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管理的理顺和团队凝聚力的增强,如同为林业站这艘航船加固了船体、培训了水手。但凌云的目光,已经越过了日常工作的一亩三分地,投向了《十三五规划》所描绘的更广阔的蓝海。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创新发展模式,探索林业多元化经营,提升林业综合效益,这让他心潮澎湃。在多次下乡调研中,他亲眼看到,一方面,全县大量新造林地和抚育中的中幼林,林下空间广阔,利用潜力巨大;另一方面,部分山区群众增收渠道单一,对发展短平快又具可持续性的绿色产业有着迫切需求。但以往的实践往往效果不彰:农户自发零星种植,规模小、技术落后、品种杂乱、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形成商品优势;有时一哄而上,又因市场信息不灵、销路不畅导致谷贱伤农,挫伤积极性。
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脑中逐渐清晰、成型:在严格保护生态、确保不破坏林木生长的前提下,能否由林业站主动作为,搭建平台,试点推动林下经济向高质量、规范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市场需求稳定、技术相对成熟的林菌、林药等特色产业,探索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集约化模式,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他在一次站务会上,将自己的初步构想和盘托出。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安静。老技术员王工沉吟了一下,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关切:凌云啊,你这个想法是好的,有闯劲。咱们林业站的本分是造林护林,把国家的林子管好、让它长好,这是主业,是硬任务。搞林下经济,说起来是,但本质上涉及种植、管理、甚至销售,这已经跨界了,是不是有点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万一精力分散,影响了主业考核,或者项目搞砸了,出了纰漏,这个责任可不小啊。
就连一向支持凌云工作的王副局长,在听完汇报后也面露难色,语气谨慎:凌云,有干劲是好事。局里乃至县里确实有发展林下经济的导向。但是,这事难度很大,非常复杂。前几年其他乡镇也不是没试过,效果都不太理想。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确保造林成活率、巩固绿化成果,这是上级考核的硬指标。你这个想法,志向很远大,但是不是可以暂时放一放,或者先搞点小范围的观察,等条件更成熟些再考虑?
面对这些内部的疑虑,凌云没有急于辩解,他知道,空谈无益,需要用事实说话。他带着小刘,再次一头扎进了山里,进行了更加深入和有针对性的调研。他们不再仅仅走访乡镇林业站,而是直接深入村庄,走进农户的菌棚、药园,与种植户、合作社负责人促膝长谈,详细了解他们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以及最迫切的需求。在青川乡,他们再次找到了之前接触过的种植户赵老四。赵老四种植林下香菇多年,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办法,产出的香菇品质很好,但一直局限于小打小闹,规模上不去,价格也被二道贩子压得很低。
凌云蹲在赵老四的菌棚边,拿着笔记本仔细记录:赵大哥,你说说,要是咱们规模做大点,品质都按你这个标准来,直接找食品厂或者大超市对接,跳过中间商,有没有搞头?
赵老四眼睛一亮,但随即又黯淡下来:凌站长,不瞒你说,当然有搞头!我做梦都想扩大规模。就是缺本钱,也怕啊!怕技术跟不上,怕种多了卖不掉,怕到时候血本无归!
这些来自最基层的声音,既让凌云看到了巨大的潜力,也让他更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风险!农户怕风险,企业也怕风险。而林业站,或许可以成为降低这个风险的关键支点。
回来后,凌云熬了几个通宵,将调研所得的海量信息进行梳理、分析,结合《十三五规划》精神和相关政策,编制了一份厚达数十页的《XX县林下经济(林菌、林药)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方案对试点区域选择、品种筛选、技术路线、合作模式设计(重点突出了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利益联结和风险共担机制)、生态保护要求、风险防控措施、效益评估方法等进行了近乎严苛的论证,力求科学严谨、具有可操作性。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方案,凌云再次向王副局长和局党组做了专题汇报。他没有空谈理想,而是用扎实的数据、具体的案例和清晰的路劲图说话,重点阐述了试点项目的可行性、风险可控性以及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巩固造林成果的潜在巨大意义。他的充分准备和坚定信心,最终打动了局领导。王副局长表态:既然你调研得这么深入,方案考虑得也比较周全,局里原则上支持你们进行试点。但是,必须严格控制规模,选择最稳妥的点,确保不能出任何纰漏,尤其不能影响生态,不能损害农民利益!
拿到了局的准生证,凌云立即行动起来。他最终选择了群众基础较好、林业站长能力较强的青川乡作为第一个试点乡镇,并重点联系和扶持赵老四牵头成立的一个小型林业专业合作社。同时,他积极牵线搭桥,引入了一家本省信誉良好、有稳定销售渠道的菌业公司。经过多轮谈判,最终达成了由企业提供优质菌种、技术指导和保底价收购,合作社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林业站负责技术监督、过程控制和协调服务的初步合作协议。林业站明确自身定位:不做具体的生产经营者,而是当好规划师裁判员担保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