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依旧是1899年3月中旬,定下了海军未来五年的计划后,洪天佑没有丝毫停歇,立刻将目光转向了陆上。帝国的疆域如此辽阔,从酷热的南洋到寒冷的远东,从太平洋岛屿到美洲,没有一支强大的陆军,根本无法维系这庞大的版图,更别提应对未来的大陆争霸。
御书房内,气氛依旧紧张。国防尚书赵铁鹰及陆军总参谋部的一干将领(总参谋长:孙传勇上将,原近卫师师长、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长:段瑞中将,原第4师师长、后勤与装备部长:徐树铮少将、训练总监:吴佩孚少将等人)。
桌上摊开的是陆军部提交的《帝国陆军五年整备与扩张计划(草案)》。
第一部分:帝国陆军现状(截止1898年12月)
总兵力:约35.2万人。
主要构成:
常备步兵师:26个(第1至第26师),满编状态下每师约1.2万人。
独立部队:重炮旅3个,独立装甲团1个(装备“野牛”式装甲车60辆),工程兵团、铁道兵等。
主要布防情况:
本土(澳洲):驻有第1至第4师(近卫师及神都卫戍部队),以及部分独立部队,总兵力约6万人。
远东总督区:驻有第6、8、9、22、23师,以及大量边防、要塞部队,总兵力超8万人,直面沙俄压力。
日本诸岛(九州、四国、东京等):驻有第5、7、10、11、12、13、14、15、16、17师,总兵力约12万人,负责压制与控制。
太平洋领地(菲律宾、东新几内亚、新西兰等):分散驻防第18、19、21、24、25、26师,总兵力约7.2万人。
美洲(古巴):驻有2个满编师及直属部队,总兵力2.8万人。
主要装备水平:
步枪:大夏1888式步枪(即G98),列装率100%。
机枪: “火神五型”重机枪,装备至连排级。
火炮:“雷霆”75mm速射野战炮、“撼山”105mm轻型榴弹炮、“镇岳”150mm重型榴弹炮。
辅助:“野牛”装甲车、“铁牛”军用卡车、野战电话、短波无线电。
第二部分:五年整备与扩张计划(1899-1904)
总体目标:五年内,总兵力扩充至60万人,实现 全面现代化、部分机械化,具备全球快速投送和打赢两场大规模区域战争的能力。
扩军与编制调整:
新建常备步兵师:14个(第27至第40师),采用新编制,加强自动火器和迫击炮配置。
组建专业化部队:
组建3个“铁甲师”(装甲师雏形):每个师下辖1个装甲团(计划装备未来量产的“铁甲一型”突击车)、2个摩托化步兵团、1个自行炮兵营。优先装备驻本土和远东的精锐部队。
组建5个“快速反应旅”:轻装摩托化部队,配备大量卡车、摩托车及轻型火炮,用于帝国境内及周边快速部署。
大规模扩充炮兵:新建5个重炮旅(装备150mm以上重炮),各师属炮兵团火力增强。
正式成立陆军航空兵:设立航空兵司令部,加大规模装备飞艇用于侦察和轰炸,加速飞机(歼击机和轰炸机)研发(莱特兄弟开发的第一款飞机太过粗糙,训练所用,未大规模生产。),目标五年内组建5个航空侦察中队。
军区调整与重点布防:
设立五大军区:
1. 中央军区(本土):辖澳洲本土及塔斯马尼亚,司令部设神都。驻守第1-4师,新建第27-29师,及所有“铁甲师”、快速反应旅,作为总战略预备队。
2. 远东军区:辖远东总督区、库页岛南部,司令部设镇海城(海参崴)。驻守第6、8、9、22、23师,新建第30-32师,并配属最强炮兵和1个“铁甲师”,总兵力目标15万人,主要假想敌沙俄。
3. 东方军区(原日本诸岛):辖九州、四国、琉球等岛屿,司令部设福冈(更名为镇西城)。驻守第5、7、10-17师,新建第33-34师,总兵力维持12万人,负责监控日本并策应远东。
4. 太平洋军区:辖菲律宾、东新几内亚、新西兰、夏威夷及所有太平洋岛屿,司令部设马尼拉(吕宋府)。驻守第18、19、21、24-26师,新建第35-36师,总兵力目标10万人,确保帝国太平洋内线安全。
5. 美洲军区:辖古巴、波多黎各(未来目标)及委内瑞拉据点,司令部设关塔那摩。驻守现有2个师,新建第37-38师(计划从本土调拨),并加强直属炮兵和航空力量,总兵力目标 5万人,核心任务盯防并削弱美国。
装备升级计划:
步枪:加快研发半自动步枪,争取五年内完成测试并小批量产装备。
机枪:研制更轻便的班用轻机枪(类似MG08/15)。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