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城到大山 , 数日车马之途 , 平顺安稳 , 世子与道长论道 攀谈甚欢 , 这让随行管事放心不少 。 两辆马车停到山门处 , 仆从中有精壮汉子扶世子下车 , 世子又扶道长下车 , 随后一 行人拾阶而上开始登山 。 道观在金顶之巅 , 于山门处下了马 车还要再步行小半个时辰 。 有随从壮汉和丫鬟们拿着行囊细 软 , 先行登顶准备 。 世子则与道长一路攀谈 , 看着远山近水 的风景 , 说着古今雅士各种留下的诗文。
世子对一路行来马车雨上社的W“道W”论U与层 阶学 问意犹未尽 , 自 己总结道:
“ 师父所言 , 修行之阶梯 , 在格物至知 、 静心凝意 、 明理见 性 , 此为三正 。 借三正入八合而得内外通透 , 达成自觉 。 自 觉者可与宇宙 、 天地 、 四时 、 三界 、 两仪 , 合化为一 , 不再 分彼此 , 故无生灭之忧 、 前后因果本末之别 、 左右上下之分。
继而进阶顺遂自然 , 与万有万存万物相交融 , 做到全然皆我 却又无我 , 浑然天成不再造作 , 并把这逍遥自然之乐普惠众 生 , 自觉之余行觉他之行 , 并以此为乐 , 领悟大学之全然自性。
只是在此中 , 不可强求是非 、 左右因果 , 当知止于至善 , 了 明明德之本真 、 之妙用 。 过犹不及间 , 就会陷入所执之顽空 或守恒 , 失去了随应无常的能力 。 天道自然 , 一切都在其中 生灭有时 、 聚散有度 , 我辈之人 , 在世间行走 , 行三立之举。
立德于心 , 与道伴行 , 不迷本性;
立功于世 , 行止间榜样旁人 , 以诚信显天道之德行;
立言修论 , 以告众生知 , 当寻良知为用。
立德为直觉 , 立功为知行合一 , 立言为觉他之渡。
觉他与自觉时当有对天命的敬畏 、 对大人的敬畏 、 对圣人之 言的敬畏。
当然世人众生各有命数 , 各有课业 , 各有抉择 , 各有各的道 理 , 时候未到不可强求。
所以当有三德 , 仁者不忧 、 知者不惑 、 勇者不惧 。 又名不隐、 不躁 、 不瞽 。 当说时言无不尽 , 不当讲时静观其成 。 要学会 尊重每个人当体验历经的所是 , 样样种种间都蕴藏学问 , 没有好坏善恶得失之分 , 回首时都是良知教训 。 当然这人要先 能学会返观内照品悟觉知 , 要是始终只会外求外寻外祈 , 责 备他人是非 , 那其自身可改进的余地则会很有限 。 这种人就是灵昭不觉之浑人。
人若不能做到定安守静 , 那也就无法与天地通意 , 达成内外 合一 。 不知天意者 , 所虑之思皆心猿狂想 , 于这颠倒梦想中 哪怕寻觅万年百代也难见真意本源 。 故世间各地 , 皆有圣人 入神道传下种种法门 ,说出其间奥义妙理 。 虽所用言辞不同, 论述各异 , 但观其内核与步骤却都如出一辙 , 实无二径 。 只 是各家成就的止境各有高低,因立u论h之人有神人 、 至人 、 真 人 、 完人之分 , 虽都是上人 , 但因各自世尊所是的境界不同, 三立的完成度也各有不同 , 受限于已了悟的境界 , 传下来的 见解通透程度是渐进的 。 不过各家法门没有好坏之分 , 对于 绝大多数世人来说 , 某一门的见地能十全其一 , 此生就已是受益无穷了。
道长听着世子对一路所学的总结 , 眼睛都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欣喜欣赏的表情溢于言表 , 登山的脚步也轻快了许多 。 两人 相伴临近道观大门 , 只见门内快步跑出一人 , 来到门外 , 恭敬而拜 , 口问师安。
世子一怔 , 恍惚间 , 眼前景色 、 人物 、 动作 、 声音 , 甚至光 影明暗 , 都似曾相识 , 就好像突然忆起陈年往事 , 记忆与眼 前场景重叠覆盖到了一起 , 甚至眼前的画面还有些延迟感。
我梦见过这场景吗? 我社怎么W会W记得这h经历! 难不成是我在哪 里看见过类似画面?
世子迷茫地摇摇头 , 仿佛都是 , 又仿佛都不是 。 这感觉是那 样地真切确定 , 可又毫无道理 。 想不明白 , 世子也就不再多 想 。 自己原先在家也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 , 当时还小并没在 意 , 只觉得是自己记差了 , 或睡蒙了。
世子学着门口男人的样子 , 与之还礼 , 问道: “ 你就是大师 兄吧 , 我是师父刚收的徒弟 。 师父说我排行老二 , 占 ‘ 人 ’ 字辈 。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