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特种兵魂穿诸葛,靠系统称霸三国 > 第201章 南洋引种橡胶苗,工业密封获突破

海风卷着湿气扑在脸上,我盯着南洋使节递来的木匣,未伸手。匣面刻着藤蔓纹路,边角磨损处露出深褐色的木质,像是经年泡在咸水里。

“此物生于雨林深处,割其树皮,汁如乳,晒之成块。”使者声音低而稳,双手托匣,“燃之不化,击之不断,唯火可熔。”

我点头,命人取来小刀。掀开匣盖,一股微涩的气息散出,不见腐味,也不似树脂那般刺鼻。内里卧着三块暗褐胶体,表面粗粝,却隐隐泛光。

“这便是你们所说的‘黑脂’?”

“是。百斤树汁,得此一斤。”

我捏起一块,指腹按压,略有回弹。又以刀尖轻划,切口齐整,无碎裂。心中已有判别——与记忆中橡胶性状相合。

“带他去工坊。”我对陈良副手道,“取锅炉废件,做密封试压。”

使者被引走后,我转身步入静室。案上摊着广州船坞送来的急报:新装蒸汽机运转不足五日,阀口漏气,被迫停机。匠首附言:“麻绳浸蜡,三日即缩,七日崩解,难以为继。”

我提笔在纸角写下“密封”二字,圈住,画线连向“南洋胶”。

两日后,陈良副手带回试验结果。密封垫片初用即裂,煮沸则黏如泥,烟熏过后又硬似枯藤。工匠束手,只道此物“性乖,不可驯”。

我亲自赴广州工坊。

炉火正旺,铁台之上摆着几块炼制过的胶料。一名老匠蹲在一旁,手持木铲翻搅陶罐中的胶浆,额上汗珠滚落,滴入罐中即发出“嗤”的一声轻响。

我俯身看罐内,胶浆呈灰黑色,浮着细沫。问:“加了什么?”

“酒糟、草灰、桐油,皆不成形。”

我沉吟片刻,命取火山岩粉。本地多山,曾有喷发遗迹,岩层含硫,正是天然硫化剂。

“取细粉,按一比十混入胶浆,慢火熬炼。”

老匠迟疑:“此石灼人肌肤,若伤机器……”

“机器坏了能修。”我打断,“人不动手,永远不知何法可行。”

火势调低,胶浆缓缓翻滚。两个时辰后,颜色转深,气味由涩转焦。我命停火,倒入模具压制定型。

三日后,第一批环形垫片出炉。厚三厘,内径七寸,外缘整齐。我亲赴成都机械坊,命技工拆开主锅炉阀门,换上新品。

螺栓旋紧,蒸汽注入。

第一日,无渗;第二日,接口干燥;第五日,压力表稳升至额定值,仍未见漏。

工曹匠首站在机组旁,手扶铁管,感受着传来的震动,忽然抬头:“已过七日,依旧严丝合缝!”

我未应声,只盯着计时沙漏。第十日,技工汇报:“密封完好,仅微热,无变形。”

第十七日,机器仍在运行。旧法最多撑三日,如今效率提升四成有余。

我下令:“照此工艺,批量试产百件,分送各工坊替换。”

当晚,我在《工造日志》上记下:“建兴二十三年春,始用南洋胶为密封,耐高温而不泄,补前制之缺。”

次日清晨,我召见南洋使者。

他仍穿麻袍,羽冠略显歪斜,但神色从容。我赐坐,命人端上铜盘,内放一枚刚制好的橡胶圈。

“你可知此物从何而来?”

他凝视片刻,点头:“与我族之黑脂同源。”

“它将在大汉的机器中流转,驱动车船,传递动力。”我顿了顿,“你愿留下,教我们如何种树、割胶、储运?”

他沉默一会,忽然起身,解下腰间短匕,插进地面。这是他们部族立誓的仪式。

“我族居林百年,识百木之性。然从未见一物,能如这铁兽般吞烟吐火,奔行千里。”他看着我说,“若此物需胶,我愿引路。”

我点头,当即拟令:在广州、交州、郁林三郡设育苗站,每户分苗五株,成熟后官府按斤收购胶乳。

又三日,陈良副手率快船队启程南下。临行前,我交予他一份清单:丝绸二十匹、铁锄三十把、火折百枚,另加一架手摇纺车模型。

“换取橡胶幼苗,越多越好。若遇雨季,宁缓归期,勿损苗木根土。”

他领命而去。

半月后,第一批幼苗抵穗。共二十株,藏于密闭木箱,根部裹泥封蜡,枝叶尚青。我亲往码头查验,见其中十二株叶片舒展,呼吸均匀,当即下令移栽试验田。

农官记录气候、水分、日照,每日上报。三个月后,九株成活;半年,移栽第二批;一年内,三批定植成功。

此时,密封件已全面替换旧式麻垫。成都机械坊十八台主力机组连续运转超四十日,无一因泄漏停机。船坞方面回报:新造“启航”号龙骨合拢,锅炉舱装配完毕,密封系统测试合格。

系统提示悄然浮现脑海:“【工业材料升级】任务完成。”

眼前光影一闪,数据涌入意识——“自行车图纸”“零部件锻造与装配工艺”。

我闭目片刻,消化信息。

夜深,烛火跳动,我展开那卷陌生图纸。双轮并列,链条传动,标注“人力驱动,代步之用”。结构简练,却暗合力学原理。

提笔批下:“令机械坊即日试制。”

次日辰时,我登临成都工部总坊高台。

锻锤声震耳欲聋,新生产线正在调试。铁轨铺至车间门口,蒸汽吊臂来回搬运钢材。远处,一辆运输车缓缓驶过,车厢上印着红十字标记,载满密封件送往铁路维修站。

工曹匠首快步上前,双手捧着一枚刚出炉的橡胶圈。表面光滑,色泽均匀,指尖轻压,迅速回弹。

“大人,请验件。”

我接过,缓缓放入待装机的蒸汽阀口。合盖,旋紧螺栓。

“今日起,所有工坊密封标准统一为此规。”我说,“凡不合格者,停工整改。”

他躬身领命。

我转身望向南方。那里,育苗园已扩至三郡,农户开始采收第一批胶乳。南洋使者带着蜀汉赠礼准备返程,临行前送来一部口述笔记,详载割胶时节、母树养护、雨季防护之法。

傍晚,驿卒送来广州急信。

拆开一看,字迹潦草:“陈良副手归途遇风暴,船滞琼州外海,苗木幸存,人无大碍。”

我将信纸搁在案头,未作批示。

窗外,最后一缕天光消失。工坊灯火通明,锻打声依旧不绝。一名技工抱着图纸跑进车间,高声呼喊师傅核对尺寸。

我低头,手中还握着那枚橡胶密封圈。

指尖用力,微微下陷,松开后立刻复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