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特种兵魂穿诸葛,靠系统称霸三国 > 第9章 新军初练,土法练兵

敌骑距境三十里,扎营不动。

我站在城楼,手扶女墙,目光落在北方地平线扬起的尘头。斥候回报,夏侯惇前锋已安营,炊烟升起,未见前哨深入。他们也在等——等我们动。

我不动。

转身走下石阶时,靴底碾过碎石,发出短促的响声。赵云跟在身后半步,甲叶轻响。“军师,是否夜袭?”他问。

“不。”我说,“他们等我们打草惊蛇。我们现在出兵,正中其下怀。”

他沉默。

我径直走向校场。风从背后推着人走,黄沙扑面,却不闭眼。现代丛林作战条例第一条:战场不是靠眼睛看活的,是靠脑子算活的。

校场空旷,百余名士卒正在操练枪阵,动作散乱,口令不同步。一名百夫长扯着嗓子喊“举枪”,左边刚抬,右边还在挠痒。

我停下脚步。

“传令下去。”我对赵云说,“选五百精壮,明日辰时,校场集合,随我练兵。”

“练什么?”

“练听令。”

他皱眉:“关羽将军说,临阵对敌,靠的是胆气和武艺。”

“那他去带兵好了。”我声音不高,“我要的是令行禁止,不是莽夫冲阵。”

赵云没再问。他知道我从不说空话。

第二日清晨,五百人列队完毕。大多是新募流民,面黄肌瘦,站都站不稳。有人左脚踩右脚,有人打哈欠流口水。

我走上高台,未说话,先吹哨。

一声短促尖锐的哨音划破晨雾,像刀子割开薄纱。

所有人猛地一震,有的还低头拍裤腿,有的正挠脖子,瞬间僵住。有人左右张望,看旁人是否也听见了;几个站歪的慌忙挺腰,脚跟蹭地,却不知该并拢还是分开。

“立正!”

我吼出第一个口令,声音如铁锤砸砧板。他们茫然四顾。

我亲自下台,走到一名士兵面前,扳正他肩膀,脚跟并拢,脊背挺直。“这样站。”我说,“不动,不晃,不喘粗气。”

再吹哨。

“稍息!”

左脚斜出,重心下沉。有人动作太猛,脚滑出老远,身子一歪,差点摔倒,赶紧收脚稳住,脸涨得通红。旁边人憋着笑,肩膀直抖。

三遍之后,动作开始整齐。

我又令亲兵匍匐穿越荆棘带。那带是昨夜命人埋的枯枝与铁蒺藜,专为训练隐蔽接敌。第一个爬的士兵刚进带子,就被刺得嗷叫。

“爬过去。”我站在尽头,“或者滚出去。”

他咬牙爬完,膝盖渗血。我点头:“赏肉半斤。”

人群骚动。

当日下午,已有十人因动作懈怠被罚绕场奔跑三十圈。有人骂娘,有人哭,没人敢逃。

第三日,我召来工匠。

“我要一种长枪。”我说,“木制,全长五尺,前端加一尺铁皮包头,重点——在枪头下方开槽,能卡住一把短刀。”

老匠人挠头:“刀怎么卡?”

我从旁边拿起几块木块和竹片,现场拼凑出一个简易模型,指着模型说:“你们看,就像这样,在枪头下方留出一个槽口,能刚好卡住短刀,枪刺出去,短刀借助冲力弹出,收枪时短刀又能回到槽内。”

他瞪眼:“这……这不是兵器,是机关!”

“不是机关。”我收起模型,“是教具。教他们怎么用命换命。”

当晚,第一批木枪交付。无锋,无刃,但有刺刀槽。我亲自示范突刺动作:三点一线,肩肘腕成直线,突进、收枪,再突进。

“传统枪术讲挑扫扎。”我对围观众人说,“我们只练一个动作——突刺。一百遍,一千遍,直到肌肉自己会动。”

士兵们开始练习。

日复一日,百人方阵在沙地上反复演练“蹲伏→起刺→轮换”。动作单调,枯燥,但节奏越来越快。我用哨声控制节拍,一声哨起刺,两声哨换排,三声哨收势。

张飞来看过一次,嗤笑:“这算哪门子练兵?像村童耍棍!”

我没理他。

直到第五日,一名新兵半夜翻墙出营。

抓回来时,天刚蒙蒙亮。张飞提着鞭子候在营门,见人就吼:“逃卒按律当斩!”

那士兵跪地磕头,涕泪横流:“娘病重……我想回家看一眼……”

张飞抬脚踹翻他,抽出腰刀:“军法如山,容不得软话!”

我拦在中间。

“鞭二十。”我说,“押回训练,戴罪立功。”

张飞怒目:“你懂不懂规矩?不杀一人,全军都敢跑!”

“杀一人,吓得住一时。”我盯着他,“但我要的是他们愿意留,不是怕死才留。”

他冷笑:“那你教他们跳舞去!”

“我不是教他们跳舞。”我转身面向全军,“我是教他们怎么活下来打仗。”

我下令行刑。二十鞭落下,那兵皮开肉绽,却一声未吭。我命人抬他回营,赐药,加餐。

当晚,我在训话时说:“我不杀你,是因为你还打得动。但下次违令——不管什么理由,格杀勿论。”

没人再说话。

第七日,我请刘备与关羽观训。

关羽骑在马上,眉头紧锁。他带来十名骑兵,皆是老兵,持真枪实甲。“听闻军师练出新阵?”他语气不动,“可敢与骑冲一试?”

“敢。”我说,“但不用真枪,用木枪。也不伤人,只演阵。”

他点头。

百人方阵列于校场中央,三排轮替。我一声哨响,第一排蹲伏;第二声,第二排压低身形;第三声,第三排举枪待命。

十骑从北端奔来,模拟冲锋。马蹄翻土,尘烟滚滚。

距阵前十步,我吹出长哨。

“起刺!”

百人同时跃起,木枪如林向前突刺,声势如墙推进。虽未接触,但那整齐划一的爆发力,竟让奔马受惊,前蹄扬起,骑兵勒缰不迭。

全场寂静。

关羽坐在马上,脸色变了又变。良久,他抚髯,低声道:“此阵……可破骑。”

刘备看着我:“孔明,此法能练多少人?”

“五百。”我说,“足矣。”

他不再问。

当夜,我独自巡视营地。新兵们睡在草席上,有人梦中还在做突刺动作,手臂抽搐。我蹲下,看他们脸上的尘土和汗渍。

这些人原本是农夫、流民、逃户。

现在,他们是兵。

不是靠热血,不是靠忠义口号,是靠重复、纪律、对命令的本能反应。

这才是现代战争的根基。

我回到工坊,取出那块灰褐色炸药包,轻轻摩挲。系统提示音在脑中响起:【基础炸药包 x1,剩余未使用】。

还不能用。

但我已不需要它来立威。

第二天清晨,我下令全军加训“夜间隐蔽行军”。每人蒙眼,在复杂地形中靠口令与手势前进。跌倒者不许出声,受伤者自行包扎。

一名士兵手臂擦伤,咬着布条继续爬。

我记下他的名字。

午时,赵云带回消息:博望道西侧山石已堆叠完毕,炸药按指示埋入松土,覆以枯枝落叶,远看毫无痕迹。

“樵夫三人潜伏谷中。”他说,“一旦敌军入谷,即燃三堆火为号。”

我点头。

回到校场,五百新军已列阵完毕。他们站得笔直,眼神不再涣散。哨声一响,百人同时转头,动作如一人。

我走上高台,扫视众人。

“你们现在还不知道什么叫打仗。”我说,“但你们已经开始学怎么赢。”

一名士兵举手:“军师,若敌骑真来,我们真能挡住?”

我没回答。

只吹了一声哨。

短促,尖锐,穿透风沙。五百人同时举枪,枪尖朝天,如林矗立。有人呼吸一滞,有人眼角微颤,但无人偏移半寸。

风掠过校场,吹动他们的衣角。

我望着北方地平线,那里尘烟未散,敌营仍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