件作品分‘传承’‘创新’‘新生’三个系列 —— 传承系列(3 件):聚焦百年技艺的‘根’,用大师级作品展现非遗的厚重;创新系列(4 件):做‘老技艺的新表达’,比如环保点翠 现代设计,玉雕 珐琅的跨界;新生系列(3 件):推年轻传承人与孩子的作品,体现非遗的未来。大家觉得这个框架可行吗?”

“可行!” 李大师举起手,指了指白瓷盘里的鹅毛,“传承系列我想拿‘传统点翠簪’—— 用太爷爷传下来的老铜胎,簪头做‘凤凰衔枝’,羽毛用当年他珍藏的翠鸟羽毛(仅存 3 片,非猎杀所得),配王大师的花丝簪杆,这是‘点翠 花丝’的百年经典;创新系列我就拿‘环保点翠项链’,鹅毛染秋香绿,配张大师的和田玉坠,玉坠上雕‘叶脉纹’,对应林先生(林浅父亲)的‘自然系列’,这是‘传统技艺 环保理念 家族传承’的融合。”

陆沉坐在林浅身边,补充道:“传承系列除了点翠簪,还得有‘玉雕珐琅瓶’—— 张大师负责玉雕瓶身(和田玉,雕‘山水纹’),王大师做珐琅盖子(掐丝珐琅,画‘缠枝莲’),这是清代宫廷常见的‘玉珐琅’工艺,现在会的人不到 5 个,正好借卢浮宫展传下去;第三件是‘花丝镶嵌扁方’,用太奶奶的老工具制作,扁方上嵌 7 颗蓝宝石,对应‘北斗七星’,寓意‘非遗如星,代代相传’。”

会议室里响起细碎的赞同声,年轻设计师小周紧张地举手:“林总,陆总,新生系列能不能给我们年轻团队一个名额?我们想做‘花丝 3d 打印’的耳钉 —— 用传统花丝做耳钉主体,3d 打印做可拆卸的‘樱花花瓣’(树脂材料,染成粉色),既能戴,又能拼插,符合年轻人的‘互动需求’。”

林浅笑着点头:“当然可以!新生系列就是要‘打破常规’,3d 打印与花丝的结合,正好体现‘老技艺的未来感’。另外两件,一件是小周的同心结耳环(纯传统花丝),另一件是山区孩子的‘彩纸珠宝创意转化’—— 把孩子们的彩纸项链,用银箔复刻成迷你吊坠,背面刻上孩子的名字和祝福语,这是‘非遗从孩子开始’的最好证明。”

第二节:系列拆解与技艺融合细节

上午十点,会议进入 “系列拆解” 环节,每个系列的 3-4 件作品都展开详细讨论,从技艺融合到故事打磨,每个细节都反复推敲。

传承系列(3 件)—— 百年技艺的 “活态标本”

点翠花丝凤凰簪(李大师 王大师):

铜胎:用太爷爷 1920 年打造的老铜胎(厚度 0.3mm,仅存 2 个),表面经 “火镀” 处理(传统工艺,无化学污染),呈现暗红色包浆;

点翠:簪头 “凤凰衔枝” 用 3 片百年翠鸟羽毛(太爷爷当年从清宫匠人处获得,非现代猎杀),羽毛需用 “溜针” 技法固定(针尖细如发丝,避免损伤羽毛);

花丝:簪杆长 18cm,用 “平填丝” 工艺(金丝细 0.8mm,需先退火软化),雕 “缠枝莲纹”,末端嵌 1 颗珍珠(直径 3mm,淡水珍珠,符合环保理念);

故事卡:配中英法三语卡片,记录太爷爷 “战乱中护工具”“建国后传技艺” 的故事,附 1950 年太爷爷带徒弟的黑白照片。

2. 玉雕珐琅山水瓶(张大师 王大师):

玉雕瓶身:和田玉籽料(重 200g,白度一级),瓶高 12cm,瓶口直径 3cm,用 “浮雕” 技法雕 “富春山居图” 片段(山用 “留皮雕”,水用 “阴刻纹”),瓶底刻 “张记” 印章(张大师家族印记,始于 1886 年);

珐琅盖子:铜胎掐丝珐琅,盖子直径 3.5cm,用 “天蓝” 工艺(珐琅釉料为天然矿物,蓝色来自青金石),画 “缠枝莲纹”,中心嵌 1 颗红宝石(0.5ct,缅甸产,无冲突矿区);

工艺难点:玉雕瓶身与珐琅盖子的接口需 “严丝合缝”(误差不超过 0.1mm),需王大师先做铜胎模具,张大师按模具尺寸雕玉瓶;

故事卡:介绍 “玉珐琅” 工艺的宫廷渊源(清代造办处专供),附张大师祖父 1943 年修复故宫玉珐琅瓶的手稿照片。

3. 花丝镶嵌北斗扁方(王大师):

花丝基底:用 “累丝” 工艺(金丝细 0.6mm,需 72 根金丝编织),扁方长 25cm,宽 3cm,表面扁 “万字纹”(寓意吉祥);

镶嵌:7 颗蓝宝石(每颗 1ct,斯里兰卡产)按 “北斗七星” 位置镶嵌,用 “爪镶” 工艺(爪长 1mm,避免遮挡宝石光泽);

老工具运用:用太奶奶传下来的 “拔丝板”(象牙材质,有 12 个孔径)和 “镊子”(银质,头部弯度 30°)制作,保留工具使用痕迹(体现 “手工温度”);

故事卡:记录太奶奶 1956 年用此工艺教第一批女徒弟的故事,附徒弟们现在的技艺传承现状(5 人仍在从事花丝镶嵌)。

创新系列(4 件)—— 老技艺的 “当代破圈”

环保点翠和田玉项链(李大师 张大师):

点翠吊坠:铜胎做 “枫叶” 形状(直径 4cm),羽毛用染色鹅毛(秋香绿色,经 3 次染色 纳米涂层处理,防水防褪色),用 “粘翠” 技法固定(胶水为天然鱼鳔胶,可降解);

和田玉链扣:张大师雕刻 “叶脉纹” 玉扣(和田玉青白玉,重 15g),玉扣中间留孔,穿 18k 金链(链长 45cm,可调节);

环保理念:随作品附 “鹅毛染色工艺说明书”,对比传统翠鸟羽毛与染色鹅毛的环保差异(每年可减少 100 只翠鸟被捕杀);

故事卡:结合林浅父亲 “自然系列” 的设计理念(“珠宝应敬畏自然”),附林父设计的枫叶银簪手稿照片。

2. 花丝 3d 打印樱花耳钉(年轻团队 王大师):

花丝主体:银质花丝做 “樱花花托”(直径 1.5cm),用 “卷丝” 工艺(金丝细 0.5mm,卷成螺旋状),体现传统肌理;

3d 打印花瓣:树脂材料(食品级,可降解),染成淡粉色,花瓣边缘做 “磨砂处理”(模拟真实樱花质感),可单独拆卸(3 种花瓣造型可选);

互动设计:附 “花瓣拼插说明书”,观众可自行更换花瓣,搭配不同穿搭;

故事卡:记录年轻团队 3 个月的工艺磨合(王大师指导花丝技法,技术团队调试 3d 打印参数),体现 “老带新” 的传承模式。

3. 玉雕珐琅生肖手链(张大师 王大师):

玉雕生肖:12 颗和田玉小珠(每颗直径 1.2cm),用 “圆雕” 工艺雕 12 生肖(每颗生肖表情不同,体现 “萌系” 设计);

珐琅连接环:11 个铜胎珐琅环(直径 1.5cm),每个环染不同颜色(对应 12 生肖的五行属性),用 “透明珐琅” 工艺(可看到内部掐丝);

佩戴设计:手链可拆分(12 颗玉珠可单独佩戴为吊坠),链扣用 “按扣” 设计(方便佩戴,适合不同手腕尺寸);

故事卡:介绍 “生肖文化” 的国际认知度,附张大师教山区孩子画生肖的照片(体现非遗的 “普及性”)。

4. 点翠珐琅胸针(李大师 王大师):

点翠部分:铜胎做 “蝴蝶” 翅膀(展开宽度 5cm),羽毛用 “渐变色” 染色鹅毛(从浅蓝到深蓝),用 “洒翠” 技法(羽毛碎末点缀,模拟蝴蝶翅膀的光斑);

珐琅身体:蝴蝶身体用 “掐丝珐琅”(红色,模拟蝴蝶触角和躯干),触角用细金丝(长 2cm,可轻微弯曲);

实用性:胸针背面做 “两用设计”(可拆为吊坠),配皮质收纳盒(印有 “浅沉” logo);

故事卡:记录李大师与王大师的首次跨界合作(两人之前分别专注点翠和花丝,为卢浮宫展首次尝试 “点翠 珐琅” 融合)。

新生系列(3 件)—— 非遗的 “未来火种”

花丝同心结耳环(18 随学徒小周 王大师):

花丝工艺:银质金丝(细 0.7mm)编 “同心结”(结长 3cm,宽 2cm),用 “双钱结” 变体(寓意 “成双成对”);

抛光处理:手工抛光(不用机器,保留金丝的细微纹路),表面呈现 “亚光质感”(避免过度闪亮);

学徒成长:附小周的学习日记片段(“第 108 次编结才成功,王大师说‘手工的误差就是温度’”);

故事卡:介绍 “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林浅基金资助,小周是首批学员),附小周刚学花丝时的作品(对比进步)。

2. 儿童彩纸珠宝银箔吊坠(山区孩子 设计师团队):

原型:选取 5 给孩子的彩质珠宝(樱花项链、爱心手镯、小凤凰胸针),用银箔(厚度 0.1mm)复刻成迷你吊坠(直径 2-3cm);

个性化:吊坠背面刻孩子的名字(如 “小宇”“妞妞”)和祝福语(如 “希望非遗像樱花一样美”),配银链(长度 30cm,儿童尺寸);

公益联动:每售出 1 件,捐赠 10 欧元给山区小学 “非遗兴趣班”,附孩子制作彩纸珠宝的现场照片;

故事卡:记录孩子第一次接触非遗的反应(“小宇说‘原来珠宝可以自己做’”),体现 “非遗启蒙” 的重要性。

3. 玉雕迷你平安锁(张大师 山区孩子):

设计:孩子画的平安锁图案(圆形,中间有 “福” 字),张大师按图案雕刻和田玉平安锁(直径 2cm,厚 0.5cm);

工艺:用 “浅浮雕” 技法(避免孩子设计的图案被过度修改),玉锁边缘做 “圆润处理”(适合儿童佩戴);

套装:3 个平安锁为一套(分别刻 “福”“禄”“寿”),配红色绒布礼盒(印有孩子的画);

故事卡:介绍 “非遗进校园” 计划(林浅与 10 所山区小学合作开设兴趣班),附孩子和张大师一起选玉料的照片。

第三节:筹备难题攻坚与解决方案

中午十二点,会议进入 “难题攻坚” 环节。参会人员围绕 “文物运输”“环境适应”“展示设计” 三大核心问题展开讨论,每个难题都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气氛热烈而务实。

难题一:文物运输(技术总监陈默主导)

问题:传承系列的 3 件作品(尤其是百年点翠簪和玉雕珐琅瓶)属于 “准文物”,运输过程中需防震动、防湿度变化、防盗窃;

陈默的方案:

a. 定制恒温防震箱:采用航空级铝合金材质,内部铺珍珠棉(厚度 5cm) 丝绸衬里,箱内装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数据同步到手机 App),震动幅度控制在 0.1g 以内(相当于步行时的震动强度);

b. 运输路线:选择 “北京 — 巴黎” 直飞航班(避免中转,减少搬运次数),安排 2 名专业安保人员(持国际安保资质)全程护送,作品放入飞机 “贵重物品舱”(与机组人员实时沟通);

c. 保险:购买 “文物运输险”(保额 1 亿元),保险公司派专员提前检查作品状况,出具 “运输前完好证明”;

李大师补充:点翠作品需额外放 “防潮剂”(天然樟脑丸,避免羽毛受潮发霉),玉雕珐琅瓶需用 “软木塞” 塞住瓶口(防止灰尘进入)。

难题二:环境适应(张大师主导)

问题:卢浮宫展区的温湿度(温度 20±2c,湿度 50±5%)与国内不同,尤其是点翠羽毛和花丝镶嵌容易受环境影响(羽毛可能干裂,金丝可能氧化);

张大师的方案:

a. 提前环境测试:在公司实验室模拟卢浮宫温湿度,将 10 将作品放入测试舱(持续 72 小时),观察变化(如点翠羽毛的弹性、金丝的光泽),记录数据;

b. 防护处理:点翠羽毛喷 “天然蜂蜡”(薄薄一层,可保护羽毛不干裂),花丝作品表面涂 “微晶石蜡”(透明,不影响外观,可防氧化);

c. 展区陈列:每个展柜内放 “小型温湿度调节器”(可自动维持湿度 50%),点翠作品旁放 “羽毛状态卡”(标注正常弹性范围,方便工作人员检查);

王大师补充:花丝镶嵌的蓝宝石需定期用 “麂皮布” 擦拭(避免指纹影响光泽),安排 1 名团队成员驻场(每周检查一次作品状况)。

难题三:展示设计(年轻团队主导,皮埃尔远程指导)

问题:如何让国际观众理解作品背后的非遗故事(避免 “只看珠宝,不懂文化”);

年轻团队的方案:

a. 多媒体展牌:每个展柜旁放 “触控屏展牌”(中英法三语),点击可查看:1技艺流程图(如点翠的 7 各步骤动画);2传承人故事(如太奶奶的技艺传承视频);3环保理念(如染色鹅毛的工艺对比图表);

b. 互动体验区:在展区角落设 “迷你非遗体验台”(10㎡),提供:1染色鹅毛小样(让观众触摸质感);2花丝编织工具(简单的金丝编织体验,有工作人员指导);3儿童彩纸珠宝模板(观众可现场制作简易彩纸项链,带走作纪念);

c. 灯光设计:采用 “暖白光”(色温 3000K),重点照射作品的工艺细节(如点翠羽毛的纹路、花丝的编织肌理),避免强光直射(防止作品褪色);

皮埃尔补充:建议在展区入口设 “主题墙”(高 3m,宽 5m),用 “非遗技艺时间轴” 展示中国点翠、花丝镶嵌、玉雕的千年发展历程,搭配代表性作品的缩小模型(如唐代点翠钗、清代花丝镯),帮助观众建立 “文化认知框架”。

第四节:分工落地与时间节点

下午两点,会议进入 “分工落地” 环节。林浅拿出筹备计划表(Excel 表格,投影在幕布上),明确每个环节的负责人、时间节点和交付标准,确保筹备工作 “无缝衔接”。

第一阶段:作品确认与设计(11 月 15 日 - 12 月 15 日,1 个月)

负责人:林浅(总协调)、各系列技艺大师(细节把控);

任务:111 月 20 日前确定 10 件作品的最终设计图(含尺寸、材质、工艺参数);211 月 30 提前完成材料采购(如和田玉籽料、蓝宝石、染色鹅毛);312 月 15 日前制作每件作品的 “工艺说明书”(中英法三语,附步骤图);

交付标准:设计图需经皮埃尔审核(确保符合卢浮宫展的展示要求),材料需出具 “品质检测报告”(如和田玉的鉴定证书、宝石的产地证明)。

第二阶段:作品制作(12 月 16 日 - 2 月 15 日,2 个月)

负责人:各技艺大师(主制作)、年轻团队(辅助)、陈默(质量监测);

任务:1传承系列(12 月 16 日 - 1 月 15 日):优先制作(需用老工具,制作周期长);2创新系列(1 月 1 日 - 1 月 31 日):同步推进(需 3d 打印与传统工艺配合);3新生系列(1 月 15 日 - 2 月 15 日):最后制作(给年轻学徒足够的打磨时间);

交付标准:每件作品完成后需经 “三重质检”(大师自检、团队互检、第三方文物鉴定机构抽检),确保无工艺缺陷(如镶嵌不牢、羽毛脱落)。

第三阶段:运输与展区筹备(2 月 16 日 - 2 月 28 日,2 周)

负责人:陈默(运输)、年轻团队(展示设计);

任务:12 月 16 日 - 2 月 20 日:完成作品的防震包装、保险投保、运输路线确认;22 月 21 日 - 2 月 22 日:北京直飞巴黎,作品入卢浮宫临时仓库(接受海关查验);32 月 23 日 - 2 月 28 日:展区搭建(含展柜、多媒体展牌、互动体验台),作品陈列调试;

交付标准:运输过程中温湿度数据波动不超过 ±2%,展区搭建需经卢浮宫场馆方验收(符合消防安全、文物保护要求)。

第四阶段:预展与调整(3 月 1 日 - 3 月 10 日,10 天)

负责人:林浅、陆沉、皮埃尔(现场协调);

任务:13 月 1 日 - 3 月 5 日:内部预展(邀请巴黎当地华人文化团体、珠宝设计师参观,收集反馈);23 月 6 日 - 3 月 8 日:根据反馈调整(如优化展牌文字、调整灯光角度);33 月 9 日 - 3 月 10 日:最终验收(卢浮宫展组委会检查,出具参展资格证明);

交付标准:预展反馈满意度需达 90% 以上,最终验收需一次性通过(无整改项)。

第五阶段:正式开展与文化交流(3 月 15 日 - 4 月 15 日,1 个月)

负责人:全团队(轮班驻场);

任务:13 月 15 日:开幕式(林浅代表 “浅沉” 发言,介绍中国非遗传承理念);23 月 16 日 - 4 月 14 日:日常驻场(解答观众疑问,组织周末非遗体验活动);34 月 15 日:闭展仪式(捐赠 1 将新生系列作品给卢浮宫非遗博物馆,作为永久收藏);

交付标准:驻场期间无作品损坏、无观众投诉,闭展捐赠需签订 “永久收藏协议”。

第五节:会议尾声的初心与期待

下午四点半,会议接近尾声。林浅走到窗边,看着楼下 “浅沉” 门店前排队体验非遗的人群(周末的常规体验活动),转身对所有人说:“今天的会议,我们讨论的不仅是 10 件作品,更是中国非遗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我父亲生前总说‘珠宝是文化的载体,不是奢侈品’—— 这次卢浮宫展,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中国非遗不是‘老掉牙的技艺’,而是能融入现代生活、能打动年轻人、能传递环保理念的‘活文化’。”

陆沉握住她的手,补充道:“从筹备婚礼时的非遗元素,到现在的卢浮宫展,我们走了半年 —— 这半年里,有李大师熬夜染鹅毛的坚持,有王大师教年轻学徒的耐心,有陈默从‘技术对手’到‘文物守护者’的转变,还有孩子们用彩纸画出的非遗梦想。这些,才是‘东方非遗?世界表达’最核心的‘表达’—— 不是珠宝多华丽,而是人有多用心。”

李大师站起身,手里拿着那片百年翠鸟羽毛,眼里闪着光:“我这辈子做了 50 年点翠,以前总怕这手艺传不下去。现在看到小周编花丝的认真,看到孩子们画彩纸珠宝的开心,看到我们的作品能走进卢浮宫 —— 我放心了。这手艺,不仅能传下去,还能传得更远。”

远程连线的皮埃尔也笑着说:“我已经开始期待 3 月的开幕式了。我相信,‘浅沉’的 10 件作品,会成为卢浮宫展史上最‘有温度’的非遗展区 —— 因为它不仅展示了技艺,更展示了中国人对传统的敬畏、对创新的勇气、对未来的期待。”

会议结束时,夕阳透过会议室的落地窗,洒在那排样品上 —— 百年花丝手镯泛着暖光,秋香绿鹅毛在风中轻晃,同心结半成品的金线还缠着工具。所有人都知道,这场筹备会不是结束,而是中国非遗 “国际突围” 的开始 —— 未来,会有更多年轻传承人带着技艺走出国门,会有更多中国非遗作品走进世界顶级展馆,会有更多人明白:非遗的生命力,在于 “传承者的初心”,更在于 “创新者的勇气”。

林浅拿起桌上的 “和解” 胸针(父亲的遗作),轻轻放在传承系列的样品旁 —— 胸针尚未完成的 “和平鸽” 图案,仿佛在无声地见证:父亲的遗愿,正在她和所有传承者的手中,慢慢实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