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梦醒问梦乡 , 此不真来此不虚 。
心识画师巧布置 , 七上八下为哪般 。
人合趁被鸯儿刺死的机缘 , 从灵界大梦中苏醒 , 发现自己又 回到了滴水崖翠帘洞中 , 吃鱼的筷子还没落下 , 自己已一梦 千年 。 要不是旁边的小六子说他自己就是灵界洞天中的师侄 三元 , 他甚至怀疑自己在灵界福地洞天里经历的数千年根本 就没发生过。
大师兄对人合能打破灵界修行的瓶颈 、 从对宗教 “ 修行 ” 的 执迷幻梦中回魂 , 感到很是欣慰 , 但人合的一个问题却让兴 致勃勃的大师兄拂袖而去。
人合问: “大师兄 , 你是人吗? 这是梦吗? 我要如何才能确 定当下即现实呢? ”
这问题一出 , 师兄摇头兴叹 , 责其闭门观经悟真。
人合对佛经是有所抵触的: 他从小看王妃日日礼佛 , 动不动 就请人来念唱 , 觉得这东西很形式主义 。 自己是道门中人 , 且已小有成就 , 在灵界中见闻过佛国净土那一隅的众生 , 和道门洞天里所困之人其实无异 , 这让他对释迦的学问有一种 成见。
可在翻看了师兄的笔记后 , 他发现是自己的格局小了——释 迦的学问与自己抵触的宗教迷信行为全然是两码事 。 佛说八 识后还有更高境界 , 自我不应把身 、 脑 、 心 、 魂这些皮肉骨 髓当成全然的我 , 因为本真的 “全然 ”远要比某个角色我或 某个神魂我要更渊博远大得多 。这见闻知觉让人合很是震撼, 原来自己这数千年来都只是在修一个很狭义的我! 自己始终 无法突破的认知瓶颈 、 那无形之门 , 很可能就藏在大道大德 境界的大乘全然中。
释迦说那是八识后的第九识 , 名 “如来藏识 ”。
有所愿求者,其所愿会化为所欲。故有所求者,得而欢喜,
失而悲痛,得失轮转,悲喜交替 。得而欲复得,失而欲复得,
不得欲待得, 因此欲壑难平,无有止歇,诱发出种种颠倒梦 想,构成了欲念之界。
有所欲不是坏事,这本是内心的动力;但执迷沉醉其间,不 知反思领悟之妙用,就惨了,成为无法走出 自 己故事线的滞 留者。其实过客们所经历的大千世界和其中被显化为存有的 芸芸众生,都是界面里作为故事背景的场域布景。这些路人 甲和时代布景构成了物相之界,正可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人生故事与故事背景的大体轮廓是固定的,但不是单一线性 的, 角 色故事线是一个多种可能性集合而成的矩阵 。 角 色在 经历 自 己的故事主线时,可以依据自己的不同选择激**验 矩阵中的各种可能,甚至谱写出全新的可能性与大结局。
在人生的舞台剧上, 角 色们来来去去,可演员能用的布景道 具与剧本就那些。在后台 负责生成人物角色、布景场地的是 一套电子矩阵的光影实时运算系统,这系统中的电子世界无 相无色亦无形,却可演化生成出所有可见的场景与人物来, 显化成静物或动物,让剧情生动逼真。
显像矩阵通过对显化物性相的变迁调控,赋予幻相 以“成住 败空 ”的周期性变化,借此构建出了可见的时间流向与时间 流速,借此建立色界的秩序。在色界背后运作着的这套电子 矩阵系统就被称为“无色界 ”。
欲界、 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三界不是不同的物理空间 场域, 而是相生的关系 。无色界构筑出了 色界,然后再往色 界中填充入故事所需的角色们。 而构成无色界的电子能量流是有意识的, 它们源 自本初意识, 因本初意识的一念无明而动。
无明并非是昏暗无光的意思,更不是糊涂的过错,无明是本 初意识在某一认知节点上,一时没能想通透琢磨明白,于是 本初意识渴望透过实践,来品味验证 自 己的猜想,透过实践 寻找真理的各种变量。
人合过去听闻过许多释迦的道理 , 但苦于很多奥妙都是用专 有术语表达的 , 自己无法明白其中的真实意 , 此刻借助大师 兄的秘籍 , 想要恶补一下相关的基础知识。
三五受
人合对照师兄的笔记翻看经书 , 看到 “受 ”有三种 , 谓: 乐 受 、 苦受 、 不苦不乐受。
“ 受 ”是自体的感受,是与矩阵构建出的色界进行故事互动 过程中, 因有了一个“ 我 ”而升起了得失心,续而有了畏失 之恐、失去之悲、所得之喜、所持之忧。
所“ 受 ”领纳的外境,可分为:顺益境、违损境、顺违俱非 境。
顺益境中因觉有所得而乐此不疲;违损逆境中因感受损失或 没能按照预期得到那么多,就会叫苦不迭; 而在顺违俱非境 中, 自身会体验期待与欲求、忧虑与惶恐,心戚戚然或悲或喜, 皆是八识作祟。 当知顺逆如轮、得失如环、聚散有时、 生死有命 。逆时不知安然静观,顺时不知适可而止,平时不 懂轻安无念,那在三境轮转中就会时时刻刻都耗损生命,无 法做到蓄力与发力间的相互有序转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