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几个人都站在一个大皮筋的圈子里,然后让他们去探索一片广袤的面积。你会发现,他们起初各自探索自己附近的区域。很快,橡皮筋内的区域被探索完了,当他们渴望拓展自己探索的面向时,向前进的行动会拉扯皮筋改变并产生张力,如果每个成员都同时反方向前行,就会相互形成牵扯的力量,结果每个人都寸步难行,时间和力量不断彼此消耗却一无所得。
大家发现,解决这一问题有两个好方法:其一是让一半的人走在前面,另一半尾随其后,对相同的区域实施两次探索;另一种方法是,大家站成一排,而非一圈,这样展开地毯式平行同时推进,然后共享彼此收获的信息。
经过测试,两种方式都存在着问题,因为不同的个体所探索的区域难度不同、自身的水平不同、性格的快慢不同,很难保持均衡的一致性。
经过反复的实验,它们找到了最佳解:它们排成两列纵队,最弱的放在最前面,然后推进探索。如果前面的人遭受到了阻力,后续的人就累积补充上来帮助前者,而左右两边的人彼此形成对等行动平衡。这样既有效率又有质量地完成未知区域的探索任务,就好像两条同时推进的坦克履带一样。左右带来平衡性的是对等的自我其它人格,后续补充上来的是其它转世的人格,所有这些都是其它自我人格。
某一个体可以非常优秀、智慧丰满且能量振频很高。但它继续突破自我成长的瓶颈所遭遇的阻碍,恰恰就是自己团队中能量最弱小、频率最迟缓、杂波最多的亲弟兄。进阶是需要全体自我团队的总平均值达标的,有内在杂波低频没有完成整合的自我团队,无法进阶到下一个意识层面。
当某个自我意识在某个维度的平行故事线中总是想不明白、看不透彻自己的课业时,它会一遍遍地卡顿在相同的轮回里,导致所有的自我都无法突破进阶的瓶颈,全队组团过来帮它一个,一起演戏帮着它领悟自己的难点。可是还必须尊重他的自由意识,不能填鸭式地教或强迫性地灌输认知与智慧,你就说说有多难为自己的那群兄弟吧。就好像不被家人理解的灵修者一样——你无法搭救你的家人,他们也觉得对你失望透顶。彼此都觉得自己特有理,但谁也不能说服谁。
形成思想卡顿的原因很多,但普遍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在认知或信念上自我形成了某一定式的成见,因此失去了应有的弹性与接纳新鲜事物和理念的能力。换句话说把自己活得很局限,认知是非很单一。这样的家伙都很“迷”信(迷信一词不仅仅限于对某一信仰体系形成的排它性成见自困),除了自己的“信仰”谁的都不听,也听不进去,狂热偏执地扞卫着某一理念或学说。
所以,把高我对角色我的明示或暗示、托梦、警醒、灵感都视而不见,一笑了之。高我与其它自我轮番从不同角度传递富有启迪性的知见,但毫无用途。最后大伙只能都陪着他“演出”各种把戏,用各种苦难的经历反复地打磨掉他的坚持。直到他经历了某个机缘后,彻底崩溃了,柔软了下来,开始自我反思、自我质疑、自我救赎,放下了坚持的固化成见和执着。
角色谢幕后,大戏并没有终结,死亡不是落幕:如果第二幕在相同场景、不同频率中展开,或在不同场景、不同维度中开启,前者称为滞留灵,后者成为阴间体验者。两者都是生前执念深厚的人,因自己的信念导致其无法返回“云端”进入真实的中阴界。无法进入中阴界就不能离开梦幻场景,所以也就不能忆起所有被屏蔽了的知见。
结果只能在人间角色和阴间角色中相互切换,在自我幻想的幻相舞台中反复流连。人间是幻相,天堂是幻相,地狱也是幻相,你信其有它就有,并让你可以经历它,按照你觉得自己应当经历的那个样子,经历你觉得自己应该经历的时长。
都说地狱无门不请自来,天堂无路一念转生,就是这个意思。或许有朋友会说:我想要脱离当下的地狱,想要去天堂何止一次了,怎么我想了、转念了却没有发生呢?答案是:你想了,也付出了行动,但是方法错了。
用什么方法才能有效呢?
这里就要说到真实的吸引力法则到底是如何运作的了。
吸引力法则不是说你对着爸爸每天哭着说“我想要辆自行车”,然后得到了一辆自行车;你每天流连在同一个橱窗前,之后老公给你买了那件裙子。真实的吸引力法则的运作是在意识频率维度层面上的。每个角色内的自我意识都因其内在信念形成了自我的意识频率,而这一意识频率是与外在意识实相频率相互自动匹配的。其切换过程就好像是自我认知成长与改变的过程一样,悄然无声,不见踪迹。
你知道自己当下的样子是这样,也知道今天的自己与十几年前的自己很不一样,但是具体哪天或哪时你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又因为这改变让自己的生活进入了当下的这个轨迹中的呢?估计多数人很难说清楚,除非你遭遇过特别显着的人生转折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